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的患者40例,女性14例,男性26例。按是否应用体外循环机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每组各20例。于术前一天、术后12h、24h、36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脑钠肽(BNP)含量。结果两组术后12h、24h、36h较术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OPCABG组相比,CPB-CABG组术后12h[(138.0±42.6)pg/mLvs.(266.0±52.1)pg/mL]、24h[(258.0±38.3)pg/mLvs.(488.0±56.7)pg/mL]以及36h[(186.0±43.6)pg/mLvs.(356.0±47.1)pg/mL]BN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脑钠肽(BNP)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更加安全地治疗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从股动脉途径对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中扩瓣同时应用右室快速临时起搏使左心室和主动脉收缩压下降,从而使扩张瓣膜的球囊在左室流出道位置稳定,减少球囊的移动和对瓣膜的损伤。结果1岁2个月和3岁的男性患者2例,体重分别7Kg、16Kg,球囊/瓣环直径比分别0.83和0.8。术后即刻主动脉收缩峰压跨瓣压差分别从80mmHg和90mmHg下降至20mmHg和18mmHg。随访2个月~1年,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分别38mmHg、43mmHg,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结论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扩瓣同时右室快速临时起搏可保持球囊稳定,减少并发症。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成形术 经皮球囊 婴幼儿 临时起搏 先天性
  • 简介:颅内动脉瘤夹闭麻醉管理的关键是配合者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采用控制性降低血压的技术。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hypervolemichemodilution,AHH)是在诱导麻醉后,通过深度麻醉,扩张血管容量,快速补充相当于自身血容量20%的胶体液,使血液稀释。中AHH能够减少输血,并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本研究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中AHH联合控制性降压技术对中出血、输血量、血流动力学及脑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 标签: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控制性降压技术 动脉瘤破裂出血 血流动力学 麻醉管理
  • 简介: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疗效.方法:A组选择87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CABG);B组选择79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结果:B组死亡率低于A组(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安全的.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体外循环 冠脉旁路移植术 死亡率
  • 简介:目的探讨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EDAS)治疗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2002年12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七医院行双侧EDAS治疗、术后采用DSA随访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项目包括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出血次数、脑代谢情况(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评估、脑出血类型、是否合并脑缺血症状、烟雾病分期、大脑后动脉是否受累及是否有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任意一项),这些因素对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对85例(170侧大脑半球)术后6~43个月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170侧大脑半球血管重建有效率为50.6%(86/170)。2例在随访期发生再出血,DSA显示颅外血管已向颅内大量代偿。②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EDAS的有效率逐渐降低(P=0.003);出血前有缺血症状(P=0.0001)、术前脑代谢降低或缺损者(P=0.0001)及术前多次出血者(P=0.057)血管重建的效果更好。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919,95%CI:1.163~3.167,P=0.011)是影响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前有缺血症状(OR=0.252,95%CI:0.067~0.952,P=0.042)、脑代谢降低或缺损(OR=0.016,95%CI:0.004~0.060,P=0.000)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越低、出血前有缺血症状、脑代谢障碍者的血管重建效果更好。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颅内出血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效果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院内及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2例。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随访平均(39±18)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手术成功112例,共置入覆膜支架119枚。左锁骨下动脉完全被封闭8例,合并严重狭窄病变的冠心痛患者完成PCI16例,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9例,术后1个月内夹层破裂死亡3例。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术后明显残余内漏10例,3个月自行封闭。术后6个月,再发升主动脉夹层3例,其中行升主动脉外科手术1例,截瘫1例,胃癌多器官转移死亡1例。术后1年迟发性内漏1例。结论腔内隔绝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院内及长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流动力学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术前后血清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探讨PCI对LP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0例,包括AMI患者30例、UAP患者50例.80例患者中30例拒绝PCI,要求单行药物治疗,另外50例同意并行急诊PCI,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死亡.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约5ml,采用氯仿、甲醇等抽提全部磷脂成分,用ELISA法测定血清LPA浓度.结果①ACS患者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②PCI术后LPA水平首先短暂升高,其后缓慢下降(P〈0.05);ACS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清LPA水平逐渐下降;③ACS患者PCI术后较药物治疗组相同时间内血清LPA下降明显(P〈0.05).结论ACS患者PCI术后较单纯药物治疗后相同时间内血清LPA水平下降明显,提示LPA水平的下降可能在PCI改善ACS患者预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溶血磷脂酸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非班,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无复流时经微导管给药.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非班,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非班给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中替罗非班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非班给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给药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非班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 标签: 替罗非班 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唇腭裂修补患儿苏醒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本文选取50例唇腭裂修补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采用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苏醒质量等指标大小。结果治疗组的烦躁、气道痉挛、重新插管以及需托下颌四项苏醒质量指标大小分别是4.00%、4.00%、0.00%以及12.00%,其中烦躁、气道痉挛以及需托下颌三项苏醒质量指标大小和对照组的苏醒质量等指标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修补患者采用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后,可以有效调节和改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大小,进一步促进小儿患者早日苏醒,提升小儿患者的苏醒质量水平。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预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拟行PCIACS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0)。其中对照组患者为首次进行PCI治疗且术前未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术前连续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3个月以上,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24h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变化以及炎性反应进行监测,同时观察患者术后20min靶血管前向血流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CI术前、术后12h及24h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PCI术前及术后的TMPG及TIMI血流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预治疗在ACS患者PCI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心肌的损伤,降低炎性反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后血流灌注并降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PCI)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基因多态性与其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冠状动脉介入患者362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测血小板聚集率(PAR),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预测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最佳PAR值。