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15岁。主诉:前牙开(牙合)。一、临床检查1.口外:面部不对称,下颌右偏,凹面型,高角,面下1/3过长。2.口内:双侧磨牙关系完全近中,全牙列反(牙合),二、X线检查侧位片显示上颌后缩,下颌前突,高角,开(牙合)。正位片显示下颌右偏。左手腕显示:Fishman骨骼成熟指数SMI为11。

  • 标签: 下颌第二磨牙 手术矫正 畸形 骨性 拔除 面部不对称
  • 简介:患者女,初诊年龄12岁。主诉要求矫治地包天。患者身体健康,无口腔不良习惯及全身系统性疾病史,家族中无相似错殆畸形患者。一、临床检查:患者息止骀位时正面观颜面左右基本对称,正中殆位时颏部轻度右偏。垂直向上,面下三分之一较长。侧面观基本呈直面型,上颌发育稍显不足见(图1)。

  • 标签: 固定矫治器 骨性Ⅲ类 前方牵引 畸形 治疗 口腔不良习惯
  • 简介:通常从易获得组织中产生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更容易满足临床应用需求。牙龈是一种非常容易获得组织,在牙科治疗中经常被切除,并作为医学废物被处理掉。从这样牙龈组织中分离细胞,病人所受痛苦极小。方法和结果:本实验中将4个因子(Oct3/4、Sox2、Klf4和C—Myc,形成GF—iPS-4F细胞)或3个因子(和GF—iPS-4F细胞相似,

  • 标签: 牙龈成纤维细胞 多能干细胞 诱导性 牙龈组织 临床应用 牙科治疗
  • 简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类常见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本文报道1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IM,结合文献对该疾病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抗病毒治疗及激素治疗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抗病毒治疗 激素治疗
  • 简介:正颌外科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这对于颅面部严重骨畸形治疗具有划时代意义.严重骨Ⅲ类错(牙合)畸形就是一类常见牙颌面畸形,不仅影响患者容貌、发音和咀嚼功能,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有研究[2]表明此类人群常有敏感多疑、自卑、对人不信任等表现,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但是由于骨畸形严重,单纯正畸治疗难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虽然也有采用非手术治疗严重骨Ⅲ类错(牙合)报告[3],但矫治难度大,对正畸医师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所以对于严重骨Ⅲ类错(牙合)成年患者而言,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矫治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错(牙合)畸形 联合治疗 正畸治疗 正颌手术 外科联合矫治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与牙周炎相关。方法:共选取102例研究对象:AML组49例,对照组53例,每组按年龄又分中年组和老年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Florida探针进行全口牙周检查。记录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龈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余留牙数、中性粒细胞(NEUT)、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中年组中,AML组PD、CAL、BI、PLI、CRP及牙周炎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EUT、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余留牙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AML组PD、CAL、BI、CRP明显高于对照组,NEUT、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PLI、余留牙数及牙周炎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牙周临床指标与相关血液指标之间不具有相关(P〉0.05)。结论:中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与牙周炎关系密切,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牙周状况更差。

  • 标签: 中老年 白血病 牙周炎 牙周指数
  • 简介:本研究旨在评估上颔前牙冠延长术后骨组织各项指标及稳定情况。研究纳入36名患者.涉及行唇(颊)面冠延长术上颔前牙及前磨牙277颗。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记录牙齿唇(颊)面正中、近中和远中线角处各项临床指标。研究表明.上颌前牙冠延长术中预期龈缘与牙槽嵴顶问距离常不能满足生物学宽度要求。此外.术后可能会发生明显组织反弹,组织反弹在术后6个月内逐渐稳定。组织反弹与缝合时组织瓣与牙槽嵴顶位置关系有关。以上发现表明:临床医生应合理运用骨切除术建立合适前牙临床牙冠长度。

