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教学综合改革对医学生内科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成效。方法对内科轮转实习的44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医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并通过强化电子病历与手写病历相结合,引入形成性评价工具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全方位、多维度培养医学生内科临床思维能力。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科理论考试、病历书写竞赛成绩进行统计评价,并通过自行设计的本科生导师和实习医师调查问卷,综合评价改革成效。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实习医师内科理论考试成绩和病历书写评阅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师生充分肯定了临床教学综合改革对实习医师内科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积极成效。结论在内科系统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与TBL相结合的临床教学综合改革对提高实习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质量有积极成效。

  • 标签: 实习医师 临床思维 本科导师制 基于团队的学习 形成性评价
  • 简介:【 摘要 】中职护理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以此带动他们的创新能力。不过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工作还具有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力方面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急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

  • 标签: 创新能力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症状学理论教学中开展基于临床诊断思维培养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接受《临床诊断学》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三学生,共350人,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2个班,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100例,均接受《临床诊断学》课程中症状学内容的授课。试验组40例,采用基于临床诊断思维培养的教学改革方式,整合教学内容,综合应用思维导图、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对照组60例,进行传统讲授式教学。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及学生对教学方法反馈的评价模式评估两种方式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理论考核总成绩[(85.33±15.44)分]优于对照组[(70.05±18.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P<0.01)。试验组学生反馈评价总分[(79.68±5.56)分]高于对照组[(48.08±6.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1)。结论基于临床诊断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评价更高。

  • 标签: 临床思维 症状学 诊断学 教学方法
  • 简介:【摘 要】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理人员手部细菌携带情况及细菌种类,监测其洗手效果,评估其执行手卫生的意义。方法:对急诊科共 20名医护人员进行手部细菌培养检测,分别在洗手前及洗手后进行采样。细菌鉴定及药敏主要由 VITEK仪器完成。结果:洗手前手部中位菌落数为 2 CFU/cm2,四分位距( interquartile range, IQR)为 1-3.75 CFU/cm2。洗手后中位菌落数为 0 CFU/cm2, IQR为 0-0CFU/cm2。同洗手前比较,洗手后菌落计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显示菌种分布较为广泛,以葡萄球菌属及肠杆菌科等条件致病菌为主检出多重耐药菌 3株。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操作中手部存在一定程度细菌污染,而正确洗手及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可有效清除细菌,有利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手卫生 医院感染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护士核心素质在骨科优质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2012年对我院护士进行核心素质培训 , 随机选择 2018 年、 2019 年各 500例骨科病房住院患者 , 比较培训前、后两年患者满意率、平均住院时间、投诉率、压疮发生率和自我护理能力评分 , 以及骨科护理论文发表和新技术新业务应用情况。结果 :2019 年患者非常满意率、平均住院时间、投诉率、压疮发生率和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分别为 97.2%、 (9.5±3.18) d、 0.4%、 0.4%、 (138.58±21.36) 分 , 分别优于 2018 年的 88.0%、 (11.5±4.66) d、 3.4%、 3.0%、 (117.36±20.52) 分 , 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机调查我院骨科 3个病区 51名护士 , 对比护士核心素质培训前后护士本科、在读硕士生比例及论文、新技术新业务增长率分别是 46%、 200%、 83%、 67%。结论 :提高护士核心素质对改进骨科的优质护理服务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护士 核心素质 骨科 优质护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重症护理人才培养一直都是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我国的医疗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近年来各类灾害频发,灾害重症护理也越来越成为当下护理工作的重点。相对于传统的重症护理,灾害重症护理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基于此,本文就灾害与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进行了探究。

  • 标签: 人才培养 灾害与重症护理 模式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护理留学生培养和教育管理模式,对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认可情况。 方法 : 纳入时间为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选取护理留学生 50 例,在所有学生培养中采取教育管理模式,对其实施前后护生自评优良率、护理专业正确认知情况。 结果: 实施后护生自评优良率、护理专业正确认知情况相比于实施前较优,组间差异性显著( p < 0.05 )。 结 论 : 在护理留学生培养中实施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使整体护理品质提升,使护理队伍保持稳定。

  • 标签: 护理留学生 培养 教育管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hMEC-GAHB)的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该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混合液,结合长时间4 ℃和短时间37 ℃消化,配合低转速离心的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M组,实验组)和10例正常体积乳房患者(N组,对照组)的乳腺组织中消化获取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评价获取原代细胞的效果,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多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MICC)鉴定原代细胞种属,并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体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腺性肥大乳房每克乳腺组织可获取细胞数为5×106个,细胞存活率为70%,接种后48 h细胞贴壁率为60%,贴壁细胞活性良好,接种后约72 h胞质展开,约120 h相互融合。细胞增殖明显,未见明显凋亡。hMEC-GAHB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表达典型的上皮细胞骨架蛋白[CK8、CK14、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在含有相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的体外环境中,处于同一时期细胞对数生长期时,hMEC-GAHB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548、1.634、2.062、3.946、5.210、8.700,正常体积乳房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394、1.455、1.820、3.822、4.467、5.2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EC-GAHB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的G2/M期与G0/G1期细胞数比值分别为0.45±0.01和0.34±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可获得较满意的细胞数和细胞活性。hMEC-GAHB具有典型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在含有雌激素的体外环境中,hMEC-GAHB比较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力,并具有正常的细胞衰退期。

