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探索各种新检测手段和方法,试图阐明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蛋白质作用机制。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依赖于较大样品量低通量技术,面对庞杂心血管疾病遗传信息,传统单蛋白研究已不适用于细胞、组织中单个蛋白研究,必须借助于高通量方法对相关基因和蛋白组展开深入研究。

  • 标签: 蛋白质组 心血管疾病 生物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24hPP)早期肾损害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24hPP≤40mmHg、41~55mmHg、56~70mmHg、〉71mm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动态血压参数、尿微量白蛋白(mA1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尿mA1b、NAG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行24hPP尿mA1b、NAG相关回归分析。结果①Ⅰ组Ⅱ组之间,尿mA1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随24hPP增高,尿mA1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4hPP尿mA1b、NAG呈正相关(r=0.79、0.78,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PP尿mA1b、NAG呈正相关,当24hPP〉57mmHg时,易出现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

  • 标签: 高血压 脉压 肾功能衰竭
  • 作者: 张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9期
  • 机构: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急诊科,江苏 徐州 22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效果及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到2021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20)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n=20)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00%,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0.00%,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效果确切,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替格瑞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再通关系.方法选取上游使用替罗非班STEMI患者8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自溶再通组43例和未自溶再通组45例(对照组).收集其外周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NGPTL2浓度,同时提取患者血小板蛋白,利用WesternBlot检测ANGPTL2在血小板上表达情况.结果STEMI自溶再通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ANGPTL2浓度显著高于未自溶再通组[(37.13±19.49)ng/ml比(26.97±16.91)ng/ml,P=0.011],ANGPTL2在STEMI自溶再通组患者血小板上表达显著高于未自溶再通组(P<0.05).结论ANGPTL2STEMI梗死相关动脉自溶再通呈正相关.

  • 标签: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自溶再通 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左室肥厚关系。方法:对186例年龄≥75岁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左室结构变化。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142例(76.34%),呈勺型者为44例(23.66%),非勺型组24h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1)。非勺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0.05,〈0.01)。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7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失常,且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增加。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 昼夜节律 心室重构
  • 简介: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06例,根据造影结果区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52例)、多支病变组(67例),正常组(33例);根据临床症状区分AMI组(45例),UAP组(91例),SAP组(43例),正常组(27例);测定血浆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组[(2.94±0.24)比(2.74±0.15)比(2.28±0.22)比(2.18±0.69),P〈0.01或〈0.053;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病变组L(2.44±0.38)比(2.69土0.34)比(2.98±0.28)比(2.07±0.43),P〈0.05]。血浆NT-proB-NP水平Gensini积分水平呈正相关(在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r分别为0.51,0.67,0.73,P均〈0.05)。结论: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指标之一。

  • 标签: 利钠肽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房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房速)可起源于心房肌任一部位(除窦房结外)或与心房相连解剖结构,无需房室结和房室旁路参与,频率多在120~220次/min[1]。房速特别是无休止、频率特别快甚至并发休克房速,由于终止不易,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给治疗上带来极大困难。本院收治3例无休止房速合并休克,经过积极治疗好转,现将抢救处理及护理报道如下:

  • 标签: 房性心动过速 休克 护理
  • 简介: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相关研究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特别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0%,年龄>65岁老年人群患病率已超过50%.积极有效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和死亡风险.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均以平均血压水平作为心脑血管事件预测因子.

