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X线影像学检查在骨盆骨折诊治结果。方法以我院108例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过病理学确诊,该组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和X线影像学检查,对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08例患者病理结果确诊156处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各部位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为100%(156/156),X线片的诊断符合率为79.5%(128/1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线片对髋臼后唇、后柱、髋臼中间壁和骶髂关节骨折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结论相较于X线影像学检查,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骨盆骨折的诊断准确性更佳。

  • 标签: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X线影像学 骨盆骨折
  • 简介:背景:既往的手术技术和方法在重度髋臼骨缺损的解剖重建和精确匹配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目的:报道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病例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应用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的11例患者,收集一般资料、术中信息、影像学资料、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评估该项技术的早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双下肢长度差(limb-lengthdiscrepancy,LLD)为16~92mm,平均(36.1±22.6)mm;术后LLD为1~21mm,平均(7.7±6.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LLD为0~18mm,平均(7.0±5.7)mm。术前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hipcenterofrotation,HCOR)上移距离为24~92mm,平均(51.0±19.3)mm,术后HCOR上移距离为6~40mm,平均(22.6±10.4)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HCOR上移距离为6~41mm,平均(22.8±10.2)mm。术后随访期间骨盆X线片示,加强块和髋臼臼杯与其接触骨面之间无放射性透光线和假体松动。术后6个月随访时CT扫描示,加强块与髋臼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牢固固定,有良好的骨长入,匹配率为92.3%±2.5%。HHS功能评分:术前26~71分,平均(44.0±14.9)分,末次随访时68~97分,平均(84.3±9.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期间未见髋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再翻修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的手术操作简便,加强块与缺损骨面和臼杯匹配良好,术后LLD和HCOR均恢复到满意,HHS评分末次随访时改善明显,早期随访临床疗效好。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再手术 钛合金 多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DDSA三维重建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患者的103侧髂内动脉造影和三维重建资料,根据前列腺动脉(Prostaticartery,PA)的起源将PA分为五型Ⅰ型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分支,与膀胱上动脉共干;Ⅱ型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分支,位于膀胱上动脉下并与其平行发出;Ⅲ型起源于闭孔动脉;Ⅳ型起源于阴部内动脉;Ⅴ型其他起源。结果103侧前列腺动脉纳入分析,最常见是Ⅰ型37例占35.92%,Ⅳ型占27例占26.21%,Ⅱ型占20例占19.42%,Ⅲ型占13例占12.62%,最少的是Ⅴ型6例占5.83%。与邻近脏器动脉有吻合支者共有57支(55.3%,57/103)与膀胱下动脉分支吻合8支,与阴部内动脉吻合25支,与直肠动脉吻合24支,与阴部内动脉、直肠动脉均有吻合6支,另在前列腺体内与对侧PA吻合63支。结论旋转DSA技术和3DDSA三维重建技术对识别PA的起源及其与周围脏器动脉的吻合支有很重要的价值,为PA的精准栓塞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指导信息。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栓塞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与X线摄影在四肢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四肢骨折患者共计200例,安排患者先后进行CT检查和X线摄影,将两种检查的阳性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使用CT三维重建检查的诊断阳性率要明显高于使用X摄影的阳性诊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患者四肢骨折情况的诊断中,使用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效果要好于X线摄影,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CT三维重建技术 X线摄影 四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800例为研究对象,先对患者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再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以镜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出阳性率显著低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效果均良好,联合检查能有效提高检验准确率,减少假阳性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血常规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手术对于人体腹膜形态学来说的实际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入住本院的40名子宫肌瘤患者或单纯卵巢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是腹腔镜组和开腹组,随后分别在手术过程中每隔半个小时采集一次患者的壁层腹膜,并使用扫描电镜对其腹膜间皮细胞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腹腔镜组在充气后就可以明显的看到皮细胞快速的发生肿胀,30分钟后仅见间皮细胞肿胀,偶可见细胞间隙的存在,60分钟后腹膜间皮细胞之间发生连接断裂,深到基底膜下,基底膜连续性中断,故而裸露,细胞间隙可见,90分钟和120分钟更加明显,细胞间隙中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少量存在;开腹组在开腹手术后其间皮细胞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从细胞学形态来看也是相当正常的,基底膜较为完整,在手术60分钟时依然如此,在90分钟时可以发现其细胞间连接偶可见断裂的现象,在120分钟时变化更为明显。结论与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手术引起的腹膜形态学变化不明显,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手术引起的腹膜形态学变化与充气时间有明显的联系。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 腹膜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疗效进行探究,以期提高临床检验的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采取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标本175例,均先给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其后再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两种联合检查方式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得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的阳性率为21.7%(38/175),阴性率为78.3%(137/175);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上述指标依次为10.3%(18/175)、89.7%(157/175),P<0.05,各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对两种检验方式红细胞形态异常与幼稚粒细胞等检验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存在假阳性率。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联合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不仅能提升检验的质量,还可做到优势互补。

