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9月就诊于本院疑似下肢静脉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下肢静脉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阳性率、准确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部位准确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准确率较高,在筛查病灶部位方面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预防胆囊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50例胆囊手术患者,并且依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胆囊手术患者术后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形成下肢静脉中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2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4.0%,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囊手术患者实行护理管理,能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 标签: 护理管理 胆囊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通过临床护理途径对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9月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卧床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各45例,就两组患者预防下肢静脉形成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服务工作受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采取临床护理途径,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认可,故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卧床患者 呼吸内科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方预防静脉(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4月收治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n=60)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治疗,对60例患者疼痛程度、肢体肿胀程度、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评估、DVT发生率等数据进行记录比较。结果观察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患者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肿胀程度、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结果比较,实验组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方预防静脉的价值显著,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患肢水肿,降低D-二聚体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预防静脉的形成,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桃红四物汤 髋部周围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高龄脑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形成下肢静脉分组,观察组中形成下肢静脉者11例,对照组未形成下肢静脉者5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卧床时间、出血量等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卧床时间、出血量等;给予脑出血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形成。

  • 标签: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血液的瘀滞,血管内膜的损伤及血液的高凝状态。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目的探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静脉形成中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按照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常规施护,对照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实施者定期培训,抬高患肢,肢体锻炼,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对照组无1例发生下肢静脉及其并发症。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的形成。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缺血性脑卒 护理措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方预防静脉(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4月收治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n=60)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治疗,对60例患者疼痛程度、肢体肿胀程度、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评估、DVT发生率等数据进行记录比较。结果观察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患者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肿胀程度、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结果比较,实验组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方预防静脉的价值显著,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患肢水肿,降低D-二聚体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预防静脉的形成,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桃红四物汤 髋部周围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患者,选取时间为2017年11月22日-2018年11月24日,通过计算机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50例/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选择综合护理,比较2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依从性、下肢静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 标签: 综合护理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血液的瘀滞,血管内膜的损伤及血液的高凝状态。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是 DVT的高危人群。目的探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静脉形成中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及其效果 。方法 将 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按照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常规施护,对照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实施者定期培训,抬高患肢,肢体锻炼,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对照组无 1例发生下肢静脉及其并发症。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的形成。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缺血性脑卒 护理措施 并发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静脉中的应用 。 方法 : 选择在 2018 年 1 月 - 2018 年 8 月 来我院就诊的 158 例 ICU患者 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各 79 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统计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73.42% 相比较,观察组 治疗总有效率 93.67% 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 p<0.05 。 结论: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 预防ICU患者下肢静脉 ,保证患者下肢的循环血流量,提高了临床的 治疗总有效率, 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信任,优质护理保证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 ] 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ICU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下肢静脉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从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在我院就诊的下肢静脉患者中选取 48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 2组,每组各 24例,在患者抗凝治疗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两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及治疗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遵医嘱服药依从性 83.33%,较对照组的 54.17%显著升高( 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0,较对照组的 16.67%要低( p<0.05)。结论:对接受抗凝治疗的下肢静脉患者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治疗依从性,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确保治疗有效、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 抗凝治疗
  • 作者: 刘萍林华李子君王亚兰杨洁陈玉华栗宝凤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  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踝关节主动运动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34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B、C及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术后按常规护理,通过下肢静脉超声测量术后第5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3天患肢周径差三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患肢周径差三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B超检测DVT发生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试验组间对比C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的踝关节主动运动均可缓解下肢肿胀,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双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125例,均为2018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随机分组,比较研究组(常规护理干预,n=62)与对照组(针对性护理干预,n=63)的下肢静脉、肺栓塞、下肢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45%(4/62)明显低于对照组19.05%(12/63),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静脉形成。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脑手术昏迷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静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2018年1月-2018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58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42%相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67%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ICU患者下肢静脉,保证患者下肢的循环血流量,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信任,优质护理保证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ICU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通过临床护理途径对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纳入 2017年 4月 ~2018年 9月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卧床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各 45例,就两组患者预防下肢静脉形成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服务工作受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针对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采取临床护理途径,可有效减少 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认可,故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卧床患者 呼吸内科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预防脑出血伴偏瘫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脑出血伴偏瘫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循证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护理后2组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生率和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发生率4%,对照组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6%,对照组为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伴偏瘫患者,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下肢静脉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脑出血 偏瘫 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高龄老人髋、 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进行临床分析,加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升治疗安全性。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4年 11月 -2019年 10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 86例高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开展了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凝血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超筛查,并在手术后一周进行 D-二聚体复查,通过下肢血管彩超进行病情结果的分析。结果:从临床结果上看,在手术后出现静脉的患者有 11例,其中 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消失,进入到康复阶段。而 3例患则进行抗血栓治疗,等到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尚未出现肺栓塞等其他病症。结论:针对高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加强心理评估和身体质量评估,在手术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和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并且可以将 D-二聚体作为疾病检测的主要依据,需重点关注。

  • 标签: 高龄老人 髋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下肢术后静脉形成中的效果。 方法: 本课题选择我院 2016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时段内收治的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共 70 例。随机纳入常规组( 35 例)、预见组( 35 例),常规组为常规性护理干预,预见组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患者下肢静脉总发生率、血浆 D-2 聚体水平和住院时间。 结果: 常规组下肢静脉总发生率为 22.86% ,预见组为 5.71% ,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预见组 血浆 D-2 聚体水平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预防下肢静脉的同时,降低血浆 D-2 聚体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干预 骨科下肢手术 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恢复期并发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50例在我院度过脑出血恢复期的患者,实验时间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实验组,每组样本容量25例。对照组患者开展传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延续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使用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健康状况,避免静脉发生,在未来临床中可积极应用。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脑出血恢复期 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