将所有受试者分成HPPR组(PAR≥44.5%)和对照组(PAR〈44.5%),使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测CYP2C19基因681(G/A)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析患者CYP2C19(681G/A)基因型、等位基因及患者MACE。结果HPPR组患者CYP2C19(681AA)基因型(GC:x2=35.46,GA:x2=11.78,AA:x2=14.41;P〈0.05)高于对照组,其携带681A等位基因频率亦高于对照组(G:x2=29.32,A:x2=25.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681A)基因、HPPR均是ACS患者PCI治疗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CS患者CYP2C19基因68(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CI治疗后HPPR存在相关性。ACS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低反应性,并增加患者PCI治疗后血栓事件和MACE发生的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代替基于造影剂的血管显影指引主动脉腔内修复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我们对1例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使用血管内超声指引寻腔、定位、支架释放和进行解剖学检查,全程避免使用造影剂。结果手术使用造影剂0mL,手术时间125min,寻腔、定位及支架释放过程顺利。支架到位准确,扩张及贴壁良好。术后无内漏或新发夹层,无其他并发症。术后1周患者血清肌酐浓度无增高。结论在本例患者中,血管内超声代替基于造影剂的血管显影指引主动脉腔内修复可行,该技术可能避免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恶化。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肾功能不全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利用三维固定原理设计一种骨折复位器,在中协助骨折复位并起临时固定作用,防止在骨折固定手术中再次移位,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方法选择1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患者,中利用设计骨折复位器协助复位,同时对骨折临时固定。结果通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使用骨折复位器协助骨折复位同时临时固定后,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二者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复位时,选用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器对骨折进行复位和临时固定,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克氏针临时固定,避免了反复操作带来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中出血。

  • 标签: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骨折复位器 复位 临时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乳内动脉(LIMA)-大隐静脉(SV)Y型复合桥血管的中即时血流量以及术后中期通畅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24例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中应用Y型复合桥血管(LIMA-SV).中使用TrFM进行桥血管血流测定.出院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评估桥血管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OPCAB,平均吻合移植血管(2.5±0.5)支,中无中转体外循环.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SV单根组和SV序贯组之间Y型复合桥血管主干(近端LIMA)的平均血流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远端LIMA(LIMA-LAD)平均血流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SV序贯组的SV主干的平均血流高于SV单根组[(24.6±9.8)ml/min比(19.2±5.7)ml/min],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之间不同靶血管的搏动指数(PI值)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桥血管的总通畅率为96.7%(59/61),其中LIMA桥的通畅率为100%(24/24),SV桥的通畅率为94.6%(35/37).结论LIMA-SVY型复合桥血管能够为SV和远端LIMA提供足够的血流,中期通畅率良好,对不能获取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且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案.

  • 标签: 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时血流量测定 Y型复合桥血管 通畅率 大隐静脉序贯桥
  • 简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研究表明正常人血清中的VEGF的含量是很少的,但当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可以促进VEGF的表达,使得VEGF的含量升高。其VEGF的水平变化能判断心肌缺血程度[1]。目前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冠心病(CHD)单支病变患者血清中VEGF变化的报道较少。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所致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神经外科(2例)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1例)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VBD致三叉神经痛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59±10)岁;病程4~240个月,病程中位数36.0(9.5,54.0)个月;术前合并脑梗死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合并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10例术前均使用卡马西平治疗,2例术前行射频治疗;疼痛分布以三叉神经第2、3支分布区为主。术前及术后采用巴罗神经研究所(BNI)疼痛分级进行评分;术前行头部MRI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序列)明确诊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13例患者术前BNI疼痛分级:Ⅳ级4例,V级9例;经MRI及中所见均符合VBD特征,三叉神经受压移位明显;责任血管分布为基底动脉6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椎动脉4例;12例单纯行显微血管减压,1例患者在显微血管减压基础上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SPPR)。(2)13例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4~64个月,平均(48±13)个月。13例患者术后即刻均有效(BNI分级I级),其中1例术后出现同侧听力下降;1例术后1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例术后3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1例患者均为随访有效(BNI分级I级)。结论显微血管减压对VBD所致的三叉神经痛短期疗效较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因样本量少,且VBD属慢性进展性疾病,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泵衰竭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中的作用。方法3例重度主动脉瓣瓣膜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使用PhilipS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经胸探头S5—1和经食道探头S7—2,X7—2t。超声观察内容包括明确主动脉瓣膜病变范围和程度,测量主动脉瓣环前后径,人工瓣膜植入术后瓣膜功能等。结果3例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均取得了成功,人工瓣膜位置稳定,常规超声心动图3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与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相符,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主动脉瓣瓣上流速明显下降,瓣周漏瞬时反流量平均约1.2mL。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在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瓣膜狭窄中方法可行,效果良好;超声心动图在这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目的评价大动脉调转(anerialswitchoperation,ASO)手术时机对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ofthegreatarterieswithintactventricularseptum,TGA/IVS)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ASO的TGA/IVS患儿72例,依手术时年龄分为3组:I组年龄≤7d,Ⅱ组年龄7~14d,Ⅲ组年龄〉14d。回顾性分析各组术后围期并发症、早期死亡、中期死亡及再次手术干预等情况。结果各组患儿在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膈肌麻痹、不张、肾功能衰竭、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早期病死率分别为30-8%(8/26),11.1%(3/27)及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共61例出院患儿,随访率为91.8%(56/61)。3组各有1例因术后肺动脉狭窄需再次手术干预,3组再次手术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Ⅱ组患者均无中期死亡,Ⅲ组中期病死率为6.7%(1/15)。结论TGA/IVS患儿ASO术后早期病死率仍较高,中期预后好;手术年龄不是TGA/IVS手术时机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调转术 手术时机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