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对《哲学分析》论坛“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有关质疑回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另类”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审度”与“辩护”、“批判(解构)”有何不同?第三,何谓科学文化?为什么要文化科学?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审度 辩护 解构 文化科学
  • 简介: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多次嬗变,从发展客体论经济发展主体论、主—客钵相关论转向全球多极主体交往论,展开了一个复杂变化历程,同时也展现了发展观全球化转向清晰轨迹。本文认为,二战以来国外发展理论全球化转向在分析范式上表现为发展观全球化转向和思维方式上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发展理论全球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 标签: 发展理论 全球化转向 范式 现代化理论 依附论 世界体系论
  • 简介:实在论和各种牌号反实在论——如唯心论、唯名论、工具主义、相对主义、非实在主义——之间争论关键问题是:世界、真理、共相这些东西怎么可能一方面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另一方面却又能够为我们所知晓。争论聚焦于:我们关于世界知识到底有多少是来自世界,又有多少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如何在发现与建构之间画一条明确分界线。天真实在论注重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以及独立性与认知可通达性之间平衡,恰好占据了严格实在论与松散相对主义之间可供立足中间地带。

  • 标签: 实在论 反实在论 天真的实在论
  • 简介:代际责任问题是当代应用伦理学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应对涉及未来世代不确定性,又是代际责任问题重点。有些道德哲学家建议借助经济学方法,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但是,单纯应用"成本—收益分析",不但令道德哲学家们怀疑这个方法预设了功利主义前提,在实际计算中也无法应对不确定性难题。在成本与收益计算中使用"贴现率",实际上暗含着某种对未来世界描绘,而这种描绘本应是不确定。另一种建立代际责任尝试是人权原则。人们常常怀疑人权不能应用到有关尚不存在未来世代讨论中。通过将未来人的人权与当代儿童的人权进行类比,人们似乎有理由采纳一种包括未来人的人权观念。如果这种人权观念成立,那么人权原则可以以最小理论代价应对不确定性难题。

  • 标签: 代际责任 不确定性 成本收益分析 人权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一个模型。在提供模型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相关性是值得关注。一个好审判取决于证据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一、从“思潮”到“观念”吴晓番、胡岩问(以下简称“问”):2011年底,您新著《平等观念史论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书评》、《社会科学报》、《哲学分析》、FrontiersofPhilosophyinChina、《探索与争鸣》、《文汇读书周报》等分别发表了相关书评或进行了专题讨论。2011年《上海书评》访谈,主要谈是现代平等观念之实相,包括平等观念在中国如何实现古今之变。今天我们想请您就观念史研究相关问题包括方法论再深入谈一谈。我们知道,您把观念史研究视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重要部分,并且一直比较重视方法论探讨。而在《平等观念史论略》一书中,您则对自己在观念史研究方法作了一些阐释。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您从事观念史研究大致历程?

  • 标签: 观念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访谈录 《文汇读书周报》 中国近现代 《探索与争鸣》
  • 简介: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者基础上,后现代哲学对主体解构是对他者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他者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主体。在当代,最重要不是对主体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主体性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主体 解构 他者 困境 马克思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生活世界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历史处境、遗忘存在处境和想象“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生活世界。对这一类存在论基础内容关注是哲学家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经验实例.引起了一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众多对SSK批评之一,但它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社会学主义科学发现观和心智主义科学发现观分歧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内部社会情境和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问题一些结果以及社会学限度。

  • 标签: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 简介:当代心灵哲学涌现出一股自然主义新潮流。通常来讲,自然主义能与唯物主义、物理主义代替使用。令人惊奇是,也有一些哲学家试图把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相结合,查默斯自然主义二元论是其典型代表。在大多数哲学家看来,自然主义二元论并不能在解释意识问题上取得成功。

