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真菌皮肤病患者采用临床护理干预的实施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1年1月间确诊的真菌皮肤病患者80例,按研究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效果以两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以及情绪量表(HAD)为研究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真菌性皮肤病 临床护理干预 HA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1健康教育模式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9年1—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维持血液透析合并皮肤瘙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措施,研究组患者采用321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护理干预,采用中文版四项目瘙痒量表(FIIQ)、中文版皮肤病生命质量指数(DLQI)、中文版肾脏疾病特异性调查表(KDQ)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皮肤瘙痒状况、皮肤瘙痒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皮肤瘙痒状况、皮肤瘙痒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患者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FIIQ总分和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的影响3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7.46 ± 0.94)、(1.83 ± 0.26)、(1.92 ± 0.29)、(1.86 ± 0.23)分,低于对照组的(12.36 ± 1.24)、(2.69 ± 0.31)、(3.02 ± 0.42)、(2.91 ± 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4.79~21.90,均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DLQI总分和症状感受、日常生活、娱乐休闲、工作学习、治疗5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0.55 ± 1.27)、(2.85 ± 0.29)、(2.11 ± 0.32)、(2.47 ± 0.29)、(1.72 ± 0.25)、(2.21 ± 0.27)分,低于对照组的(14.47 ± 1.78)、(3.92 ± 0.37)、(1.57 ± 0.22)、(1.64 ± 0.25)、(1.26 ± 0.18)、(1.21 ± 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67~23.80,均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KDQ总分和躯体症状、疲劳、抑郁、挫折4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21.66 ± 15.91)、(27.36 ± 3.02)、(24.44 ± 3.44)、(26.71 ± 3.58)、(19.28 ± 2.66)分,高于对照组的(108.38 ± 14.69)、(24.51 ± 2.64)、(22.60 ± 3.41)、(22.45 ± 3.47)、(14.92 ± 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07~-2.65,均P<0.05)。结论对维持血液透析合并皮肤瘙痒患者采用321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皮肤瘙痒状况,缓解皮肤瘙痒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瘙痒 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药疹患者中腔口及皮肤护理的有效。方法:从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之间本院治疗的重症药疹患者中随机抽取54例进行调查,将54例患者按照住院病床单双号的方式分为两个独立小组。实施常规护理的重症药疹患者作为参考组,实施腔口及皮肤护理的重症药疹患者作为实践组。分析两组重症药疹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程度、药疹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对重症药疹患者进行护理后,实践组重症药疹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优于参考组(P<0.05),对比有意义;实践组重症药疹患者的药疹治疗有效率高于参考组(P<0.05),对比有意义;实践组重症药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少于参考组(P<0.05),对比有意义。结论:在对重症药疹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腔口及皮肤护理能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提高药疹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重症药疹 腔口护理 皮肤护理 护理满意程度 药疹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药疹皮肤护理中应用紫草油的临床有效。方法:选本时间段内我院治疗的重症药疹患者52例进行调查,将其按照随机信封分组法分为两个独立小组。参比组重症药疹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皮肤护理,试验组患者使用紫草油进行皮肤护理。对比两组重症药疹患者护理后的皮损情况和临床有效。结果:在对重症药疹患者进行护理后,试验组重症药疹患者的皮损情况优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试验组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有效高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结论:在对重症药疹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紫草油进行皮肤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皮损情况,缩短患者痊愈时间,提高临床有效,建议在护理研究疾病患者时使用。

  • 标签: 重症药疹 皮肤护理 紫草油 临床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新生儿估皮肤完整受损实施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6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皮肤完整受损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以奇偶法为分组方案,对照组(n=38常规护理)、观察组(n=38循证护理干预),统计及对比组间恢复时长护理干预满意程度情况。结果:(1)观察组的皮肤完整受损患儿对比对照组患儿结痂时长、愈合时长统计指标较短,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

