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客家以其独特的族群特色和区域文化特性自20世纪初始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发展至今已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兴趣所在。然而透视客家研究的现状,从地域而言,粤东、赣南、闽西一直是重点探讨地区,就粤东而言,梅州向为客家研究的关注焦点,而河源、韶关等客家重镇却为研究者所忽视,

  • 标签: 客家研究 族群文化 行政建置 区位特征 河源 学术研究
  • 简介:认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认定,指社会成员对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这一理论源于心理学对个人归属感的研究,其中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的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群体成员在这方面的自我观念,回答和解决“我是谁”和“我如何与他者相处”的问题。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西南民族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自我与他者 群体成员
  • 简介:对于理解中国西北「回」、「藏」族群文化长期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而言,分布在青海东部化隆、循化等地境内卡力岗山区的「藏语穆斯林」现象,确实能够提供出一个具有结合当代族群史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特色的观察案例。如果从族群溯源研究的观点看来,此一观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论述面向:一、在历史记忆的展现方式上,「昔藏今回」或是回民祖源的争议,都必须面对藏文化如何与穆斯林文化并存适应的事实;二、从花寺门宦太爷马来迟于清乾隆年间至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的传说开始,经过格底目、苏非主义等老教到今日伊赫瓦尼新教,当地宗教意识的变迁意义及其对于穆斯林我群意识所产生的形塑过程;三、当代大陆民族识别下,回族与藏族的法定少数民族身份,对于「藏语穆斯林」的族群认同意识的巩固,及其所引发的族群边缘研究意义的讨论。而这种以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的论述模式,亦有助于扩大并深化当代中国西北族群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 标签: 藏语穆斯林 回族 卡力岗 族群溯源
  • 简介:12月10日,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气温接近0℃,苗族村民聚集在温暖的木楼里收看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直播盛况.

  • 标签: 自治区 族群 现场直播 苗族
  • 简介:一、客家族群的建构主义分析与本书的位置这几年中日的客家研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向。长期以来客家一直都被认为是继承中原衣冠士族血统的正统汉族,自唐末以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从中原迁徙到华南地区。由此可见,客家被认为是一直连绵不断存在了一千年以上的“实体”,即使他们在移居目的地跟当地的先住民女性结婚,作为中原汉族的父系系谱也一直继续保留着。可是,近年来中日的一些学者开始主张客家其实是在清末民初的一连串运动产生的“建构物”,这种观点特别在历史学中日益强大起来(菊池1998;程美宝2001、2006;蔡膦2005;陈春声2006;饭岛2007;田上2007)。也就是说,客家开始被认为是于近代社会在学术上、政治上被建构的族群,而不是从古代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的集团,这种观点在近年的中日客家研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 标签: 客家族群 客家人 人类学分析 客家研究 建构主义 华南地区
  • 简介: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加剧了地区分工的趋势,大量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流动人口活跃于闽浙赣地区,当地的族群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由此引发的“土”“客”矛盾使得“畲”、汉的族群边界进一步凸显。早期迁入闽浙赣地区的“畲”和“客”在族群身份上并无明显区别,显示了畲族与客家所具有的密切共生关系。随着族群互动的加深,畲民在新居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变迁,这是族群社会整合的结果。

  • 标签: 生态 移民 畲族 族群整合
  • 简介:台湾的少数民族文学,作为1980年代以来台湾少数民族社会运动的一环,迄今呈稳定发展。伴随1984年"正名运动"、1988年"还我土地运动"等而勃兴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也很自然地沾染着族裔意识,流露出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们在主流的社会中,对部落文化衰落的担忧。尽管在1980年代发展伊始,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数量有限.

  • 标签: 《怀乡》 泰雅人 山樱花
  • 简介:人类磷酸葡萄糖变位酶I(PGM1)及酯酶D(EsD)在人类遗传学、法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获得本地区人群PGM1及EsD的基因频率,为亲子鉴定及案件的审理、诉讼提供依据,作者收集驻马店地区中心血站及驻马店地区人民医院血库206份无关健康献血员的血液。采用公安部第二研究所使用的琼脂糖-淀粉混合凝胶电泳法,对其进行了PGM1型和EsD型的

  • 标签: 分布调查 EsD PGM1 汉族群体 人类遗传学 健康献血员
  • 简介:利用“国家在场”这一由人类学场域中所移植而来的新型分析框架,可以对族群法治知识的运作场景及其效力机制做出考察。基于西北T自治县环保型族群法治知识生存现状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在法治现代化语境下,族群法治知识呈现出“内卷化”倾向。除却秉持正向功能以外,也暗藏着“失范”之风险。放眼未来,族群法治知识既要实现与道德、惯习等其他社会自生性规范的制度共享,也亟须通过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行为来勾勒和官方法律表达之间的良性共存机制,即建构出一种以法律多元为表征的“差序法治”格局。

