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4 个结果
  • 简介: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归附后,在原属地设立了永昌郡,这件震动朝野之大事,在云南地方史上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其地广袤,基本界定了今祖国云南西部的疆界。哀牢、永昌在这同一块土地上,是两个丰富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其疆域伸缩变化很大。笔者认为有必要写篇“哀牢、永昌疆域变迁”的专题文章,以供进一步研究哀牢、永昌历史文化参考之用。

  • 标签: 中国 云南 行政区域 哀牢县 永昌县 历史发展
  • 简介:笔者在拙文《北宋後期科举罢诗赋》(载《文史》第53辑,2000年第四辑)中,曾指出北宋後期科举罢诗赋、习王安石新《经义》的消极後果之一,是文士的写作水平普遍下降,并谓“鉴於朝廷文书大量使用四六文,而此又非经义进士所能胜任,作为补救措施,是朝廷另立宏词科”,同时以为“这个措施的直接成效,是为绍兴时代培养了沘四六文专家”。其後,笔者循此而下,继续考察南宋词科,深感此科对南宋文学影响之人.一不仅造就了众多的四六高手,而且将骈体文的艺术表达功能发展到了极致。就创作成就论,南宋骈文当不在古文之下,至少也是“平分秋色”。在北宋古文运动之後处於弱势地位的骈文,能够在南宋复兴,主要推动力正是词科。

  • 标签: 宋代 词科制度 中国 科举制度 历史发展
  • 简介:河南省北部不少地方,牵涉古都和历史地理问题。因古籍、辞书、方志记载杂乱,讹误颇多,常令学人无所适从。余试作探究,冀予准确定位。一、北蒙殷地安阳之前身。盘庚由奄迁北蒙,而后曰殷。有学者解为北冢,非也。因商汤居商丘之亳,而亳又有南北之分。北亳即蒙地,在今山东曹县境内。既先有蒙地在南,故安阳之蒙地称为北蒙。二、帝丘帝丘者,颛顼帝之丘也。以都名之,曰颛顼城。颛顼城即帝丘城。为颛顼高阳氏建都之地,继系夏朝第三代都城,又乃方国昆吾之都,最后为春秋卫国第四代都城。帝丘所在,历来有濮阳说,滑县说,内黄说,昆吾国都尚有许昌说。应以内黄为是。内黄梁庄乡有土山村,是颛顼、帝喾安

  • 标签: 内黄县 彰德府 安阳县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名 濮阳县
  • 简介:本文对自唐至明清、民国云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地方志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回顾。绍介之余,对各书特色及得失酌加点评,春秋之笔,言简意赅。我刊选登此文,不仅希望它有助于从事史学研究者全面认识地方文献,以利学术研究,更望于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之时,服饰、歌舞、民俗之外,重视文献、发掘文献,存史之余更有资冶、教化之功。

  • 标签: 中国 云南 地方志 编纂工作 历史发展
  • 简介:在印度诸多民间故事集中,《五卷书》(pancatantya)是最负盛名而且影响较大的童话寓言集。据有关学者统计,从公元6世纪至本世纪20年代它被译过15种印度语言、15种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22种欧洲语言,共有200余种变文①。《五卷书》有许多变异本和传本,并产生和形成于不同时代。梵语文学史上把印度古代梵语文学分为吠陀时期(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4世纪—3、4世纪)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世纪—12世纪)等三个时期。《五卷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印度人把《五卷书》称为Nitisastra,在这里IIiti可以译为“道德”、“道理”、“正道

  • 标签: 《五卷书》 民间故事 格言诗 蒙古人民 察哈尔 蒙古族
  • 简介:古籍的制作和传播方式是同异本现象产生的必然原因,而诸如文字本身的差异、誊抄副本的传统、剽窃作伪的行为、佛经的翻译和流传、历代书厄、学术论争、名讳及时政的规避等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亦是同书异本产生的重要诱因.它们交互作用,共同营造了版本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

  • 标签: 版本 版本学史 同书异本
  • 简介:本文考证唐代新进士宴集中的闻喜宴.放榜之后,朝廷下诏令新进士于曲江举行闻喜宴,该宴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不同于在关试后举行的由新进士醵资、委托进士团承办的关宴,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属私人和民间性质.至迟在唐末,闻喜宴已改由官方赐钱主办.

