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慢性中耳炎是常见的多发病,但治疗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采用完壁式乳突根治-鼓膜夹层法修复鼓室成形,探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5例(耳),行完壁式乳突根治-鼓膜夹层法修复鼓室成形,对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SPSS14.0统计软件统计,采用校正的chi-squaretest检验。结果85例(耳)总有效70例(82.4%,70/85),术前骨导听阈提高与病程长短、胆脂瘤无关(P〉0.05),与听骨链中断、固定有相关性(P〈0.05),听骨链的破坏吸收、肉芽包绕、固定会造成术前骨导听阈提高,该式带蒂的"袖状"外耳道、鼓膜上皮瓣覆盖移植膜,具有良好的固位作用,较好地保留了鼓膜自然形态,听阈达到或保持在应用水平63例(74.1%,63/85)。鼓膜一期愈合率为96.47%(82/85)。结论手术适应证的正确选择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完壁式乳突根治-鼓膜夹层法修复鼓室成形,最大限度地保留或还原了患者正常的中耳及外耳道的正常生理结构,提高了听力功能。

  • 标签: 夹层法 鼓膜成形术 中耳炎 胆脂瘤 耳显微手术
  • 简介: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即在影像导引下通过将穿刺针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目的的一种新型技术。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代用品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PVP)的常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患者50个椎体进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PVP)。在C臂X光机监测下,穿刺针进入椎体,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结果穿刺成功率100%。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安全可行。适用于外伤或(和)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多发性骨髓瘤及椎体转移瘤;有强化椎体镇痛作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椎体成形(PVP)和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保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椎体成形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VAS疼痛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术后90d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27%)明显低于观察组(23.63%),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术后预后好,患者的疼痛减轻,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 椎体压缩性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PVP50例,PKP11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以及伤椎最塌陷处的高度。结果骨水泥渗漏17例。61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4月,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745,^=0.000)。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为16.4°±5.5°,显著大于末次随访13.3。±5.5。(P=0.000)、术后6个月13.4。±5.5。(P=0.000)、术后3个月13.9。±5.6。(P=0.000)和术后3d14.2。土5.5°(P=0.000)。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椎体最塌陷处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928,P=0.000)。术前最塌陷处椎体高度(1.9±0.6)cm,显著低于末次随访(2.0±0.6)cm(P=0.000)、术后6个月(2.1±0.6)cm(P=0.000)、术后3个月(2.1±0.6)cm(P=0.000)和术后3d(2.1±0.6)cm(P=0.000)。结论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脊柱侧凸畸形以及伤椎最塌陷处高度。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侧凸 骨折 脊柱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取脑血管重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通过进行脑血管重建治疗后对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患者的脑部血流改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结果搭桥组与贴敷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均十分理想,搭桥组相对更好一些。结论脑血管重建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流,尤其是对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能减轻临床症状,预防卒中的发生。

  • 标签: 脑血管重建术 脑血管疾病 搭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PTA)治疗后,影响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多发性大动脉炎行PTA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PTA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3例患者中男9例,女34例,中位年龄23(18~33)岁,共行球囊扩张59例次,包括肾动脉44例次,主动脉9例次,髂动脉2例次,颈动脉2例次,头臂干1例次,锁骨下动脉1例次。平均随访(64±42)个月,术后再狭窄率47.5%(28/59),平均再狭窄时间为(23±27)个月,其中主髂动脉再狭窄率9.1%,肾动脉再狭窄率52.3%,头臂动脉再狭窄率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现头痛、晕厥、腰腹痛症状的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更高,另外ESR和CRP指标升高的患者PTA后更易再狭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ESR和CRP升高是PTA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PTA在累及主髂及肾动脉的大动脉炎患者中安全有效,ESR和CRP升高是PTA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 标签: Takayasu动脉炎 血管成形术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①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溶栓后行血管成形,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血管再通率达100%;②围手术期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血肿9例,动脉夹层8例,急性/亚急性再闭塞4例,前、后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6.1±3.8,术后90dNIHSS评分为6.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90d预后良好者有60例,预后中等者有18例,预后差者有20例,其中死亡12例.后循环患者预后差的比例高于前循环患者(46.7%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患者(26.7%对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早期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卒中 脑缺血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12月,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因AVF功能不良行PTA治疗的患者行前瞻性的临床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造影结果和PTA治疗的技术指标、临床和技术成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AVF通畅率。结果12例患者AVF狭窄均发生在吻合口附近,行PTA治疗的技术成功率91.7%(11/12)。7例晚期功能不良病例临床成功率85.7%(6/7)。术后随访8.6(3.3~14.8)个月,AVF1级通畅率为100%。5例AVF早期功能不良患者平均随访8.2(4.1~11.3)个月。1例在PTA术后3个月发生AVF再狭窄,余4例AVF成熟,透析中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结论PTA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功能不良的一个有效手段。

