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不平衡的,当中央王朝的统治延伸到边疆民族地区时,首先面临的就是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如何有效治理和管辖这些民族地区,中央王朝为解决该问题便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羁縻政策。后来,发展到元时在西、南边疆演变为土司制度,明时发展,清后期衰落。从土司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方面分析,

  • 标签: 土司制度 中央政府 明清 边疆民族 中央王朝 民族地区
  • 简介:中国的壮侗语诸民族与越南的岱、侬、泰、布依、热依、高栏等民族及老挝的佬、普泰、泐、润、央、赛克族,泰国的泰、佬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共24个民族,具有历史的亲缘关系。经过各国学者的长期研究,虽然取得了大批的成果,但尚缺乏对上述24个民族的整体性比较研究,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揭示。本文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整体研究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收集并利用古籍和民间传说资料,多角度的考察研究方法,研究周边各民族形成和出现的年代。

  • 标签: 壮泰诸民族 历史渊源 研究方法
  • 简介:关于“苏莫遮”(“飒磨遮”)的来历和性质,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最有启发性的意见是德国学者认为“飒磨遮”与梵语的对音是samatja(阳性词),原指一种伴有音乐舞蹈的公众集会。本文认为慧琳《一切经音义》所说“飒磨遮”之“戏”的全部要素来源於北印度公元六至七世纪兴起的祭祀湿婆(Siva)神以及杜尔加(Durga)、卡利(Kali)女神的节庆风俗。在龟兹则成为一种“禳厌”的娱乐方式。因其中有洒水和戴面具的歌舞,初唐时经龟兹传到唐朝的“苏莫遮”和“乞寒胡”、“浑脱舞”糅合在一起,以致在唐代文献中混为一谈。

  • 标签: 飒磨遮 湿婆教 女神祭 节庆风俗 娱乐方式
  • 简介:萧娴挥豪写出:"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写完这幅丈二对联,萧娴意犹未尽,又写下"壮观"二字。字迹挺拔俊逸,旁观者无不热烈鼓掌。从此萧娴有了"粤海神童"之称。照像馆的厨窗内陈列着她的照片,还特别注明"大书家萧娴"字样。

  • 标签: 萧娴 贵阳 豪情 旁观者
  • 简介:《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的“绿竹”是两种草或两种菜名,还是指绿色的竹子,自汉至清,一直争论不休,可谓形成了一桩学术公案。钱锺书《锥编》广征博引中外文献资料,揭示出这一学术陈案实际上涉及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大问题,他认为,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可分为两大类,就创作主体而言,诗文中描写景物有两种情形,一是“得之当时目验者”,二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就接收主体而言,须对作者描写景物是“得之当时目验者”还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做出判定,不能缘木求鱼,或按图索骥,或刻舟求剑;即使是“得之目验”者,还要考虑到“因世变事迁”的复杂性,亦不可守株待兔,从而令人信服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

  • 标签: 淇奥之竹 学术陈案 管锥编
  • 简介:一总集价值略论(一)什么叫做总集在中国封建时代,出版较自由,其官或僚,或文人或墨客,常以吟诗作对为业,吟的诗多了,就编成诗集(当然也有文集,那是另一话题),只要你付得起出版费用,出版商就替你印刷出版,这是很平常的事。

  • 标签: 诗歌总集 广西 清代 中国 封建时代 《三管英灵集》
  • 简介:<正>两种或数种学科的外延部分免不了发生互相重合的交叉关系,所以两种学科不可能有截然分开的界限.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就有很多地方纠缠在一起,所以研究社会科学也要懂点自然科学.在分类学上,古籍整理属社会科学.它不例外,与自然科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古籍”,实际上就是除掉一些新文学和西洋科技等著作以外的、包涵经史子集全部书籍.其中属于文史哲的著作无疑是占绝大部分,但是科学技术的著作也不在少数.不用说别的,各史的天文志、律历志就是自然科学成果的纪录.整理史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当然与自然科学分不开,这是人所共知的.天文志、律历志可说是专著,我不多谈,我只谈谈整理古籍与自然科学一些交叉关系的问题.

  • 标签: 交叉关系 古籍整理 自然科学 吕氏春秋 整理古籍 天文气象
  • 简介: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 标签: 壮族 客家 馈赠 回馈
  • 简介: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尼采借助于古希腊的宗教和神话传说提出的一种艺术原则,但这种关系只是尼采应其时代的需要而做的一种创造,与两神在古希腊宗教体系中的实质关系还有一些差别。对古希腊的宗教来说,狄奥尼索斯崇拜不仅不是一个外来的因素,而且在时间上还早于阿波罗崇拜,两者之间的对立成分很少,而且存在着很多联系和相似性。同时,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通过这种联系,确立了彼此在古希腊宗教里的层次和地位。

