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四川省各地市级医院肿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分析疫情对肿瘤患者住院和治疗的影响,为不同省份的医疗机构开展肿瘤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四川省地市级医院通过问卷表的形式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疫情期间四川省地市级医院肿瘤科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调查了四川省37家地市级大中型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占78.4%。在调查医院中,疫情一级响应后,肿瘤科患者住院指数和放疗指数<1的医院占比分别为83.7%和93.1%。化疗正常进行或推迟时间≤1周的医院占54.1%,放疗在春节假期后正常进行或延迟时间≤1周的医院占89.7%。疫情二级响应后,肿瘤科患者和放疗患者较一级响应后上升的医院占比分别为78.4%和79.3%。结论在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卫健委、各地市级卫健委的指导下,各医疗机构和肿瘤科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COVID-19疫情期间大部分肿瘤患者在四川省各地市级医院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 肿瘤/诊断与治疗 调查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例实体器官移植术后(1例肾移植、2例肝移植)细小病毒B19感染导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并文献复习。方法3例患者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穿等确诊,均发现细小病毒DNA阳性,其中例3患者同时合并带状疱疹病毒DNA阳性。治疗上采用调整免疫抑制剂、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抗病毒、促造血、补充造血原料等综合治疗。结果患者贫血纠正,复查病毒DNA阴性,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实体器官移植后PRCA的病因诊断至关重要,综合治疗可起到良好效果。

  • 标签: 实体器官移植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细小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细胞角蛋白19(CK19)、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HBME-1、BRAF V600E的表达水平,从而分析4种分子标志物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46例甲状腺恶性结节(恶性组)及287例甲状腺良性结节(良性组)患者术后病理标本中CK19、HBME-1、Galectin-3和BRAF V600E的表达,评估各标志物单独及联合检测对PTC的诊断效能及意义。结果(1)CK19、HBME-1、Galectin-3及BRAF V600E在恶性组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2)单独诊断PTC时,Galectin-3敏感度和准确性最高,BRAF V600E特异度最高;CK19+HBME-1+Galectin-3联合检测敏感度和准确性最高,分别为93.60%、94.49%。(3)CK19、Galectin-3、HBME-1及BRAF V600E表达阳性率均与PTC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变呈正相关(rs>0,P<0.05)。CK19、Galectin-3及BRAF V600E表达与病灶数目相关(P<0.05),且Galectin-3、BRAF V600E表达与微小癌病灶大小呈负相关(rs<0,P<0.05)。BRAF V600E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P<0.05)。(4)与单纯PTC比较,合并良性病变的PTC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PTC多灶癌所占比例较高。结论CK19、Galectin-3、HBME-1、BRAF V600E是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重要的辅助指标,也是诊断PTC的肿瘤标志物,其中Galectin-3诊断效能最高,CK19、Galectin-3、HBME-1联合检测可提高PTC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结节 分子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细胞角蛋白19/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CK19/GPC3)的表达模式与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佑安医院2007年11月至2016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符合条件的25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K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CK19/GPC3表达模式、甲胎蛋白水平及Hep Par1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K19/GPC3表达模式(HR = 1.634,95%CI为1.041~2.564,P = 0.033)、组织学分级(HR = 1.445, 95%CI为1.037~2.014,P = 0.030)、甲胎蛋白水平(HR = 1.410,95%CI为1.042~1.908,P = 0.026)、Hep Par1 (HR = 0.570,95%CI为0.349~0.930,P = 0.025)4个因素为介入治疗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符合米兰标准的具有CK19+/GPC3+与CK19-/GPC3+表型的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较CK19-/GPC3-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硬化 介入治疗 细胞角蛋白19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米兰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抵抗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CYP2C19多态性及不同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抽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合并高血压组(n=54)与不合并高血压组(n=46)。纳入患者入院后均给予100 mg阿司匹林及75 mg氯吡格雷治疗。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法测定患者CYP2C19基因型,记录、分析患者入院后第1天及服药治疗5 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记录两组CYP2C19基因的分布情况及氯吡格雷抵抗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合并高血压组氯吡格雷CYP2C19代谢基因型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氯吡格雷CYP2C19代谢基因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快代谢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29.41%,10/34)低于慢代谢基因型(72.73%,16/22)及中代谢基因型患者(68.18%,3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YP2C19基因型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6)。结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抵抗与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并无关系,但氯吡格雷抵抗与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关系。

