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杂肱骨近骨折病人采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及对降低患者疼痛感的意义。方法:纳入复杂肱骨近骨折病人 78例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 2018年 11月至 2019年 11月。 传统组(39例)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微创内固定组(39例)实施微创内固定术治疗 。观察2组平均住院时间、肩关节功能量表 Constant-Murley 评分、简明 -麦 -吉疼痛问卷 SF-MPQ评分。 结果:微创内固定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32±1.03) d,明显短于传统组( p<0.05);治疗 3个月后,微创内固定组肩关节功能量表 Constant-Murley 评分( 61.09±6.38)分, 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治疗 3个月后,微创内固定组简明 -麦 -吉疼痛问卷 SF-MPQ评分 (9.17±1.76) 分,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复杂肱骨近骨折病人采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及对降低患者疼痛感的意义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微创内固定术 疗效 疼痛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探讨和比较新芯包埋法与银夹发输卵管绝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2013年进行绝育手术的妇女1126例,随机分为抽芯近包埋法组(C组)和银夹法组(Y组),分别为561例和565例,术后3、6、12个月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的手术失败率、手术出血量避孕效果,可接受性及副反应,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出血量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抽芯近包埋法无妊娠发生,银夹法妊娠发生2例,两组手术可接受性和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绝育方法本身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

  • 标签:
  • 作者: 窦小龙1雷春华2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建华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  要】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78例纳入此次研究中,使用平行、当盲的方式进行平均分组,各39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刮除肿瘤、植入大段异体骨、回植自体骨灭活等方法,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使用时间,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研究组则少于常规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研究组要好于常规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使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股骨近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 选择 2017 年 3 月到 2019 年 6 月在本院治疗的 94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 47 例运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患者 47 例运用股骨近防旋髓内钉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治疗后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运用股骨近防旋髓内钉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减少住院时间,促进其身体的恢复,保障手术的安全性,该手术方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锁定接骨板(LCP)治疗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期间,52例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DHS)与观察组(LCP)各26例;并对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以此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地时间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可比性,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与DHS对于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患者的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相较而言,LCP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比DHS更短;并且LCP还具备了手术创伤更小、手术失血量更少、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更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
  • 简介:摘要探讨肢保护联合复合保温对预防肺癌手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07月-2018年10月年我院胸外科肺癌手术的患者196例,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98例病人和试验组98例病人,分别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进行体温测量,比较两组体温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肢保护联合复合保温措施营造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有效的预防肺癌手术过程中患者发生低体温。

  • 标签: 肢端保护 复合保温 肺癌手术 术中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预防近胃切除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探讨食管胃吻合重建食管胃连接部的最佳术式。方法在近胃切除后,采用食管残胃对侧粘膜对粘膜的同层对接吻合后,再行食管~胃胃套叠缝合,使食管胃吻合口隐藏在套入段的中下部,即是用折叠的胃壁作为贲门与食管下段的部分,如此在解剖学和组织学上似对贲门(食管胃连接部)的重建,在生理上起到贲门机制的活瓣作用。结果用本法施术395例,其中贲门癌和胃底癌335例,贲门下和胃底部巨大良性溃疡12例,贲门平滑肌瘤6例,贲门胃底息肉样腺瘤5例,贲门部平滑肌肉瘤3例,门脉高压症合并食道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再次手术者16例,重度贲门失驰症18例。本组无手术死亡,抗返流效果良好,也未发生吻合口漏,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全部病例随访1-20年未出现胃液返流和返流性食管炎。结论在选择好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近胃切除后食管~胃胃型套叠吻合,似对贲门的重建,起到贲门机制的活瓣作用,可预防胃液返流和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并可减少或避免吻合口漏、溃疡和吻合口瘢痕狭窄的发生,因此是理想的术式。

