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产前梅毒的感染情况,探讨产前梅毒血清学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TRUST法对产检标本进行初筛,初筛阳性标本采用TPPA法进行确诊,对3年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检测标本3125例,其中阳性标本115例,阳性率3.68%;其中显性感染27例,隐性感染88例,隐性感染者明显多于显性感染者,2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71,p<0.05);其中2011年检出阳性标本34例,2012年检出阳性标本37例,2013年检出标本44例,阳性率分别为3.54%,3.29%,3.89%,3年检测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60,p>0.05)。结论非常有必要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梅毒感染患者,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孕妇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献血员血清中肺炎支原体(MP)抗体检测及其意义。方法选最近一年内无偿献血的人员212例进行研究,针对这212例献血员的血清中的抗体MP—lgM和MP—IgG进行检测,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为ELISA法,反复多次检测,每次检测过后,都需要将测定的结果设定为两组,一组为阳性质控,一组为阴性对照组,在具体的测定操作中,要注意依照试剂盒中的说明书进行有效的检测操作。对比检测的结果,得出检测的意义。结果212例献血员血清中,MP—IgM和MP—IgG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2.1%和35.8%,MP—IgM和MP—IgG同时检出阳性率是11.8%,MP的感染率与不同ABO血型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献血员在献血之前进行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能够有效的防止带有病原体的血液进入到输血者的体内,从而防止输血者出现感染,这是目前输血工作者急需注意的工作。但是针对献血者是否要进行常规支原体的检测,也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和分析。

  • 标签: 献血员 血清 肺炎支原体抗体 检测 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间接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与脑梗死发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0岁以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0例为病例组,同期本科室住院的50岁以上的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于入院时检测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IHSS)评分,观察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异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脑梗死组IBI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将入院时脑梗死患者分为NIHSS评分〈7分和NIHSS评分≥7两组,两组IBIL、LDL水平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IBIL水平增高;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DL、IBIL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相关,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 标签: 间接胆红素 低密度脂蛋白 脑梗死 发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四种梅毒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选择高效、简便、特异梅毒感染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TP-胶体金试条4种方法对梅毒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TRUST、TP-ELISA、TP-胶体金试条、TPPA敏感性分别为65%、96.7%、93.3%和98.3%,特异性分别为86.7%、95%、98、3%和100%.结论TRUST法敏感性及特异性相对较差;TP纸条敏感性不如TP-ELISA及TPPA,但高于TRUST;TPPA在敏感性及特异性方面均高于其他三种方法,是目前公认的梅毒确证实验.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抗体 TRUST TP&mdash ELIsA TPPA TP-胶体金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中sEndoglin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测定10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8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Endoglin水平。结果原发性肺癌组、肺部良性疾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Endoglin水平分别是8.1、3.7、3.4μg/L。原发性肺癌组sEndoglin表达水平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sEndoglin的水平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是否转移有关(均P〈0.05),与性别、年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血清sEndoglin在原发性肺癌中高表达,可鉴别肺部良恶性疾病,其表达水平有助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 标签: sEndoglin 肺肿瘤 酶联免疫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检测对血液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年我院血液检验科收检的10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对其进行血培养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1000例血液标本中,114例血液标本的血培养为阳性,在这114例阳性血培养标本中,有80例血培养标本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为阳性,886例阴性血培养标本中,505例血培养标本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为阴性。血培养检测为阳性的标本中,主要检出有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检测能够提高血液感染的确诊率,同时还能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指导,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血培养 血液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与血清尿酸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获取临床检查前瞻性研究数据。方法从我院2014年01月至2014年07月间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中随机抽取46例纳入研究组,另选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46例非血管性痴呆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的基本信息和资料,并统一检测两组的血清尿酸、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以及空腹血糖水平,并分析不同痴呆程度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血清尿酸水平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以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痴呆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要明显低于轻度痴呆患者,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患者的痴呆程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血管性痴呆和血清尿酸水平有着负相关关系,严重痴呆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常常偏低,通过血清尿酸水平,可以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找出糖尿病肾病中最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1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1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以下三组大量尿蛋白组、微量尿蛋白组以及正常尿蛋白组,其中大量尿蛋白组有60例患者,微量尿蛋白组有53例患者,正常尿蛋白组有47例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这四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肌酐清除率(CCr)对比分析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血清胱抑素C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尿蛋白组为(1.11±0.23)mg/L、微量尿蛋白组为(1.65±0.45)mg/L,大量尿蛋白组为(2.74±1.24)mg/L,大量尿蛋白组、微量尿蛋白组以及正常尿蛋白组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血肌酐以及肌酐清除率检测结果显示,微量尿蛋白组以及正常尿蛋白组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尿蛋白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诊断方面,血清胱抑素C的测定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其灵敏度高于尿素氮、血肌酐以及肌酐清除率,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肌钙蛋白 心肌酶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联免疫法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25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对比,以CLIA为参考,评价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4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高度以上的一致性。结论当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四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方法具有良好一致性,为之后选择临床实验室方法提供可参考依据。

  • 标签: 不同方法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高铁作业者血清热应激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职业性体检的高铁作业者176名为高温组。从同日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176名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HSP70含量。结果高温组血清HSP70水平(0.157±0.133)ng/ml高于对照组(0.097±0.134)ng/ml,有显著性差异(t=4.26,P〈0.01)。以接毒工龄将高温组分为三组,HSP70含量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8.26,P〈0.01)。结论高铁作业者血清HSP70水平显著升高,可为高温作业制定护理对策提供指导。

  • 标签: 高铁作业者 人热应激蛋白70(HSP70)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心理的调整治疗,对照组采用他汀类、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断剂等常规冠心病治疗药物,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剂(卡托普利片)药物。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均显著好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常规冠心病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剂药物,可进一步促进患者心肌功能重塑,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临床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冠心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脂蛋白脂(LPL)活性和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早发冠心病8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皆测定血浆脂蛋白脂活性,同时对研究组进行临床表型分组,对比分析各组间LPL活性情况,总结LPL活性和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P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梗组患者LPL活性明显低于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LP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脂蛋白酯活性明显较低,尤其是急性心梗患者,可见LPL活性与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有一定关系,应加强重视。

  • 标签: 脂蛋白酯酶 早发冠心病 临床表型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