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现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宋旭《山林精舍图》之前很少受到学界关注,但它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以往学界关于宋旭卒年问题颇有争议,而此作所署'万历丙午'年款证明画家1606年仍在世,可进一步否定《松江府志》所记'年八十(1605)无疾而逝'之说;其二,与其早期繁密堆叠的画风相比,这件作品已经带有了典型的松江画派风格特点,是作为外乡人而客居松江的宋旭,当地画家董其昌、陈继儒等人二十余年艺术创作理念互相影响的重要证据。

  • 标签: 宋旭 《山林精舍图》 万历丙午(1606) 松江画派 董其昌
  • 简介:本文将以西南腹地乡村工业遗址空间中发生的丰富实践案例,在“艺术介入乡村”的流行语境下,探讨艺术参与社会的文化态度,提出“以无知者的姿态、以浸润的方式”来面对中国城乡现场的公共艺术全新思考和艺术融入社会的美学生产意义建构方法论。

  • 标签: 公共艺术 腹地现场 无知者 游牧 美学生产
  • 简介: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每个绘画门类学习的必修课,在当今学院教学中广泛施行,其中包含了中国画画科的教学。长期以来,从徐悲鸿、蒋兆和建立写实人物画体系开始,素描在中国画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近些年关于素描教学的争论层出不穷,有些人提出了异议,认为“素描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说“素描毁了中国画”。学中国画的到底要不要画素描?应该怎样画素描?这是基本的问题,但这又不只是简单的观点立场,更不是喊口号,这涉及艺术观念本体语言的融汇互补。

  • 标签: 素描教学 中国画 刘万鸣 写实人物画 造型艺术 本体语言
  • 简介: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由共同性质的形式唤起的艺术审类体验,这种由康徳发端,经由贝尔发展,以塞尚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将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对立起來。雕塑家张竞成则认为艺术是生命呈现的一种方式.其丰富性决定了艺术不应从单一的层面来提炼生活,而应该多层次、多维度地容纳、延展和架构生活。艺术家所有的情感表达都应依附在由生命体验转化成的审美形式所构建的境域之中,生成话语,形成意义。

  • 标签: 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探索 同构 秩序 情趣 日常生活
  • 简介:徐峰在《图像空间:良渚玉璧“鸟立阶梯状边框”图像新考》一文中认为,良渚玉璧“鸟立阶梯状边框”图像反映了祭坛、地下水和阳鸟负日这样一个一体化的、相连的宇宙结构。它们处在了神圣中心的位置,代表的是字宙层中的神圣空间。开发创造这种神秘、神圣图像符号的无疑是良渚社会贵族阶层类似于萨满巫师的人。在整个良渚文化的权力结构中,这一图像扮演的是意识形态角色。“鸟立阶梯状边框”图像是宏大的良渚文化神权王权统一体——神圣空间的一个微观化符号化的体现。

  • 标签: 图像符号 边框 阶梯 玉璧 神圣空间 良渚文化
  • 简介:本文结合抗战时期昆明作为后方中心城市这一历史背景,来考察张善孖、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黄君璧、陈树人、谢稚柳、林清霓等美术家入滇的美术活动;同时以他们作于抗战时期并遗留在云南的带有明确上款人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在特殊时期被美术家当作文化资源来用于交换的社会功能。彼时云南的美术收藏群体主要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他们的收藏理念已从老辈学人整理国故的宗旨转变为视美术作品为一种可拥有和支配的公共文化资源。经研究发现,利用作品为自己求生存、为家国图救亡,是抗战时期入滇美术家们的普遍信念。

  • 标签: 抗战 入滇 美术活动 社会功能
  • 简介: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个模拟的社会形态,在其中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笔者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推塑美术榜样群、即时分享学习成果和感动、全民普选美术“大咖”等多种形式树立校园里的美术榜样,并且不断探索新的美术评价形式,向学生传递美术创造的快乐,为学生创设感受美术的氛围,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和优点,促使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内驱力,形成越来越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帮助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标签: 拟社会形态 美术榜样
  • 简介:2017年11月11-12日,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举办了题为“列斐伏尔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日常生活批判”的第二届网络社会年会。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澳人利亚、日本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学者齐聚一堂,沿着城市-空间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的思考,迎着今天中国大陆的城市化和即将到来的全球城市社会前景,努力描述出城市化中的世界和全球化中的城市性的脚卬.集聚我们在全球各地的这一方向上的思想和实践。

  • 标签: 中国城市化 列斐伏尔 作品 权利 日常生活批判 中国美术学院
  • 简介:本文关注的是明末清初家国动荡背景下的名妓肖像画,主要涉及柳如是、寇湄、顾眉、董小宛等人。相比于同时期的闺秀肖像,名妓肖像多以独立个像呈现,以墨笔白描或略施淡彩的方式,图绘侧颜斜望的年轻容颜,且多置于书斋环境中,展现自身才情,甚至出现了突破性别的女扮男装肖像。名妓肖像画在绘制过程中多有像主的亲身参与,或亲身执笔、自绘小像,或持纸企画、请人题咏。通过绘制肖像,展现出其不输男儿的豪侠之气,表达出"风尘女侠"的自我认同。