  • 标签: 高血压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宫颈组织中FAM19A4甲基化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15例宫颈疾病患者和65例宫颈正常的体检者。根据宫颈病变情况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65例,宫颈癌组50例,癌前病变组99例。采集三组受试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筛选,对于检出的HPV采用杂交捕获法进行DNA检测,对HPV基因型做分型检测;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样品DNA,并采用重亚硫酸盐进行处理;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样品中FAM19A4、PFAM19A4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三组受试者宫颈组织脱落细胞中HPV检出结果: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和宫颈癌组中HPV检出率分别为7.69%(5/65)、35.35%(35/99)、48.00%(24/50),三组HPV检出率比较,宫颈癌组>癌前病变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宫颈癌组和癌前病变组FAM19A4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FAM19A4基因表达升高(P<0.01);与癌前病变组相比,宫颈癌组PFAM19A4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更显著(P<0.01)。结论高危型HPV阳性宫颈组织中FAM19A4甲基化程度的升高可增加宫颈癌变的概率,检测FAM19A4甲基化程度可为临床防治宫颈癌提供参考。

  • 标签: 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FAM19A4甲基化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CYP2C19基因中代谢型最佳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的ACS老年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对于中代谢型,随机分为2组,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加倍组。随访1年,调查2组患者出血风险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入选468例老年患者,CYP2C19基因中代谢214例,占45.7%,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加倍组,每组各107例。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加倍组比较小出血发生率为11.2%和22.4%;大出血发生率为2.8%和9.4%;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4.7%和13.1%;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7%和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加倍组不仅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而且有更多的出血风险。结论对于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型的老年ACS患者,建议使用标准剂量的替格瑞洛。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类固醇21-羟化酶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表现为全面发育落后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应用二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对可疑变异位点进行保守性及致病性预测,并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独坐不稳,不能区分生熟人。基因检测示患儿SLC19A3基因存在c.448G>A和c.169C>T,二者均为未见报道的变异,两个变异位置编码的氨基酸为蛋白的保守位点,生物学软件预测具有致病性。结论SLC19A3基因的c.448G>A和c.169C>T复合杂合变异丰富了SLC19A3基因的变异数据库,该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生物素-硫铵素反应性基底节病,可能导致患儿发病。

  • 标签: 生物素-硫铵素反应性基底节病 发育迟缓 SLC19A3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宫颈癌组织中微小RNA(micro RNA,miR)-424、miR-19a及miR-95的表达及各指标与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82例老年宫颈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424、miR-19a、miR-95的表达。统计学分析组间miR-424、miR-19a、miR-95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放疗前后各指标表达变化与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miR-19a表达明显较高,而miR-424、miR-95的表达明显较低(均P<0.05)。癌组织miR-424、miR-19a及miR-95表达与肿瘤FIGO分期、肿瘤分化有关(均P<0.05)。与放疗前相比,放疗后癌组织miR-19a表达降低,而miR-424、miR-95升高(均P<0.05)。放疗前后癌组织中miR-424、miR-19a及miR-95表达变化与放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625、0.578、0.611,均P<0.001)。放疗有效组患者放疗后癌组织中miR-19a水平较放疗前显著降低,而miR-424、miR-95显著升高(均P<0.05),而放疗无效组患者放疗前后miR-424、miR-19a及miR-9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9a表达升高,而miR-424、miR-95的表达降低,并且三者放疗前后水平变化与放疗敏感性有关,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 标签: 宫颈癌 miR-424 miR-19a miR-95 放疗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CD19 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的维持治疗,观察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和供者T淋巴细胞对CD19 CAR-T细胞扩增的影响。方法1例难治B-ALL患者,CD19 CAR-T(鼠源,克隆号:FMC63)细胞治疗后桥接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再次复发。接受CD19 CAR-T(可变区人源化的FMC63)细胞治疗再次缓解,缓解后先后接受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供者T淋巴细胞的维持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CD19 CAR-T细胞比例、CD19 CAR的DNA表达变化,观察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及供者嵌合情况。另外,通过制备小鼠CD19 CAR-T(FMC63)细胞,并将CAR-T细胞注射至同窝小鼠体内,14 d后,再次注射同窝小鼠的B淋巴细胞,在此过程中观察CAR-T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以及CD19 CAR的DNA表达,以此来模拟临床治疗过程。结果①患者输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后第14天,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供者嵌合率为99.76%,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1级。②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维持治疗,输注后第24天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GVHD期间伴有外周血CD19 CAR-T细胞比例及CD19 CAR DNA水平的升高,并随GVHD缓解下降。过程中患者维持CR且供者嵌合率为99.69%。