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3 个结果
  • 简介:<正>请抓牢“印象”这个词儿,我热衷于“印象”是因为它让我有自由,不使我的激情受到任何寄生性审美观点的侵蚀。——克洛德·德彪西(一)Impression一词具有印象、感触、模糊(观念)等含义。文学、艺术中的印象主义就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十九世纪末印象主义的兴起,将欧洲艺术、文学朝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美术上的印象画派影响下,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更是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开拓者们不朽的路碑。印象主义音乐特征,首先表现在语言(调式、和声、调性)领域里的革新,同时也表现在结构(句法、曲式)范围的相应变革。这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它们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两根不可缺一的支柱。

  • 标签: 主要主题 作品 德彪西 意识流 印象主义音乐 结构形态
  • 简介:<正>(一)质数一瞥在数论中,如下列那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数,被称作为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作为数论的研究对象,质数是一行无穷无尽的数列,它含有无限多个数项,而没有最大或极限的数值。这,是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的古希腊亚历山大时期,数论的发生之初,就由伟大的欧几里得在其著名的《几何原本》第九篇中,用“反证法”证明了的基本事实。而质

  • 标签: 质数 音乐创作 映射 拉姆 数论 神秘性
  • 简介:以戏剧创作而涉足科学知识的普及,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尚不多见。借助梆子戏繁荣局面的推动,它在我国北方地区曾有过如此广泛的传播,恐怕也是鲜为人知的事。但这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这就是清代的药性梆子戏(以下简称为药性剧。)现知的药性剧剧目有《草木传》,最早发现于山东一带。由于历史上曾误作蒲松龄的作品流传,而又一时难以断定它的作者究竟是谁,所以路大荒氏在编订《蒲松龄集》时把它收入附录出版。可惜它的发现并未引起更多注意,也不曾有人对它作过研

  • 标签: 药性剧 药会图 蒲松龄 文学创作 群英会 清代
  • 简介:早在六十年代初,我曾用八开大纸将杨荫浏先生为阿炳记谱的《二泉映月》分七段作上下对比抄写。通过分析,明确了乐段、乐句之问的细致差别。这对理解乐曲,尤其是背谱颇有帮助。对照阿炳本人演奏的录音,这份乐谱所标明的力度变化,乐谱记录较为详细,给演奏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然而,我总觉有以下几点疑惑:

  • 标签: 阿炳 《二泉映月》 乐谱 乐段 背谱 演奏者
  • 简介:一重新估量戏曲的发生与发展常常有些怪想法、怪念头,在脑中盘旋,总想重新估量一下,如戏曲发生、发展之类的问题。由此,很多活题都纳入进来,集中到戏曲的发生发展是人为呢?还是自为呢?或是人为和自为的相互作用呢?……。于是这种互为交错的关系,渐渐依序重组,排列成

  • 标签: 戏曲创作 戏曲作品 新质 一出戏 地方剧种 奇婚记
  • 简介:当代和声体系繁多,和声的纵、横思维趋向于复杂化,和弦与和弦外音这一对和声基本因素也随着整个和声音响的发展,在更新换代。从属七和弦的横向特征Sol-Fa-mi依次在时间上的展现,到纵向化以后的属七及其派生的九\十一、十三和弦,这一漫长的历史衍变,清楚地说明了和弦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协和与不协和观念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协和和弦都又是由于和弦外音的导入而产生,它们密切相联,都是以不协和关系为基础,改变着人们的听觉习惯,且进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勋伯格说得对:“和声发展不是协和音的发展史,

  • 标签: 和弦外音 和弦结构 七和弦 辅助音 经过音 勋伯格
  • 简介:引言通道侗族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地区的南端,是湘、桂、黔三省(区)六县(绥宁、城步、三江、龙胜、黎平、靖州)的交界之地。通道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通道侗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一支,居住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后逐步迁移到湘、黔、桂等地。魏晋时期,百越称为“僚”。通道

  • 标签: 侗族 民间器乐 徵调式 湖南通道 器乐曲 记谱
  • 简介:<正>历来的美学家和音乐学家从未间断过对音乐的内容和反映这些内容的途径、方法这一问题的研究、阐述和探讨,著作浩如瀚海,博大精深,确可从中获得教益和启发。虽然如此,我们却仍有必要对此再作一番细致的考察与进一步的研讨。从音乐的内容上来讲,我想无非是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作为反映对象吧。具体说来,

  • 标签: 多侧面 情感形象 艺术修养 节奏 音乐观 古琴音乐
  • 简介:民间音乐的任何一种地域特色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外域”音乐相联系、相对立而存在,是“一与多”之关系的存在。地域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着“特色”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即模糊性),因而决定了我们对于“特色”的认识之相对地清晰,绝对地模糊。

