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较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手术成功率低、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前全面评估病变特征,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血管走行、斑块形态和特征、钙化信息等,有助于预测高危病变及识别病变特征,进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和预测手术成功率等。笔者就CCTA在CTO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旨在提高对CCTA评价CTO的认识和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及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手术取出颈动脉斑块100处,于颈动脉斑块取出术前分别进行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斑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劲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统计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4%、92.31%和93.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5.96%、96.15%和96.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25和0.923。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74%、95.35%和95.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6.49%、97.67%和97.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98、0.93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与超声造影检查相当,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数据构建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以辅助诊断双相障碍患者,并分析双相障碍关键影像学特征,提高双相障碍识别率。方法收集符合 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146例(患者组)以及健康对照者234名(对照组),进行fMRI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低频振幅2种方法分析fMRI数据。基于ReHo和低频振幅指标分别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和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dual-channel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s,DCNN)构建分类模型,并通过比较分类准确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获得最佳分类模型;采用准确率较高的影像指标对基于自动解剖标记图谱(anatomical automatic labeling,AAL)的90个大脑区域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构建基于单个脑区的分类模型,并通过比较准确率指标,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影像学特征。结果基于ReHo和低频振幅指标构建的DCNN分类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75.3%和72.6%,优于同指标下准确率分别为67.1%和65.1%的DNN分类模型,且使用ReHo指标构建的分类模型准确率相对优于低频振幅指标;同时基于SVM分类模型使用ReHo指标显示枕叶(枕中回、枕上回、舌回)、海马、丘脑等为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脑区,且准确率均高于65.0%。结论基于ReHo指标的DCNN分类模型可用于双相障碍的辅助诊断;同时枕叶、海马、丘脑可能是辅助识别双相障碍的关键影像学特征脑区。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磁共振成像 诊断,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腰部多裂肌(LM)杨氏模量(E)的可重复性及双侧LM的E值差异,并分析LM在直立位、前曲90°位两种激活状态下E值变化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7-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实习医师、规培医师及部分进修医师共计60例健康志愿者。使用SWE对志愿者分别于俯卧位、直立位、前屈90°位进行2次LM的E值评估。首先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重复测量之间的可靠性。然后对志愿者双侧LM的E值进行差异分析,对男、女志愿者组间在俯卧位、直立位及前曲90°位时LM的E值及其直立位、前曲90°位两种激活状态下E值变化率分别进行差异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俯卧位时LM的E值及直立位、前曲90°位时其E值变化率与性别、年龄、BMI、活动水平之间的单变量关系。结果采用SWE评估LM的E值的ICC值为0.691~0.951;同一姿势下双侧LM的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立位时LM的E值变化率约为2,前屈90°位时LM的E值变化率约为7;俯卧位时LM的E值与年龄和活动水平呈负相关(rs=-0.300,P=0.020;rs=-0.383,P=0.002),女性LM的E值高于男性,激活状态下LM的E值变化率与年龄和活动水平呈正相关(rs=0.278,P=0.031;rs=0.495,P<0.001),男性LM的E值变化率高于女性(P<0.05)。结论SWE评估LM的E值可重复性好,双侧LM的E值差异不明显。在收缩过程中,不同收缩策略LM的E值变化率不同,且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剪切波弹性成像 多裂肌 杨氏模量 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弹性值评价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PDAC)肿瘤分级的价值,分析其对评估PDAC患者预后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2例诊断PDAC且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行MRE检查,测量肿瘤弹性值,并从术后病理报告中提取肿瘤位置、切缘状态和分级等信息,观察肿瘤硬度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分析PDAC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所有PDAC的平均弹性值为(3.06±0.82) kPa。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胰腺癌的弹性值分别为(2.31±0.62) kPa、(2.98±0.78) kPa及(3.83±1.08) kPa,不同分级间弹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AC弹性值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831,P<0.001)。MRE弹性值诊断高、中-低分化与高-中、低分化PDA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26及0.884。弹性值是PDA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子(P<0.001)。结论PDAC患者弹性值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弹性值越高,病理级别越高,患者存活时间越短。

  • 标签: 胰腺肿瘤 预后 弹性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硬度值 诊断 生存期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后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被认为是一种“经典的”基底节疾病,故大多数关于PD的研究都集中在基底神经节,而小脑常被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证据均表明小脑在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发现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均存在明显的改变,且这些改变与运动、认知、睡眠功能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的改变进行总结,结果发现PD患者小脑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自发性神经元活动的异常以及灌注模式的改变等。但是目前为止,有关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改变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还没有一种有关PD特异的萎缩模式或相关的特异性影像指标。未来有望从小脑的角度出发,寻找早期诊断PD的敏感性神经影像生物标记物。

