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ABO新生溶血病血型检测结果。方法 于2019年6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孕产妇管理在降低孕产妇及新生死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生产的高危孕产妇86例,按照掷骰子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孕产妇,对照组孕产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孕产妇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高危孕产妇管理模式。分析两组孕产妇及新生死亡情况。结果:对比两组孕产妇及新生死亡,观察组孕产妇死亡新生死亡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高危孕产妇管理 孕产妇 新生儿 死亡率 作用
  • 简介:摘要:“三高”父母指的是高智商、高学历与高龄,本文探究儿童孤独症发病、发育落后发病与父母“三高”之间的关系,所得结论仅供参考。

  • 标签: 儿童孤独症 发病率 发育落后 三高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妇女慢性宫颈炎盆腔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进行探讨。方法:以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6例慢性宫颈炎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受教育程度、月经周期、性生活频率、避孕措施、原发性痛经、引流产史、生育次数为慢性宫颈炎盆腔炎的危险因素(P

  • 标签: 宫颈炎 盆腔炎 危险因素 发病率
  • 简介:

  • 标签: []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400例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的产后护理干预,试验组产妇实施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在分娩后半年内的抑郁症发生以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产妇在分娩后半年内的抑郁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其干预前的QOL评分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的QOL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对分娩后产妇实施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同时能够明显提高产妇在分娩后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较好、应用价值较大。

  • 标签: 家庭成员 产后抑郁症 护理效果 抑郁评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发病趋势并预测2016—2025年结直肠癌死亡。方法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资料分别来自广州市卫生统计局恶性肿瘤死亡登记(1972—1979年)、广州市卫生统计数据(1980—2001年)、《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2002—2009年)和《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0—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资料来自《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2002—2009年)和《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0—2015年)。在上述资料中分别获取结直肠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为C18~C21]发病和死亡数据,人口学资料来自广州市统计局。采用Joinpoint模型计算广州市城区居民1972—2015年结直肠癌死亡和2002—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分析其变化趋势。采用ARIMA模型预测2016—2025年结直肠癌死亡。结果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共19 309例,结直肠癌粗死亡率由4.33/10万上升至24.89/10万,AAPC=4.2% (P<0.001)。2002—2015年广州市城区共报告结直肠癌新发病例24 033例,结直肠癌粗发病由22.95/10万上升至52.81/10万,AAPC=6.6% (P<0.001)。预测2016—202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逐年升高,2025年将达到29.53/10万。结论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和2002—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均呈上升趋势,2016—2025年死亡仍将升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人群监测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罕见的新生肺间质肿瘤。男性新生,出生1 d因呼吸困难就诊, 影像学诊断新生肺炎,左胸腔占位,疑先天性肺隔离症和肺囊肿。病变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胎儿肺间质肿瘤(FLIT)。该报道旨在引起儿科和病理医师对新生FLIT的认识、关注和研究,以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数据,避免不适当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节护理管理用于新生护理中的价值。方法:将该:2020年1月-2021年1月新生科接收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遵从随机化原则均分成两组,对照组(n=60)行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n=60)行细节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结果、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理缺陷发生为1.67%,家属投诉为0.00%,与对照组的11.67%、8.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管理 细节护理 护理缺陷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死亡病例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参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基因组计划”并在住院期间死亡的9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基因测序结果及其中可根据遗传学病因进行临床早期针对性干预的情况。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基因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98例患儿中男55例、女43例,出生胎龄为(33±5)周,出生体重为(2 107±975)g,死亡年龄12(2,34)日龄,早产儿63例,足月儿35例。二代测序检测到16例(16%)患儿存在基因阳性结果,其中11例携带单核苷酸变异,4例携带拷贝数变异,1例同时携带单核苷酸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变异分布于12个基因,其中与多系统异常相关的3个,与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各2个,与骨骼发育相关1个。基因阳性患儿的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及死亡年龄均大于基因阴性患儿[(2 605±940)比(2 009±957) g,(36±5)比(33±5)周,37(5,69)比11(2,29)日龄;t=2.283、2.131,Z=-2.245;P=0.025、0.036、0.025];基因阳性患儿与基因阴性患儿在出生窒息抢救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比46%(38/82),P=0.002]。足月儿遗传学病因诊断高于早产儿[29%(10/35)比10%(6/63),P=0.022],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高于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25%(13/51)比7%(3/46),χ²=5.016,P=0.025]。6例患儿可根据遗传学病因进行早期临床干预,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特殊饮食、特殊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肺移植。结论新生死亡病例中的遗传学病因并不少见,主要与多系统异常、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骨骼发育异常相关。部分患儿可根据遗传学病因给予针对性干预。出生体重≥2 000 g、足月出生或无出生窒息抢救史的死亡患儿更需警惕其存在遗传学病因。