  • 标签: 新生儿 皮肤完整性受损 循证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光敏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实验数据的截取是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选择的,以我院符合条件的60例光敏皮肤病患者为例作为此次实验数据中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上的不同分成两组,30例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喜辽妥软膏外涂为主,并设为常规组,余下30例患者在治疗上以他克莫司软膏外涂为主,并设为研究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均更低(P< 0.05) 。结论:光敏皮肤病患者在治疗上应用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治疗后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光敏性皮肤病 他克莫司软膏 治疗效果 皮肤瘙痒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瘙痒皮肤病护理中使用皮下留置套管针的作用。方法 将90例瘙痒皮肤病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配合皮下留置套管针治疗。结果 观察组采用套管针皮下留置治疗后,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瘙痒皮肤病采用套管针皮下留置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瘙痒,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瘙痒性皮肤病 套管针 皮下留置 护理措施
  • 简介:摘 要:本文针对人体皮肤微生物菌群进行研究,探讨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关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菌群以及人体皮肤健康之间存在的关联

  • 标签: 人体微生物菌群 菌群多样性 基因检测 皮肤健康
  • 简介:摘要新生儿感染损伤(IBI)是指围生期各种感染因素直接引起,或由炎症介质间接导致的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该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IBI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自由基及兴奋氨基酸等介导的脑损伤及未成熟少突质细胞易损等有关。头颅超声、CT、MRI等头颅影像学检查,以及常规脑电图、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及神经诱发电位等神经脑电生理学评价,是目前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IBI的重要手段,可对新生儿脑功能进行整体评估。aEEG可克服全导联视频脑电图限制,实现对新生儿脑功能的监测,具有简便、可床旁连续监测、对检测结果容易分析等优点,而使其成为新生儿IBI评估的重要辅助检测手段。本研究界定的新生儿IBI早期诊断,是指感染发生后1周内对其进行临床诊断。笔者拟就新生儿IBI早期诊断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对新生儿IB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感染 血传病原体 超声检查 颅神经损伤 放射摄影术 诊断,计算机辅助 脑电描记术 影像学诊断,神经脑电生理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可分为早期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放射肺纤维化。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早期炎症,而放射肺纤维化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患者最终会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RILI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报道的相关机制包括遗传异质、氧化应激、细胞损伤等。本文就RILI的发病机制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肺癌/放射疗法 放射性肺损伤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假说中提示免疫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及外周免疫细胞迁移入脑协同促进放射损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放射损伤中所涉及免疫相关机制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放射性脑损伤 小胶质细胞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T细胞
  • 简介:【摘要】探讨吸入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时机和指征。方法:对52例烧伤合并吸入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气管切开不同时机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与紧急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烧伤面积、吸入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结论:对于烧伤合并吸入損伤者,尽早行顶防性气管切开术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伤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在医学方面是全世界都较为关注的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创伤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却在不断的提升,一方面交通的发达使得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不断增多,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不断加重导致创伤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通过一些研究数据表明,病人在经过一些列的治疗之后,在进行康复治疗的一年中有一部分病人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就我国医学对于目前创伤颅脑损伤的治疗来看,缺乏大规模的创伤颅脑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大多数创伤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度创伤颅脑损伤需要长时间的综合康复治疗,家庭和社会在此过程中所要承担的压力较大。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康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电针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是否有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来治疗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膀胱疾病的人,共筛选出了44人,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是参考组有22人,采用常规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另一组是是实验组有22人,采用的是电针治疗的方法。在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比较尿动力学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针刺进行治疗的参考组的疾病治疗效果很明显低于实验组使用的电针组,且差异明显(P<0.05);在对尿动力学相关指数进行确认时发现两组的数值差异较大(P<0.05)。