③随后单独输注供者T淋巴细胞维持治疗,回输后第12天患者出现GVHD,而患者外周血CD19 CAR-T细胞比例及CD19 CAR的DNA水平并未出现再次升高。过程中患者维持CR且供者嵌合率为99.87%。④C57小鼠体内试验证实,CAR-T细胞输注后小鼠体内CAR-T细胞扩增及DNA表达上调,同时CD19+ B淋巴细胞耗竭。之后输注CD19+ B淋巴细胞,CD19 CAR-T细胞扩增和CD19 CAR的DNA表达再度上调。结论供者造血干细胞、供者T淋巴细胞的单独输注,可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B-ALL接受CD19 CAR-T治疗缓解后的维持治疗手段,且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诱发GVHD同时出现CD19 CAR-T细胞和CD19 CAR的DNA表达上调,有可能进一步清除残留灶。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复发 CAR-T细胞 供者造血干细胞 供者T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Ph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Ph+ B-AL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采用CD19 CAR-T细胞治疗的14例R/R Ph+ 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男7例,女7例,中位年龄33(7~66)岁。输注CAR-T细胞后第28天近期疗效:总反应率(ORR)为100.0%(14/14),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92.9%(13/14);部分缓解(PR)率为7.1%(1/14)。CAR-T细胞治疗后有12例(85.7%)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1级1例、2级4例、3级6例、4级1例;1例(例3)发生CAR-T细胞相关脑病综合征(CRES);全部14例患者均有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3例CR患者均发生B细胞发育不全。上述不良反应均可控。中位随访441(182~923)d,中位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分别515(95% CI 287~743)d、207(95% CI 123~301)d。结论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Ph+ B-ALL安全有效,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D19 白血病,B淋巴细胞,急性 费城染色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易感性候选基因19(CASC19)调控微小RNA-449b-5p(miR-449b-5p)的表达后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培养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予不同剂量(分别为0、2、4、6、8 Gy)的X线照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eLa细胞中CASC19 mRNA和miR-449b-5p的表达水平。(2)不同条件处理后HeLa细胞增殖、凋亡、辐射敏感性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其中,不同处理条件包括沉默CASC19表达、过度表达miR-449b-5p、下调miR-449b-5p并沉默CASC19表达,相关蛋白包括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和组蛋白变异体H2AX(γ-H2AX);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以存活分数表示)。(3)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以荧光素酶活性表示)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CASC19和miR-449b-5p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1)随着X线照射剂量(0、2、4、6、8 Gy)的增加,HeLa细胞中CASC19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F=502.681,P=0.000),miR-449b-5p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F=202.936,P=0.000)。(2)沉默CASC19表达、过度表达miR-449b-5p后,HeLa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存活分数显著降低(P<0.05),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cleaved-caspase-3和γ-H2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下调miR-449b-5p并沉默CASC19表达后,HeLa细胞的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存活分数显著升高(P<0.05),cyclin D1、γ-H2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比较,过度表达miR-449b-5p可显著降低CASC19基因野生型HeLa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1.00±0.09、0.37±0.05,P<0.01),而对CASC19基因突变型HeLa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分别为0.92±0.07、0.94±0.05,P>0.05)。与对照比较,沉默CASC19表达后HeLa细胞中miR-449b-5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0±0.12、4.84±0.49,P<0.05),过度表达CASC19后HeLa细胞中miR-449b-5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1.00±0.09、0.38±0.04,P<0.05)。结论HeLa细胞中CASC19可负调控miR-449b-5p的表达,下调miR-449b-5p表达可部分逆转沉默CASC19对HeLa细胞增殖、凋亡及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 标签: 宫颈肿瘤 RNA,长链非编码 微RNAs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和未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选择不同P2Y12抑制剂与其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289例,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分为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组(A组,199例)和未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组(B组,90例)。PCI术后选择不同的P2Y12抑制剂,随访3年,失访23例,最终A组入组182例,B组入组84例。根据随访3年内有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将A、B组各分为MACE亚组(58例、32例)和无MACE亚组(124例、5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与介入情况以及术后药物治疗方案,对A、B组内两亚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入选,再分别对A、B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P2Y12抑制剂对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A组中两亚组间比较,血小板体积、空腹血糖、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单支病变比例、干预左主干病变比例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中两亚组间比较,低密度脂蛋白、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比例及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A组患者中,不同的P2Y12抑制剂是影响其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替格瑞洛方案相比,氯吡格雷75 