  • 标签: 近端胃切除 食管胃吻合术 贲门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对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方法应用到胫骨干骺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胫骨干骺骨折患者作为研究队形,对所有患者随机的编号然后按照奇偶数将所有患者均分成立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患者,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胫骨髓内钉治疗方法开展治疗,对于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方法开展治疗,对两组患者骨折的越好情况、下肢Harris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2.90.6个月,对照组患者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41.3个月,观察组患者下肢Harris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型胫骨髓内钉质量方法引用到胫骨干骺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的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 传统型胫骨髓内钉治疗 胫骨干骺端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行锁定加压钢板疗效及价值,分析了老年性NeerⅣ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物如何选择的问题。方法运用肱骨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65~80岁)NeerⅣ型肱骨外科颈骨折30例,经过1-2年的随访,根据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其中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3.3%。结论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运用肱骨近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具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 标签: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内固定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锁定加压钢板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股骨近锁定加压钢板治疗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均获随访、疗效评定结果优7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7.5%。结论股骨近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锁定钢板与股骨近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9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股骨近锁定钢板(锁定钢板组)和防旋髓内钉(PFNA组)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锁定钢板组50例,PFNA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4±4.6(9~36)个月。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锁定钢板均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但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及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的优点,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优先考虑此手术方式。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肱骨近粉碎性骨折病人分别给以人工关节置换术及锁定钢板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方法本次我院针对进入我院治疗肱骨近粉碎性骨折的58例病人进行研究,58例病人分为两组,分组采取随机法,研究组病人30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病人28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术,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三个指标上的区别。结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肱骨近粉碎性骨折病人的治疗,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相对于锁定钢板固定法比较好,希望在临床上得到支持和广泛的推广,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使患者较快恢复。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 锁定钢板治疗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结合长皮膏外敷在肢坏疽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的肢坏疽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长皮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长皮膏在肢坏疽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出院.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长皮膏 肢端坏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双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侧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钢板固定治疗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骨折在近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该方法能够有效恢复肩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 标签: 近期临床效果 伴肱骨距粉碎 肱骨近端骨折 双钢板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骨折患者应用双钢板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的样本共70例,其时间范围选择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区间内,均为我院收治的伴肱骨距粉碎肱骨近骨折患者,以抽签的方式将样本平均分为两个组别,每组各有35例患者。对照组应用肱骨近解剖钢板内固定法治疗,实验组应用双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高,发生并发症情况比对照组少,组间差异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钢板固定 粉碎肱骨近端 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老年牙列游离缺失患者采用种植牙技术进行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可摘局部义齿治疗,观察组应用种植牙技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修复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为88.57%,P<0.05;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患者的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固位功能和语言功能等方面的修复满意度评分均为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牙列游离缺失患者采用种植牙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修复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修复满意度。

  • 标签: 牙列游离端缺失 种植牙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伴腓骨近骨折中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 本研究纳入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等多个方面的数据,全面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在手术情况方面,A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150毫升,手术时间为45分钟,而B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180毫升,手术时间为60分钟。在术后恢复方面,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价,A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B组为90%。在并发症方面,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主要包括感染、血栓形成和关节僵硬等;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主要并发症为感染。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伴腓骨近骨折中均表现出一定的疗效。B组手术方法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B组手术时间较长且出血量较多,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手术条件及术后康复需求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膜表面温度在判定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给予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加高脂饮食喂养16周,建立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存活的大白兔通过中国斑点蝰蛇毒和转药物触发,诱发斑块破裂以及血栓形成。行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和周围组织的表面温度测定。结果16只实验兔顺利完成模型建立,在这些模型上共发现斑块24处。共进行54次斑块表面温度测量。14只兔有17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切片符合易损斑块的特征,共进行了37次测量;6只有7处符合纤维性斑块特征,进行了17次表面温度测量。易损斑块的表面温差水平为(0.94±0.25)℃,而纤维斑块的表面温差为(0.15±0.14)℃,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血管内膜表面温度大于0.3℃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5%和85.2%。结论血管内膜表面温度的测定有助于识别易损斑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