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108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患儿用药类型将患儿分为利巴韦林组(n=54)和更昔洛韦组(n=54),对所有利巴韦林组患儿实施利巴韦林治疗,对所有更昔洛韦组患儿实施更昔洛韦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更昔洛韦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与利巴韦林组相比明显较高,更昔洛韦组患儿发热消失、咽峡炎缓解、肝脾恢复、淋巴结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利巴韦林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更昔洛韦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应用于烧伤整形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烧伤后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组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的患者采用自体中厚皮对患者进行复位移植,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以及自体薄皮片对患者进行复位移植。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复位移植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中二次手术率为0,皮片成活率为95%,常规组的患者中二次手术率为20%,有31例患者的皮片成活率为77.5%。在瘢痕评分以及瘢痕增生程度上也表现为观察组患者要优于常规组,观察组与常规组的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以及自体薄皮片对患者进行复位移植,能够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脱细胞异体真皮 自体薄皮片 复合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应用于降低血液病误诊和漏诊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8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复查。结果大细胞贫血患者14例,小细胞贫血患者84例,异常细胞患者25例,异常淋巴细胞患者158例,提示感染患者有134例,分别占2.5%、14.2%、4.4%、27.2%、23%;红细胞大小异常患者98例,其中有小细胞性贫血患者84例,这些患者都为缺铁性贫血;大细胞贫血患者有14例,经相应验证,溶血性贫血患者2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11例,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1例。结论通过采用外周红细胞的形态学检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血液病的误诊和漏诊概率,同时为临床中血液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而采用该检验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血液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 血液病 误诊 漏诊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并实施控制,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120例血液样本,将其分别用110000及15000两种比例进行稀释处理,对比分析该样本的稀释比例、保存方式等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差异。结果血液稀释比例不同,其血HGB、WBC、PLT、RBC指标差异明显(P<0.05)。存放条件不同,同时间下的血HGB、WBC、PLT、RBC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存放条件及稀释比例均会对血液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应使用综合方法控制血液检验质量,对提升血液检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方法 医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减少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AL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其输血治疗分别为普通血液成分和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比较两组在诊治过程中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0.0%,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照研究,在临床诊治AL患者时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有效降低了AL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减少并避免了因患者感染带来的死亡风险,大大提高了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急性白血病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素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新生儿神经皮肤黑变病尸解标本、10例脑脊膜黑素细胞瘤及2例脑膜原发恶性黑素瘤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神经皮肤黑变病患儿全身多个部位可见黑素痣,大脑顶叶、颞叶、小脑等处软脑膜出现广泛黑色素沉着及脑实质内多灶性黑素沉着。黑素细胞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排列成片状或束状,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不明显;免疫组化提示瘤细胞HMB-45、S-100阳性,部分波形蛋白阳性(7例),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yn及Leu-7阴性;电镜下胞质内可见黑素颗粒。脑膜原发恶性黑素瘤均为孤立肿块伴有浸润性边缘,与脑膜关系密切,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伴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提示HMB-45和S-100阳性,不表达波形蛋白等其他标志物。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黑素细胞增生形成的3种病变均较少见,且三者间的生物学行为差异较大,预后不同。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黑素细胞病变 免疫组化 电子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诱导痰检查,研究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指标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到2017年在我院北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88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进行诱导痰技术提取检查,通过分组推进相应的治疗。结果分组病人以15天作为治疗周期,进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分组患者中通过数据分析看出第Ⅰ小组情况最为好转。结论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道中,分析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指数,作为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有效指标,也可作为对AECOPD患者选取激素治疗方案的指导依据。

  • 标签: 诱导痰 慢阻肺 嗜酸性粒细胞 急性加重期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法替尼(Afatinib)与顺铂联合应用于膀胱癌细胞的协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及耐药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先进行膀胱癌阿霉素耐药T24细胞株(T24-ADM)的制备,用噻唑蓝(MTT)法观察Afatinib联合顺铂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别用MTT法检测Afatinib作用前后顺铂对T24-AD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Afatinib和顺铂联合用药的T2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高于单用顺铂;顺铂对Afatinib作用后的T24-ADM细胞抑制率高于Afatinib作用前。结论Afatinib与顺铂同时作用膀胱癌T24细胞时,两者在抑制T24细胞增殖上表现出协同作用,Afatinib作用后顺铂对于膀胱T24-ADM细胞的抑制率高于单独用顺铂的抑制率。

  • 标签: Afatinib 顺铂 多药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胫骨中下1/3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60例陈旧性胫骨中下1/3骨折病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组,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8~18个月,干细胞治疗组骨痂出现时间(3.2±0.3)周,骨折线消失时间(7.0±1.3)周,常规治疗组骨痂出现时间(5.5±0.6)周,骨折线消失时间(9.4±1.5)周,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胫骨中下1/3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日恢复患者正常生活。