mg/d方案患者远期MACE的发生风险是其12.971倍(OR=12.971,95%CI:5.028~33.464,P<0.001),氯吡格雷100 mg/d方案患者远期MACE的发生风险是其6.029倍(OR=6.029,95%CI:2.278~15.958,P<0.001);在B组患者中,不同的P2Y12抑制剂与其远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的ACS患者PCI术后选择不同的P2Y12抑制剂与其远期MACE相关,且采用替格瑞洛方案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最低;而未携带CYP2C19功能缺陷基因者选择不同的P2Y12抑制剂与其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CYP2C19基因多态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5(C19ORF5)调节自噬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紫杉醇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2017年14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19ORF5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C19ORF5蛋白调节自噬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41例患者均行术后化疗,91例采用常规化疗方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常规化疗组),50例采用常规方案联合紫杉醇化疗(紫杉醇组),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结果癌组织在透射电镜下可见自噬体,C19ORF5蛋白为淡黄色至棕褐色颗粒,表达于细胞质;癌组织C19ORF5蛋白染色强度明显强于正常组织,且Ⅱ期染色强度明显高于Ⅳ期。Ⅰ~Ⅱ期患者C19ORF5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83.3%(25/30)比17.1%(1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组织C19ORF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1.17 ± 0.45比0.82 ± 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C19ORF5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癌胚抗原和肝转移有关(P<0.01或<0.05),癌组织C19ORF5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常规化疗组91例患者中,有效70例(76.9%),无效21例(23.1%);紫杉醇组50例患者中,有效42例(84.0%),无效8例(16.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化疗组中,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化疗前癌组织与化疗后血清C19ORF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化疗后血清C19ORF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紫杉醇组中,有效患者化疗前癌组织C19ORF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血清C19ORF5蛋白表达水平(0.9 ± 0.3比0.5 ± 0.2),有效患者化疗后血清C19ORF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效患者(0.5 ± 0.2比0.8 ±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9ORF5蛋白的高表达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组织的自噬活性;C19ORF5蛋白调节自噬活性与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C19ORF5蛋白可能通过增强自噬活性提高紫杉醇化疗的敏感性。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自噬 药物疗法 1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5 紫杉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CD19异构体对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治疗的反应,进一步探讨BiTE治疗无效的相关机制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1例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BiTE治疗前后CD19异构体mRNA表达量的情况,Sanger测序对相应的异构体序列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治疗前后谱系特异性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患者初诊时即存在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BiTE治疗后患者未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9抗原表达转阴,但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量并无增加,且细胞表型及转录组测序均未见谱系转化的发生。外显子可变剪接引起的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及谱系转化并非该患者CD19抗原表位缺失的机制。该例患者在疾病进展退出BiTE治疗组之后,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自主研发的CD22及CD19 CAR-T序贯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该例患者CD19抗原-缺失导致BiTE治疗无效,其缺失并非由可变剪接或谱系转换所致,更换为CD22、CD19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有效。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 表位缺失 异构体 CD19
  • 作者: 张英姿 王秀琼 柳颐龄 杨艳峰 王世平 金梅 蔡江晖 王献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02期
  • 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护理部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超声科 61009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药剂科 610091,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成都 61003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期(以下简称为疫情期),基于在线防控管理模式(PCM-online)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MDT)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患儿(受试儿)门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接受长期治疗,并且在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疫情期,需接受复诊的35例受试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建涵盖临床医疗、护理、心脏超声、药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MDT,采取"互联网+"形式,对需接受复诊受试儿家属进行川崎病及CAL等在线咨询,心理干预,用药、营养饮食与家庭护理指导,以及COVID-19相关知识宣教与外出就医防护措施指导。对部分情绪相对紧张、焦虑的受试儿家属,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在线心理疏导。基于PCM-online的MDT干预前、后,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SCL-90各因子评分及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组35例受试儿,接受基于PCM-online的MDT管理后,取消现场门诊复诊者为26例,避免至少52人次外出就医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风险;9例因病情需要进行现场复诊。