  • 标签: 国家在场 族群法治知识 本土法治资源 差序法治
  • 简介:本文运用族群认同理论,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潜经回族历史渊源的歧异本质,分析了潜经回族族群认同的建构过程,特别是国家及意识形态对族群的建构作用。

  • 标签: 潜经回族 族群认同 族群建构 历史人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nvestigator®DIPplex系统中30个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位点在福建畲族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在福建畲族群体的遗传学应用。方法应用Investigator®DIPplex系统对200名福建地区畲族健康无关个体进行30个InDel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群体遗传学参数,并与国内外其他群体进行比较。结果经Bonferroni校正,30个InDel位点在福建畲族群体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各位点杂合度为0.45~0.82,多态信息含量为0.2~0.37,个体识别力为0.385~0.645。30个InDel位点的累积个体识别率为0.999 999 999 996 8,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86 245 8,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54 322 5。福建畲族群体InDel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华东汉族、西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4个国内群体相比,分别在3个、8个、6个、6个位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波兰、美国、德国、非洲等4个国外群体相比,分别在19个、13个、13个、11个位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nvestigator®DIPplex系统中的30个InDel位点在福建畲族群体分布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态性,可独立应用于福建畲族个体识别的遗传学研究。

  • 标签: 插入/缺失多态性 福建畲族群体 遗传多态性 群体遗传学
  • 简介:宋人称生活在西南羁縻州县之外的溪峒民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被称为“生界”,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大致来说,宋朝政府将西南少数民族群体划分为生、熟两大类,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抹杀掉两者生存环境的差异,熟蛮异化与生蛮归化,致使生界在其变化过程中模糊不清。宋代西南地区羁縻政策的多元化,使得生、熟蛮的身份并不以其实际生存地域来确定。宋代文献中的“生界”,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称谓,而是一个融合了政治文化的族群边界,一个融通了价值判断的文化界线。

  • 标签: 宋代 西南地区 生界 生蛮
  • 简介:族群态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外群体的消极态度可能会导致产生歧视、群际冲突等一系列后续的消极行为。因此,在多民族地区,对可能降低或者消除族群间消极态度因素的探讨,对改善族群关系,增进族群间的信任非常重要。将藏族、汉族青少年分别置于关于外群体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条件下,探讨了不同的信息效价对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影响。

  • 标签: 族群态度 藏族、汉族青少年 社会信息
  • 简介:川西岚安人族群身份改变,使得地方政府和文化人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大增,其目的有制作和创造一种形成差异的地方文化。这种创造是一种连接过去,衔接现在,指引未来的文化生产过程。虽然这种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的创造,是因族群身份的改变(一种外在的力量)的介入而引发的,但是,由于这种制作常植根于当地的人、事、物以及既有的文化特征,其关切的是历史、文化与其赋予当地人们的意义。它关切的虽然是当前的生活实情,但也因为汲取养分来自传统与地方文化,所以其实也是针对文化的未来记忆,这也是文化再生产和变迁的方式之一。

  • 标签: 岚安贵琼人 族群认同 传统文化 再创造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蕴含了族群建构中的宗教、信仰、习俗、历史记忆、行为模式等文化元素,还是族群文化的主要叙事方式和传递手段,对族群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强化了族群的图腾信仰和亲祖意识;唤起族群的习俗情感和历史记忆;培育并传递族群的文化心理结构与行为模式。

  • 标签: 群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 族群建构 文化意义
  • 简介:本文认为,21世纪中国人类学的复兴重振,必须吸纳五千年中国文化精髓,深刻体认当代中国各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切实地迈向人民,坚实地立足于中国社会本土,积极参与改善民生、提升民心的宏伟大业,通过推进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幸福,建构中国人类学价值实现机制。华南紫村调查,在承续西方人类学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充分涵摄中国先哲们关于“民生”与“民心”的精辟阐述与充满睿智的见解,以此作为审视视角,描述以壮族为主体的紫村诸族群的生存环境、生活来源、生存压力、信念结构、忧喜哀乐、希望追求与心灵境界,并且借助人类学指导变迁理论,提出改善和提升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初步设想。

  • 标签: 民生 民心 体验民心 民心调适
  • 简介: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异和城乡差异问题一直深受学者关注。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族群分层理论研究范式对城乡背景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异问题进行研究。以H大学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不同阶层学生的总体入学机会存在差异,且此差异在农村学生内部表现更为突出。分析其原因,主要受各阶层资源获取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及其家庭的主观教育选择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族群分层理论 阶层 城乡二元结构
  • 简介:摘 要:针对大中型企业裂变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成建制团队一站式人才需求问题、大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关系中的“意愿不强、时间不长、空间不深”问题、大型企业的学徒班群在流程机制、培养模式、人才评价等方面同族异岗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互为资源、互为部门、互为因果”的新型产教关系、全生命周期岗位族群定向班的产业学院、学生成长指标体系与企业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匹配的成长画像机制。

  • 标签: 大中型企业 岗位族群 成建制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