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淋巴病(diffusepulmonarylymphangiomatosis,D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观察1例DPL患者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开胸肺活检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和乳糜胸;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节影、网格影;病理示肺组织内淋巴管增生和扩张,免疫组化显示淋巴管内皮细胞CD31和D2-40阳性染色。结论:DP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征,双肺多发结节状和网格状阴影伴乳糜胸是其主要特点,明确诊断依赖于肺活检病理诊断。

  • 标签: 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混合淋巴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淋巴同时发生。该例患者男性,44岁,因无意中发现左颈部肿物入院,彩超提示左颈部4 cm大小肿物。镜下见弥漫淋巴细胞间散在核大异型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散在核大细胞CD15、CD30、MUM1、PAX5等标记阳性,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显色原位杂交(CISH)检测显示核大细胞阳性,符合经典型霍奇金淋巴。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背景小淋巴细胞CD3、CD2、CD7等标志物阳性,EBER CISH检测显示部分细胞阳性,T细胞受体基因检测提示2个位点单克隆重排,符合T细胞淋巴。混合淋巴治疗不同于普通的淋巴,需要综合制定化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淋巴(L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33例初治LPL患者资料,分析临床特点、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治疗反应和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33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6岁(55~84岁);男性26例(78.8%),女性7例(21.2%);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31例,93.9%)、淋巴结肿大(16例,48.5%)和B症状(8例,24.2%)。所有患者均骨髓受累并伴M蛋白,其中23例(69.7%)IgM-κ型,8例(24.2%)IgM-λ型,1例(3.0%)IgG-κ型,1例(3.0%)IgA-κ型。骨髓涂片可见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增多;22例患者行骨髓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查,患者均表达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0),16例(72.7%)患者CD5、CD10阴性,13例(59.1%)CD138阳性或弱阳性,5例(22.7%)CD38阳性。23例行染色体检查的患者中7例(30.4%)染色体核型异常,16例行MYD88 L265P突变检查患者中14例(87.5%)突变阳性。21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18例(85.7%)治疗有反应,可达到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但完全缓解率低(14.3%,3/21)。中位随访34个月(2~102个月),1例失访;中位总生存时间未达到,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2%和67.9%。结论LPL是一类少见的好发于老年男性的惰性小B细胞淋巴,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血清学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及活组织检查、免疫分型和MYD88 L265P突变检测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病例:患者男,57岁,因"间断腹部不适伴排便次数增多半年.间断血便1个月"于2010年10月20日由门诊收入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半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粪质软,色黄,无水样便,未予重视。

  • 标签: 结肠肿瘤 淋巴瘤 套细胞 结肠镜检查 诊断
  • 简介:肠道T细胞淋巴(intestinalT-celllymphoma,ITCL)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发病年龄轻,无明显的乳糜泻,EB病毒检出率高,回盲部、升结肠和降结肠受累多见是我国患者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报道不同。ITCL由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且易复发,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极差,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疱疹病毒4型 临床特点 早期诊断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AITL)是较常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不同患者临床过程、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差异较大。AITL肿瘤微环境(TME)的细胞数量和成分可变,除肿瘤细胞外,还包括非肿瘤细胞和基质,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以及丰富的细胞因子成分,其中,TILs是TME的关键成员,可能对AITL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AITL中TILs的主要构成与预后、不同TILs与治疗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总结AITL中TILs的特征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以期寻找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开辟AITL免疫药物治疗研发的新领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VP16)联合甲氨蝶呤对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iR-451a、miR-15a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长沙市第三医院56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ICE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ICE方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肿瘤控制率、毒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miR-451a及miR-15a表达水平、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血清肿瘤标志物[β2微球蛋白(β2-MG)、糖类抗原125(CA12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肿瘤控制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两组miR-15a较治疗前降低,miR-451a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miR-15a低于对照组,miR-451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降低,CD8+较治疗前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125、LDH及β2-M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6、9、12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E方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DLBCL可通过调节血清miR-451a、miR-15a表达,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毒副反应及对免疫损害小,安全高。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甲氨蝶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miR-451a miR-15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VP16)联合甲氨蝶呤对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iR-451a、miR-15a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长沙市第三医院56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ICE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ICE方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肿瘤控制率、毒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miR-451a及miR-15a表达水平、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血清肿瘤标志物[β2微球蛋白(β2-MG)、糖类抗原125(CA12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肿瘤控制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两组miR-15a较治疗前降低,miR-451a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miR-15a低于对照组,miR-451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降低,CD8+较治疗前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125、LDH及β2-M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6、9、12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E方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DLBCL可通过调节血清miR-451a、miR-15a表达,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毒副反应及对免疫损害小,安全高。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甲氨蝶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miR-451a miR-15a
  • 简介: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B细胞淋巴7例,套细胞淋巴2例,不能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1例。临床均以持续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的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显著的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的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的呈轻链限制B淋巴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的早期诊断。