  • 标签: 自体骨髓干细胞 移植 陈旧性 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MSCT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结果与术后分期的符合程度,以此评价MSCT诊断各组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CT-TNM分期结果和病理TNM分期结果一致性较为满意(Kappa=0.589,P<0.05)符合率为73.9%。CT诊断淋巴结转移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均在50%-95%之间。结论MSCT对非细胞性肺癌TNM分期诊断具有明显效果,可为患者治疗与预后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将其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69例,贫血43例,淋巴结肿大39例,肝肿大39例,脾肿大30例,骨关节疼痛8例。56例(77%)患者出现皮肤瘀斑,69例(95%)患者出现各部位出血情况,其中尤其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常见,发生率为86%(63/73),51例(70%)患者出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3例患者中,低危患者10例,中危患者40例,高危患者23例。73例患者中16例死亡,57例完全缓解,其中复发12例,持续性完全缓解45例。低、中危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82%(41/50),高于高危患者的70%(16/23),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患者接受治疗后1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0%(51/73),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3%(46/73),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2%(38/73)。高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39%(9/23),中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8%(23/40),低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0%(6/10)。结论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显著的临床症状,临床上运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早期病死率。可根据患者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特点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份——2017年2月份我科室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78例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患者次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7.18%(34/39),较比对照组74.36%(29/39)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液毒性反应、肠胃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肝肾损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但是患者的不良反应也相应的增加,临床治疗应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以及耐受情况。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培美曲塞 顺铂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检查与骨髓检查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与骨髓检查,对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为78.85%,而常规检查的阳性率仅为42.31%,主要表现为感染性贫血、骨髓坏死、癌细胞及戒指样组织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远高于常规检查(P<0.05)。结论骨髓细胞学检查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对相关疾病具有指示作用,在检查与诊断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常规检查 骨髓细胞检查 不明原因发热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含有的5q-复杂核型骨髓病态及非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来源。方法:对1例含有5q-复杂核型的MDS患者及4例核型正常的缺铁性贫血者(对照组)的骨髓细胞涂片进行Wright-Giemsa染色,并行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统计其病态和非病态造血细胞的荧光信号。结果:MDS患者病态造血细胞中来源于异常克隆者占85.9%,在非病态造血细胞中源于异常克隆者占35.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MDS非病态造血细胞中,在原始红、早幼红、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中来源于异常克隆的比例依次为71.4%、53.3%、26.3%和11.8%;在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中的比例依次为66.7%、46.2%、33.3%和15.8%。异常克隆在非病态造血细胞由幼稚至成熟各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DS病态造血细胞中来源于异常克隆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病态造血细胞。在红系、粒系非病态细胞中,随着细胞分化成熟,异常克隆细胞的比例降低,提示异常克隆细胞成熟分化受阻。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克隆 病态造血 原位杂交 荧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医院诊治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样48例作为疾病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患者血样45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样品进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测试分析。结果①疾病组患者的Ig-A(2.57±0.43g/L)、Ig-M(2.41±0.59g/L)、Ig-G(16.54±2.97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Ig-A(1.21±0.32g/L)、Ig-M(1.13±0.06g/L)、Ig-G(13.07±2.82g/L)(P均<0.05);②疾病组患者的CD3+(62.72±5.24%)、CD4+(30.58±2.6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的CD3+(68.51±4.39%)、CD4+(38.19±2.54%),而CD8+(22.54±2.0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27.07±2.46%)(P均<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其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分布均会发生异常,检测相关指标对乙型肝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免疫球蛋白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在此段时间内,选取健康体检者25名,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对比两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可随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增大而上升。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疗效确切。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 慢性心力衰竭 早期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聚维酮(PVP)在体外加阿霉素(ADM)后诱导EJ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以及一些相关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DM诱导EJ细胞的凋亡率、PVP十EJ细胞的凋亡率以及PVP+ADM对EJ细胞的诱导凋亡率的情况。结果:PVP对ADM诱导膀胱癌EJ细胞凋亡无影响。结论:PVP在整个诱导过程中并没有协同作用,只起到粘附作用,使得药物停留在EJ细胞表面的作用时间延长,从而达到大量杀伤EJ细胞的作用。

  • 标签: 阿霉素 细胞凋亡 聚维酮 粘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tathmin1基因表达对微管药物抑制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分析Stathmin1基因表达与微管药物联合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0.5μM紫杉醇和去氧鬼臼毒素作用A549细胞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28.5%、45.8%,Stathmin1与0.5μM紫杉醇、DPPT联合作用A549细胞时,细胞存活率有所下降。结论Stathmin1基因表达与微管药物结合,能够起到抑制细胞增殖作用,降低肿瘤药物用量。

  • 标签: Stathmin1基因表达 微管药物 抑制细胞增殖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其化疗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参组人员一共为80例,其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1月,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营养支持,对照组则采用普通膳食、流质食物和半流质食物。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虽然高于对照组,但是其组间差异较小,p>0.05。而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化疗期间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其营养情况,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并且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在临床中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给予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方式治疗,给予观察组行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效果(97.5%)显著优于对照组(8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4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几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时,在手术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而且术后复发率低,具有安全性。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浆细胞 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