  • 标签: 前瞻性临床研究 牙冠延长术 前牙区 延长术后 牙槽嵴顶 生物学宽度
  • 简介: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Ⅲ类错He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Ⅲ类错He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He对照组.应用MedelecSynergy肌电图仪分别在静息放松、正中紧咬、前伸、开口、侧方和咀嚼运动时.测定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和二腹肌前腹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Ⅲ类错He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咀嚼肌功能.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肌电图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珊瑚人工骨(naturalcoral,NC)作为骨组织工程学载体吸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可行,并比较两种可降解屏障膜PLGA-NC复合膜和PLGA膜生物相容及用于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可行.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狗BMSCs,检测其成骨活性;将NC和可降解屏障膜材料分别吸附原代培养BMSCs,观察复合物形态,进行细胞蛋白含量测定.结果:BMSCs在NC孔隙中生长良好,并有细胞基质分泌;两种屏障膜与细胞均有较好生物相容,但PLGA-NC复合膜较PLGA膜有更多微孔和更好成形.结论:NC可作为牙周骨组织工程学中细胞载体;PLGA-NC复合膜比单纯PLGA膜更适合作为牙周引导组织再生屏障膜材料.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可降解性膜 珊瑚人工骨 生物相容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与上、下颌骨垂直向位置关系,以利于骨安氏Ⅲ类错[牙合]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下颌-AB平面角、O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ODI均值在70°以上,骨安氏Ⅲ类错[牙合]ODI均值在63°以下,青少年各项测量值较成人小,需行正颌手术患者ODI均值小于53°。O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ODI均值小于正常标准值越大,上、下颌骨骨垂直向畸形就越严重。ODI值是评价骨安氏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垂直向关系较为有效指标。

  • 标签: | 头影测量 垂直向不调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对单侧完全唇腭裂患儿术后长期鼻外形美观与对称影响。方法:84例患儿按改良式旋转推进唇裂修复术实施手术。其中,经过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42例,未经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42例。均采用术后4~5a照片打分方式进行鼻外形评定,而后分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经过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和未经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患儿,术后4~5a鼻外形美观与对称平均得分分别为66.62±14.25和66.31±15.08,两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术前应用鼻牙槽骨塑形矫治纠正单侧完全唇腭裂患儿鼻畸形,而未对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解剖学机制进行有效干预,手术后良好鼻外形无法长期维持。

  • 标签: 鼻畸形 鼻牙槽骨塑形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测量CT方法来研究成人骨Ⅲ类偏颌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对60例骨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骨Ⅲ类偏颌患者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标签: 骨性Ⅲ类 下颌偏斜 髁突 CT
  • 简介:目的:研究miR-495-3p对脂多糖(LPS)刺激人牙周膜细胞(hPDLC)增殖及炎因子表达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hPDLC,然后给予10μg/mLLPS处理及miR-495-3p模拟物(mimic)转染。实时定量RT-PCR检测LPS处理后miR-495-3p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MTT法检测hPDLC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495-3p与TLR4靶向关系;Westernblot法检测miR-495-3pmimic转染后TLR4及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表达。结果:LPS处理后,miR-495-3p表达显著下降,TLR4表达显著上升。过表达miR-495-3p可显著促进hPDLC细胞增殖,抑制IL-6及TNF-α产生;miR-495-3p可靶向结合到TLR43'UTR区,并下调TLR4表达;过表达miR-495-3p可显著抑制p-IκBα表达。结论:miR-495-3p可通过靶向下调TLR4表达,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进而抑制炎因子产生,促进hPDLC增殖。

  • 标签: miR-495-3p TLR4 牙周膜细胞 增殖 炎性因子
  • 简介:非可控炎症可能启动并参与了癌症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抵抗治疗等各个病理过程。研究表明,癌变过程中调控网络关键节点多与应激、炎症和免疫相关。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尤其是NF—κB通路,在慢性炎症癌变和转移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上游miRNA基因调控网络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以非可控炎症恶性转化疾病模型一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黏膜体外多步骤癌变模型为研究对象,针对癌启动、促进和发展过程,确立恶性转化时空调控节点miRNA和mRNA表达谱型,综合利用医学统计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及整合分析策略,在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2个层面,动态解析非可控炎症和癌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确定恶性转变节点基本调控网络和癌变关键因子,无疑能为“抗炎”这一新型癌症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干预靶点。

