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MYCN基因在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oma,NB)细胞生长、凋亡、分化、浸润、转移及血管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中,MYCN基因扩增是NB危险度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MYCN基因检测面临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成本高及不易获得组织细胞等问题。研究表明,NB患儿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与组织中一致,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作为NB预后及复发监测指标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及无创等优势。因此,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检测有望替代组织中MYCN基因扩增检测,用于NB预后及复发监测。本文通过介绍NB患儿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在NB诊断、预后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推进其临床转化应用的速度。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血清 MYCN扩增 预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multiple myeloma,MM)的护理要点。方法对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IL-6)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并与肿瘤生长、复发与转移有关。大量研究表明心脏粘液患者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提升,并且IL-6水平已经成为心脏粘液诊断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心脏粘液患者体内IL-6的上升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本文就白细胞介素-6对心脏粘液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心脏粘液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淋巴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及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笔者选择46例淋巴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实验组护理办法是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护理办法是常规护理,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组间数据。结果:比较对照组患者得出,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淋巴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及预见性护理,护理效果理想。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对4例的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为呕血、便血、胃流出道梗阻、腹痛、腹胀等。胃镜示黏膜下隆起性肿物,胃窦部为好发部位。镜下显示特征性丛状或多个团状样发展方式,在肌层中穿插发展,与胃壁肌层边界清晰,丛状结构面积不同,形状也不同,有些病例可长入黏膜内或突破浆膜层。2例患者均行远端胃切除,术后没有复发转移。结论: 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具备良性的生物学行为。

  • 标签: 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特点 诊断 预后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采取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其病情的控制效果。方法:均采用计算机随机选择,本医院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实施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将不同脑转移病灶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近期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总有效率控制方面,脑转移灶≤3个、脑转移灶>3个分别为71.15%、50.00%,两者数据差异很大(P<0.05)。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采取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 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 病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影响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现以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患者共计65例(收治时间:选自2020.01至2020.12期间)为纳入标准,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总结患者预后情况(患者自首次完全缓解复发死亡的总体截止日期),开展单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患者年龄、初诊WBC、染色体是否为阳性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影响因素,开展相应分析,旨在改善患者不良症状,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 标签: T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患者 疗效 预后 相关因素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金松双黄酮联合CK2抑制剂CX-4945对脑胶质母细胞U8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脑胶质母细胞U87细胞,分别用0.01、0.10、1.00、10.00、100.00 μmol/L浓度的金松双黄酮处理U87细胞;用1.25、2.50、5.00、10.00、20.00 μmol/L浓度的CX-4945处理U87细胞。将U87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金松双黄酮组(100.00 μmol/L金松双黄酮)、CX-4945组(5.00 μmol/L CX-4945)、金松双黄酮联合CX-4945组(100.00 μmol/L金松双黄酮+5.00 μmol/L CX-4945)。