  • 标签: 高血压 认知障碍 血压 昼夜节律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具有很强遗传异质性疾病。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高血压形成密切相关。交感神经系统基因多态性高血压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交感神经系统基因多态性高血压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交感神经系统 基因 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EH)并左心室肥大(LVH)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DCG)监测对130例EH并LVH者(A组)和150例非左心室肥大患者(B组)心电参数进行对比.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及室早≤Ⅱ级,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室早≥Ⅲ级及缺血性ST-T改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A组心肌缺血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多,且发生率LVH呈正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左心室肥大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先后2次头颅CT结果分为水肿扩大组40例和水肿未扩大组32例;监测患者入院后24h动态血压,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收缩压标准差(SBPSD)、舒张压标准差(DBPSD)、24h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分析血压水肿关系。结果水肿扩大组血肿体积[(16.3±3.1)mlvs(10.8±2.5)ml,P=0.003]、24hSBP[(158.4±15.1)mmHgvs(147.3±14.8)mmHg,1mmHg=0.133kPa,P=0.034]、24hDBP[(101.8±9.7)mmHgvs(92.1±8.9)mmHg,P=0.017]、SBPSD(P=0.011)、SBPCV(P=0.012)和DBPCV(P=0.044)明显高于水肿未扩大组。24hDBP(OR=1.811,P=0.022)、SBPSD(OR=2.014,P=0.008)、SBPCV(OR=1.994,P=0.018)是周围水肿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4hDBP、SBPSD、SBPCV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血肿 水肿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进行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方法选择院内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需要进行手术卵巢囊肿患者100例,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50例,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50例,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在手术时间上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出血量少和术后排气时间短,止痛药使用率低,术后下床时间较短,住院周期短,所有指标都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使用腹腔镜手术在卵巢囊肿治疗方面,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明显治疗效果好,创作面小,疼痛较轻,术后恢复快,而且很少有并发症发生,是治疗卵巢囊肿最理想手术治疗方式。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卵巢囊肿
  • 简介:目的分析在心血管疾病检验中,不同采血时间采血方式产生影响。方法统计本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液检验心血管患者共178例,同期平均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采用晨起空腹、午饭后,以及午饭两小时后,这几种时间段进行血液采集,对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对血液检测影响。干预组采用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液检查,分别为静脉血液采、集动脉血液采集和末梢循环血液采集。结果对照组中,不同采血时间,其显示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数量不同,且晨起空腹检验比午饭后,午饭两小时检验各指标有着明显减少。干预组,动静脉血液采集相比末梢循环血液采集,其红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但血红蛋白数量无较大变化,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检验中,不同采血时间采血方式都将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故在血液采集中,统一采血时间和采血方式,以便于降低差异性。

  • 标签: 采血时间 采血方式 血液采集 心血管疾病血液检验
  • 简介:心电图诊断规范、统一具有不言而喻重要性。本期我们特别刊出今年3月17日发表由权威专家起草和审核了AHA/ACC/HRS科学声明《心电图标准化解析建议》中“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部分,必将对心电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是我国心电图走向全球化进程中极重要步骤。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解读和执行。从本期开始,我刊将立即执行这一标准,望广大读者响应。

  • 标签: 心电图诊断 诊断术语 标准化 HRS ACC AHA
  • 简介:目的:了解心衰并低血钾时校正QT离散度(QTcd)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方法:分别测量健康对照组,单纯心衰组、心衰并低血钾组及其血钾纠正后QTcd,并进行比较.同时对各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心衰并低血钾组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血钾纠正后及单纯心衰组(P<0.05~0.01).结论:QTcd可作为监测心衰并低血钾时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指标.

  • 标签: 低钾血症 QT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慢性心力衰竭 CHF
  • 简介:目的探讨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adiposetissue,PAT)容量冠心痛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2例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采用平扫图像测定PAT容量。根据代谢危险因素数量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MS组338例和无MS组764例及≥50%狭窄组492例和〈50%狭窄组610例。结果MS组PAT容量较无Ms组明显增多,≥50%狭窄组PAT容量较〈50%狭窄组明显增多(P〈0.01)。随着代谢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PAT容量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AT容量≥50%狭窄(回归系数=17.78,P〈0.01)、体重指数(回归系数=7.32,P〈0.01)、腹围(回归系数=2.51,P〈0.01)和LDL-C(回归系数=16.94,P〈0.05)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测定PAT容量是提示患者冠心病和代谢风险方法之一。

  • 标签: 脂肪组织 代谢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心周脂肪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40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多种药物疗法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短效长效硝苯地平治疗效果对比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86例妊娠高血压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耀2017年1月期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短效硝苯地平治疗)和观察组(长效硝苯地平治疗),每组患者43例。对比治疗后血压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压调控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高血压患者,采取长效硝苯地平对血压值调控更佳,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硝苯地平 长效 短效 妊娠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