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炎症,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调脂和手术治疗。间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在心血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炎症­免疫调控功能,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该文主要总结目前关于干细胞的作用机制和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功能调控作用,以及提高干细胞治疗效果的方法,拟为以间质干细胞为基础的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思路。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本研究培养小鼠密质骨间质干细胞(MSC)并分析其免疫功能和分化潜能。分离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反复冲洗,取出骨髓细胞,用胶原酶消化骨碎片,分离有核细胞并接种于6孔板。对第3代MSC进行免疫表型测定、免疫抑制功能分析及进行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3周内可自小鼠密质骨分离高纯度的MSC,后者具有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具有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BALB/cT细胞经C57BL/6T细胞刺激后对照组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每分钟计数(CPM)值为(2.56±0.31)×104,而与细胞比例为100∶1和10∶1的C57BL/6第3代密质骨MSC共孵育组的CPM值分别为(0.47±0.12)×104和(0.28±0.09)×104,MSC处理组CPM值与对照组CPM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SC抑制功能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小鼠密质骨富含MSC,原代培养MSC造血细胞污染程度低,具有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功能,具有更广泛的实验研究应用价值。

  • 标签: 密质骨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免疫表型
  • 简介:目的探讨羊膜间质干细胞(amniotilmesenehymalstemcells,AMSCs)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肾脏损害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A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AMSCs治疗组。处理后48h收集3组大鼠肾脏组织标本及腹主动脉血,ELISA法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分离培养的AMSCs传至第三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均表达CD29、CD44、CD90、CD105,阳性率分别为96.4%、89.8%、94.2%、98.3%,而CD34阳性率为2.1%。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高于假伤组(P〈0.05)。AMSCs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P〈0.05)。单纯烧伤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caspase-3、IL-1β的mRNA表达量高于假伤组的(P〈0.05)。AMSCs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β、caspase-3、TNF-α的mRNA表达量低于单纯烧伤组(P〈0.05);AMSCs处理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0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假伤组、单纯烧伤组(P〈0.05)。结论AMSCs可显著降低烧伤大鼠肌酐、尿素氮水平,减轻肾脏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可能对严重烧伤大鼠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烧伤 肾脏 细胞凋亡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脐带间质干细胞(HUC—MSCs)经低温冻存复苏后的生物学特性,验证其是否仍具有间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方法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脐带,分离诱导获得HUC-MSCs,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加入冷冻保护剂(10%DMSO+40%FBS+50%DMEM/F12)后将其冻存于一80oc冰箱过夜,再转入液氮气相中保存1个月后复苏。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复苏后贴壁生长细胞的形态;台盼蓝拒染法比较冻存前后细胞活力;MTT法测定HUC—MSCs的增殖活性,比较冻存前后HUC—MSCs增殖活性的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s经冻存复苏后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复苏后HUC—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检验其是否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果HUC—MSCs经低温保存复苏后,细胞仍保持贴壁生长等外形特征,复苏后HUC—MSCs存活率为91.17oA;增殖活性与未冻存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表面高表达CDl05、CD73、CD71、CD90、CD29、CD44、CDl3抗原,低表达或不表达CD34、CDl33、CD45、CDl4,HLA—DR、CD86、CD83、CD80、CDla~复苏后HUC—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细胞经茜素红、ALP和Von—Koss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经冻存复苏后的HUC—MSCs保持了间质干细胞的基本形态,其表型满足间质干细胞的基本要求,仍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低温保存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人间质干细胞(hMSCs)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腱、肌肉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其免疫原性低,几乎影响免疫系统的所有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干细胞类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干细胞类型。本文对间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及部分相关疾病的炎症因子表达进行了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间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具有免疫调节、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的干细胞,间质干细胞由于其多能性、易于扩增,是理想的干细胞治疗来源。MSCs可以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和组织,同时MSCs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调查了干细胞系的相关参数,描述不同干细胞系的建立生成。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永生化
  • 简介: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海德(F.Heider)和维纳(Weiner)。归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它是研究如何推测、判断、解释人们行为及其行为结果原因的理论。在管理学中,归因理论侧重于研究个人解释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过程,并力图通过改变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人的行为。它认为人们对行为的结果主要归结于四个因素,即努力、能力、任务的难度和机遇。而人们也都会把自己行为的成败进行归因,归结不同的原因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而影响以后的行为。

  • 标签: 归因理论 人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 认识过程 失败原因 自我感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中健康赋理论对癫痫临床护理的应用及对降低癫痫再发作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遴选研究对象: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的癫痫患者,共计70例,遴选时间段2021年03月-2022年05月,遵照随机分配法则(计算机数字表法),对照组录入35例患者资料,实施常规性护理服务,观察组录入35例患者资料,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健康教育中健康赋理论。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对降低癫痫再发作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结果: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再发作率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