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Caspase3/7活力检测法和Annexin Ⅴ/ 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100.00 μmol/L金松双黄酮处理U87细胞后Notch1通路相关蛋白ICN1、HES1和DLL3表达情况。结果0、0.01、0.10、1.00、10.00、100.00 μmol/L浓度的金松双黄酮处理U87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6.30)%、(112.02±7.63)%、(140.84±6.73)%、(113.92±7.92)%、(102.60±7.12)%、(73.16±2.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21,P<0.001);0 μmol/L与0.01、0.10、1.00、100.00 μmol/L浓度时的细胞存活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1;P=0.003;P<0.001)。100.00 μmol/L浓度时的金松双黄酮可抑制U87细胞活性,而其他浓度则表现为U87细胞活性的增强或无明显作用。0、1.25、2.50、5.00、10.00、20.00 μmol/L浓度的CX-4945处理U87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5.53)%、(108.70±10.24)%、(93.14±2.82)%、(81.46±4.92)%、(56.92±3.99)%、(31.24±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5.18,P<0.001);0 μmol/L与1.25、5.00、10.00、20.00 μmol/L浓度时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01;P<0.001;P<0.001)。低浓度(1.25 μmol/L)的CX-4945对U87细胞活性表现为增强,较高浓度(5.00、10.00、20.00 μmol/L)时表现为抑制。对照组、金松双黄酮组、CX-4945组及金松双黄酮联合CX-4945组U87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0±5.53)%、(71.96±2.10)%、(77.66±4.12)%、(42.56±4.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0.56,P<0.001);对照组与各处理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金松双黄酮联合CX4945处理组与金松双黄酮组、CX-4945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上述4组U87细胞的Caspase3/7活力分别为2.34±0.47、4.02±0.22、3.67±0.32、5.85±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80,P<0.001);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40±0.10)%、(17.37±0.57)%、(3.00±0.66)%、(33.47±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822.18,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与各处理组的Caspase3/7活力、细胞凋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金松双黄酮联合CX4945组与金松双黄酮组、CX-4945组的Caspase3/7活力、细胞凋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00.00 μmol/L金松双黄酮处理U87细胞后Notch1通路相关蛋白ICN1(0.55±0.07 vs. 1.01±0.09)、HES1(0.66±0.08 vs. 1.00±0.06)和DLL3(0.74±0.04 vs. 1.01±0.0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94,P=0.004;t=5.15,P=0.007;t=4.00,P=0.016)。结论金松双黄酮可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与CK2抑制剂CX-4945协同抑制胶质母细胞U87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受体,Notch1 金松双黄酮 CX-4945
  • 作者: 周众 时云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白血病·淋巴瘤》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病理科,乌鲁木齐 83000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病理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库,分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亚型浸润情况,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来源于PubMed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的DLBCL患者微阵列(Affymetrix U133 plus 2.0)数据库(编号GSE10846)。该数据库共包含414例患者,其中306例有完整的临床、细胞起源分型(COO分型)及治疗随访信息。通过基于评估RNA转录本相对占比进行细胞类型识别(CIBERSORT)的在线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分析;从生成的分析结果文件中识别出GSE10846数据库中所有患者包含各亚型巨噬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在微环境中所有可识别免疫细胞中的比例。以巨噬细胞亚群占微环境所有免疫细胞比例中位值为临界值:≥临界值为高浸润。基于GSE10846数据库中所有414例DLBCL患者的myc、bcl-2、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PD-L2)基因表达量的中位值为临界值,≥临界值者为高表达。分析各型及总体巨噬细胞水平与临床因素、一些基因表达及生存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DLBCL患者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R 4.0.4中surv_miner包中的surv_cutpoint函数确定各项巨噬细胞亚群占微环境所有免疫细胞比例的最佳临界值,<最佳临界值为统计学低浸润,≥最佳临界值为统计学高浸润。结果经CIBERSORT分析,414例DLBCL患者中识别出肿瘤微环境中M0型巨噬细胞[15.00%(0~44.41%)]、M1型巨噬细胞[7.46%(0~23.00%)]、M2型巨噬细胞[6.28%(0~43.35%)]。