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4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学者徐松撰著的《唐两京城坊》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该书纂辑史料丰富,考订精审,详细记述了唐两京(长安、洛阳)的城池规模、宫殿布局、坊宅寺观、风土人情及水陆交通等。自出版后,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日本学者平冈武夫说它是'关于唐代长安与洛阳的资料具有绝对权威而集大成的书籍'(《长安与洛阳》)。因而是研究唐代两京的必备参考书。近世以来,大量的唐人墓志出土,志文中不少的唐代坊宅为《唐两京城坊》所未著录,将这些资料集中整理,以便于对两京的建筑布局讲行更深入细致的考察,自有其重要意义,平冈武夫先生曾说:'假若就每个坊,把在

  • 标签: 平冈武夫 唐两京城坊考 两京 东都 古代都城 周绍良
  • 简介:魏晋时期的郊祀发生了不同于两汉的变化。在政治分裂、皇权衰微的背景下,郊祀天地、祭祖礼的规模比起两汉要小,但就内容看,受郑玄或王肃说影响的郊天、祭祖礼细节不断精致化。因此虽然整个魏晋时期经学偏枯,皇权不振造成郊天和祭祖礼的俭约,但从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整体发展来看,魏晋的郊天、祭祖礼正是内容趋于精致、理性程度不断增强的承上启下环节。

  • 标签: 郊祀 政治分裂 郊天 礼志 理性程度 精致化
  • 简介:学者对左延年《秦女休行》的本事庶几无,本文根据相关的史传,作家的生平,结合诗歌写作的特点和音韵学知识,推断出《秦女休行》的本事应为汉末桓,灵之际的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人而得以减死的故事。

  • 标签: 《秦女休行》 本事 缑氏女玉
  • 简介:乾隆诗坛前期盟主是沈德潜,故孙原湘说:'乾隆三十年以前,归愚宗伯主盟坛坫,其诗专尚格律。'[1]沈成为格调派的领袖。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其先世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明初移居江南长洲(今苏州),乃占籍长洲。因家境贫寒,一方面靠授馆为生,一方面积极走科举之路。历经四十余年坎坷,直至乾隆四年(1739)才成进士,改庶吉士,时已'年六十七矣'。三年后散馆授编修。乾隆称之为'江南老名士',并出御制诗命赓和,深得乾隆赏识。此后连连升迁,74岁时授内阁学士,次年授礼部侍郎,入上书房辅导诸皇子。'是岁上谕诸臣曰: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沈德潜

  • 标签: 交游考述 沈德潜交游 袁枚沈德潜
  • 简介:张敦颐,字养正,江西婺源人。南宋时期文献学家与理学家。他与朱熹之父朱松为莫逆之交,并曾为朱松赎田,卒后还附祀朱文公家庙。故其立身行事对于朱熹理学的发展不得不深有影响。张敦颐平生著作有《六朝事迹编类》、《韩柳文音注》、《衡阳图经》等,今尚传世者仅《六朝事迹编类》与《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二种。而这两种书,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与史学

  • 标签: 张敦颐著作 著作考
  • 简介:紫光阁位于中南海西岸迤北,金鳌玉蝀桥以南。以我国国家领导人经常在此会见外宾而名闻中外。作为一处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古迹,研究它的建筑沿革变化,是件颇有意义的工作。

  • 标签: 紫光阁 建筑风格 古建筑 历史考证
  • 简介:北宋著名地方志《吴郡图经续记》的作者朱长文,自元丰至绍圣间,以其道德、学术闻名遐迩。在他生活的时期,南方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地方性家族实力迅速扩展;思想学术范畴内,以经学、道德为本的新儒家崛起;政治领域中,既有变革派、保守派的纷争,又有不同派系的倾轧。考虑到上述背景,并非显赫的朱长文自有其代表意义:他并不属于大姓世家,但其家族在地方上却有一定影响;他曾求学、任教于京师,交游广泛,而其活动重心与影响所及却主要在苏州;他潜心钻研并致力于传授经学,却不被他的朋友程颐及学生胡安国等人视为'醇儒';他活动于党争激烈的北宋中期,对地方事务积极介入而超然于中央政争之外,从而与不同派系的头面人物保持着良好关系。正是这些长期活跃在地方、具有深厚根基的中下层士人,成为北宋中期社会的稳定力量。

  • 标签: 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 北宋中期 乐圃 地方事务 胡安国
  • 简介:序  言几年前,我提交过一篇关于讹答剌的论文,其中,我证明了1218年的讹答剌事件是世界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①。为了支持这个论点,我引用了不少历史事实来证明我的看法,即这个事件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命运和欧亚大陆的历史,特别是俄国的历史。毕拉教授70寿辰的美好时刻或许为我提供了一个通过简要描述其他西方作者如何对待讹答剌事件的情形,进而以某种历史编纂学的观点,重新阐述我的理由的机会②。人们对于讹答剌的说法就确定撰写一部专论讹答剌事件的独特学术著作来说,我尚未获得成功。但是,正如本文将表明的那样,讹答剌事件不仅令人吃惊地被人们所忽略掉,而且还是普遍受到蒙古学家随意处理事件的一个典型。为此,我已查考过大