  • 标签: 音乐风格 模糊性
  • 简介:<正>关于民族民间音乐课在音乐院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诸问题,笔者在《试论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学法》(载《艺术教育》1980年第6期)中曾有过阐述,本文仅就教学法问题再作补充。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共处于统一体中,构成一对矛盾。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接受有关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

  • 标签: 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法 教与学 教师 教学方法 学生接受
  • 简介:声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采用个别授课的形式,教学对象各不相同,所以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具有普遍性、一致性的客观规律。可以说,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声乐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其一出人才,其二出经验。但无论从历史上或从当前的现实来看,国内外一些声乐教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声乐人才,并

  • 标签: 声乐教学 教学方法 基本原则
  • 简介:中国古代崇尚的人格境界,是'儒、道思想'互异、互融的道德意识的自我体认,在客、我关照后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我们把它理解为审美意识中所揭示的超我之境.中国艺术精神,稽古至今,盖无不受其影响.传统艺术美学,自生发时起便是围绕这一高尚的人格精神展开的.近世二胡艺术的发展也传承着这一精神的架构,并被它激活而贯穿之.

  • 标签: 传统美学 二胡艺术 人格精神 审美意识 道德意识 道家思维模式
  • 简介:十多年来,周育德陆续发表了研究汤显祖及其著作的论文,引起了人们的赞赏。近年,他把这些论文整理成《汤显祖稿》,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问世。纵观全书,材料丰富,运用得当,刻苦琢磨,功夫深细,独立思考,多有创见,'(?),新发可喜'(借用汤显祖语)。正是:十年水磨出新调,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开卷,作者在'前言'里,就明确提出:'作为剧作家,

  • 标签: 深细 四梦 育德 曲家 贵生书院 汤沈之争
  • 简介:印象主义和浪漫主义是西方音乐史上两个风格迥异的流派,对于标题性,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法,从它们最本质的音乐思想观念和表现手段的指向性两大方面入手分析其中差异.

  • 标签: 印象主义 浪漫主义 标题性 差异
  • 简介:在当前社会转型之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了猛烈的撞击,原生态民歌作为劳动者创造的一份精神财富,其命运是各人文学科都颇为关注的问题,有关看法和议论沸沸扬扬、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探寻当今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萎缩的缘由,阐释了社会变迁与原生态民歌兴衰的关系,同时从另一视角指出:当前消费性民歌的兴起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变革,并对这个变革将给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了评估。

  • 标签: 原生态民歌 民俗文化 审美取向 城市化 消费性文化 撞击
  • 简介:大千世界,瞬息万变,声乐训练也不例外。声音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这给声乐训练带来了神秘感;学说、观点纷纭,更增加了训练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相反者相成”(赫拉克利特残篇),“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和统一”(波里克勒特语),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并求得各方面的平衡,那末,声乐训练中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十分明确地把训练中的众多矛盾,归纳为放松和紧张这两方面并注重二

  • 标签: 声乐训练 歌唱呼吸 胸腹式联合呼吸 波里 横隔膜 丹田气
  • 简介:本文以“红色”和“蓝色”作为晨枫歌词艺术的总体性象征符号,由此对其独特的审美世界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理论描述:(1)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歌唱。(2)社会使命感的诗性呈现。(3)理性精神的自觉。(4)风格化的抒情方式。

  • 标签: 歌词 色彩 艺术空间 使命意识 理性精神 抒情方式
  • 简介: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在声乐教学中,积极合理地启动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保障一切声乐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对教师自身的意识作用,不仅是产生了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更大的价值在于它可以通过良好的刺激直接地影响和改造学生不良的思维方式.

  • 标签: 声乐教学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 简介:在现存元杂剧剧本中,白朴的《裴少俊墙头马上》、石君宝的《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乔孟符的《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三部剧作,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爱情剧,唐代爱情剧;它们所表现的爱情发生,都以三月三上巳节为岁时节日背景。令人有兴趣探索的是:这三部剧作的本事,无论来自唐人小说、唐人叙事诗,还是传说,原本都没有,月兰上巳节背景,也就是说,这一节日背景是杂剧作家在创作时加上去的。《墙头马上》剧受唐白唇易诗《井底引银瓶》的启发创作,但白诗涉及物候的,似乎只有这么几句:“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季节交代是含糊的,更勿节日习俗。《曲江池》剧取材于唐代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小说未交代男女主人公初见面时的季节,只说某生(连姓名都略去)赴长安赶考,在平康里一宅门口见“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没有三月三,更没有杂剧里的曲江池畔酒席宴。

  • 标签: 元杂剧 《井底引银瓶》 唐人小说 杂剧作家 《墙头马上》 岁时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