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9年11月-2010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患者26例共30条患肢,病变长度10.3~22.8cm,平均15.89cm,主要症状为静息痛,合并溃疡或趾端坏疽者15例。本组30条患肢均行腔内介入治疗,其中股浅动脉闭塞段单纯球囊扩张6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1条,术中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导致介入失败3条。股浅动脉闭塞段介入技术成功率86.7%,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溃疡面积减小,围手术期截肢1例,截肢率3.3%。腔内介入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 腔内介入治疗 置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溶栓联合血管介入技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7例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资料,采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持续灌注溶栓药物+溶栓(前/后)行髂静脉球囊扩张+血栓碎吸+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等技术进行综合性血管介入治疗。结果67例中治愈49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9.55%。6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2.2±2.4)个月,41例行支架置入术者,1例出现血栓复发,远期通畅率达97.56%。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急性DVT合并cocektt综合征近中期效果好,再通率高,选择溶栓治疗前行球囊扩张术,可以缩短溶栓治疗时间。

  • 标签: 联合血管介入技术 cockett综合征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高原地区肺结核急性大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肺结核急性大咯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采用介入栓塞术,行患侧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肋间动脉、膈下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22例1次栓塞成功,即刻止血;咯血明显减少5例,1例再次介入栓塞治疗后止血,有效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清晰的显示供血动脉、规范的导管操作、合理的栓塞剂选择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肺原发疾病的进展、侧枝血管的建立、开放是栓塞后复发出血的主要因素;熟悉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及侧支参与出血是介入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安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支气管动脉 大咯血 高原地区肺结核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1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现状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初次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接受随访的120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术后1年抗血小板治疗用药情况、影响因素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1年,服用抗血小板治疗完全依从的患者有599名(49.8%),101名(8.4%)患者则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患者停药是自认为没必要和害怕副作用。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与年龄(OR=1.027,95%C/:1.005~1.048)、受教育程度(OR=4.206,95%C/:1.064~16.625)和合并疾病数量相关(OR=0.653,95%CI:O.450~0.947)。术后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PCI术后发生MACE相关(OR=0.203,95%C/:0.117—0.354)。结论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不良,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冠心病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肝脏介入手术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治疗方式,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同时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及临床操作技能,让患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及时的处置。保证患者手术的后期恢复达到最佳效果。

  • 标签: 肝脏介入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脏微创介入治疗已逐渐被患者接受,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针对不同的群体,对这种新技术的理解也不同,有一部分患者对这种手术不了解,从而产生怀疑、恐惧、担心等心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介入护士对心脏介入的患者做了系列的心理护理,即对介入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我院从2012年6月到2013年7月共做心脏介入手术126例,其中男性77里,女性49例,年龄在45-82岁之间,通过我们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护患关系明显改善,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

  • 标签: 心脏介入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治疗高压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规范。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3年2月间20例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规范,准确的医护配合操作下,20例均在全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180~430min,平均(265±42)min。术中失血150~1050ml,平均(450±240)m1。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门静脉血栓l例;低-中度发热2例,无术中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住院8~14d,平均(8.5±4.0)d。结论熟练规范的操作使得LSPD更加安全、可行,良好的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脉高压症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术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分型指导处置策略。结果16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孔的原因包括,桡动脉解剖学变异为12例,桡动脉痉挛2例,超滑导丝穿出2例。其中7例Ⅰ型桡动脉穿孔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加压包扎,前臂血肿张力较大的患者进行穿刺减压。术后随访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结论桡动脉穿孔是经桡动脉PCI的少见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行桡动脉造影,早期识别桡动脉穿孔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有效预防前臂严重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于急性手缺血的关键。

  • 标签: 中桡动脉 介入治疗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对其完成手术夹闭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EVT)后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7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A1组(手术夹闭组35例)以及A2组(EVT组35例)。术前对患者进行Hunt-Hess分级,对患者完成颅脑CT诊断后利用Fisher进行分级,完成手术后的1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评分。结果在准备进行手术之前,A1组与A2组Hunt-Hess分级情况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果患者患有的动脉瘤既可以采用手术夹闭的方法给予治疗,又可以采用EVT方法给予治疗,处于相同阶段手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CTFisher分级的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术式,完成手术后获得的短期治疗效果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针对年龄较大或者手术前Hunt-Hess分级较差的患者,应该对其采用EVT方法给予治疗

  • 标签: 手术夹闭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破裂动脉瘤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8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疗后,LVESV/ml、LVEDV/ml、LVEF/%和活性节段数等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结论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具有准确性高、成本低、创伤小等显著的优势,可以作为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心病 左心功能不全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老年人 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辅助下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8月-2013年1月期间3例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三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结论球囊辅助下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治疗方式。具体的治疗方式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病变的部位,性质、大小等因素决定,以达到良好的结果。

  • 标签: 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 球囊辅助下 血管内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行介入支架治疗术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情绪状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行介入支架治疗术的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情绪状态,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上消化道恶性狭窄 介入支架治疗术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然后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以及满意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在临床护理路径的背景下,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为95.2%,然而对照组在常规的护理模式下,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为80.9%。由此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解除疾病痛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治疗的疗效,并且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指标。

  • 标签: 临床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实施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实施健康教育,比较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分为(9.67±0.36)分高于对照组(9.01±0.39)分,疾病健康认知得分(94.51±2.29)高于对照组(76.50±2.46)。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能明显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护理质量。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健康教育路径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泵入24~48h,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率,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60minST段完全回落45例(93.8%,45/48),对照组为35例(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治疗组为95.8%(46/48),对照组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冠状动脉循环 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分析预防方案。方法本文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住院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抽取完整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结果40例研究对象接受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有22例发生迷走神经压迫反射。其中,拔血管鞘时出现12例,拔掉血管鞘后1小时内出现5例,超出把血管鞘后出现5例。均出现迷走神经压迫反应。对22例发生迷走神经压迫反射的患者进行对症处理,20例在15—35分钟恢复正常术后状态,1例在10小时内恢复正常术后状态,1例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后,作相应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与疼痛、血容量不足等因素相关,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患者发生生命危险。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检查 拔鞘压迫止血 迷走神经反射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CI后冠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符合条件的STEMI患者44例,做为观察组,PCI后冠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与同期44例STEMI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冠状造影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TIMI0-2级的发生率分别是6.81%和20.45%,TIMI3级血流的发生率分别是93.18%和7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后冠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的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改善,安全性较好。

  • 标签: PCI 替罗非班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明确气道狭窄程度、范围及气道瘘的部位、大小,为支架或球囊扩张成形术前提供准确的数据,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所有65病例术前均行胸部16排SIMENS螺旋CT或东芝320排CT薄层平扫+气道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气道狭窄及气道瘘位置、大小、形态,为支架的制作和球囊的选择提供准确的数据。结果根据CT平扫和多平面重建提供的数据所订做的气管支架术后无一例发生移位情况。结论气道多平面重建在气道狭窄及气道胸膜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气道多平面重建 气道狭窄 气道胸膜瘘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