  • 标签: 狄奥尼索斯 阿波罗 对立统一关系 尼采 古希腊
  • 简介:当代西方社会史学的内在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意识极大地影响甚至部分地决定了西方社会史的整体认识和研究。西方历史学和西方文明是他们的实践主体塑造的主客观历史形象,同时也就是他们现实的历史。本文第一部分提出并探讨了社会史学的三个层次:历史哲学;社会宏观结构及其变迁;大众的日常生活。本文提出的西方社会史学的定义是:西方社会史是对西方历史哲学,社会结构及其宏观变迁以及大众日常生活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研究的史学。第二部分,这里探讨了上述三个层次的因果必然性关系以及因果互动关系,探讨人本主义的社会史观和结构主义的社会史观的关系问题。本文指出社会史的研究应该以人本主义作为其根本层次和出发点。第三部分讨论了西方文化主体在西方文明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历史哲学问题。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历史哲学本身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不仅是历史认识论、本体论,同时也是历史的本体。

  • 标签: 历史哲学 当代西方社会 社会史观 社会史研究 史学观 大众日常生活
  • 简介: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就当前学术界关注比较多的“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的表述与分期”、“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藏传佛教领袖与清廷关系”、“藏传佛教在蒙藏治理中的历史角色”、“清帝宗教形象的多维度解读”等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反思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研究在内涵拓展与范式转化方面的前景.

  • 标签: 藏传佛教 政教关系 达赖喇嘛
  • 简介:在王岱舆那里,天是与地相对应的一自然存在,其在宇宙中的位置,虽很重要,却不显赫。人却不然,他认为,人在宇宙中地位显赫,为万物之灵。对于天人关系,提出三个基本的判断,即天人同源、天人相依及天人相通。立足于人,却又不轻视天是王岱舆天人关系思想的一大特点。王岱舆的天人关系体现出他深刻的伊斯兰文化认同的立场。

  • 标签: 王岱舆 天人关系 文化认同
  • 简介:上海开埠以后,在成为全国最大对外贸易口岸的过程中,把北方变成了它的间接经济腹地,带动了北方经济的外向化。进入20世纪以后,环渤海港口城市的直接辐射作用得到加强,促使该地区的直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经济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并迫使上海的有效辐射范围从北方逐步向长江流域退缩。直接龙头取代间接龙头,是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结果。它加速了环渤海经济的崛起,不利于上海经济的更好发展。

  • 标签: 经济崛起 环渤海 上海 北方
  • 简介:在长达200多年的唐蕃关系中,虽然由于两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战争,但是和睦友好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哪些原因构成唐蕃友好关系呢?本文试将其概括为下列四个因素,并分别作简要论述。

  • 标签: 友好关系 战争 统治阶级 构成 矛盾 因素
  • 简介:本人曾于《三论美洲由郑和船队发现的见解》中提及,根据《岛夷志略》记载之地名位置资料,《四夷广记》在西南夷一章提及郑和船队船员之周老人所说,一些郑和船队曾到达的国家就是位于西非。

  • 标签: 古地名 郑和船队 航海史 历史考证
  • 简介:郁氏为沪上望族,清代中叶以经营沙船业起家.以郁氏家族为个案,从地域迁徙、职业更替、婚姻圈变化到财富的聚散,反映出前近代中国社会本身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表现出相当的活力.郁氏家族作为通商开埠前后上海著名的经商家族,对当地社会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郁家在上海开埠前后的变化,是研究传统向近代社会演变的一个很好视角.

  • 标签: 清代 家族 绅商 上海社会
  • 简介:论陈独秀对人权与反帝反封建关系的认识陈家骥陈独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具有中国特点人权理论的思想家。笔者认为其人权理论包含如下内容:一、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人民实现人权的先决条件陈独秀正确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的矛盾是近...

  • 标签: 陈独秀 反帝反封建 民族自主 人权理论 对人权 民治主义
  • 简介: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是尼赫鲁时代中印双边关系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与许多因素相关,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全球冷战背景下的印巴敌视、中美对抗、中苏友好、美巴结盟催生了中印兄弟情谊的到来;而中苏分歧、印苏友好、中美敌对、印美接近、印巴对抗、中巴联合则加剧了中印关系的恶化与破裂。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从国际关系演化变迁的视角,为当代和未来中印关系提供了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 标签: 国际关系 中印“兄弟”情谊 中印关系
  • 简介:在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上,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国内民族关系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首先,它是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其所揭橥的“五族共和”实现了中国由传统多民族统一国家到现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突破,从此共和政体的现代统一国家成为中国各民族政治关系的最高形式,初步确立了各民族在现代民主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现代法理基础。其次,这一转型的实现又是具有动态特征的,它不仅是辛亥革命时期各派政治文化精英关于民族主义与国内民族关系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认同与整合的结果,又是当时南方革命阵营内部及南北之间各派政治势力认同和整合的产物,是中国各民族、各阶级、阶层相互认同和整合的历史过程。第三,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国内民族关系依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 标签: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民族关系史 国内 民族政治关系 辛亥革命时期 多民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