  • 标签: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血管成形的疗效与意义。方法7例患者6例经患侧肱动脉穿刺、1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前臂动脉DSA检查及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段血管内球囊成形(PTA)。结果7例狭窄程度达到90%~98%,范围4cm~9cm,血管内球囊成形后狭窄程度改善到10%以下,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TA是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闭塞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动静脉内瘘 血管内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单纯动脉溶栓后(尿激酶)再通不良的16例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中位数(NIHSS)18(14~21)分;改良Rankin评分(mRS)中位数4(3~5)分]患者行血管成形治疗。对其中6例行球囊扩张,3例行支架置入,7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结果①16例患者术前血流灌注(TIMI)分级0级14例(87.5%),1级2例(12.5%)。术后14例血管再通,总再通率为87.5%。其中11例(68.8%)完全再通,3例(12.5%)部分再通。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的7例,均为完全再通;单纯支架置入的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1例;单纯球囊扩张的6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TIMI分级由0级变为1级)2例。②术后2例(12.5%)死亡,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小脑及脑干出血,另1例于术后第6天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③生存的14例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NIHSS和mRS评分较术后2周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采用超声随访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9.5(3~46)个月,仅行球囊扩张术后的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结论单纯动脉溶栓后再通不良的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成形可能会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其中联合支架置入可能较单纯联合球囊扩张具有更高的再通率。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急性 血管成形术 动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经皮肾动脉成形(PTRA)治疗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RVH)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gov、Medline中关于PTRA治疗儿童RVH的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3月,检索词为"儿童" "肾动脉狭窄" "肾血管性高血压" "血管成形" "介入治疗"及"pediatric" "children" "renal artery stenosis"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angioplasty" "intervention"。对于PTRA的技术成功率、血压改善率、并发症与再狭窄率及PTRA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所有数据合并、异质性与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检测均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t和Open meta analyst软件。结果共纳入17项临床观察性非对照研究,包含了384例接受PTRA的RVH患儿。PTRA技术成功率93.9%(95%CI 89.3%~97.5%),术后血压改善率68.4%(95%CI 57.2%~78.7%),其中治愈率为40.0%(95%CI 25.0%~55.8%)。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Takayasu动脉炎及神经纤维瘤Ⅰ型所致的RVH,PTRA术后血压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肾动脉分支狭窄者术后血压改善率明显低于单纯主干狭窄者(RR=1.659, 95%CI 1.023~2.689, P=0.040)。首次PTRA术后25.5%(95%CI 19.3%~32.2%)的患儿因再狭窄接受二次治疗。儿童PTRA的并发症为8.3%(95%CI 3.5%~14.4%)。关于术后血压改善率,纳入研究间具有异质性;但Meta分析结果稳健,发表偏倚风险低(t=1.690, 95%CI -0.363~3.124, P=0.110)。结论Meta分析显示PTRA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童RVH的治疗手段,当合并肾动脉分支狭窄时临床疗效不佳。

  • 标签: 儿童 高血压,肾血管性 血管成形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症患者行鼻中隔成形联合鼻甲微波消融术后疗效。方法在鼻窦内窥镜下行鼻中隔成形并对增生鼻甲行粘膜下微波消融。结果所有224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标签: 鼻中隔成形术 微波消融术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阴道成形(罗湖式)直肠损伤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对罗湖式所出现的直肠损伤围手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6例罗湖式出现直肠损伤13例,经术中直接修补和术后直肠阴道瘘修补术后均愈合。结论罗湖中直肠损伤直接修补及术后直肠阴道瘘保留瘘口旁组织及切除瘘管及周围疤痕。围手术期护理对保障手术成功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护理 腹腔镜 腹膜阴道成形术(罗湖术式) 直肠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筋膜内子宫切除及宫颈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筋膜内子宫切除及宫颈成形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66min,中出血80~210ml,术后排气时间20~50h,术后发病率为6.8%,274例患者获得随访,大小便均正常,成形宫颈均愈合良好,无息肉、无感染、无缝线脱落,宫颈长1.0~1.5cm,直径1.0~2.0cm,宫颈周围阴道壁柔软,术后2年内性生活满意率为97.5%。结论本式保留原筋膜内子宫切除的优点,避免了处理骶韧带、主韧带时可能发生的输尿管损伤,不易损伤膀胱,安全可行,阴道长度不变,穹窿结构未受破坏对术后性生活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筋膜 子宫切除术 宫颈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鼻腔扩容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H—UPP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有腭咽和鼻腔平面阻塞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30例,按住院床位号分为:A组15例,先行鼻腔扩容,1周后评估疗效,再行H—UPPP;B组15例,先行H—UPPP,1个月后经多道睡眠监测(PSG)评估疗效,再行鼻腔扩容。所有结果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打鼾、憋气、头痛及嗜睡等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A组鼻腔扩容术后和H—UPPP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100%,B组H.UPPP后和鼻腔扩容术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100%。2组患者经2个平面手术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Epworth嗜睡评分(ESS)及鼾声评分4个指标与单平面手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单平面手术后及2个平面手术后,AHI、LSaO2、ESS及鼾声评分4个指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平面手术后的AHI和LSaO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和鼾声评分2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无腭咽关闭不全或闭锁发生。结论单独行H—UPPP或鼻腔扩容均能改善AHI和LSaO2,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先行鼻腔扩容能增加行H—UPPP时的麻醉方便和安全,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鼻腔扩容术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