  • 标签: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 原代细胞 体外培养 形态学 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生利他行为培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实习的189名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习序号将入选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95名)和对照组(94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实习培训1周后轮转科室,研究组在常规实习培训1周后,增加利他行为培训及志愿者服务共3周。在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利他行为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护生利他行为各条目及各维度得分。结果两组护生利他行为中的态度、行为、品质3个维度、各条目得分及总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对护生进行利他行为培训,从而促进护生利他行为的形成,这有利于护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 标签: 护生 利他行为 临床实习 培养方法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与影响因素,从涉老专业种类偏少、专业生源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出发,分析专业师资队伍年轻数量不足,涉老专业毕业生岗位薪酬偏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从拓宽招生途径,扩大证书教育;建立学分银行,实现护理类专业发展有梯度可持续;内外兼修,培养师资队伍3个方面,探讨解决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短缺问题的方案。

  • 标签: 综述 教育 老年护理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创建医护教协作的口腔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口腔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方法将2018年7月—2019年5月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实习的护士分为两组,研究组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产教融合改革试点班进入临床实习的72名学生,采用医护教协同的模式进行培养;对照组为2018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实习的其他院校的经传统模式培养的74名实习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从态度、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咨询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7个维度对两组口腔护生实习后的核心能力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口腔科实习护士的7项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助推口腔医学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院校口腔护士的培养,加强医教协同,构建基于四手操作技术的医护教口腔护士培养新模式,制订能够显著提高口腔科护士的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将研究结果与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深度对接,将这一创新模式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口腔 护理 口腔护理 医护教协同
  • 作者: 罗子明 葛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科及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 University, Palo Alto, CA, USA, 94304,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科及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
  • 简介:摘要类器官是一种在体外由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与体内器官具有高度相似组织结构的简化版器官,其中视网膜类器官研究深入且广泛。视网膜类器官的诱导分化技术经历了多次改进,效率不断提高,发育程度不断完善。视网膜类器官在作为视网膜发育和疾病模型、替代治疗的种子细胞库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视网膜类器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诱导分化的普适性、高效性、类器官诱导分化的异质性及其与胚胎视网膜发育的差异性等仍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应深入、细致地了解类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分子、基因、细胞乃至组织结构等多个层面的调控机制,以促进视网膜类器官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干细胞 视网膜类器官 诱导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并总结医学影像技师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以对技师的培养有所帮助。方法在本院放射科开展影像技师教育模式探索,从理论、业务学习,科研培训,考核和奖励制度等方面对影像技师进行系统继续教育。结果影像技师的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实施系统继续教育两年来,技师对教学方式满意度高,诊断医师对技师业务能力评价明显增高,技师科研产出持续增多。结论合理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有助于影像技师适应现代医疗体系的需求,全面发展。

  • 标签: 影像技师 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干细胞培养所需饲养层的制备方法。 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将小鼠胚胎制成细胞悬液接种培养。用丝裂霉素 C处理 MEF细胞制备饲养层,观察处理后的细胞活力及有无再增殖现象。结果 采用 0.0625% 胰蛋白酶消化小鼠胚胎组织获得高活力的 MEF细胞,用丝裂霉素 C处理前后 MEF细胞无明显增值,细胞活力在 90%以上。结论:该方法可获得高活力的 MEF细胞。丝裂霉素 C处理后的 MEF细胞种植到明胶包被的 6孔板中,在 1周内可用于干细胞的培养

  • 标签: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饲养层 干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麻醉学正向围术期医学转变。培养小儿麻醉医师向围术期医师转变的理念,需要在了解儿童病理生理特点的前提下,重点培训小儿麻醉术前访视、术中麻醉相关技能、术后访视、围术期疼痛相关管理及心理创伤的预防与治疗。让患儿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术期、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是每位小儿围术期医师的责任。

  • 标签: 小儿 麻醉医师 围术期医师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安全管理对治疗有效性、安全性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7年 8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的 100例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患者,根据患者在临床护理期间护理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每组均为 50列。其中常规组患者实施标准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以此为标准,加强护理流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以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安全性为指标,分析临床护理工作发挥的效用。结果:通过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实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后,临床护理质量评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 P< 0.05。结论:通过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当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在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保证患者安全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护理安全管理 治疗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过程中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0月在我院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新生儿 30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15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新生儿接种时采用常规管理措施,实验组采用安全管理策略。结果:实验组新生儿接种后发生皮疹、 过敏、 硬结、 呕吐、 烦躁发热、 红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8.0 %,显著低于对照组 23.0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 : 新生儿疫苗接种的过程中,采用安全管理策略,在接种前对新生儿做好安全信息管理和疫苗的信息核对 ,在接种的过程中做好疫苗的安全管理并做好接种后的护理 ,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接种质量 。

  • 标签: 新生儿,乙肝疫苗,安全管理策略,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