  • 标签: 血常规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检验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7年1月收治的29例青少年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影像学资料,以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脱角(SA)、滑脱距离(SD)、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矢状面厚度(SPT)、L5入射角(L5I)、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骶骨平台角(STA)、S1指数、腰骶角(LS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并计算滑脱率(SP),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以及低滑脱(SP≤17%)与高滑脱(SP〉17%)亚组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SP与各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SA为-4.5°±9.6°,SD为(7.1±3.6)mm,SP为(22.2±11.1)%。滑脱组的LSA、STA、S1指数小于对照组,PI、PT、SS、SPT、L5I、SVA及LL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滑脱亚组的SA、TK、LSA、STA及S1指数均显著小于低滑脱亚组,PI、PT、SS、SPT、L5I和SVA均大于低滑脱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亚组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PI、PT、SPT、L5I、LL与SP呈正相关,TK、LSA、STA及S1指数与SP成负相关,SS、SVA与S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骶部先天发育不良可能是青少年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的始动因素。受滑脱程度影响,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显著异常,表现出腰椎前凸增大、躯干前倾,同时骨盆后旋、屈髋屈膝等异常代偿姿势。

  • 标签: 青少年 腰椎 脊椎滑脱 盆骨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联合盆底肌肉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训练进行治疗。术后三个月对比两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DF-Q)、盆底功能障碍评分(PFDI)以及盆底肌力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其PDF-Q分度、PFDI评分以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效果确切,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盆底重建术 盆底肌肉康复训练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治疗 盆底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护理干预在盆底重建与全子宫切除术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重度子宫脱垂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盆底重建、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后根据临床护理方式分为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的PFIQ-7、PCDI-20、PISQ、SAS、SDS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行盆底重建与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重度子宫脱垂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更为有效改善患者身心健康。