  • 标签: 帕金森病 病理机制 小脑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结构:脑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颅脑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中线圈选择和空间均匀性校正对深部核团磁化率测量值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在2.89 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采用20通道和64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完成10名健康受试者扫描,得到分别施加和未施加空间均匀性校正的图像数据,再进行QSM重建。在重建得到的定量磁化率图上,手动勾画出六个双侧脑深部灰质核团,包括红核、黑质、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和齿状核,计算核团内磁化率平均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线性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均匀性校正前后、不同通道线圈采集获得的磁化率值的组间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用于QSM重建的图像数据施加空间均匀性校正后,磁化率图上大脑深部核团边界更加清晰,定量磁化率测量值均显著增加。均匀性校正前、后核团内磁化率平均值线性相关(20通道:斜率K=1.06,R2=0.96;64通道:斜率K=1.12,R2=0.95)。在20通道和64通道线圈中采集得到核团内磁化率平均值线性相关(校正前:斜率K=0.92,R2=0.96;校正后:斜率K=0.98,R2=0.96)。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均匀性校正后64通道和20通道线圈采集的核团磁化率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land-Altman图显示均匀性校正后64通道和20通道线圈采集方法之间没有明显的偏差。结论线圈选择和空间均匀性校正的使用对颅脑定量磁化率值有一定的影响,采用空间均匀性高的图像可提高QSM测量的准确性。

  • 标签: 定量磁化率成像 空间均匀性 线圈 深部灰质核团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评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伴语言障碍儿童尾状核头改变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34例ASD伴语言障碍儿童资料为病例组,同期30名健康儿童资料为对照组,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脑体积差异,两组双侧和右/左(R0)尾状核头DK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平均弥散系数、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Da)、径向弥散系数、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弥散峰度、径向弥散峰度(radial kurtosis,Kr)的比较利用协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尾状核头DKI参数值与沟通、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白质和灰质体积高于对照组(P<0.05),沟通得分、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R0-Da值、左侧尾状核头Kr值、左侧尾状核头Mk值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R0-Mk值小于对照组(P=0.014);对照组儿童左侧尾状核头Kr与语言理解分数呈负相关(r=-0.514,P=0.004),左侧尾状核头Mk与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分数均呈负相关(r=-0.701,P<0.001)、(r=-0.614,P<0.001),R0-Mk值与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分数均呈正相关(r=0.481,P=0.007)、(r=0.410,P=0.025),ASD组儿童双侧尾状核头及R0-DKI参数值与语言评分均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DKI可用于评估ASD儿童尾状核头异常改变,其偏侧化改变影响语言正常表达。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弥散峰度成像 尾状核头 语言偏侧化 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三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对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4类病变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检查中提示为BI-RADS 4类的患者病例81例,病灶86个,所有患者均行MRI增强检查,根据形态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和动态增强曲线等多参数序列综合评估给予诊断分类,其中4类细分为4A、4B、4C,以最终病理结果及两年随访时间为依据,分别计算其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结果81例患者(86个病灶)中,病灶评估为BI-RADS 2类3个,3类8个,4类59个(其中4A 13个、4B 16个、4C 30个),5类16个。最终病理结果为恶性病灶51个,非恶性病灶35个,其中4A、4B、4C的PPV分别为7.69%、37.50%、93.33%,4A与4C、4B与4C组间比较P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A与4B组间比较P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乳腺BI-RADS 4类病变可细分为三个亚类,根据BI-RADS分类中所对应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每个亚类的PPV在预定范围内。

  • 标签: 乳腺 磁共振成像 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阳性预测值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技术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随机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专科确诊的PD患者50例作为PD组,同时纳入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组。比较PD组与HC组脑部核团DKI参数中的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 MK)、轴向扩散峰度(axial kurtosis, Ka)、径向扩散峰度(radial kurtosis, Kr)、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平行扩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 Da)、垂直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 D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及其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观察对象DKI参数中,除红核的Ka值、丘脑的Kr值、壳核的Kr值、苍白球的Kr值外,红核、黑质、丘脑、壳核、苍白球、尾状核的其他DKI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红核黑质MK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最大,其次为黑质MD值、黑质Ka值、黑质Dr值、红核MK值,其AUC分别为1.000、0.992、0.818、0.808和0.791。各DKI参数与MMSE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黑质MK值(r=0.572,P=0.043)和MD值(r=0.827,P=0.039)、红核MK值(r=0.738,P=0.042)和MD值(r=0.899,P=0.031)与MMSE量表评分具有正相关性,其他DKI参数值与MMSE量表评分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DKI技术可应用于PD的诊断,且黑质DKI参数可作为PD的鉴别诊断及指导病情程度的优先指标。

