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供肾多药耐药基因(MDR1)外显子26及外显子21的基因型对他克莫司(FK506)急慢性肾毒性和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51例肾移植术后常规使用FK506+MMF+Pred三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的患者资料。通过基因组测序检测肾移植供者MDR1exon26和exon21的基因型,比较不同供肾基因型的患者FK506的用量、血药浓度及和肾毒性的差异。结果在术后1年时比较内生肌酐清除率时,在exon26中,TT型的内生肌酐清楚率明显低于CC型和CT型(P<0.05),在exon21中,低表达型(TT型)明显低于高表达型(GG/GT/GA/AT型)(P<0.05);在比较术后1个月内的移植肾急性肾中毒发生率时,exon21中低表达型明显高于高表达型(P<0.05)。结论在保护移植肾功能,减少FK506的急慢性肾毒性上,exon26的CC/CT型和exon21的高表达型明显优于exon26的的TT型和低表达型。

  • 标签: 肾移植 他克莫司 多药耐药基因 肾毒性
  • 简介:目的分析hMLH1、hMSH2两种错配修复(MMR)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中hMLH1、hMSH2的蛋白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家族史之间的关系。结果480例结直肠癌中,hMLH1表达缺失12例,占2.5%(12/480),hMSH2表达缺失23例,占4.8%(23/480),两者之和占所有结直肠癌病例的6.9%(33/480)。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多原发肿瘤相关,而与患者性别、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性。hMLHl表达缺失12例中6例(50.0%)有肿瘤家族史,hMSH2表达缺失23例中8例(34.8%)有肿瘤家族史。结论部分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缺失,且与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及多原发肿瘤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表明可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筛选提供重要线索。

  • 标签: 结肠直肠肿瘤 错配修复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颗粒对人单核细胞株THP-1、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共培养体系迁移、侵袭能力及对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EMMPRI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THP-1-FLS细胞共培养体系,应用台盼蓝染色检测THP-1细胞、FLS细胞存活率,Westernblot、明胶酶谱、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样品中的EMMPRIN、MMP-2、MMP-9的表达及活性,并应用RNA干扰技术评估EMMPRIN的作用。结果UHMWPE颗粒刺激THP-1细胞EMMPRIN表达上调,对FLS的EMMPRIN表达无明显影响。UHMWPE颗粒刺激FLS的MMP-2、MMP-9表达上调、活性增强,对THP-1表达MMPs无明显影响。THP-1-FLS共培养时,UHMWPE颗粒刺激使EMMPRIN、MMP-2、MMP-9表达上调更为显著。颗粒刺激下,THP-1-FLS共培养体系的迁移能力、侵袭能力明显强于无颗粒刺激,并与EMMPRIN的表达水平和MMPs的活性呈明显正相关。行THP-1细胞EMMPRIN基因干扰后,共培养体系的EMMPRIN、MMPs表达均下调,迁移、侵袭能力下降。结论UHMWPE颗粒可刺激THP-1-FLS共培养体系高表达EMMPRIN,上调MMP-2、MMP-9的分泌并增强其活性,提高共培养体系的迁移、侵袭能力。

  • 标签: 聚乙烯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 迁移 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软骨形态发生蛋白1(CDMP1)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软骨构建能力。方法取瘢痕切除术后丢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提取瘢痕成纤维细胞。将瘢痕成纤维细胞与PGA/PLA支架复合,CDMP1软骨诱导液(CDMP1终浓度为100ng/mL)进行诱导培养2周,设为诱导组(n=10);将常规培养液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体内作为阴性对照,设为非诱导组(n=4);将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体内作为阳性对照,设为软骨组(n=4)。分别于4周和8周后取材,进行各组湿重、糖胺聚糖(GAG)含量测定,HE染色、Safranine-O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体内培养4周、8周后各组湿重、GAG含量测定显示,诱导组均高于非诱导组(P〈0.05)。体内培养4周后,诱导组HE染色结果显示,瘢痕成纤维细胞诱导后出现软骨细胞陷窝结构;Safranine-O染色结果示,GAG均匀分布于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部分瘢痕成纤维细胞基质中COLⅡ阳性表达。8周时,诱导组的类软骨结果相对4周时更加成熟,更加符合软骨结构分布。结论在CDMP1诱导下,瘢痕成纤维细胞与PGA/PLA材料复合,在体内可以形成类软骨组织,具备一定的成软骨能力。

  • 标签: 瘢痕成纤维细胞 软骨细胞 软骨形态发生蛋白1 诱导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向软骨诱导的过程中,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大鼠ADSCs,实验分4组(n=12):对照组、实验A、B、C组,每组加入等量的细胞数(1×105个),实验A、B、C组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2、3ng/mL的IL-1β.培养6、12、18d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成软骨基因(Ⅱ型胶原和糖胺聚糖蛋白)和成脂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量.结果ADSCs免疫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44和CD105呈阳性表达培养6、12、18d,实验B组Ⅱ型胶原、糖胺聚糖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A、C组之间及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12、18d,实验A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和实验B组明显增加,实验B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C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结论当IL-1β浓度为1、3ng/mL时,其对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未见明显促进作用;但当IL-1β浓度为2ng/mL时,可对ADSCs的成软骨分化产生促进作用.

