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主要照顾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MCAEIS)在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NICU治疗的108例HIE早产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MCAEIS组,每组54例。常规护理对照组早产给予NICU常规护理;MCAEIS组早产参照NICU MCAEIS进行护理。采用自制的照顾者能力自评问卷对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看护能力进行评估;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评估患儿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的神经功能;同时观察患儿智力低下〔发育商(DQ)<75分〕、癫痫、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主要照顾者照护知识、照护技术和照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上述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且MCAEIS组患儿出院时主要照顾者照护知识、照护技术和照护能力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照护知识评分(分):29.84±3.47比20.83±3.94,照护技术评分(分):31.47±4.56比25.12±4.18,照护能力评分(分):17.28±2.39比12.83±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1个月后,MCAEIS组患儿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分:39.67±3.76比35.87±5.71,P<0.001)。MCAEIS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1.85%(1/54)比12.96%(7/54),P=0.031〕。结论NICU MCAEIS可对主要照顾者看护能力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有助于提高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看护能力,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能力评价 早产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与早产及新生儿不良结局有关。我们评估了早产C反应蛋白(CRP)升高作为HCA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指标。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都柏林国立妇产医院出生、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 kg的早产。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分为母源性炎症反应、胎源性炎症反应和非HCA。结果共入选了518例早产,平均胎龄28.5±2.8周,出生体重1.1±0.3 kg,男性占53.5%。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比例为25.4%。当CRP>5 mg/L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93.7%,CRP在1~5 mg/L时为65.2%,CRP<1 mg/L时为19.4%。未成熟与总中性粒细胞比(IT值)>0.2,CRP>1 mg/L时,HCA的阳性预测值为92.5%,阴性预测值为84.9%。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复苏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P<0.001)。CRP>10 mg/L与胎儿炎症反应和早发型败血症增加有关。结论早期CRP升高是HCA的替代预测因子,并与HCA的严重程度相关。CRP升高和HCA与不良的早期预后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在小于 34周早产呼吸暂停 (AOP)中应用的疗效与护理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9月收治的 85例诊断小于 34孕周早产并发生呼吸暂停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枸橼酸咖啡因组( n=45)和氨茶碱组( n=40)。通过护理观察等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枸橼酸咖啡因组有效 43例( 95.6%),氨茶碱量组有效 21例( 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较氨茶碱在早产呼吸暂停(< 34周)中应用中疗效有利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产呼吸暂停、枸橼酸咖啡因;氨茶碱;疗效;护理观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基因变异与蒙古族和汉族早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关联性,了解不同民族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BPD患儿50例(BPD组),选择同期住院未发生BPD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PCR基因分析技术对各组早产TNF-α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TNF-α基因外显子上是否有突变发生;明确TNF-α-201位点的基因型情况,分析其与BPD的相关性。结果未检测到TNF-α全外显子有突变发生。BPD组与对照组早产TNF-α基因-201位点均可检出两种基因型,即AG和GG。BPD组和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0%和90.0%、6.0%和94.0%,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0%和97.0%,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和3.0%,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早产BPD组和对照组AG及GG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和89.7%、6.3%和93.7%,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8%和96.9%,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和3.1%;蒙古族早产BPD组和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和90.5%、5.6%和94.4%,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2%和97.2%,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8%和2.8%。