具有完整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的306例患者中,M0、M1、M2型和总巨噬细胞高浸润患者分别有155例(50.7%)、152例(49.7%)、156例(51.0%)、152例(49.7%),M0型巨噬细胞高浸润与COO分型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PD-L1基因高表达及无myc、bcl-2 RNA水平双高表达(R-DEL)有关(均P<0.05),M1型巨噬细胞高浸润与女性、PD-L1基因高表达、PD-L2基因高表达有关(均P<0.05),M2型巨噬细胞高浸润与COO分型为GCB型、PD-L2基因高表达有关(均P<0.05),总巨噬细胞高浸润与女性、COO分型为GCB型、PD-L1基因高表达、PD-L2基因高表达、无R-DEL有关(均P<0.05)。PD-L1基因高表达与M0、M1型及总巨噬细胞高浸润相关(均P<0.01),PD-L2基因高表达与M1、M2型巨噬细胞及总巨噬细胞高浸润相关(均P<0.01)。M0型巨噬细胞高浸润组总生存(OS)较低浸润组好(P=0.002);M2型巨噬细胞低浸润组OS较高浸润组好(P=0.019)。R-DEL组OS较无R-DEL组差(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0~2分)、COO分型为GCB型、治疗中采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OS更好(均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COO分型为非GCB分型、治疗方案中不含利妥昔单抗、M0型巨噬细胞低浸润、M2型巨噬细胞高浸润为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均P<0.05)。M0型巨噬细胞最佳临界值为4.3%,M2型巨噬细胞最佳临界值为4.8%;M0型巨噬细胞统计学低浸润组OS更差(P<0.001),M2型巨噬细胞统计学高浸润组OS更差(P=0.001)。结论DLBCL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细胞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含量最高。M2型巨噬细胞高浸润患者预后较差,而M0型巨噬细胞高浸润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巨噬细胞 基因表达谱 诊断,计算机辅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MM)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普乐沙福进行干细胞动员的12例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普乐沙福动员前后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干细胞采集情况。结果共有12例患者纳入研究,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Ⅱ~Ⅲ期,诱导方案以VRD为主。不论在普乐沙福前用何种方案进行干细胞动员,患者在使用普乐沙福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均升高,使用普乐沙福前后中位CD34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3.63/μl(0.72~13.53/μl)和32.11/μl(8.52~53.68/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40,P<0.001),中位升高倍数为11.50倍(1.61~23.71倍)。12例患者中有1例动员失败,该患者在使用普乐沙福前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1/μl,使用普乐沙福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虽然提高了11.83倍,但仍<10/μl。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普乐沙福前CD34阳性细胞计数<4/μl的患者中,使用普乐沙福前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0,P=0.032)。结论MM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普乐沙福 CD34阳性细胞计数 造血干细胞动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胶质中核苷酸交换因子SIL1(SIL1)与肿瘤蛋白53(TP53)的关系,观察敲减SIL1对TP53突变型胶质细胞增殖、迁移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P53突变型胶质细胞系SW1088、U-118 MG和TP53野生型细胞系U87中SIL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差异;在U-118 MG细胞中转染野生型TP53过表达质粒,Western blot检测TP53和SIL1蛋白表达变化。然后将U-118 MG细胞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对照短发卡RNA(shRNA)组(转染对照shRNA质粒)和Sh-SIL1组(转染Sh-SIL1质粒)。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特性相关基因OCT4和CD133的表达。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W1088和U-118 MG细胞中SIL1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U87细胞(SIL1 mRNA:2.16±0.19比1.00±0.06,t=9.804,P<0.01;3.51±0.24比1.00±0.06,t=17.350,P<0.01。SIL1蛋白:0.52±0.06比0.16±0.07,t=7.315,P<0.01;1.16±0.11比0.16±0.07,t=13.680,P<0.01)。在U-118 MG细胞中转染野生型TP53过表达质粒后,TP53蛋白表达高于空载体组(2.00±0.13比0.15±0.06,t=21.950,P<0.01),而SIL1蛋白表达低于空载体组(0.07±0.01比0.24±0.03,t=9.128,P<0.01)。Sh-SIL1组中SIL1蛋白水平(0.05±0.03比0.36±0.04,t=9.539,P<0.01),细胞活力(t48=8.317,P<0.01;t72=10.310,P<0.01),克隆形成数目(115±9比167±15,t=4.997,P<0.01),迁移细胞数目(31.33±4.16比67.33±7.51,t=7.265,P<0.01),OCT4(0.25±0.04比0.61±0.05,t=9.227,P<0.01)和CD133(0.09±0.02比0.35±0.03,t=11.960,P<0.01)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shRNA组。结论SIL1在TP53突变的胶质细胞中表达增加,野生型TP53可抑制SIL1的表达。在TP53突变的胶质细胞中敲减SIL1可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干细胞特性。