  • 标签: 自然主义 二元论 查默斯
  • 简介:在中国哲学领域,杨国荣已然确立自己作为卓越学者地位。另一方面,他对西方哲学熟稔与把握常令我们这些以西方哲学研究为主业者汗颜。在中西哲学两种传统方面所拥有的坚实功底为其从事哲学比较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最近著作《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即是一本比较哲学杰作。

  • 标签: 形上学 形而上 杨国荣 学时 西方哲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
  • 简介:近现代科学以及科学文化在成为主流文化过程中,反抗、破坏乃至摧毁着其他文化传统。不仅如此。科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造成了学文化对人文文化僭越以及科学对人文僭越。而且,就现代科学文化内涵分析,一是存在科学的人为“祛文化”现象。如科学对性别、种族等价值中立;二是负荷了不恰当社会文化,如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等。鉴此,必须明确科学以及科学文化文化地位,针对其“文化缺失”,进行“文化回复”,使其回归人文和自然。这包括:反对科学霸权,消除科学主义文化负面影响;认清科学人为“祛文化”状况,明确科学蕴含文化内涵及其意义:改变科学以及科学文化不恰当社会文化负荷.引导科学健康发展等。这是“文化科学”主要内涵。

  • 标签: 科学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科学主义 人文 文化科学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存在者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镜射物,即我被动结对联想对象,以及在我意义原初创中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那里”绝对性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三种不同模式。

  • 标签: 儒佛关系 儒家意识形态 《牟子理惑论》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禅宗
  • 简介:加拿大哲学家瑞比通过反省一些哲学咨询师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哲学咨询四阶段法.“自由漂浮”是哲学咨询第一阶段,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鼓励来访者随意自在地说出任何想说的话语,使用苏格拉底式“助产术”方式帮助来访者将问题浮现后,随即就进入到了“即刻问题解决”第二阶段.哲学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到澄清问题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发展出一套哲学理性思维能力,从而能解开困扰其自身问题症结.当来访者对即刻问题解决获得满意时,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都要进入哲学咨询第三阶段,即“有意向性教与学”.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不仅要与来访者讨论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帮助来访者将哲学推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进入哲学咨询第四阶段,即“超越”阶段.来访者通过与哲学咨询师多次对话后,发展出推理能力和对话技巧,学会如何超越个人目前状况,使自己不再沉溺于过去痛苦,建立起一套属于自我价值体系.哲学咨询作为哲学践行一种社会应用形式,其方法及其实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由漂浮 即刻问题的解决 意向性的教导行为 超越
  • 简介: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关系问题所给出回答是:"美作为道德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东西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东西"二者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联结。这种关系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判断都能使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

  • 标签: 美的东西 道德 道德的善的东西 象征 康德
  • 简介:在20世纪的人类道德思想史中,施韦泽敬畏生命及其论证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不仅敬畏生命确实是一个极为合理和深刻道德原则:而且其“世界观念和生命观念二元论”道德论证方法.也为人们在20世纪哲学——伦理学思想和语境中,探寻一种具有终极关怀意义道德信念提供了一种有效尝试。鉴于施韦泽伟大榜样及其敬畏生命原则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道德论证方法。

  • 标签: 施韦泽 世界认识 生命意志 道德论证
  • 简介:“具体形上学”是杨国荣先生对自己三部著作及其思想概括,据撰写先后顺序依次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时作者改为《道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生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形上学 杨国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 简介:里贝特是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实验研究领域一个先驱性神经科学家。里贝特意识研究关注问题包括:(1)心—身问题;(2)无意识与意识中计时;(3)自由意志和有意识意志因果作用;(4)意识体验统一性。里贝特为解决意识体验统一性和因果作用构想了有意识心智场(ConsciousMentalField,CMF),但CMF实验检验不可能获得肯定结果,因为在CMF界定中存在一个先验矛盾。这个矛盾是科学物质论与二元论混合产物。

  • 标签: 里贝特 意识 有意识的心智场 自由意志 意识体验的统一性
  • 简介: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社会治理中,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发展、技术治理模式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泛在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 技术治理 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