结论 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疾病时加入电针的治疗方法病患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还能明显改善病患的排尿能力,尽可能的改善了病患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电针 脊髓损伤后 神经源性膀胱 疗效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脊髓病损的机理,采用交替取穴法深刺背俞穴是中医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该方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疼痛治疗过程中的实践与观察,分析治疗效果,为病患的治疗康复工作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 标签: 背俞穴 脊髓损伤 神经性疼痛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损伤标志蛋白在烧伤延迟复苏患者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18~75(35±3)岁,按伤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23例及非AKI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统计伤后12、24、48 h补液量和血清肌酐及伤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尿热休克蛋白70(HSP70)、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AKI发生的自变量,绘制预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AKI发生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诊断AK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相近(χ2=1.98,t=1.98、1.99、1.99、1.99,P>0.05)。AKI组患者伤后24、48 h补液量明显少于非AKI组(t=15.37、6.51,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 h血清肌酐明显高于非AKI组(Z=2.16、5.62、6.72,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AFR明显低于非AKI组(t=16.14、35.35、19.60、20.47、30.20、20.17,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尿HSP70为(6.89±0.87)、(6.42±0.73)、(5.81±0.72)、(5.17±0.56)、(4.63±0.51)、(3.89±0.51)μg/L,明显高于非AKI组的(3.89±0.75)、(3.57±0.63)、(2.66±0.41)、(1.83±0.35)、(1.48±0.19)、(1.28±0.19)μg/L,t=12.00、13.61、17.39、22.98、26.34、21.59,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尿TIMP-2×IGFBP-7、NGAL明显高于非AKI组(t=26.94、101.11、35.50、66.89、17.34、14.30,14.00、13.78、12.32、14.80、21.36、22.62,P<0.01)。将伤后12 h尿HSP70和血清AFR,伤后24 h尿TIMP-2×IGFBP-7、NGA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值比=2.42、3.47、7.52、5.61,95%置信区间=1.99~2.95、1.86~3.92、2.87~9.68、2.14~14.69,P<0.01)。对43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伤后12 h血清AFR预测AKI发生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AUC为0.739(95%置信区间=0.576~0.903),最佳阈值为9.90,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90%;伤后12 h尿HSP70 AUC为0.990(95%置信区间=0.920~1.000),最佳阈值为1.40 μg/L,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6%;伤后24 h尿TIMP-2×IGFBP-7 AUC为0.715(95%置信区间=0.512~0.890),最佳阈值为114.20 μg2/L2,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95%;伤后24 h尿NGAL AUC为0.972(95%置信区间=0.860~1.000),最佳阈值为78 μg/L,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96%。结论尿HSP70、NGAL对烧伤延迟复苏导致的AK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标签: 烧伤 早期诊断 急性肾损伤 延迟复苏 肾损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产后压力尿失禁(SUI)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回顾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272例产后3个月产妇的病例资料。年龄32(28~38)岁。剖宫产81例(30.0%),经阴道分娩191例(70.0%)。体质指数(23.0±2.9)kg/m2。盆底超声检查:膀胱颈移动度2.5(2.0~2.8)cm,有膀胱颈漏斗67例(25.0%)。SUI组98例(36.0%),非SUI组174例(64.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SUI的独立影响因素,筛选有意义的指标构建预测产后SUI的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纯临床资料与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差异,并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P=0.011)、分娩方式(OR=9.26,P<0.01)、体质指数(OR=1.15,P=0.023)、膀胱颈移动度(OR=1.73,P=0.047)、膀胱颈漏斗(OR=18.44,P<0.01)是产后发生SUI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上述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该模型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单纯临床资料预测SUI的AUC为0.77,与列线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的拟合曲线与理想曲线差异不大,平均绝对误差为1.9%。结论年龄、分娩方式、体质指数、膀胱颈移动度、膀胱颈漏斗是产后发生SUI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对产后发生SUI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盆底超声 产妇 统计学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就移动医疗概述,移动医疗在女性压力尿失禁疾病预防、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面,探讨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研究方向,以期为女性压力尿失禁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 标签: 综述 移动医疗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摘要:本文对《EJ/T 1096-1999 密封箱室密封分级及其检验方法》中提出的含氧法和压力变化法的检测结果精度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两种方法中提出的有效条件或仪表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标签: 密封性检测 含氧法 压力变化法 检测精度
  • 简介:摘要:压力容器焊接接头由母材、熔合区和热影响区组成,其主要作用之一是承受力的载荷。焊接接头各区在焊接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的冶金过程,并经受不同的热循环和应变循环作用,造成各区的组织不均匀,进而使整个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不均匀。焊接接头存在几何不连续、焊接变形造成内部应力集中,影响了焊接接头强度。此外,在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易产生不同类型的缺陷,进一步降低了其强度。因此,焊接接头是压力容器力学性能薄弱的位置,是在用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主要隐患之一。

  • 标签: 压力容器 焊接接头 无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