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分析寻找单纯股骨骨折和股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早期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诊断为颅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骨折患者各5例,分别取其伤后第1天和第3天的血清,应用iTRAQ技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的差异,用T-test检验对蛋白质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两个时间点均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KEGG通路包括蛋白酶体、Wnt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P<0.05)。根据PPI可视化网络互作分析,各差异基因在第1天和第3天均上调且密切交互的基因依次为蛋白酶体亚单位α2型(PSMA2)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236.40±15.08) 比 (77.56±3.86),F=0.316,P<0.05],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376.20±10.69) 比 (80.14±6.56),F=1.1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型(SERPINE1)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07.14±7.47) 比 (49.50±4.53),F=1.566,P<0.05],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78.74±8.67) 比 (33.40±3.85),F=4.605,P<0.05]、原肌球蛋白4(TPM4)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207.40±11.73) 比 (80.60±6.27),F=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4 230.18±182.35) 比 (1 325.66±96.43),F=2.0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4 974.81±163.97) 比 (978.82±110.92),F=0.3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907.46±95.98) 比 (355.51±21.95),F=4.2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酶体亚单位α-4型(PSMA4)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 276.51±128.59) 比 (586.86±72.51),F=2.9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 648.67±107.21) 比 (541.43±55.93),F=1.5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肌球蛋白调节轻链10(MYL10)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18.84±12.78) 比 (51.43±5.48),F=4.1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68.14±12.12) 比 (58.01±6.07),F=4.0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ERPINE1、TPM4、MYL10、IGF-1等基因可能与早期颅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快密切相关,Wnt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骨折 颅脑外伤 同位素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对患者骨折愈合速度和血流动力学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34.02±46.51)ml、(145.23±20.41)ml,均低于对照组(527.75±68.51)ml、(318.22±38.3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Leptin、TNF-α、IGF-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Leptin、TNF-α水平分别为(9.38±2.15)pg/ml、(12.30±1.81)ng/ml,均低于对照组(11.23±2.05)pg/ml、(15.65±1.96)ng/ml,IGF-1水平为(43.26±6.16)μg/L,高于对照组(40.03±5.2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Leptin、TNF-α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后路 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人 创伤性股骨颈骨折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严重创伤可进展为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病死率高,临床救治难度大。近年来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严重创伤所致循环和(或)呼吸功能衰竭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严重创伤有较高的出血风险而难以进行全身抗凝,被认为是ECMO治疗的相对禁忌证。但新近的研究表明,静脉-静脉(VV)-ECMO治疗创伤后严重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安全可行的,静脉-动脉(VA)-ECMO对治疗心源性休克和创伤性心搏骤停有重要价值。有关ECMO在创伤中的应用时机、抗凝策略、对生存率的影响及风险效益评价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就ECMO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及应用时机、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ECMO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呼吸功能不全 休克 外膜肺氧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4-苯基丁酸(PBA)对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PBA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4-PBA组采用左下肢、胫骨骨折和股部软组织损伤并失血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失血休克模型,假手术组仅行麻醉、结扎血管,不进行创伤失血。4-PBA组大鼠每天灌胃4-PBA 0.5 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大鼠治疗72 h后,观察3组大鼠死亡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肝脏病理变化;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组大鼠肝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3组大鼠内质网应激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PBA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187.24±31.09)、(364.17±28.98) U/L]明显低于模型组[(367.12±44.19)、(872.34±30.41)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0、6.091,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和GSH水平[(30.17±5.41) U/mg、(783.22±25.21) mg/g]高于模型组[(19.30±4.81) U/mg、(551.28±19.38) m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1、3.226,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MDA和GSH水平[(4.11±0.38) nmol/mg]低于模型组[(7.02±0.59) n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ADD153)蛋白表达水平(1.63±0.22、1.99±0.28、1.53±0.20)低于模型组(2.31±0.23、3.09±0.31、2.89±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7、2.943、3.810,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凋亡比例[(8.12±0.28)%]低于模型组[(15.32±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9,P<0.05)。结论4-PBA可显著减轻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与其抑制内质网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相关。

