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早期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8年至2015年的首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55例患者血常规,C反应蛋白,内瘘使用情况。以早期动静脉内瘘功能是否良好分组,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早期动静脉内瘘的失功与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高血压病史密切相关。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血压为简单方便的早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早期失功 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腹腔内脏手术后因疼痛和手术应激反应,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胃肠血流减少和激素释放,可使胃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受到抑制,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术后镇痛是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本实验综合120例腹部手术分为PCIA组及对照组,观察胃肠道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PCIA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对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 标签: PCIA 胃肠道 功能恢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功能监测预防腹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21例腹部创伤的患者,对腹部创伤患者手术后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与深静脉血栓评估表有机结合的形式,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由专人负责腹部创伤患者的护理工作。高危组患者通过下肢压力梯度治疗仪进行,中危组中的患者通过穿弹力袜进行。结果高危组中的患者在医护人员进行干预护理之后的24h、1周和2周分别所检测到的数据信息与干预护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腹部创伤患者术后筛选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腹部创伤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有效降低了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血功能监测 预防 腹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 护理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34例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分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位于额顶叶16例,额颞顶9例,颞顶叶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首次栓塞60%后,平均间隔2~3个月再次行栓塞,残留<20%的患者予以伽玛刀放射治疗,<10%者予以随访观察。结果经过2~3次的栓塞治疗,34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16例,残余10%以下者6例,残余10%~20%者12例。随访半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结论分次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次栓塞 动静脉畸形 功能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腿穿静脉功能不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1条下肢进行仔细检查定位,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共检出120条异常穿静脉,其中穿静脉功能不全107条,穿静脉扩张10条,穿静脉血栓3条。在本组中有32条下肢共82条异常穿静脉经过手术全部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穿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断及定位的首选方法。

  • 标签: 穿静脉功能不全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60例(61条患肢)下肢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造影和彩超检查发现患肢深静脉通畅,但有明显血液倒流。CEAP分级:C6级36条患肢,C5级25条患肢。全组患肢均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腔内激光闭合术,并在超声引导下行交通支静脉腔内激光闭合。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4~14个月,溃疡均未复发。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手术创伤轻微、并发症极少、疗效满意。

  • 标签: 下肢交通静脉功能不全 深静脉血液倒流 静脉性溃疡形成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形成的根源,从而制定预防和控制方法,不断提高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降低病人的精神压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今后的生活品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出现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中功能不良的患者,共45例。找出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根源,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预防性和控制性措施。结果本中心6年期间深静脉留置导管透析约4192人次,共发生感染12例次,6例次拔管,1例行动静脉内瘘成功,15例患者死亡。27例患者仍继续进行透析,虽然仍然有部分患者出现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现象,但是发生率相比以前大大降低。结论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透析过程的感染和血栓的形成。只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事实表明,护理人员规范的封管操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形成血栓,而且能够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对于患者来说,实施个体化封管液有利于降低治疗费用,缓解精神压力,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 标签: 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 感染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探析与比较.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老年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统计分析与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手术前后MMSE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术后睁眼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4h的MMSE评分分别是(29.8±1.0)分、(29.7±0.9)分,对照组分别是(29.7±0.9)分、(29.7±0.8)分,无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h、3h、6h等的MMSE评分分别是(27.6±1.3)分、(29.7±1.0)分、(29.1±1.1)分,对照组分别是(22.4±1.4)分、(26.0±1.3)分、(27.3±1.2)分,差异性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睁眼时间是(14.8±6.6)min,对照组是(33.0±11.2)min,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提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吸入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Abstractobjectivetoallbyintravenousanesthesiaandinhalationanesthesiaeffectsoncognitivefunctionaftersurgeryforelderlypatientswithanalysisandcomparison.MethodsrandomlyselectedfromJanuary2013toNovember2015toourhospital80casesofelderlysurgicalpatients,dividedintotwogroups,sepaGratelyUSESallbyintravenousanesthesiaandinhalationanesthesiasurgery,statisticalanalysisandcomparisonoftwogroupsofpatientswithanesthesiaeffect,MMSEscorebeforeandafteroperation,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andtheopentime,etc.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ofpatientsinthepre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24hoftheMMSEscore(29.8-1.0),(29.7-0.9)andcontrolgroup(29.7-0.9),(29.7-0.8),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Observationgroupofpatientsinpostoperative1h,3h,6hMMSEscore(27.6-1.3),(29.7-1.0),(29.1-1.1)andcontrolgrouprespectively(22.4-1.4),(26.0(-1.3),(27.3-1.2),differenceobvious(P<0.05).Observationgroupofpatientswithpostoperativeopentimeis(14.8+6.6)min,thecontrolgroupwas33.0+11.2)min,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Twogroupsofpatientswithnoobviousadversereactionoccurred.ConclusionallbyintravenousanestheGsiasurKgeeyrywionrdeslderlypatients,theapplicationoftheinfluenceofcognitivefunctionaftersurgeryforsmall,raise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elderlypatients.allbyintravenousanesthesia;Inhalationanesthesia;Elderlypatients;Postoperativecognitivefunction;impact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04-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凭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老年患者从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2月抽选,按入院编号顺序分成不同麻醉组44例对照组给予吸入麻醉,44例研究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统计术后效果。结果研究组的苏醒时间为(16.10±5.65)min,拔除导管时间为(11.65±4.40)min;对照组的苏醒时间为(30.96±11.42)min,拔除导管时间为(18.49±7.36)min,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给予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作用突出,可预防并发症,增强认知功能,值得学习。