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TNF-α-201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早产不论汉族还是蒙古族均未检测出TNF-α全外显子上有突变发生,TNF-α-201位点基因与早产BP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且该位点基因分布在蒙古族和汉族之间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因型 等位基因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全身运动评估(GMs)、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在脑瘫高危早产运动发育异常中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2例脑瘫高危早产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北京市儿童医院保健所指定的评估量表作为诊断标准(金标准)评估患儿运动发育情况。对于发育正常、脑瘫高危早产运动发育异常的患儿,采用Kappa检验分析aEEG、GMs、AIMS、3种方法联合检测(aEEG联合GMs、AIMS诊断同时阳性)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采用ROC曲线比较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对患儿的发育量表评估,运动发育正常患儿100例,可疑异常患儿98例,运动发育异常患儿84例。aEEG、GMs、AIMS、联合检测诊断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较强(Kappa=8.992,P=0.000;Kappa=9.331,P=0.000;Kappa=8.332,P=0.000;Kappa=9.021,P=0.000),单独采用aEEG、GMs、AIMS以及联合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5.29%、91.25%、92.35%、88.05%,特异度分别为36.47%、35.74%、35.25%、38.6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3(95%CI:0.600~0.746)、0.692(95%CI:0.607~0.816)、0.652(95%CI:0.595~0.799)、0.775(95%CI:0.520~0.872)。联合检测诊断的价值和特异度高于单独检查(均P<0.05)。结论aEEG联合GMs、AIMS在脑瘫高危早产运动发育异常中的预测效果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振幅整合脑电图 全身运动评估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 脑性瘫痪 运动发育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MIVS)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早期干预失败早产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27G-MIVS联合IVR治疗的早期干预失败ROP患儿11例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7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平均出生胎龄(28.12±0.90)周;平均出生体重(1 023.64±200.96)g。首次干预前1区3期伴附加病变(plus)2只眼;2区3期伴plus 10只眼;急进性后部型ROP 2只眼。行激光光凝治疗6只眼;光凝联合IVR治疗8只眼。14只眼中,4A、4B期分别为6、8只眼。首次干预至接受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0.44±9.21)周;手术时平均矫正胎龄(48.02±8.09)周。患眼均行标准巩膜三切口局部27G-MIVS。手术中仅行局部玻璃体切除,以松解清除视盘、黄斑前和嵴周围纤维血管增生;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3 ml(含雷珠单抗0.3 mg)。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36±8.34)个月。随访时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病变进展控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眼手术过程顺利,均未出现手术中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2.86±9.35)min。末次随访时,14只眼中,病变进展控制12只眼(85.71%),其中黄斑区复位8只眼(57.14%,8/14),黄斑牵拉移位4只眼(28.57%,4/14 )。病变未控制2只眼,其中视网膜脱离复发、并发虹膜后粘连和白内障1只眼;手术后7个月出现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1只眼。结论局部27G-MIVS联合IVR治疗早期干预失败后ROP安全有效。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外科学 早产儿视网膜病/药物疗法 玻璃体切除术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后早期N端脑钠肽前体(NT- pro BNP)及B型脑钠肽(BNP)在早产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入住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早产60例,胎龄26~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生后第3天依据超声心动图,分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组(40例)、对照组(20例);PDA组分为sPDA组(20例)和无症状(asPDA)组(20例);sPDA组分为治疗组(10例)与非治疗组(10例);asPDA组分为自闭组(10例)和未自闭组(10例)。分别于生后第3、7天测血NT-pro BNP及BNP。结果sPDA组、asPDA组与对照组生后第3、7天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7天治疗组NT-pro BNP[4 082(111~7 566)ng/L]与非治疗组[9 643(2 362~25 000)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闭组[603(27~1 698)ng/L]与未自闭组[4 595(896~9 873)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3天NT-pro BNP与动脉导管(DA)直径、左心房/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DA直径与左肺动脉内径比值呈正相关(r=0.358~0.455,P<0.05);NT-pro BN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3。结论早产生后第3天血NT-pro BNP可作为预测sPDA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N端脑钠肽前体 B型脑钠肽 早产儿