  • 标签: 核苷酸交换因子SIL1 肿瘤蛋白53 胶质瘤 迁移 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7-H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初诊的103例DLBCL患者的石蜡包埋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分析B7-H3蛋白的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和OS的因素。结果DLBCL患者B7-H3蛋白阳性率为68.0%(70/103)。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治疗效果、B症状、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分层患者间B7-H3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5年PFS率和5年OS率分别为24%和32%,B7-H3阴性患者和阳性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47%和14%(P<0.01),5年OS率分别为50%和24%(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7-H3阳性为DLBCL患者PFS(HR=2.685,95%CI 1.503~4.789,P=0.001)和OS(HR=2.262,95% CI 1.248~4.098,P=0.007)不良影响因素。结论B7-H3的中高强度表达可能与DLBC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预后 B7-H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8(TLR8)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利用Oncomine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TLR8 mRNA在DLBCL肿瘤组织与正常淋巴细胞中的差异化表达情况,并在NCBI-GEO数据库的两个独立子集GSE 25638、GSE 32018中进行验证。采用OSDLBCL在线生存分析工具分析TLR8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的相关性。采用GSEA软件进行基因本体生物过程(GO_BP)富集分析。通过TIMER在线工具网站分析TLR8 mRNA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及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表达的关系。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53例接受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的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8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Oncomine与GEO数据库中数据分析结果显示,DLBCL、活化B细胞型DLCBL患者肿瘤组织中的TLR8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淋巴细胞(均P<0.001)。OSDLBCL在线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LR8 mRNA高表达的DLBCL患者OS(P=0.020)与PFS(P=0.004)均较TLR8 mRNA低表达患者差。TLR8水平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代谢及DNA损伤监测的功能异常有关;TIMER在线分析结果显示,TLR8 mRNA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r=0.78,P<0.001)及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HAVCR2(r=0.85,P<0.001)、LAG3(r=0.63,P<0.001)、CD274(r=0.77,P<0.001)、TIGIT(r=0.32,P=0.037)、C10ORF54(r=0.34,P=0.029)]呈正相关。53例DLBCL患者中,TLR8蛋白低表达29例(54.7%)、高表达24例(45.3%)。不同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水平的DLBCL患者TLR8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LBCL患者TLR8高表达,TLR8可能是DLBCL预后的标志物。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Toll样受体8 基因表达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检测55个淋巴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23~77岁)。8例(32%)首发症状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13例(45%)病变累及附件区(含卵巢、输卵管),其中9例为单侧受累。21例(70%)存在多结外受累,22例(73%)Ann Arbor分期Ⅲ~Ⅳ期,8例(2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22例(7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1例(7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30例患者中,11例(37%)采取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30例均可评估疗效,完全缓解率为83%(25/30),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9.7%,5年总生存(OS)率为79.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2分与较差的OS相关(P=0.048)。30例患者中,原发7例(23%),继发23例(77%)。继发患者中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LDH升高者比例均高于原发患者(均P<0.001),但二者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1、0.671)。16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PIM1、MYD88、KMT2D、TP53、CARD11、CCND3和GNA13突变率均>20%,其中TP53突变与患者较差的PFS和OS相关(P值分别为0.012、0.002)。结论女性生殖系统D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结外DLBCL,原发和继发患者生存预后相似,PIM1、MYD88、TP53基因高频突变可能为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女性生殖系统 临床病理学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清蛋白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ENKTL)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84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ntal-O'Quigley变点法计算清蛋白预测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减少选择偏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生存的因素。