  • 标签: 4-苯基丁酸 失血性休克 肝损伤 炎性反应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创伤后早期应用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可抑制瘢痕增生,促进瘢痕成熟,其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成为创伤后预防瘢痕增生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对脉冲染料激光抑制创伤后瘢痕早期形成的机制、干预时机、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创伤后瘢痕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瘢痕 创伤和损伤 早期治疗 脉冲染料激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凝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凝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0例颅脑创伤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诊断脑梗死。出院和门诊随访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其中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Ⅰ~Ⅲ级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260例患者中,继发性脑梗死13例(5.0%),包括大面积脑梗死7例(2.7%)。13例继发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出院时GOS评级Ⅴ级3例,Ⅳ级1例,Ⅲ级5例,Ⅰ级(死亡)4例。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至末次随访,6例为预后良好,3例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合并脑疝、昏迷及手术治疗是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颅脑损伤情况、入院合并基础疾病、颅内感染、血红蛋白(Hb)≥160 g/L以及Hb<110 g/L等因素均非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昏迷是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4.818,95%CI:1.225~18.954,P=0.024)。结论入院时昏迷的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 标签: 颅脑损伤 脑梗塞 危险因素 亚高原地区
  • 简介:摘要P物质为速激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因子,与其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通过多种作用途径调节神经、精神、情绪、感觉及记忆等方面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本文针对P物质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方面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危妊娠孕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家庭复原力的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3—12月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400名高危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孕妇至产科门诊复查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家庭复原力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分析产妇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与家庭复原力之间的关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4.5%。结果378名高危妊娠孕妇的PCL-C总分为(31.53±7.54)分,家庭复原力总分为(76.85±12.74)分;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与家庭复原力呈负相关(r=-0.287,P=0.003);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复原力中坚毅性、支持性可解释高危妊娠孕妇PTSD总变异的38.3%。结论高危妊娠孕妇家庭复原力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医护人员应从家庭复原力的角度出发降低高危妊娠孕妇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

  • 标签: 妊娠 高危 创伤后应激障碍 家庭复原力 孕妇
  •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凝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凝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0例颅脑创伤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诊断脑梗死。出院和门诊随访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其中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Ⅰ~Ⅲ级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260例患者中,继发性脑梗死13例(5.0%),包括大面积脑梗死7例(2.7%)。13例继发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出院时GOS评级Ⅴ级3例,Ⅳ级1例,Ⅲ级5例,Ⅰ级(死亡)4例。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至末次随访,6例为预后良好,3例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合并脑疝、昏迷及手术治疗是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颅脑损伤情况、入院合并基础疾病、颅内感染、血红蛋白(Hb)≥160 g/L以及Hb<110 g/L等因素均非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昏迷是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4.818,95%CI:1.225~18.954,P=0.024)。结论入院时昏迷的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 标签: 颅脑损伤 脑梗塞 危险因素 亚高原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石膏绷带固定,研究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0.00%,45/50)高于对照组(76.00%,38/50),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为(54.18±4.25)、(28.94±2.17)分,高于对照组的(43.62±3.13)、(24.15±2.86)分,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3.12±0.42)个月]短于对照组[(7.67±1.54)个月],P<0.05。研究组骨不连、愈合延迟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4.00%,2/50)低于对照组(26.00%,13/50),P<0.05。结论钢板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患者创伤骨折症状,对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均有良好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性高。

  • 标签: 骨折 钢板螺钉内固定 长管状骨 关节功能 愈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年龄(51.2±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2例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例患者行TVEAR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预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手术时间(90.1±27.4) min,术后住院时间(8.9±3.7)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2.4个月。术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接受主动脉CTA复查,1例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发生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CT显示内漏消失。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及脑卒中发生,无主动脉再次干预,所有假性动脉瘤瘤腔均实现血栓化。结论TEVAR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早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创伤 主动脉,胸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P物质为速激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因子,与其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通过多种作用途径调节神经、精神、情绪、感觉及记忆等方面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本文针对P物质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方面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对巨噬细胞吞噬创伤弧菌能力的影响和调控机制。方法转录组测序分析创伤弧菌感染J774A.1细胞吞噬相关基因的表达谱;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NLRP3敲除(NLRP3 KO)的J774A.1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未敲除J774A.1和NLRP3 KO J774A.1细胞对创伤弧菌和pHrodo RED标记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修饰微球的吞噬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吞噬相关基因Fgr2b的表达情况。结果J774A.1细胞感染创伤弧菌后,吞噬功能相关基因表达谱中约有18个基因表达上调(P<0.05);NLRP3 KO J774A.1细胞在NLRP3的第2个外显子中有5个碱基的缺失,发生移码突变,导致NLRP3表达缺陷;创伤弧菌或E.coli修饰微球体外作用后,NLRP3 KO J774A.1细胞较未敲除组吞噬能力均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未敲除组比较,创伤弧菌感染的NLRP3 KO J774A.1细胞中Fgr2b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LRP3能负调控巨噬细胞对创伤弧菌的吞噬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吞噬相关基因Fgr2b的表达有关。

