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督教神性爱是全无差异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双重性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时评.英国殖民印度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双重使命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研究和阐述中.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2015年7月7日—8日,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与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

  • 标签: 孙正聿 思想解放 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 南京大学
  • 简介: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围绕社会正义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讨论,这既是中国所面临现实问题在理论和观念上反映,也是学术研究中难点。在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时期,面对理论和现实重大问题,如何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开掘马克思思想资源中社会正义思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性与在场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正义 正义思想 思想资源 正义问题 学术研究
  • 简介:民国时期,中国回民穆斯林群体创办了许多报刊,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丁宝臣创办《正宗爱国报》,迟至1949年,还有庞士谦主编《回民大众》,此段时间内,全国各地所创办各种报刊,内容丰富,既有教理讨论,也有文艺创作、时政评论、科学普及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过去涉及到教义与抗日战争关系论述很少,本文试图以报刊为中心,论述时人如何从经典与教义出发,理解抗战,支持抗战以及试图推进个人与宗教进步

  • 标签: 回族穆斯林 庞士谦 丁宝臣 教理 正宗爱国报 《古兰经》
  • 简介:一、在中国了解伊斯兰教我是一个汉族人。在我成长过程中,我慢慢接触到了一些伊斯兰教文化。首先是在家庭中,我外公三弟妻子,我三外婆是穆斯林。她是一个静默而自信回族女人,也是一个典型中国知识女性。她一生勤奋刻苦,贤惠慈祥,深得同事和亲友爱戴。在我1995年读大学后,三外婆推荐我看了一本小说—《穆斯林葬礼》。这本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缠绵悱恻情感让人难以忘怀。

  • 标签: 勤奋刻苦 知识女性 一本 告诉我 步步惊心 中国学生
  • 简介:西蒙效应是指被试在做按键反应时,即使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与任务无关,但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出现在同侧比出现在不同侧时反应更快更准确现象。西蒙效应反转就是对在不一侧反应反而快于同一侧反应。研究发现,在执行西蒙任务之前练习一个不同侧空间联结,西蒙效应就会消失,甚至发生了西蒙效应反转现象。之后研究发现,go/no—go相容性任务中也能调制出来西蒙效应,进一步讨论西蒙效应理论基础。西蒙效应在人类生活中应用。

  • 标签: 西蒙效应 Go/no—go 相容性任务
  • 简介:在“言必称民主”时代,民主的话语生态却令人忧虑。西方凭借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先发优势以及霸权地位,垄断了民主定义权、民主标准制定权、民主模式主导权,以及民主是非裁判权,极力宣扬与资本主义联姻西式民主模式。精心编制了一套极具伪装性、欺骗性和诱惑性民主话语。西方民主话语布设了大量理论陷阱,比如,民主一元论、民主速成论、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和平论、民主目的论、民主万能论、民主终结论等。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建构民主中国语语.对西方布设“民主陷阱”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来自中国声音必将终结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地位.开启民主话语多样化时代。

  • 标签: 西式民主 话语陷阱 中国式民主 中国话语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内涵。其中,最为关键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一种自在思维官能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哲学体系构建发挥了关键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是一个充满歧见论域。化解歧见,需要细致知识性研究。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维度: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与伦理革命,文化革命与阶级革命。毛泽东对文化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三者关系坚持辩证论,摒弃了经济决定论,承认文化和文化革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决定因素;将伦理革命视为文化革命重要主题,将立场转换视为文化革命先导条件,突出文化革命与知识分子阶级立场转换关系;认为文化革命是阶级革命特殊组成部分,突出文化革命特殊性。1949年前,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本身不完善性、潜藏不确定性和特定情况下偏向性,是使其产生理论和政策偏差、导向"文化大革命"重要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文化革命 内在理路
  • 简介:《荷尔德林和诗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思想和荷尔德林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本质性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问”即存在本身“显一隐二重性运作”不可同一“相关性”上来思索“诗本质”,为我们理解人本质、大地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 标签: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诗与哲学之争 诗的本质
  • 简介: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检验自尊对词汇效价记忆偏好。实验采用2×3两因素混合设计,包括被试自尊水平及三种词汇效价(积极词汇、中性词汇和消极词汇)。先对被试进行自尊分组,然后让其记忆词}12材料,最后对其自由回忆词f12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自尊存在记忆偏好。高自尊者对积极信息记忆显著高于比低自尊者;对于消极信息记忆偏好,二者没有显著差异;(2)高、低自尊者对积极信息记忆都显著高于消极信息记忆。