  • 作者: 卢一 许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5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科疾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08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产4.5岁时与足月儿对照组相比,疼痛相关的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LC6A4)甲基化增加与情绪调节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7年12月意大利两家医院招募的早产(29例)和足月儿(26例)进行随访。对两组新生儿的脐血和早产出院时的外周血进行SLC6A4甲基化检测。4.5岁时,通过观察标准化程序评估情绪调节(包括愤怒、恐惧和悲伤)。结果早产(18例女孩,平均年龄4.5岁,范围4.3~4.8岁)对情绪压力的反应比足月对照组(14例女孩,平均年龄4.5岁,范围4.4~4.9岁)表现出更大的愤怒反应。排除从出院到4.5岁间不良事件发生和出生时SLC6A4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新生儿期CpG特异性SLC6A4甲基化水平可作为预测早产易激惹程度的指标,但不适用于足月儿。结论这些发现揭示了NICU疼痛暴露如何对5-羟色胺转运基因进行表观遗传学调控,从而影响早产长期的愤怒反应机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 :早产极低体重儿在母体内没有发育成熟,造成之后在外界环境中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在针对这一部分极低体重儿进行母乳喂养是,也要格外细心,依据科学的理论,为极低体重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简单分析了早产极低体重儿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方法,希望对相关医护工作者有所帮助。

  • 标签: 早产极低体重儿 住院 母乳喂养 管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发 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在早产喂养不耐受中的护理效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我院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接治的 50 例早产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25 例和对照组 25 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采取 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早产的护理效果,比较两组发育状况 结果: 研究组体质增长、睡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母乳喂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 早产 儿喂养不耐受中的护理中采取 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其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长发育质量,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 早产儿喂养 护理效果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产极低体重儿动脉采血中胫后动脉应用效果。方法:将 100例研究对象(医院 2018.01~2019.12收治)根据动脉采血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桡动脉采学)与研究组(胫后动脉采学),观察与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采血操作时间、婴儿哭泣时间、哭泣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氧分压( PO2 )等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但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研究组操作时间、婴儿哭泣时间、哭泣次数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胫后动脉在早产极低体重儿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操作时间更短,不容易对早产极低体重儿产生疼痛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婴儿哭泣时间与次数,减少动脉采血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胫后动脉 早产儿 动脉采血 极低体重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护理对早产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7年 10月 -2018年 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早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5例)采用传统方式喂养支持,观察组( 35例)采用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比较两组早产的喂养耐受性、恢复情况、喂养前及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观察组喂养支持期间发生腹胀、呕吐、胃余量偏高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全量肠胃营养時间、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院时体重、身长、上臂围、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护理能够降低早产喂养不耐受性的发生率,促进其生长发育。     【关键词】 微量喂养 ; 早产 ; 喂养耐受 ; 生长发育 ; 抚触护理     随着近年来对早产重症监护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早产的存活率显著提升 [1]。由于早产出生时发育不够完善,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 ;由于喂养困难,营养吸收能力差,极易造成营养不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生长发育 [2-3]。传统治疗为了防止早产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故延迟开奶时间,采用全静脉营养或在部分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间断胃管喂养,虽能解决吸吮、吞咽困难等问题,但胃肠功能不全依旧未能有效解决,并易导致感染、栓塞等其他并发症 [4-5]。而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能够刺激胃肠激素释放,促进肠道结构、功能和动力恢复,有助于早产胃肠道功能的发育、成熟,虽然营养摄取量较少,但可以加快患儿向胃肠喂养的转变,尽早形成代谢独立 ;且抚触通过对婴儿皮肤的刺激使其身体的消化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让肠道运动加速。