  • 标签: 明末清初 名妓肖像 亲身参与 风尘女侠
  • 简介:教学的效果与意义是由理念的高度、流程的设计、教师的素养和课堂的生发决定的,理念的高度和专业的素养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累积,教学流程的设计却需要目标意识和专业意识的支持,并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规划考量,要反复琢磨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过程,在这当中,我认为清晰的思维导图和教学活态的生发性是核心的重要方面。许多老师的教学虽然都写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流程,但由于在整体的目标走向流程结构上思维不清晰,不注重教学活态的生发意义,则造成实际教学运行状态的含混不清,甚至背离目标取向,或者拘于流程设定,不能形成很好的问题情境实践方案,造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趣味缺失,不能形成深度推进、形成有效的学习意义获得。本文试图结合《筷笼写生》—课的教学,来解析一下关于儿童美术教学中思维导图和活态生发的策略意义。

  • 标签: 课堂教学 生发 写生 图模式 教学流程 思维导图
  • 简介:每一次戏曲艺术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承载其演出的场所也不断随之变化。本文阐述了戏曲演出场所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探讨了为更好地传承戏曲艺术,需要建立新的独特的观赏体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新的演出场所内,打造出不同以往的表演形式。

  • 标签: 戏曲剧场 沉浸式剧场 新媒体 互动性
  • 简介:为推动“科学艺术”的创新发展,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和四川美术学院承办的“反思·互动·创新——2018第二届‘科学艺术’高峰论坛”于2018年11月3日在科学出版社举行,探讨科学透视艺术、艺术助力科学传播、科学艺术融合发展现状的反思、艺术科技创新方法论等议题。

  • 标签: 科学 艺术 跨界
  • 简介:2018年7月20日,"钢铁之夏"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在太原开营,历时28天,42人共创作43件雕塑。今年参与创作营的同学仍然来自以央美为主的国内各大美术学院,也包括希腊、保加利亚、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的学生。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主导的金属雕塑创作营,迄今已经开展了8届,累积下来,创作了以废弃工业零件为主的大型雕塑五百多件,在国内这样的数量和规模,应该是创纪录的了。

  • 标签: 雕塑创作 金属 青年 国际 钢铁 中央美术学院
  • 简介: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一反其成熟时期绘画所追求的坚固坚实的自然形式,而呈现出混沌和抽象的倾向。对此,后世学者陷入无止境的争论。回顾塞尚艺术的发展史,是一段对巴洛克技法和印象派的双重背离历程,也是一段破主客二分、不断追求自然之真的历程——艺术自然平行之和谐。而只有站在存在论现象学的高度,将塞尚的生命、绘画史他晚年的风景画结合起来,方能瞥见其晚期艺术对真性的重大突破。本文引入梅洛—庞蒂存在论现象学对塞尚晚年的作品《圣·维克多山》进行分析,在形式分析现象学研究的双重视角中,研究此系列对深度的营造和通往真性的道路。

  • 标签: 塞尚 圣·维克多山 梅洛-庞蒂 现象学 艺术与真理
  • 简介:从上古到中世纪,再到大航海时代,对于非洲土生土长的长颈鹿的描绘遍布欧亚大陆的历史记载。本文选取了15世纪意大利梅地奇家族明代中国绘画中的描绘长颈鹿的代表作品,对这一全球化重要节点两个文化面对异域动物的处理进行文化个案的对比分析,对文艺复兴明代中国的画家描绘长颈鹿的历史语境进行考虑,探析不同形象的长颈鹿图像背后的文化意涵。同时,本文从中西艺术史角度,结合大量丰富的前行研究、历史文献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试图为这一具有悠久西方汉学传统的艺术史课题厘清一些关键问题,并提供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视角。

  • 标签: 文艺复兴动物艺术 梅地奇家族 麒麟考 下西洋
  • 简介:跨媒介巨构是牟森在实践中开创的一个创作品类,目前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之一。跨媒介巨构,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装置媒介品类,基于当下艺术世界状况,连接不同学科领域,探索新的艺术生产方式。跨媒介巨构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在开拓“超艺术”疆域的一种实践尝试。“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种连接”是以文学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为文本的跨媒介巨构作品,为展览“全息书写:2018跨媒体国际艺术节”的“出逃”版块。在此次的创作中,使用五种基本媒介:场景、模型、装置、影像、文本,使观者沉浸在整个作品之中。牟森作为跨媒介巨构的开创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系主任,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种连接”和《当代美术家》探讨跨媒介巨构的创作教学。

  • 标签: 跨媒介巨构 叙事 学院教育
  • 简介:意籍画家乔瓦尼·博尔迪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出色的肖像画家之一。在成为肖像画家之前,博尔迪尼从意大利移居法国,曾尝试过多种题材的绘画。本文将从博尔迪尼的个人境遇出发,对其生平经历和艺术活动进行梳理,追溯其绘画题材和风格的演变过程。同时,并对这一时期画家、赞助人、市场和大众间的关系进行考量,借此从一个侧面还原世纪之交巴黎画坛纷繁多元的文化面貌。

  • 标签: 博尔迪尼“美好时代” 艺术环境风格探索 自我定位
  • 简介:身体作为建构空间的重要维度之一,在20世纪以来的建筑学中呈现出众多的差异性视角,进而形成了对建筑本体的多重解读。这个现象不仅源于20世纪建筑学内部历史理论的繁荣,更呈现岀20世纪哲学、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等思想领域对建筑学的影响。以身体作为平面,我们可以切割出建筑学20世纪众多思想观念之间活跃交织的截面。

  • 标签: 20世纪70年代 建筑学 列斐伏尔 身体 享乐 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