  • 标签: 自尊 词汇效价 记忆偏好
  • 简介: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优秀管理实践家,也是一位杰出管理理论家。毛泽东提出了广义问题管理管理思想。这一思想以广义问题解决为基础,围绕广义问题解决而展开;它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广义问题解决四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评价问题、选择问题和狭义解决问题——分别进行管理;二是对广义问题解决活动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

  • 标签: 毛泽东 管理思想 广义问题解决 问题管理 广义问题管理
  • 简介:张闻天对战争与和平关系做出了科学论述,指出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必然趋势,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辩证地看待战争与和平关系;在对国际政治关系论述中,提倡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强调中苏两国友好同盟是维护世界和平可靠支柱,在外交活动中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普遍准则,并且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对民族主义国家问题做出了正确分析,主张辩证地看待和支持亚非等国民族独立运动,必须尊重民族主义国家独立后发展道路;提出"革命决不能输出"论断,强调革命与否、如何革命都是各国自己事情,一个国家革命经验对别国只有参考价值,机械搬用是完全错误

  • 标签: 张闻天 建国初期 外交思想
  • 简介:跨期选择需要决策者对未来不同时间点损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涉及对未来时间长度知觉。本研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用周期把一段连续时间分割成不同部分时(比如把未来时间划分成本周和下周),他们对未来时间长度知觉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跨期选择。实验1控制配对跨期选项客观间隔时间不变,发现相对于两个奖励选项在同一周期条件(比如同周),选项分布于不同周期时(比如跨周)被试更愿意选择结果小而早选项(smallerandsooner,SS)而非结果大而迟选项(1aterandlarger,LL)。实验2结果则显示,跨时间周期现象是由于周期分割点存在,引起被试对选项间时间间隔知觉变长,进而选择SS所致。

  • 标签: 跨期选择 跨时间周期效应 时间间隔
  • 简介:冷冻胚胎是辅助生殖技术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冷冻胚胎权利行使纠纷越来越多。当人们对冷冻胚胎提出法律上权利主张时,最基本判断标准是如何体现人格尊严伦理要求。冷冻胚胎是具有人格尊严特殊伦理物。处置冷冻胚胎应当遵循维护社会公益、优先保护人格利益、禁止买卖和有限制试验研究三个伦理原则。

  • 标签: 冷冻胚胎 伦理属性 处置原则 生命伦理
  • 简介:道德可能性植根于对“虚无”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基础上为道德可能性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可能性。海德格尔将道德可能性与人自身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道路引向人自身存在意义,并在语言本质中展现人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可能性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性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性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可能性以道德规范形式展现自身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相传释迦牟尼灭寂之后,信徒曾收其舍利置于佛塔中供养,佛塔遂成为早期佛教寺院主体建筑。至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取其舍利,于赡部洲广兴灵塔八万四千,周遍供养",由此,伴随着佛教建筑推广,佛教也在古印度获得第一次大发展。佛塔早期型制多为覆钵型,顶设平头与塔刹,现存遗迹见于巴尔胡特、桑奇、塔克西拉等地,其中桑奇地区保存相对较好。

  • 标签: 佛教寺院 巴尔胡特 孔雀王朝 塔克西拉 八万四千 塔刹
  • 简介: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角度解释基层社会情绪政治化现象。文章阐述了社会成员组成关系变化,特别是他们和公共组织连接通道中断时产生影响。上世纪50年代,工作单位成为遍地存在“代理政府”,它们实际上承担着代表、应责、协调和连接职能。但随着这一角色收缩和广泛社会流动发生,社会应责和协调机制式微,个体和公共连接关系不再,越来越多社会成员面临没有组织向自己负责局面。在基层社会,发挥上述作用社会机制衰退程度,可以解释社会情绪政治性转化。

  • 标签: 个体与公共 社会治理 情绪政治化
  • 简介:佛教是热爱和平宗教,佛教和平理念一直伴随着历史发展,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作用。唯有以实际行动来具体践行佛教和平理念,才是我们今天必然选择。

  • 标签: 和平 佛教 实践 当代 实际行动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