  • 标签: 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氯丙嗪对人弥漫B淋巴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阻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于2019年1月,不同浓度盐酸氯丙嗪分别处理OCI-LY3和TMD8细胞72 h,用阿尔玛蓝法检测盐酸氯丙嗪对增殖的影响;经流式细胞术分别应用碘化丙啶双染和PI检测盐酸氯丙嗪对其凋亡和周期阻滞的影响;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盐酸氯丙嗪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蛋白P21、P2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以及鞘氨醇-1-磷酸受体2(S1PR2)的mRNA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盐酸氯丙嗪对P21、P27以及S1PR2的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OCI-LY3和TMD8细胞随盐酸氯丙嗪的浓度增加,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24 h细胞凋亡和G1期周期阻滞增加。与对照组比较,10 μmol/L盐酸氯丙嗪处理12 h后,OCI-LY3和TMD8细胞P21、P27和S1PR2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CyclinD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氯丙嗪处理24 h后,OCI-LY3和TMD8细胞的P21、P27和SIPR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盐酸氯丙嗪特定浓度下可能通过促进S1PR2的表达来抑制ABC型弥漫B淋巴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G1期的周期阻滞。

  • 标签: 氯丙嗪 弥漫大B淋巴瘤 增殖 凋亡 周期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吉西他宾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复发老年弥漫B细胞淋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0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均经CHOP方案或CHOP类似方案治疗6-8疗程复发的患者,ECGO评分3-4分,采用吉西他宾1200mg/m2,IV,第1、8d,甲基强的松龙80mg/m2,IV,第1-4d,21d为一周期,连续用2周期后评价疗效,临床评价有效患的者继续用至6周期,进行再次疗效评价。结果CR6例,PR13例,PD12例,有效率63.3%,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大多为Ⅰ-Ⅱ度,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分别为13%,16%。结论吉西他宾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体力状况评分差,复发老年弥漫B细胞淋巴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耐受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吉西他宾 甲基强的松龙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淋巴治疗与预后,并分析治疗对该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淋巴细胞淋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进行积极治疗,并且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和受累淋巴结数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患者无生存期比常规化疗患者的生存期长,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淋巴细胞淋巴而言,不应过于积极的治疗,需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作出相应干预,开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淋巴细胞样 淋巴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复合型双克隆B细胞淋巴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威海市立医院2021年7月收治的1例复合型双克隆B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9岁男性,发病时流式细胞术检测到两群单克隆B细胞,结合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复合型双克隆B细胞淋巴。予R-C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结论复合型双克隆B细胞淋巴较少见,诊断需综合分析,最佳治疗方法目前尚不清楚。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复合型 双克隆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运用美罗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救治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综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综合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运用美罗华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 标签: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美罗华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美罗华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2月收治的91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所选的治疗方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两个组别,分别为其提供常规治疗和美罗华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悸发生率2.44%、头晕发生率4.8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心悸发生率17.50%、头晕发生率20.00%,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华的疗效显著,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美罗华 B细胞性非霍西金淋巴瘤 护理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和小淋巴细胞淋巴都属于恶性肿瘤。两者同时发生于肝脏的病例非常罕见,该例肝脏大体标本中可见淋巴病灶紧邻肝细胞癌病灶,镜下见肝细胞癌的肿瘤细胞主要呈假腺样生长,周边为弥漫增生的不成熟淋巴组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诊断为肝细胞癌合并小淋巴细胞淋巴。提示在肝癌患者病理组织中发现大量淋巴组织增生要提高警惕,避免漏诊。淋巴患者最好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以除外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

  • 标签:
  • 简介:31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肢端麻木感8年。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散在直径1~5cm淡红至紫红色斑片和结节。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1cm的淋巴结。双手尺侧及双足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电图检查示:获得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PET-CT提示淋巴。右肘尺神经组织病理示:弥漫增生的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CD5、TIA-1均阳性,Ki-67约40%~70%阳性。TCR克隆基因重排阳性。左小腿皮肤结节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浅层、皮肤附属器及部分血管周围较多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CD3、CD5、GrB、TIA-1均阳性,Ki-67约40%阳性。诊断为:(1)非霍奇金淋巴IVB期;(2)外周T细胞淋巴,非特指型;(3)神经淋巴病。治疗:先后采取吉西他滨+培门冬酶、DICE、CHOP、EPOCH+来那度胺、BECOP+西达苯胺等化疗方案,目前口服西达苯胺治疗,原皮损逐渐消退,但双小腿仍有新发结节,总体病程缓慢进展。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T细胞 神经淋巴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