②基于PCM-online的MDT对11例受试儿家属采取SCL-90进行心理测评的结果均呈阳性,经心理疏导后,SCL-90焦虑、恐惧因子评分分别为(1.38±0.44)分与(1.23±0.42)分,均较心理疏导前的(1.64±0.25)分与(1.38±0.13)分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5、2.883,P=0.010、0.021)。③采取基于PCM-online的MDT干预后,35例受试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8.6±1.4)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的(94.3±4.7)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9,P<0.001)。结论疫情期,基于PCM-online的MDT可达到疫情防控与促进受试儿康复目的,是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防控模式。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时间相对较短,该模式是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 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 在线防控 管理模式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从宏观视角利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数据,分析有效距离与疫情传播轨迹、时间和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截至2020年2月23日我国各地COVID-19首例确诊患者的住院治疗/隔离治疗日期以及累计确诊病例数,利用"百度迁徙"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大数据平台(LBS)获取武汉市到各地的迁出人口比例数据,建立有效距离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从省级和市级层面分别对有效距离与疫情抵达时间及累计确诊病例级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论在省级层面还是市级层面上,武汉市到目的地的有效距离与COVID-19疫情抵达时间及累计确诊病例级数都存在明显的线性关联,各线性模型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省级层面上,有效距离可以解释其与抵达时间模型71%的变异,解释其与累计确诊病例级数模型90%的变异;在市级层面上,有效距离可以解释其与抵达时间模型66%的变异,解释其与累计确诊病例级数模型85%的变异。结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LBS大数据与有效距离模型能够用于对疫情传播轨迹、时间和规模等进行估计,为突发急性传染病宏观预警及防控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有效距离 人口迁徙 传染病 预警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CD19 CAR-T细胞治疗达深度缓解后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抗CD19 CAR-T细胞治疗达深度缓解后序贯allo-HSCT难治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10例患者中,男5例,女5例,中位年龄23.5(10~31)岁,其中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例。10例患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后第30天及移植前评估微小残留病(MRD)均为阴性。②亲缘全相合移植2例,亲缘单倍型移植8例,抗CD19 CAR-T细胞治疗获得深度缓解至allo-HSCT中位时间为32.5(20~60)d。③10例患者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5(15~21)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9(17~30)d。④预处理过程中,10例患者均未出现肝静脉闭塞病及出血性膀胱炎。1例患者出现渗漏综合征,予以限制入量、补充白蛋白及利尿等治疗后好转。移植过程中8例(80%)出现发热,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Ⅲ度aGVHD 1例;至随访截止9例存活患者中8例出现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⑤中位随访262(150~540)d,预期1年总生存率为(90.0±1.0)%,无病生存率为(85.7±1.3)%。结论抗CD19 CAR-T细胞治疗达深度缓解后序贯allo-HSCT可作为难治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可选治疗方案。

  • 标签: CAR-T细胞 难治/复发 白血病,B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 作者: 张婕 高晓玲 李登举 蒋毅 刘燕 庞玲 许东 杨林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0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太原 0300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武汉 430030,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太原 0300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武汉 430030,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太原 0300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炎症指标、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山西援鄂国家医疗一队2020年2月8日至3月25日收治的41例COVID-19患者病例资料,重型28例,危重型13例,比较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入院时D-二聚体、炎症指标[WBC、AN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水平;比较有无D-二聚体异常患者的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水平;并比较抗凝治疗前后患者D-二聚体、细胞因子指标(IL-2R、IL-6、IL-8、TNF-α)水平变化。结果41例患者中,男23例(56.1%),女18例(43.9%),平均年龄(55.4±11.9)岁。危重型患者平均年龄[(61.1±10.4)岁]高于重型患者[(52.8±11.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4,P=0.032)。危重型患者合并高血压(χ2=10.420,P=0.001)、心血管疾病(χ2=6.972,P=0.008)、脑血管疾病(χ2=6.972,P=0.008)比例高于重型患者。危重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盗汗及乏力症状比例均高于重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4.898、6.972、7.823,P值分别为<0.001、0.008、0.005)。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WBC、ANC、PCT、hsCRP、IL-8水平均高于重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二聚体异常患者IL-2R、IL-8、TNF-α水平均较D-二聚体正常者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例预防性抗凝治疗患者D-二聚体、IL-2R、IL-6、IL-8抗凝治疗后比治疗前水平降低。结论COVID-19危重型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凝血-免疫功能紊乱,动态监测D-二聚体、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COVID-19危重型患者,抗凝治疗可能通过纠正凝血-免疫功能紊乱促进疾病好转。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