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常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和迁徙性脓肿。我院诊治了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并下肢静脉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患儿,现将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报告并文献复习如下。

  • 标签: 脓毒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 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程序式功能锻炼表预防上肢静脉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行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患者术后应用程序式功能锻炼表,对照组术后常规功能锻炼,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上肢静脉发生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上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实验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术后应用程序式功能锻炼表预防上肢静脉效果良好,且术后相关并发症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程序式功能锻炼表 起搏器植入术 上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脑外伤后下肢静脉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两组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两组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外伤后预防下肢静脉形成具有良好效果,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护理 脑外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预防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患者下肢静脉(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归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120例,所有患者皆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下肢是否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并观察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静脉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一致,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PLT、APTT、PT、TG、FIB、CHOL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术后静脉形成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结论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THA术后静脉形成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是否能够明显减少DVT数量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弹力绷带 加压包扎 低分子肝素 全髋髋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静脉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髂股型下肢静脉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50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50例,选择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5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65.4%(31/50,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6±0.3)cm;溶栓组治愈率56%(28/5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em下降为(1.8±1.3)em。平均随访(27±12)个月,随访率65.5%,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O.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66%(33/50),溶栓组治愈率56%(28/50);手术组的下肢静脉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牛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髂股型下肢静脉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溶栓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报告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8例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静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均接受介入溶栓疗法治疗及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8例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1.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93.2±2.3)分,均痊愈出院,随访未见并发症。结论介入溶栓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下肢静脉,疗效确切,通过针对性护理,改善了患者身心状况,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 标签: 介入溶栓疗法 结肠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双下腔静脉(IVC)畸形合并静脉栓塞症(VTE)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7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双IVC畸形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76岁,平均49岁。患者均采用可回收IVC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定期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IVC及下肢静脉通畅情况。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置入滤器5枚,其中2例滤器置于总IVC,2例置于左IVC,1例置于右IVC。术中出现IVC血栓脱落致肺栓塞1例,经溶栓治疗后治愈。术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导管溶栓治疗5~12d(平均7d)血栓均完全溶解,滤器留置6—14d后成功取出。无出血、滤器倾斜或移位等并发症。5例患者均获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胃癌复发;其余患者无血栓复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IVC及下肢静脉流均通畅。结论对于双IVC畸形合并VTE患者,根据血栓部位、双IVC走行及交通血管情况,采用可回收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方法安全,效果可靠。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双下腔静脉 腔静脉滤器 经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防止下肢静脉形成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为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住院时间、血栓发生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5%,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下肢静脉流速度,增加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的原因,总结循证护理对策。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共有182例肿瘤患者留置PICC,按照PICC路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发生静脉炎52例次,导管堵塞11例次,导管相关性感染8例次,血栓形成11例次;血栓形成11例次,涉及患者8人,其中10例次同时表现为同侧手臂、手疼痛肿胀感,7例次患者臂围明显增粗,1例次无明显症状表现,抽回血时有明显阻塞感;采用抽吸方法吸出血栓2例次,采用尿激酶溶栓8例次,1例失败拔除导管。结论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的原因较复杂,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形成的三大因素,年龄、制动、原发性高凝状态、肥胖、创伤、炎性肠道疾病、粗暴操作、穿刺失败、回血时间过长等是高危风险因素,需规范穿刺、送管、封管、输液操作,筛查高危因素,控制可供因素,对于高危患者主动给予抗凝药物。

  • 标签: PICC 静脉血栓 肿瘤
  • 简介:目的:分析并发静脉栓塞症(VTE)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肿瘤种类、分期、分化程度等,以识别高危患者,提高防治意识,减少VTE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并发静脉栓塞症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原发肿瘤种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在所有1853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80例并发VTE,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23例,年龄(66.60±12.60)岁。包括单纯肺栓塞(PTE)41例,单纯下肢静脉形成(DVT)189例,PTE合并DVT50例。肺癌82例,消化道肿瘤78例,泌尿系肿瘤32例,妇科肿瘤27例,血液科肿瘤27例,乳腺癌12例,其他部位肿瘤22例。相比未并发VTE肿瘤患者,并发VTE多见于肺癌、妇科肿瘤和其他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例(53.9%)并发VTE肿瘤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206例(73.6%)患者发生VTE时,肿瘤处于进展期;247例有明确TNM分期患者中Ⅲ~Ⅳ期患者187例(66.8%);144例有明确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报告,中、低度分化程度者120例(85.4%)。至随访结束,共有130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24.0±7.8)个月,明确诊断VTE后3,6,9,12个月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6.9%、69.2%、80.0%和82.3%。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本身、肺栓塞和感染。结论肿瘤与VTE密切相关,腺癌、进展期肿瘤、分化程度低的肿瘤患者和化疗方案中含铂类药物者更易发生VTE,临床医师应注意对这部分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VTE的发生。

  • 标签: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预防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a组,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b组,a组行常规护理;b组则给予预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心理状况;下肢静脉形成率。结果b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显著比a组高,P<0.05;b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心理状况显著比a组好,P<0.05;b组下肢静脉形成率显著比a组低,P<0.05。结论预防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大,可减少下肢静脉形成,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预防护理干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静脉的有效措施及作用。方法对我院ICU病房收治的12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观察,将对下肢静脉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60例者分为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高,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结合低分子肝素与单一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静脉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直肠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0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3例和5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和相同的循证护理方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结果实验组1例出现下肢静脉,对照组出现5例(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在预防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静脉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 腹腔镜 直肠癌 下肢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