  • 标签: 扩散峰度成像 帕金森病 平均扩散峰度 轴向扩散峰度 径向扩散峰度 平均扩散率 平行扩散系数 垂直扩散系数 各向异性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21年1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136例。其中男78例、女58例,年龄24~82岁。患者均经CT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下腔静脉、肝静脉及侧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观察项目:(1)观察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2)比较CTV与DSA在评估和诊断阻塞血管及BCS合并血栓、肝癌等的差异。结果(1)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肝硬化,脾肿大,腹水,尾状叶明显增大,增强早期见尾状叶及肝左叶中央部分迅速强化,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中心扇样强化),延迟强化密度趋于均匀,并可见侧枝循环形成。(2)CTV与DSA在诊断肝静脉节段性阻塞、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0.00、0.00、0.44、0.13、0.25、0.80,P值均>0.05)。CTV诊断BCS合并肝癌(5例)优于DSA(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46)。两者诊断BCS合并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118)。结论CTV可准确显示BCS患者的血管病变,具有与DSA相当的准确性,而且对合并肝癌的诊断优于DSA,可为BCS的术前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布加综合征 计算机体层摄影静脉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PCa)的发病率位居全球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在逐年上升。若PCa不被及早发现、检测、诊断,将严重危害老年男性的健康。自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V2.1版指南更新了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序列及评分新规范以后,mpMRI在PCa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多项研究报道了mpMRI在PCa活检前及指导靶向活检、主动监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及转移中的应用价值,但mpMRI评估PCa仍然存在局限性。笔者主要就mpMRI关键序列及评分的新规范、mpMRI评估PCa的应用进展、当前的局限性及潜在的解决方案展开综述。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MR/CT双模态纳米探针t金@谷胱甘肽@钆(tAu@GSH@Gd),探讨其性能及用于活体MR/CT成像的潜能。方法以GSH为模板包载Au和Gd原子,共价偶联靶向多肽环状天冬酰胺-甘氨酸-精氨酸(cNGR)构建纳米探针tAu@GSH@Gd。建立荷乳腺癌(EMT-6)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u@GSH@Gd纳米粒子)和实验组(tAu@GSH@Gd纳米探针),每组10只,经尾静脉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CT成像及生物分布研究,根据小鼠肿瘤部位及主要脏器相对MR信号值与相对CT值评价成像效果和生物分布。成像实验后,取出小鼠肿瘤组织进行银染,研究Au@GSH@Gd纳米粒子及tAu@GSH@Gd纳米探针在肿瘤血管生成部位的聚集。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Au@GSH@Gd纳米探针水合粒径为(6.40±0.22) nm,T1弛豫效率为(36.91±0.07) mmol·L-1·s-1,体外MR/CT成像效果良好。荷瘤小鼠注射tAu@GSH@Gd纳米探针后2 h,肿瘤MR/CT成像均明显强化,24 h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由给药前的1.04±0.12增至1.84±0.26(t=12.61,P=0.006),相对CT值由给药前的1.01±0.04增至1.95±0.05(t=15.34,P=0.004)。对照组小鼠给药后16 h,肿瘤强化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为1.50±0.06,相对CT值为1.53±0.10,均低于实验组(1.84±0.26和1.95±0.05;t值:5.35和16.46,均P<0.05)。生物分布结果显示,大部分tAu@GSH@Gd纳米探针经肾代谢。组织银染验证了该纳米探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作用。结论制备的tAu@GSH@Gd纳米探针具有肿瘤血管生成靶向和MR/CT双模态成像功能,为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评估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基础。

  • 标签: 乳腺肿瘤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纳米技术 小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X线、CT、磁共振成像(MRI)在颈椎病临床诊查中的效果。方法收集131例怀疑颈椎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影像分析。结果:131例中X线中有87例疑似者出现颈椎病影像;有58例CT出现颈椎病图像,还有17例未正常;用MRI检查49名疑似者,其中有43例出现颈椎病影像。结论:X线、CT、MRI诊查各有所长,医生视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服务。

  • 标签: X线 CT线 磁共振成像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疾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共选择70例颅脑疾病诊断患者进行研究,利用随机表法方式为患者实施分组,考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一般组应用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结果:考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与一般组比较,存在显著优势性(P<0.05)。结论:颅脑疾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提高整体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颅脑疾病诊断 诊断准确率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成像中多层螺旋CT不同扫描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放射科的60名病人,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为对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120kV/200mAs的常规剂量组,观察组使用低剂量组参数为120kV/100mAs,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信噪比、有效剂量(ED),比较两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及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观察组的影像信噪比、影像品质得分均较高,但其有效剂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标签: 冠状动脉成像 多层螺旋CT 不同扫描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磁共振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应用诊断的效果和准确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择了某医院2021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2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实验组,另外,再选择20例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实施磁共振成像,采用常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横轴位、重T2W1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技术成像序列冠状位、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序列周围扫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横轴位及斜冠状位扫描方式进行扫描,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TIR/longTE序列要低于DWIBS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和神经节的显示率,对比有明显不同,p<0.05。结论 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成像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 诊断鉴别 准确性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刚开展的成像技术,现已成为重要的医学影像诊断手段,而核磁共振对比增强造影剂是一种能够增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磁共振信号对比程度的药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对病灶的检出与定性,治疗效果的评估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使原有图像更为清晰、病变显示信息增多以外,还可以改变分子结构及药物性质,使功能成像及肿瘤靶向性成像得以实现。

  • 标签: 核磁共振 成像对比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将100例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组,观察组50例实施磁共振成像诊断、对照组50例实施CT诊断,比较和分析两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分期诊断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 股骨头坏死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