  • 标签: 婴儿,新生 死亡 遗传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新生娩出后早期皮肤接触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开展更好的母婴服务提供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临床顾问、BMJ、美国指南网(NGC)、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苏格兰学院指南网(SIGN)、英国国家健康学会(NICE)、JBI、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HO专业网站、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新生娩出后早期皮肤接触的所有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30日。2名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和数据提取,并从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中提取证据。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其中2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对于新生娩出后皮肤早接触的证据大多聚焦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于新生及母亲的益处,WHO临床实践指南提出分娩后应即刻皮肤接触,至少接触90 min。本文从生后30 s内、生后30 s~3 min、生后90 min内3个方面进行证据总结。结论临床中,助产士应针对新生娩出后的健康情况,根据相关证据实施新生早接触管理方案。

  • 标签: 婴儿,新生 母婴 早期皮肤与皮肤接触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严重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尽早识别、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部分PID在新生期即出现临床警示症状,然而由于PID种类繁多,早期识别PID仍存在巨大挑战。目前已经有基于干血纸片的PID筛查手段,包括TREC筛查SCID及其他T淋巴细胞减少性疾病,KREC筛查XLA及其他B细胞减少疾病,多重蛋白谱分析筛查补体及吞噬细胞缺陷等。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生PID筛查应用具有很好的前景。目前亟需建立起我国的新生PID筛查流程,文章就新生PID筛查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新生儿 筛查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新生咽旁间隙神经胶质异位。神经胶质异位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多见于鼻部,咽旁间隙罕见。CT表现为左咽旁间隙软组织密度肿块,邻近颅底骨质结构完整。MRI表现为左咽旁间隙卵圆形肿块,T1WI、T2WI均呈等信号,与脑组织信号相似,增强呈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包膜样线形强化,肿块与左侧软腭分界不清。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神经胶质异位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感染是新生期常见的病毒感染。与年长不同,新生肠道病毒感染往往病情较重,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败血症难以区分,重症感染者可并发坏死性肝炎、脑膜炎和心肌炎,病情发展迅猛,死亡高。病初予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可能降低新生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死亡和并发症发生。尚需进一步研究新型抗肠道病毒药物在新生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婴儿,新生 肠道病毒感染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病房开展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检查的结果。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新生科住院并接受aEEG检查的患儿,分析不同疾病新生患者aEEG异常发生,aEEG异常表现形式,以及aEEG异常与临床异常情况的一致性。结果本研究1 370例患儿中,aEEG异常308例,异常22.5%。危重患儿异常27.7%(240/868),非危重患儿异常为13.6%(68/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P<0.01)。不同疾病aEEG的异常前5名依次为惊厥57.1%(16/28)、小于胎龄48.8%(20/41)、窒息41.5%(49/118)、早产儿31.1%(92/296)、红细胞增多症29.7%(11/37)。aEEG异常的类型主要有背景活动异常229例(74.4%)、睡眠觉醒周期不明显139例(45.1%)和原始脑电异常117例(40.0%)。在308例aEEG异常患儿中,有异常临床表现者117例,占38.0%;无明显异常临床表现者191例,占62.0%。aEEG监测敏感性73.6%(117/159),特异性为84.2%(1 020/1 211)。结论住院新生尤其危重患儿aEEG异常较高,且多数无相应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的临床-脑电分离现象,提示对住院新生患者常规实施aEEG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脑损害。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新生儿 振幅整合脑电图
  • 简介:摘要新生感染性脑损伤(IBI)是指围生期各种感染因素直接引起,或由炎症介质间接导致的新生神经系统损伤,该病是导致新生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IBI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自由基及兴奋性氨基酸等介导的脑损伤及未成熟少突质细胞易损性等有关。头颅超声、CT、MRI等头颅影像学检查,以及常规脑电图、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及神经诱发电位等神经脑电生理学评价,是目前临床早期诊断新生IBI的重要手段,可对新生脑功能进行整体评估。aEEG可克服全导联视频脑电图限制,实现对新生脑功能的监测,具有简便、可床旁连续监测、对检测结果容易分析等优点,而使其成为新生IBI评估的重要辅助检测手段。本研究界定的新生IBI早期诊断,是指感染发生后1周内对其进行临床诊断。笔者拟就新生IBI早期诊断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对新生IB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感染 血传病原体 超声检查 颅神经损伤 放射摄影术 诊断,计算机辅助 脑电描记术 影像学诊断,神经脑电生理 婴儿,新生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