  • 标签: 非可控炎症 口腔癌 癌变 调控节点
  • 简介:人们已经对牙体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大量研究,以便未来能应用于再生口腔医学。本研究从正常阻生第三磨牙中分离人类牙髓干细胞(DPSC)。在不同诱导条件下,DPSC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别用茜素红S和油红O染色进行评估),显示出其多能。在正常培养条件下,DPSC造血干细胞标志(CD45、CD31、CD34、CD144)呈阴性,间充质细胞标志(CD29、CD90、CD105、CD166、CD146、STRO-1)呈阳性。在成骨诱导液中培养3周,这些标志表达均有所下降。

  • 标签: 成骨性分化 牙髓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干细胞增殖 体外研究 人类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检出率,分析粪肠球菌检出率与临床表现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需要进行根尖外科手术单根管患牙42颗,记录症状和体征,采集根尖生物膜样本,各样本均采用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方法检测粪肠球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对粪肠球菌检出率差异及其与患者症状体征之间关系。结果生化鉴定和PCR检测难治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52.4%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发现在疼痛组粪肠球菌检出率高于无疼痛组(P〈0.05)。结论PCR检测难治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检出率较高,且粪肠球菌检出与疼痛存在相关

  • 标签: 难治性根尖周炎 根尖生物膜 粪肠球菌
  • 简介:目的对下颌前突Ⅲ类错He畸形合并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例,通过不拔牙矫治建立稳定咬合关系,消除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改善面部美观。对象与方法一男少年曾被建议正颌手术治疗。现舌体较大并运动异常,舌系带短,双侧咀嚼肌活动失衡,腭扁桃体肥大及上牙弓狭窄。由此引起He干扰造成下颌偏斜。后牙临床冠短导致He平面和Spee曲线异常。结构和功能不对称对关节形态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矫治目标是扩大上牙弓并促上颌向前下生长。通过固定矫治器直立后牙重建功能He平面,结合舌弓或上颌扩弓导板,解除He干扰。结果下颌矫正到合适位置,B点后移,功能He平面重建,建立了基本正常覆He覆盖。后牙达到良好尖窝咬合关系。A点前移,有效地改善了颌骨及牙齿咬合关系。唇侧貌得到改善。结论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肌功能训练及牙齿正位器戴用利于通过调整舌活动空间大小、舌体位置和功能建立良好口周环境、调整口周肌肉活动以及建立正确呼吸习惯,这些是能够维持长期咬合稳定重要因素。

  • 标签: 严重下颌前突骨性Ⅲ类错He 非手术疗法 不拔牙 矫治 咬合关系 长期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正畸力及炎症条件下白细胞介素6(IL-6)在大鼠牙周组织内表达分布及牙槽骨高度改变,研究正畸力和炎症对大鼠牙周组织改建联合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1组)、加力对照组(P2组)、炎症对照组(P3组)和炎症加力组(P4组)。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2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同时建立实验牙周炎于P3、P4组大鼠。实验牙周炎动物模型建模2周后,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4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分析法观测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IL-6表达量及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正常大鼠(P1组)牙周组织中IL-6呈低浓度表达;P2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6表达与正畸加力时间相关,受力后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10d后基本恢复正常;在炎症条件下,P3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6表达增加;在正畸力和炎症联合作用下,P4组与P2组相比较,IL-6表达较强,在受力后第5天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与P1组比较,P2组近中牙槽骨中未见明显丧失;而与P1、P2组相比较,近中牙槽骨在P3和P4组中可见明显丧失。结论正畸力和炎症刺激物均可引发IL-6表达。在炎症条件下,正畸力可促使IL-6表达进一步增加。但是,只要彻底清除炎性刺激物,正畸力不会导致牙槽骨明显丧失。

  • 标签: 正畸牙移动 牙周炎 白细胞介素6 牙槽骨改建 SD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结果骨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骨开窗=6.794,P骨开窗=0.009;χ^2骨开裂=16.030,P骨开裂<0.001)。结论骨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 标签: 骨性Ⅱ类 高角 年龄组 骨开窗 骨开裂
  • 简介:本实验目的是从临床学,影像学、组织学角度来评价口内非牙支抗式粘膜下改良式矫治器对微型猪下颌骨离断扩展效应。这种矫治器是在螺旋扩大器两侧焊接不锈钢翼,每个翼上有两个用于固定栓钉孔。使用时用栓钉将此矫治器固定于骨或骨皮质断端两侧。在三只生...

  • 标签: 下颌骨 改良式 骨生成 微型猪 实验研究 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