  • 标签: 进士 官方 集中 诏令 关试 唐末
  • 简介:<正>《周易》益卦六四爻辞曰:“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把“中行”解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之荀林父。并说:“《益》六四的‘为依迁国’当是僖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的故事。卫与(韦阝)古本一字,《吕览·慎大》‘亲(韦阝)如夏’,高注云‘(韦阝)读如衣’则‘为依迁国’即‘为卫迁国’。”郭

  • 标签: 《周易》 郭沫若 中行 左传 爻辞 帝丘
  • 简介:夜郎国的范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记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南方虽未直接界说,但《汉书》西南夷传卷九十五载:“南粤以财物役属夜郎”,“夜郎始依南粤,南粤已灭,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又一据是《史记》西南夷列传卷一百一十六载:“……蒙乃上书记说日:‘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舸河江,出其不意,此制粤一奇也。’”南粤,夜郎国之紧邻,南界可定。

  • 标签: 汉朝 夜郎国 都邑 贵州 历史发展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期,地质学家尹赞勋和考古学家卞美年、贾兰坡先后在邱北县城西黑箐龙村大龙山洞发掘的先民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穴居繁衍生息。

  • 标签: 邱北县 先民遗址 大龙山洞 地方志
  • 简介: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作的是《离骚传》还是《离骚傅》,历来颇有争议。本文对王逸《楚辞章句》提供的材料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其他史料。论证了淮南王所作为《离骚传》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尹湾汉简《神乌傅》的出土并不能证明刘安所作就是《离骚傅》这一事例提醒我们应以科学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

  • 标签: 淮南王 刘安 离骚
  • 简介:<正>前言众所周知,元代有称为必阇赤的书记官——文书事务官。然而若要充分地说明其组织及职责情况,还是有困难的。元朝的必阇赤中,首先应提到的就是随朝衙门所属的必阇赤。蒙古翰林院的必阇赤称作写圣旨必阇赤,中政院中瑞司的必阇赤称作写懿旨必阇赤,中书省以下行中书省、宣徽院、大宗正府、大司农司、行枢密院、行御史台等诸衙门的必阇赤均称为蒙古必阇赤。而所有这

  • 标签: 翰林学士承旨 怯薛 翰林院 忽必烈 元朝 大蒙古国
  • 简介:对于鲍照的死,史书记载均被“乱兵所杀”。《宋书·宗室传》载:“临海王子项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顼败,为乱兵所杀。”《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所载同。南齐虞炎为鲍参军作序日:“大明五年(公元461)除前军行参军侍临海王镇荆州掌知内命,寻迁前军刑狱参军事。宋明

  • 标签: 鲍照 书记 史书 荆州 墓地 军事
  • 简介:西汉初期,曾在今广州建立过南越国,共传五主计93年,其创始人赵佗自称武帝;其孙赵昧是第二代国主,自称文帝。又五代十国时,刘岩据岭南60州之地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传五主共55年。这些统治者的墓地可称陵。

  • 标签: 帝陵 陵墓 越国 称帝 西汉初期 国号
  • 简介:方镇帅佐主宾之结构钩连,于东晋一代政局,干系极大;对后世幕府制度,影响亦深。而东晋方镇,督区最广、权柄最重、居住最久、事功最大四项兼备,无有过于桓温者。本文主要述桓温始督徐兖参与戎机、继掌荆州都督区坐大位势、终至执秉中枢政轴,历凡三十余年,其幕下僚佐于史有征者四十多人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府主的亲疏分合,从而约略推见桓温用人方略和幕府构成之整体风貌。

  • 标签: 方镇 幕府制度 整体风貌 有征 州都督 府主
  • 简介:<正>在中国画史上被称誉为黄山画派开创大师的僧渐江,其卒年有两种说法:(一)一九五六年三月中央美术学院郭味蕖编(《宋元明清画家年表》(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引《歙县志》云:公元一六一○,庚戌,万历三十八年,释弘仁(渐江)生;公元一六六三,癸卯,康熙二年,释弘仁(渐江)卒。后来有关渐江生平介绍的文章,均沿此说。(二)一九八四年五月,为纪念渐江大师逝世三百二十周年,书画界曾在安徽黄山举行黄山画派学术讨论会。按惯例推算,则渐江卒于公元一六六四年,即康熙三年(岁次甲辰)了。以上两种说法都不确切。

  • 标签: 渐江 黄山画派 卒年 学术讨论会 康熙 中国古典艺术
  • 简介:<正>《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历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没见过此《连山》《归藏》是何物,却纷纷立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太卜》贾疏:“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今《山海经》无此文、此文句与古经文不类,疑系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信,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 标签: 《归藏》 《连山》 《山海经》 阴阳 周易 《周礼》
  • 简介:民国时期,洛阳地方主要官员更迭频繁,这大概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系。由于史料缺乏,且记载不一,因此,考证这时期有多少官员在洛阳任过职,他们的任职时间及先后顺序,就显得非常困难。有时,对同一人就有几种说法。现在,就我在洛阳查找到的史料,寻求洛阳地方主要官员的情况记述如下。

  • 标签: 民国时期 洛阳市 地方官员 地方志 县以上官员 县政府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