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临床效果较好,但目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比较严重,应加强临床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某些不良反应,分析用要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回顾方式对临床上采用氟喹诺酮类药时不良反应的掌握分析。结果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有部分患者出现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运动系统反应,血象改变,肝肾中毒现象等。结论通过临床观察,氟喹诺酮类药物属实对某些患者反应较重,但在临床中发现此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在治疗支原体和衣原体方面优于其它药物,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提方医师要格外注意。

  • 标签: 氟喹诺酮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RB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入选112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给予加服缬沙坦胶囊80—160mgQd共12周;另选同期108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给予加服ARB类药物之外的其他降压药作为对照组。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HRV的变化。结果随访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HRV升高。结论ARB类药物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 标签: ARB类药物 高血压 心率变异性
  • 简介:【摘要】自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阿片类药物一直是临床麻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阿片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弊端也在逐渐显示出来。阿片类药物的术后不良反应,尤其是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等表现比较常见,且阿片类药物的成瘾和滥用,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促进术后康复理念的兴起,无阿片类药物麻醉越来越受到关注,既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又符合术后快速康复的要求。虽然目前关于无阿片类药物麻醉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还远远不足,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无阿片类药物麻醉是可行的。现对无阿片类药物麻醉目前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 术后快速康复 多模式镇痛
  • 简介:摘要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P)技术是为获得大量标准FP而进行的有目的性的基因融合和蛋白表达方法,利用此项技术,可构建和表达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目的蛋白。FP类药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不同的基因或基因片段融合在一起,经表达后可以得到由不同的功能蛋白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型多结构域的人工蛋白。FP技术可以优化蛋白性能甚至产生新功能,是一种极具潜在应用价值与理论意义的方法。文章从FP的构建、表达、纯化、作用、应用及FP类药物等多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融合蛋白 靶向类药 肿瘤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合用他汀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内运用合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96例,对不良反应展开深入分析。结果:在所有运用他汀类药物展开治疗的患者中,有12例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其中由辛伐他汀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有4.16%,由阿托伐他汀药物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现象占有2.08%,合用氟伐他汀药物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现象占有1.04%,合用洛伐他汀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占有5.20%。结论:医师在临床上对患者开展合用药物治疗措施时应当严格依据相关要求,合理地对药物进行搭配,针对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多项基本信息,科学的调整药物服用剂量,以此保证患者在服用药物时的安全性,有效避免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产生多项不良反应的现象,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用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急诊护理。方法配合急救进行护理。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经常翻身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清除口腔及咽部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对大量服用巴比妥类药物的患者,于急性期过后,应密切观察有无脏器损害的临床征象,如由肝脏损害引起的黄疸等,应及早作相应的处理。

  • 标签: 镇静 安眠类 药物中毒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诊护理在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34例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护理、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稳定时的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的焦虑、抑郁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在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镇静安眠类药物 中毒 急诊 护理
  • 简介:200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对青霉素过敏者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青霉索过敏性休克或即刻过敏者禁用。本文对326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拟用药物过敏试验,同时在对侧手前臂做青霉素G对照过敏试验观察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霉索类与头孢菌素类存在部分交叉过敏反应。使用拟用药物进行过敏试验,是安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必要措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头孢菌素类药物 皮试方法 药物过敏试验 交叉过敏反应 患者情况 青霉素G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提高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水平。方法归纳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及时治疗工作。结果准确把握适应症,合理选择药物及剂量、给药途径;详细询问患者家族过敏史、过敏体质及药敏史、预防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过敏、做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前的皮试工作。

  • 标签: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预防
  • 简介: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作用葡萄糖毒性的氧化应激对组织产生的损害主要与多元醇通路、蛋白激酶C(PKO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通路和氨基已糖通路等代谢通路有关,这些通路异常与高糖状态下糖酵解中间产物增加直接相关。双胍类药物可以针对性地作用于这些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对组织的损伤。

  • 标签: 双胍类药物 药物降糖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多元醇通路 抗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硝酸酯类药物在缺血性心脏病发作的治疗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治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临床验证结果表明,硝酸酯类药物安全、有效,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临床用药应正确选择剂型,合理使用,避免耐药现象发生。

  • 标签: 硝酸酯类药物 剂型 给药途径
  • 简介:本文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技术检测了大连地区几种食用贝类(海湾扇贝Argopectensirradias、文蛤Meretrixmeretrix、青柳蛤Mactrachinene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和魁蚶Anadarauropygimelana)体内呋喃唑酮酶、氯霉素酶、恩诺沙星和有机磷的残留。结果表明,所检测的贝类体内均有不同含量的上述几种药物残留,但其残留量均在食用卫生标准的控制下,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 标签: 食用贝类 药物残留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简介:目的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进行探讨和剖析。方法以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一年间所接收的服用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时间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结果60例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32(53.33%)例,60岁以下患者28(46.67%)例,其中56(93.33%)例患者在服药后三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肌病、胃肠道反应、认识功能改变、神经系统损害。结论他汀类药物临床上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且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要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保障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预防对策 生活质量
  • 简介:青霉素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至今仍是控制各种感染疾病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青霉素类药物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以及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避免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应注意的事项,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青霉素 不良反应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合理使用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多种脏器和某些组织均有不良影响。结论通过加强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氟喹诺酮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