  • 标签: 成吉思汗 蒙古人 巴托尔德 外交使团 突厥斯坦 花剌子模人
  • 简介:“龟”、“鸭”、“王八”何以成为詈语,自明以来,释之纷如,大率皮相之见。这三个詈语的出现与思想观念的演变及古代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如仅据字面悬想,永无盖棺论定之日。今其本末,以明其源。

  • 标签: 王八 绿头巾 语源 考证
  • 简介:<正>一1901年《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一次报告》中,载明陈独秀于是年10月到达东京,就读于“东京(专门)学校”。陈独秀这次在东京逗留的时间,仅四个月左右,翌年春又返回安庆。1902年9月陈再到东京时,没有继续去“东京(专门)学校”就读,在清国留学生会馆的第二次报告中的题名录上,填写的是“预备入校”字样。按当时赴日留学的情况分析,不可能存三四个月就读完,除非是短期训练班或补习班。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必须经过哪些预备

  • 标签: 陈独秀 中国留学生 早稻田大学 高等师范学校 东京 中国学生
  • 简介:本文根据北宋夏竦一书辑录的字形,对郭店简的"达"字形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兢"字提出了新的看法.

  • 标签: 《古文四声韵》 释达 省简 饰笔 释兢
  • 简介:本文就元、明、清时期常用的俗语词"利市"一词的意义作了考察.

  • 标签: 近代 俗语词 利市
  • 简介:《史记·周本纪》记载,太史公司马迁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从司马迁这几句总结性话语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以前,是“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的,到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则坚持“综其实不然”。

  • 标签: 武王 司马迁 太史公 《史记·周本纪》 犬戎 西周
  • 简介:公元6世纪中期,在地中海世界爆发了一次大瘟疫,由于当时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统治,后人因此称其为“查士丁尼瘟疫”。有关这次瘟疫的史料主要来自当时的作家普罗柯比。学者们一直怀疑他直接借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相关部分来描述这场瘟疫。我国近年出版的相关书籍也提到对普氏记载的怀疑。笔者认为,上述推论形成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直接认真地阅读古代作家的原文,缺乏细致的比较分析。本文将通过《战记》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相关史料的对比分析,确定普罗柯比对“查士丁尼瘟疫”的记载并非抄袭之作,而是其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进而说明“怀疑论”是不成立的。

  • 标签: 查士丁尼 瘟疫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怀疑论” 考辨 古代作家
  • 简介:楚简"备丘"中的"备"字屡见于楚简,是个疑难字.本文由分析字形来源及文字隶定入手,进一步论及"宛丘"所涉及的制度问题,认为"宛丘"乃古时风流场所,其性质与楚、秦云梦禁苑之"耎"相类.

  • 标签: 楚简 诗论 苑丘
  • 简介:《梅村诗话》以记叙明清之际的诗人事迹为主,萦旋着吴伟业史家的意识和诗人的心绪,借摘章引句的诗话形式以说史、存史,在清初诗话中别具一格,受到读者重视。本文只就《梅村诗话》的一些文献问题,开展讨论,提出看法。

  • 标签: 吴伟业 《梅村诗话》 明朝 清朝 诗人事迹 诗话
  • 简介:本文对侯子钦墓志原录文提出文字上的修改意见.考证侯子钦的家世及入周以前的任官,猜测侯子钦为北齐高氏亲信.考察侯子钦降周时的具体情形,认为齐军救援之不至,晋州"公私扰乱"的局面,周齐战略态势的强弱易势及其北齐朝政的昏乱是促使侯子钦降周的远近原因.而侯子钦的出降直接导致了晋州的陷落,对于周灭北齐而言,这是势关全局的转折点.侯子钦降周后所受的待遇印证了北周政权对北齐降人的政策:在灭齐战争中,优渥北齐降人;灭齐后,转而疑惧北齐降人.

  • 标签: 侯子钦 墓志 北周 北齐 晋州
  • 简介:和的刘勰本传关于刘勰的文集有不同的记载.刘勰有无文集,本文认为,如所记载的,刘勰在当时有"文集行于世".但刘勰的文集在隋时已亡佚,故就没有予以记载.刘勰的文集,除和现存的两篇文章以外,其余主要是有关佛教方面的内容.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一书的作者问题,此书历来有认为是刘勰所撰,但其实应为北齐的刘昼,而非刘勰.

  • 标签: 刘勰 文集 佛教 《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