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在神经内科应用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2例,A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B组患者采用股静脉置管,C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A、B、C三组患者静脉置管的穿刺一次成功率、留置管留置的时间、患者的舒适度,留置管引发的并发症等。结果三组患者的穿刺一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的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低于A、C两组,p<0.05;A组患者的留置管引发的并发症低于B、C两组,p<0.05;C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A、B两组,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在神经内科应用过程中具有安全、方便、快捷等优点,但临床使用中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方法。

  • 标签: 神经内科 三种深静脉置管 效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采用头皮穿刺针内瘘动脉端,尿激酶持续灌注局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54±17.30)岁。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3天—5年,血栓形成时间0.5小时—24小时,溶栓成功8例,失败5例,成功率61.5%,尿激酶剂量18—38万u,溶栓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迅速、简便、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尿激酶 局部溶栓 自体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静脉与末梢血两种方法检测血糖检验结果差异。方法对我院收治糖尿病患者40例分别于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7个时间点行静脉与末梢血两种方法检测血糖,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和低血糖发生情况差异。结果静脉方法检测血糖值略高于末梢血,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方法检测低血糖发生率高于末梢血糖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方法检测血糖准确性高,但操作较为复杂,时间长,而末梢血糖检测方便快捷,但不宜及时发现低血糖的发生。

  • 标签: 静脉血糖 末梢血糖 糖尿病 血液检测
  • 简介:目的:简述近年来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栓塞(DVT)的预防或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为褥疮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脊髓损伤后DVT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作简要介绍,对脊髓损伤后DVT的预防和治疗作简要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下肢DYT所带来的危害性极大,应以预防为主;对下肢DVT的治疗目的是缓解其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最大限度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中西医结合防治脊髓损伤后下肢DVT效果好,安全性高。结论:中医药配合现代医学对DVT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临床的效价比方面的优越性,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深静脉栓塞 预防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血常规标准化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患者共50例,把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人,对照组采用末梢血,观察组采用静脉,运用血液分析仪器对两组人员的血常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测定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临床应用时,采用静脉进行血常规检测效果比较好。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差异 临床应用
  • 简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项基本的医疗操作技术,是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快速扩容、输人高渗液、血流动力学监测、全胃肠外静脉营养以及化疗等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危重病人长期输液的重要途径,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静脉置管方法主要经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等。

  • 标签: 气管切开 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素钠联合头孢唑啉钠混合液封管在预防血透用静脉长期导管感染中的作用,并与传统肝素钠封管进行比较。方法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9名采用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肝素钠联合头孢唑啉钠混合液封管组(实验组)和肝素钠封管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导管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4和45例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和原发病组成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vs12.5%,P<0.05),其中实验组导管内感染率0%。实验组未发现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病例。结论肝素联合头孢唑啉钠混合液封管是降低长期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可行办法。

  • 标签: 肝素 头孢唑啉钠 长期深静脉导管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种血管通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净化科2003年5月~2012年5月新建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组与导管组年龄相当的患者38例。结果内瘘组血管通路使用时间长于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最理想的血管通路,但永久性静脉留置导管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维持性血液透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内静脉血栓患者行脑血管介入接触性溶栓的护理观察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我科室的颅内静脉窦溶栓病人共53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采取全面高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及观察。结果本组病人均手术成功,同时手术后没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颅内静脉血栓的病人采取脑血管介入接触性溶栓治疗,同时在术前及术后做好观察及护理,可以显著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 介入 溶栓 护理
  • 简介:又一件性侵案爆入耳膜。尽管窗外高温40.6°C,我仍然一阵寒战……这次是"九江"。读史常常困惑:拥有广泛的"广场民主"的希腊、罗马,为什么同时保留最血腥残忍的蓄奴制度?为什么人们可以日日纵论人性的高贵,夜夜感恩诸神的仁慈,可一回家,就算活活磔死一名奴隶也没邻居出来说声"不"!?同样的困惑也在当下——我们已拥有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我们的海外消费让世界为之

  • 标签: 财产转移 环境恶化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血栓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SolitaireAB支架对颅内静脉血栓机械取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结果①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侧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3例,横窦及乙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及直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直窦及皮质静脉1例.②应用SolitaireAB支架20枚,同时应用尿激酶30万~70万U进行接触性溶栓3例.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分1例,12分1例,15分14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5分15例,4分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支架取栓相关并发症.③随访3个月至1年,其中通过电话随访2例,门诊随访3例,MRV随访8例,DSA随访3例,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Solitaire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单中心的经验显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SOLITAIRE AB支架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所有临床科室送检的4281例次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4281例次静脉导管标本中,754例次的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17.6%,其中检出多种病原菌占10.2%。共检出83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及真菌分别占37.0%、44.8%和18.2%。烧伤病房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普外科、心胸外科及ICU。5种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18.0%)、表皮葡萄球菌(13.4%)、金黄色葡萄球菌(12.0%)、铜绿假单胞菌(9.7%)及白念珠菌(7.5%)。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第一次送检的阳性标本主要为G+菌,而第二次及以后阳性标本的病原学从G+菌为主逐渐转为以G-菌为主。结论:静脉导管病原菌分布较以前有所改变,目前以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预防导管定植、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亟需普及。

  • 标签: 深静脉导管 耐药性 病原菌 鲍曼不动杆菌
  • 简介:很多材料作文往往有很多的寓意。同学们只有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才能让你的文章有亮点,更胜一筹。

  • 标签: 才能 材料作文 个性化 寓意 同学 文章
  • 简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稽查总队牢牢抓住文化建设推进队伍建设这一核心环节,着力构建精深、精到、精当的理念文化,有威、有效、有情的制度文化,专业、敬业、兴业的行为文化,有用、受用、管用的器物文化,锤炼出一支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质监执法打假队伍。

  • 标签: 才能 质量技术监督 队伍建设 文化建设 理念文化 制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