  • 标签: 护理干预 盆底重建 全子宫切除术 重度子宫脱垂 身心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样本资料,分别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完成血常规检查;比较这两种方式的检验结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显微镜检验的PLT、RBC、WBC阳性率分别为99.17%、98.20%、99.97%,显著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LY、NE、EO、BA的γ值分别为0.861、0.931、0.864、0.821、0.565,表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LY、NE、EO、BA的分类结果较好,而对MO的分类结果较差。结论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细胞形态具有一定局限性,将其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显微镜
  • 简介:目的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血液肿瘤中心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治疗协作组(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MLL基因重排阳性的ALL初诊患儿(MLL^+组),以我院CCLGALL-2008方案治疗且时间相近、同性别的MLL阴性的初诊ALL患儿为配对条件(MLL^-组)。MLL^+组依据骨髓细胞中是否有嗜天青颗粒、核仁、空泡和伪足分为阳性亚组和阴性亚组。考察MLL^+和MLL^-组形态特征差异;比较MLL^+组形态学阳性亚组和阴性亚组临床表现和无事件生存率(EFS),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骨髓细胞不典型形态特征对患儿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共收治MLL^+组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0.4~13岁,18例处于完全长期缓解状态,5例骨髓复发,3例确诊后放弃治疗。MLL^-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0.8~14岁。MLL^+组骨髓细胞形态与ML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原染色阳性率和赋分值均低于MLL^-组。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核仁、嗜天青颗粒、空泡、伪足的形态特征与初诊时外周血WBC、性别、年龄无相关;6例MLL-AF4融合基因阳性者全部发现具有核仁,其他MLL重排者具有核仁的比例显著低于MLL-AF4^+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无伪足患儿第33天MRD≥10^-4的比例高于有伪足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有、无核仁的患儿3年EFS[(55.0±15.0)%vs.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有、无嗜天青颗粒的患儿3年EFS[(41.7±22.2)%vs.(83.9±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核仁和颗粒对MLL^+组预后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能力优于分别预测(AUC分别为0.833、0.786和0.705),P值分别为0.023、0.051和0.162。结论MLL基因重排阳性ALL患儿骨髓白血病细胞具有独特的�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骨髓细胞形态 MLL基因重排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12到2017-12共174例血液标本,对照组单独应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研究组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研究组对单核细胞、嗜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疾病以及中性粒细胞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查中应用价值高,可有效提高检验准确率和检验质量,从而为医师提供诊断依据,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获得患者满意与认可。

  • 标签: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化验项目之一,它是通过对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分析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近年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血常规检验的效率及精确度,但其无法识别细胞形态,在细胞形态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异常标本再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镜检可弥补这一缺陷。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使用的检验方式和效果,为临床血常规检验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对10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来分析研究,对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为患者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对于异常血液样本,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检验结果,探讨联合使用的临床价值。结果全部患者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有80例阴性病例,阴性率是80.00%,阳性率20%。对20例阳性病例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阳性率70.00%,阴性率30.00%。两组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筛选之后,使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提升检验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精确依据,联合使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全自动细胞分析仪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鹿角状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行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中下腹平扫,观察组同时接受泌尿系CT三维重建检查并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分类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石清除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0.54±32.4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10.34±35.55)min],术中失血量[(95.55±36.88)mL]低于对照组[(118±33.90)mL],穿刺成功率34例(94.4%),高于对照组28例(77.8%),结石清除率33例(91.7%),高于对照组26例(72.2%,P<0.05)。结论CT三维重建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在经皮肾镜取石中准确预测肾脏的解剖结构及与结石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建立合适的穿刺通道、寻找结石、减少手术时间并提高结石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尿路成像 三维重建 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在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探究分析该治疗措施对心肌血运重建造成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2月2017年8月期间从我院选取68例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在对照组中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在观察组中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完成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在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改善心肌血运重建,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 冠心病 心绞痛痰浊痹阻证 心肌血运 影响
  • 简介:2018年是秦泗河教授从医45年,从事矫形外科(肢体残疾矫治)事业40周年,恰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龄。40年来,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创造了许多纪录:1.手术治疗各类肢体畸形残疾患者34459例,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23310例,为世界之最。编著出版了代表国际技术水平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专著。2.第1位赴俄罗斯学习、引进Ilizarov技术并主持完成了Ilizarov技术中国本土转化,做出了令国际同行赞誉的系列创新,从而推动中国成为"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ILLRS)"正式会员国。

  • 标签: 矫形外科 功能重建 秦泗河 ILIZAROV技术 肢体残障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 简介: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与X线摄影在四肢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四肢骨折患者共计200例,安排患者先后进行CT检查和X线摄影,将两种检查的阳性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使用CT三维重建检查的诊断阳性率要明显高于使用X摄影的阳性诊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患者四肢骨折情况的诊断中,使用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效果要好于X线摄影,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CT三维重建技术 X线摄影 四肢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