  • 标签: 全凭静脉麻醉 吸入麻醉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持续吸入七氟醚和50%N2O维持麻醉,观察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采用瑞芬太尼0.05~0.2μg/kg·min和丙泊酚3~6mg/kg·h推注泵持续输注,并观察分析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MMSE评分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1h、3h、6hMMSE评分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方式在老年腹部手术中应用,麻醉恢复快,术后清醒时间短,认知功能影响小,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吸入麻醉 全凭静脉麻醉 老年手术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凭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探究与分析。方法在我院抽取于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实施腹部手术的5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为试验组以及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实施吸入麻醉。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苏醒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短,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1小时的MMSE积分均较手术前低,P<0.05;试验组患者MMSE积分基本上恢复到术前标准所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短,P<0.05。结论麻醉导致患者手术后出现认知障碍,但与吸入麻醉方法相比,对老年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方法,能显著缩短患者恢复认知的时间,麻醉效果很好,可进行推广。

  • 标签: 吸入麻醉 老年患者 认知功能 全凭静脉麻醉
  • 简介:中心静脉置管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病人的治疗带来极大方便。我科从2003年10月-2005年6月起共置管187例。其中有2例凝血功能差的病人成功置管后,出现穿刺点渗血,采取补加压固定后,取得很好的效果,圆满完成输液任务。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凝血功能障碍 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后 病人 护理 加压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4~59 岁[(37.6±14.1)岁]。肘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3 cm~12 cm×5 cm。术前均通过血管造影明确患侧上肢肘段肱动脉完全栓塞,栓塞长5~12 cm[(7.3±1.6)cm]。患者均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患侧上肢血管造影观察肱动脉通血和皮瓣成活情况。比较术后3,6,12个月皮瓣肿胀程度、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和瘢痕挛缩情况。观察皮瓣供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1±3.0)个月]。手术时间为3.5~6.4 h[(4.9±0.8)h]。术中出血量为200~600 ml[(338.7±101.6)ml]。术后1周,肱动脉血流均通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2个月,皮瓣肿胀程度为(0.9±0.3)cm,显著小于术后3,6个月的(1.2±0.3)cm和(1.1±0.3)cm(P<0.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为(87.8±4.8)分,显著高于术后3,6个月的(71.4±7.0)分和(80.2±4.8)分(P<0.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为90%。术后12个月,瘢痕挛缩发生率为63%(12/19),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的11%(2/19)(P<0.05),但与术后6个月的42%(8/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供区均愈合,均未发生血管或皮瓣相关并发症。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患肢远端血运恢复顺利,皮瓣成活率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佳,为临床严重肘部创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但由于围术期肘关节制动等多方面因素,皮瓣受区容易出现瘢痕挛缩。

  • 标签: 前臂损伤 血栓栓塞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匹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根据入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匹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肝素-MnCl2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匹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状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及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前对照组与实验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用药后1周、2周、4周时的NIHSS评分有显著改善,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腹泻、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是临床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方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性高,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栓 神经功能缺损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进行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实施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效果较好。

  • 标签: 针灸 康复疗法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