  • 标签: NOD样受体蛋白3 巨噬细胞 吞噬 创伤弧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20年6月,应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跖骨缺损长度3.2~9.5 cm,截取的腓骨瓣长度4.8~9.5 cm。其中单独第1跖骨缺损5例,同时合并有第2~4跖骨缺损7例。急诊清创后按照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操作要求将人工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及覆盖肌腱裸露创面,等待约2周后创面分泌物减少、感染初步控制后再行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中所有第1跖骨骨缺损采取腓骨骨皮瓣移植,将腓动脉与足背动脉吻合4例,2条腓静脉与足背静脉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吻合8例。第2~4跖骨缺损切取自体髂骨植骨术。骨皮瓣供区切取皮瓣宽度不超过5.0 cm直接缝合,宽度大于5.0 cm的、切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所有腓骨皮瓣成活,皮瓣外观、色泽正常,质地柔软,无慢性溃疡,术后12周左右骨愈合良好,顺利拆除内固定,步态正常。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跖骨缺损,血运丰富、骨愈合速度快,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抗感染能力更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腓骨 骨皮瓣 Masquelet膜诱导技术 跖骨缺损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和分析2018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个区域、9个省、27个市随机抽取具有收治脊髓损伤患能力的医院,回顾性调查2018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计算全国及各区域的发病率。通过病案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致伤原因、损伤水平、损伤程度、合并骨折节段和类型、合并伤、并发症、死亡情况等数据,并根据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4 134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其中男女比例为2.99∶1。中国2018 年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为50. 484人次/100万人(95%CI 50.122~50.846)。东部地区的发病率最高为53. 791人次/100万人(95%CI 53.217~54.365)。主要致伤原因在全国为高处坠落伤(29.58%),西部地区同全国(40.68%),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交通伤(31.22%、30.10%)。主要损伤水平在全国为颈髓(64.49%),且中部地区颈髓损伤的比例最高(74.68%),西部地区腰骶髓损伤的比例最高(32.30%)。损伤程度发生率最高的为不完全性四肢瘫(55.20%),且在各个地区的分布规律一致。65.87%的患者合并骨折或脱位,其中西部地区合并比例高达77.95%,而中部地区合并比例仅54.77%。在全国,以头颈部为最主要合并伤(37.87%),东部、中部地区的合并伤分布规律同全国,而西部地区以胸部合并伤(38.57%)的比例最高。32.90%的患者并发呼吸系统并发症。23例(0.56%)患者院内死亡,其中17例(73.91%)因呼吸功能障碍死亡。结论我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的高发病率地区是东部,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以颈髓损伤为最主要损伤节段,以不完全性四肢瘫发生率最高,以头颈部损伤为最主要合并伤,以呼吸系统并发症为最主要并发症。

  • 标签: 脊髓损伤 脊柱损伤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9~60岁[(40.3 ± 12.1)岁]。股骨干骨折部位:近1/3段15例,中1/3段20例,远1/3段17例。骨缺损类型:开放性骨折后骨缺损2例,感染性骨不连29例,萎缩性骨不连21例。清创截骨后骨缺损长度3.0~5.8 cm[(4.2 ± 0.8)cm]。24例行Ⅰ期直接断端短缩加压再延长术,28例行截骨短缩加压、Ⅱ期再延长术(平均间隔时间2.8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伤口创面愈合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末次随访时采用Ilizarov方法与研究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对骨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60个月[(36.5 ± 10.3)个月]。伤口创面均Ⅰ期愈合。骨性愈合时间9~20个月[(14.5 ± 3.8)个月]。EFI为1.2~1.9个月/cm[(1.5 ± 0.2)个月/cm]。术后钉道感染14例(感染率27 %);骨断端愈合不良1例;2例骨延长段出现轴向偏移,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不良;2例术后患侧肢体较健侧分别短缩1.8 cm、2.0 cm。末次随访时WBC[(6.0 ± 1.4)× 109/L]、CRP[(6.8 ± 1.7)mg/L]、ESR[(10.5 ± 6.1)mm/h]较术前[(9.2 ± 2.2)× 109/L、(31.7 ± 22.1)mg/L、(45.8 ± 31.3)mm/h]明显降低(P < 0.01)。末次随访时ASAMI评分:骨愈合优31例,良13例,可8例,优良率为85%;患肢功能优28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1%。结论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可彻底清除感染或缺血性骨病灶,通过牵张成骨技术完成断端持续加压促进断端愈合及肢体延长,实现肢体重建并促进骨性愈合和功能恢复。

  • 标签: 股骨骨折 感染 伊利扎罗夫技术 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