  • 标签: 健康教育 健康赋权理论 癫痫 癫痫再发作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赋增能理论的护理模式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MM)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84例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治疗的RMM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2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干预组患者接受基于健康赋增能理论的护理模式干预,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疾病感知、恐惧疾病进展及创伤后成长水平。结果:干预组护理后的BIPQ评分、PTG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FoP-Q-SF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

  • 标签: 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健康赋权增能理论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哮喘发病不仅与外淫六邪、情志、伏痰相关,其本质为本虚标实,发病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肺为“贮痰之器”,伏痰内动,引发哮喘发作,除肺外,脾土失于运化,肾气不纳、阳气不温、肝气不疏、情志不调等都会诱发或加重哮喘。除脾、肾、肝三脏外,肺与大肠在经络、生理、病理上络属关联。“肺肠”理论可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肺可滋生津液,濡养大肠;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导致大肠气机不畅,出现胀气、腹痛、便秘等症状。当代“肺肠”理论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肺脏的菌群密切关联,更加印证了“肺肠”理论,临床过程中,哮喘发病过程中出现便秘等大肠疾病,治疗除了止咳平喘,降气化痰外,加入一些兼顾治疗胃肠的药物,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万扶林配合针刺大肠经或肺经治疗哮喘比单用万扶林的效果更好,从经络的方向印证了“肺肠”。今后关于“肺肠”理论来治疗哮喘及相关肺系疾病的研究越来越丰富。