采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赤池信息量准则及Brier综合评分评价纳入清蛋白的国际预后指数(IPI)、韩国预后指数(KPI)、NK细胞淋巴预后指数(PINK)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治疗前清蛋白预测ENKTL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37.5 g/L。>37.5 g/L组(126例)3、5年总生存(OS)率为66.2%、60.3%,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8.8%、49.6%;≤37.5 g/L组(58例)3、5年OS率为35.0%、32.4%,PFS率为32.5%、30.0%;>37.5 g/L组OS、PFS均优于≤37.5 g/L组(均P<0.001)。PSM后,>37.5 g/L组OS、PFS仍均优于≤37.5 g/L组(均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清蛋白是影响ENKTL患者OS(RR=0.419,95% CI 0.266~0.660,P<0.001)、PFS(RR=0.493,95% CI 0.322~0.755,P<0.001)的独立因素。PSM后,清蛋白仍是影响ENKTL患者OS(RR=0.305,95% CI 0.156~0.598,P=0.001)、PFS(RR=0.341,95% CI 0.185~0.627,P=0.001)的独立因素。纳入清蛋白的IPI、KPI、PINK模型的预后预测效能均提高。结论治疗前清蛋白是评估ENKTL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清蛋白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对肝母细胞(HB)婴幼儿术中肝血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行根治切除手术的HB婴幼儿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7±7)月龄。收集同期行超声检查的行疝气、隐睾、鞘膜积液手术的无其他系统疾病的非HB婴幼儿19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18±5)月龄。术前及术中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后应用超声仪检测患儿肝血流(HBF)相关指标。对比HB患儿与非HB患儿术前、HB患儿1%七氟醚与2%七氟醚吸入后门静脉血流量(PBF)、肝动脉血流量(HABF)、PBF/HABF和HBF。结果与非HB患儿相比,HB患儿PBF[M(Q1,Q2)]低[41.9 ml/min(26.8 ml/min,63.1 ml/min)比66.7 ml/min(41.4 ml/min,137.2 ml/min),Z=-2.62,P=0.008]、HABF高[31.2 ml/min(20.4 ml/min,50.3 ml/min)比12.9 ml/min(5.5 ml/min,25.0 ml/min),Z=-3.59,P<0.001]、PBF/HABF低[1.3(1.2,1.4)比6.1(5.0,7.5),Z=-5.68,P<0.001],两组间H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七氟醚HB患儿组相比,1%七氟醚组PBF低[41.1 ml/min(25.0 ml/min,62.0 ml/min)比63.0 ml/min(40.5 ml/min,78.3 ml/min),Z=-2.09,P=0.036]、PBF/HABF低[1.3(1.1,1.5)比1.8(1.6,1.9),Z=-4.01,P<0.001],两组间HABF、H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行根治手术后HB婴幼儿吸入相对低浓度的七氟醚即可能通过减少PBF而减少术中HBF。

  • 标签: 肝母细胞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肝脏血流 吸入麻醉 七氟醚
  • 简介:摘要葡萄膜黑色素(UM)是眼内侵袭性强且致命的肿瘤。由于UM及其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导致缺乏早期预防和治疗转移的策略。单细胞测序技术通过在单个细胞层面进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的分析,为破译肿瘤内异质性和微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关键的视角。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有助于寻找预后相关的分子指标和治疗靶点,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但单细胞测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样本要求高、测序花费昂贵和耗时长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完善和分析方法的更新,这些缺点可被逐步解决,未来终将攻克这一罕见肿瘤,实现UM患者长期生存的目标。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肿瘤微环境 转录组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神经节细胞胶质的影像表现、病理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例成人神经节细胞胶质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总结神经节细胞胶质的CT、MRI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手术效果。结果7例患者中,肿瘤为实性肿块型1例、囊实性肿块型4例、弥漫浸润型2例;实性部分在CT上呈稍低或等密度影,在MRI上多为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T2 FLAIR高或稍高信号、DWI等或稍低信号。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标本中胶质细胞成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S-100蛋白表达阳性,神经节细胞成分神经元核抗原、突触素表达阳性。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1例,非全切者均为弥漫浸润型。患者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中位数为80分,随访7个月~11年均无死亡病例。结论成人神经节细胞胶质在影像上多呈边界清楚的囊实性病灶,混合肿瘤性神经节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其主要诊断依据,手术效果通常较好,但弥漫浸润型全切难度较大。

  • 标签: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影像表现 病理特征 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