  • 标签: 脂肪组织 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1 软骨细胞 诱导
  • 简介: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5例新生儿,其中35例为健康新生儿(对照组),20例为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新生儿(试验组),对试验组患儿给予左甲状腺素纳片口服治疗,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IGF-1水平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结果试验组中患儿的血清IGFl水平为(90.6±21.4)ng/mL,对照组中的血清IGF-1水平为(168.6±21.9)ng/mL,试验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30d和60d后,IGF-1较前升高,但仍然低于对照组的指标;试验组治疗90d后,IGF-1升高到(170.2±20.6)ng/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统计学的直线相关分析后,得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治疗前、后的IGF-1与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与促甲状腺激素则呈负相关。结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新生儿存在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GH—IGF)功能低下,监测IGF-1可有助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诊断,经过甲状腺素的替代治疗后,测量IGF-1可判断治疗的效果,总之,监测患儿血清中的IGF-1水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新生儿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 简介:目的:总结经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住手术治疗双肾多发嫌色细胞癌的手术体会,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方法:患者取完全健侧卧位,患侧向上,升高腰桥。分别于腋后线12肋下缘、腋前线肋弓下、腋中线髂棘上2cm穿刺10mm、5mm、10mmTrocar,气腹压力维持在13~15mmHg,建立后腹腔,完成后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肿瘤剜除术。1个月后完成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肿瘤剜除术。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min,术中出血量约为30ml,血管阻断时间23min。患者右侧手术后第2天肛门通气并进饮食,第2天拔除腹膜后引流管。左侧手术后第2天拔除腹膜后引流管,第3天肛门通气并进饮食。住院6d。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转移。结论:双肾同时性、多发嫌色细胞癌非常罕见,行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 标签: 肾肿瘤 嫌色细胞癌 保留肾单位手术 腹腔镜检查 腹膜后路径
  • 简介:背景:目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由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该过程有骨髓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及其分泌或表达的分子共同参与,黏附分子可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以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和迟发抗原4为指标探讨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迁移、趋化的机制。方法: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第3代为种子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0L-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心肌组),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穴位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穴位组造模成功72h后于心俞、至阳、膻中每穴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3mL,心肌组造模成功72h后二次开胸,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及周边心肌分6点均匀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mL,4周后颈动脉插管,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心肌组、穴位组大鼠心功能得到改善,两组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较模型组升高,心肌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迟发抗原4轴可能是穴位注射干细胞趋化机制之一。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穴位移植 心肌梗死 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迟发抗原4
  • 简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rightbundlebranchblock,CRBBB)V导联初始向量丢失是指V导联出现q波,即V导联的QRS波呈qR型。当心电图出现这种改变时,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几率将增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60例CRBBB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RBBB时V导联QRS波呈qR型时对心脏传导阻滞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 标签: 右束支阻滞 初始间隔向量 左后分支阻滞 心电图
  • 简介:Hem-O-lok夹在泌尿外科各类腹腔镜手术中广泛应用,其应用于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尿道吻合时有助于进行缝合操作,本中心于2012年7月收治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1例,术中行后尿道膀胱颈吻合时使用Hem-O-lok夹,导致出现后尿道嵌顿症状,临床少见,特报告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70岁,因“尿频伴进行性排尿困难20余年,加重3月余”于2012年6月以“前列腺增

  • 标签: Hem-O-lok 尿道吻合 进行性排尿困难 后尿道 膀胱颈 泌尿外科
  • 简介: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很难有效解决患者免疫耐受机制缺失的问题。随着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发展,应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疾病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外对于细胞移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少有报道。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h1/Th2、Treg变化的影响,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br〉方法:1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27例为对照组,给予非类固醇抗炎药和抗风湿药,153例为治疗组,静脉输注细胞数为4×10^7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0mL,用药方案与对照组相同,76例患者在第1次细胞治疗的三四个月后接受了2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随访治疗后3,6个月进行临床有效性评估(DAS28、HAQ、ACR20)、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T细胞亚群、Th细胞因子检测。部分2次细胞治疗患者随访至8个月检测Treg、T细胞亚群。结果与结论:①随访3个月时,细胞治疗组DAS28评分、HAQ评分、ACR20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6个月的DAS28评分、HA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0.01),2次治疗较1次治疗继续下降(P<0.01)。③治疗后3,6个月γ-干扰素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治疗后6个月白细胞介素4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上升(P<0.05)。④治疗后3,6个月Treg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同时治疗后Treg升高与ACR明显相关,尤其是ACR70百分率(P<0.05);治疗后3个月CD4+Treg比率明显升高(P<0.05),6,8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也是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治疗后6个月B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6个月类风湿因子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⑥治疗后3,6个月抗CCP抗体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变化不大。结果表明类风湿�

  • 标签: 干细胞 移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TH1/T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