  • 标签: “肺肠”理论 哮喘 肺肠轴
  • 简介:目的建立以家兔为对象的胎龄期BMSC研究动物模型。方法通过人工授精方法,获得孕期3周的孕兔4只,行剖腹产术取出胎兔20只,冲取胎兔骨髓,以贴壁培养法进行体外扩增培养。测量第3代胎兔BMSC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并进行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另外,将原代细胞冻存30d后复苏,测量其第3代生长曲线,对冻存前后增殖能力的变化进行观察。扫描电镜观察胎兔BMSC与β-TCP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的体外形态。将BMSCs-β-TCP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于术后1、3、6个月分别取材,行HE、VG、Masson染色观察。结果胎兔来源的BMSC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饱满均匀,呈梭形或倒三角形状;传代后各代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生长曲线相差不大;成骨、成脂以及成软骨诱导观察到钙结节、脂肪空泡、黏多糖。冻存30d后复苏,其第3代生长曲线与冻存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电镜下观察,与β-TCP复合7d后,细胞能均匀紧密贴合于材料上,伸展良好分布均匀。植入裸鼠皮不同时间点取材行HE、VG、Masson染色,均显示有新生骨组织生成。结论以家兔为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在胎龄期获取并分离得到BMSC,并可在异位构建组织工程骨,是间质干细胞动物研究的新选择。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种子细胞 骨组织工程 家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的选择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牙髓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60名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人。分别将这两个组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多次根管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7d后采用VAS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判断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治疗7d后以自制问卷形式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最终总结出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在急性牙髓炎的治疗中,一次性根法能够实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牙髓炎 一次性根充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建立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质干细胞(hUMSC),为治疗肝衰竭作为种子细胞.方法培养hUMSC,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表型,转染c-Met慢病毒载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确定最佳多重感染复数(MOI).采用嘌呤霉素抗性筛选稳定表达c-Met的hUMSC细胞系,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c-met蛋白表达量.结果P5代细胞高表达CD44、CD90和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和CD34相关造血细胞抗原,符合人脐带间质干细胞的特性;构建成功的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最佳MOI=80,经嘌呤霉素筛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荧光阳性率为100%,且经Western-blot法检测证实该细胞过表达c-Met蛋白.结论成功构建过表达c-Met基因的脐带间质干细胞,为进-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MET基因 转染 体外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间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细胞治疗技术,近年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间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这些因子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本文就间质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指导。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阿尔茨海默症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宫腔粘连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子宫内膜再生修复障碍并伴有纤维化的常见妇科疾病,严重危害女性的生育功能。间质干细胞因其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等特性用于修复损伤的子宫内膜,在临床探索性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间质干细胞促进损伤子宫内膜的修复以改善患者的生育结局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聚焦不同来源的间质干细胞在改善宫腔粘连患者生育结局中的作用,并分析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筛选与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子(apt),探讨apt与BMSCs的结合方式及能力。方法利用SELEX技术,以大鼠BMSCs为靶点,从构建的核酸文库中反复筛选、克隆、测序及分析,获得候选apt。流式细胞术测定和软件分析获得不同浓度(0、4、8、16、32、64、128、256 nmol/L)候选apt与BMSCs的结合曲线及平衡解离常数。胰酶消化实验探究apt与BMSCs结合的靶点,并观察apt体外捕获BMSCs的能力。结果流式细胞术与荧光共聚焦实验表明SELEX筛选第9轮文库与BMSCs结合能力最高。经序列分析适配子apt7与BMSCs的亲和力最高,平衡解离常数为(11.79±0.72) nmol/L。胰酶消化实验表明当胰酶消化细胞时间超过10 min后,apt7与BMSCs的亲和力下降甚至消失。体外捕获实验表明固定于培养皿上面的apt7能体外捕获骨髓细胞液中的大鼠BMSCs。结论本研究通过SELEX技术成功分离出能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大鼠BMSCs的特异性适配子apt7,为进一步将适配子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表面招募循环干细胞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核酸适配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成体多能干细胞,可以调控造血微环境,具有低免疫原性及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可安全应用于免疫抑制和缓解疾病进展。免疫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系统紊乱及造血微环境异常,基于MSC的免疫调节特性和造血调控能力,MSC在该类病的防治方面呈现出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为进一步优化MSC的临床应用策略,笔者拟就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嗜血细胞综合征(HPS)等多种免疫相关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应用 移植物抗宿主病 贫血,再生障碍性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 简介:摘要有氧糖酵解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该能量代谢方式的改变可缩短供能周期,提高供能速率,而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导致的中间产物富余又能使肿瘤细胞从中获益。上皮-间质转化(EMT)则作为介导肿瘤侵袭转移的初始步骤,期间常伴有各种标志蛋白和转录因子的改变。此外,有氧糖酵解除了为肿瘤细胞供给能量,还可以通过该过程中的限速酶和创造肿瘤微环境来诱导EMT,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而EMT相关转录因子又可以正性调节有氧糖酵解通量,两者互作互利。本文旨在阐述有氧糖酵解和EMT在肿瘤转移机制中的作用,进而深入理解肿瘤转移机制的多态性并探索更精准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糖酵解 上皮-间充质转化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Cullin1基因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参与肿瘤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胃癌根治术12例患者离体标本癌及癌旁组织,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12例胃癌与配对癌旁组织中Cul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合成抑制内源性Cullin1表达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胃癌细胞为实验组,非特异性siRNA转染(NS-siRNA)为对照组;用噻唑蓝(MTT)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应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锌指转录因子(Snai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胃癌组织中Cul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4.19±0.50比1.19±0.28,t=-0.583,P<0.05;0.99±0.07比0.40±0.11,t=16.102,P<0.05)。MTT显示转染细胞48 h后,Cullin1-siRNA组细胞活性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0.55±0.06比1.16±0.10,t=1.061,P<0.05;0.55±0.06比1.22±0.10,t=13.963,P<0.05)。Cullin1-siRNA转染后细胞的侵袭能力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39.17±2.23比83.67±5.79,F=720.65,P<0.05;39.17±2.23比88.00±4.29,F=115.34,P<0.05);Cullin1-siRNA组细胞迁移能力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0.50±0.09) mm比(0.91±0.05) mm,t=-10.064,P<0.05;(0.50±0.09) mm比(0.89±0.07) mm,t=-8.369,P<0.05]。Cullin1-siRNA转染后SGC7901细胞后EMT相关基因N-cadherin、Snail、MMP-9表达均低于空白组表达(1.04±0.05比0.55±0.04,t=10.845,P<0.05;1.05±0.07比0.44±0.04,t=10.493,P<0.05;1.04±0.05比0.37±0.03,t=15.882,P<0.05)。结论Cullin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部分EMT基因而促进了胃癌侵袭转移。

  • 标签: 胃癌 Cullin1 基因干扰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的一种慢性肺部疾病,是导致早产儿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BPD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影响未成熟肺发育的产前和产后因素。BPD的综合作用可导致肺的形态发生改变,破坏肺泡中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并导致BPD的病理和临床特征。目前临床上治疗BPD的手段仍然难以改善其预后。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MSC)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有前途的创新疗法,因为MSC易于提取,并且具有低免疫原性、抗炎特性和再生能力。近年来,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MSC移植对BPD有一定疗效,因此MSC可能成为未来较有希望的治疗BPD的方法。然而,MSC可能促进肿瘤生长、异质细胞群的存在导致疗效不同,以及在治疗中的伦理问题等,使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该文综述MSC应用于BPD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法以及使用MSC治疗BPD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