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对早产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7年 10月 -2018年 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早产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29周≤早产胎龄≤ 35周, 1 000 g≤出生体重≤ 2 500 g;( 2)出生后 24 h内接受静脉营养基础治疗。排除标准:( 1)存在先天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 ;( 2)存在消化道畸形、内分泌异常 ;( 3)存在宫内窘迫、窒息情况等 ;( 4)进行过外科手术或者发生过其他疾病 ;( 5)出生 5 min内早产评分( Apgar) <7分 ;( 6)放弃治疗、转科室等。早产家属完全了解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 35例,男 19例,女 16例 ;胎龄 29~ 35周,平均( 32.57±1.89)周 ;出生体重 1 180~ 2 350 g,平均( 1 845.87±207.69) g;身长 36.2~ 46.8 cm,平均( 44.67±2.32) cm。观察组 35例,男 18例,女 17例 ;胎龄 29~ 35周,平均( 31.97±1.52)周 ;出生体重 1 160~ 2 365 g,平均( 1 805.53±212.63) g;身长 35.9~ 46.5 cm,平均( 44.84±2.67) cm。两组早产的胎龄、性别、体重、身长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喂养方法 给予两组早产保暖、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手段。对照组使用传统喂养支持,早产出生后 1 d内只给予浓度不超过 12%葡萄糖,从小剂量开始喂养, 2 d后可额外给予早产氨基酸, 3 d后给予早产脂肪乳剂。后期可由护理人员将上述三种成分配制成营养液,使用输液泵经外周静脉 24 h运输注入。当早产可用辅助鼻饲喂养时,由 30~ 40 ml/( kg·d)开始喂养,根据早产消化、吸收及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用量,此过程需注意对总热量进行控制。观察组给予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早产出生后 1 d通过经鼻胃管间歇法注入母乳, 0.5~ 1 ml/( kg·次),每 3小时注入 1次,控制早产每天摄入奶量在 6~ 12 ml/kg。若早产摄入能量不足,可经肠外进行营养补充。当开始肠内营养后,需对肠外营养辅助补充的热量进行控制。若早产病情稳定,可适量增加每天对奶的摄入量。如果发现早产出现胃潴留,且潴留量为上次摄入量的 1/3及以上时,减少其对奶量的摄入 ;如果发现早产腹胀或其潴留物中出现胆汁样内容物,停止喂奶,待病情好转后继续喂养。     1.2.2 护理方法 ( 1)两组早产均放置在暖箱中,用避光布降低强光刺激,减少噪声污染 ;患儿抬高床头 15°~ 30°, 2~ 3 h更换一次早产体位。( 2)病情稳定患儿每日接受 2次抚触,在更换体位前进行抚触,抚触顺序即背部 -前额 -头部 -胸部 -腹部 -上肢 -下肢,时长约 5 min。①背部:将早产置左侧卧位,护士右手扶持早产,左手拇、食指捏脊柱两侧,从臀部至颈部由下而上捏 10下 ;右侧卧位同法操作,然后手平放于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至臀部,再从臀部向上迂回运动,反复 4~ 6次。②头面部: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用两手拇指从下颌上、下中央向外侧、上方滑动 ;让上下唇形成微笑状,两手掌从前额发迹抚向枕后。③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上侧向对侧滑动至肩。④腹部:护士两手依次从早产的右下腹 -上腹 -左下腹沿顺时针方向画半圆,用右手在早产左腹从上画“ L”,由左至右画一个倒的“ L”,避开脐部。⑤四肢:护士用两只手抓住早产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至手腕轻轻挤捏,然后从上至下搓滚,对侧和双下肢做法相同。⑥手和足:护士用拇指指腹从早产手掌面或脚跟向手指或脚趾方向推进,并抚触每个手指或脚趾。( 3)早产接受抚触过程中,可播放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委员会提供的爱儿胎教音乐的新生儿篇,包括摇篮曲等多首音乐,音量控制在 50 dB,时长 10 min;若早产出现烦躁情绪者停止。( 4)吸吮、吞咽功能较差者可在喂养前用橡皮奶头缓慢、轻轻进行口腔刺激,诱发吸吮条件反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采用LISA技术(经微管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剂)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研究于201810月到20205月开展,共纳入40例观察对象,均为上述时间段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根据抽签结果将所有对象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LISA技术,前者增加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提示实验组更高;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提示实验组更低;均有很大差异(P﹤0.05)。结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采用LISA技术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可起到理想效果,可有效改善早产的临床症状与肺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并发症发生率 呼吸窘迫综合征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早产儿 LISA技术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应用无创心排量监测技术监测有创呼吸机治疗的早产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 2017 年 04 月 - 2019年 0 9月本院 新生儿科 收治的 1 17例胎龄≤ 34周的 早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50 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作为实验组,另 外 67例无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应用无创循环监护仪( USCOM )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 及左心输出量 变化情况,比较实验组机械通气撤机前后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 及左心输出量 变化情况 。结果: 实验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的

  • 标签: [ ] 无创心排量监测技术 机械通气 早产儿 血流动力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istological chorioamnionitis,HCA)及其分期与早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出生并收入新生儿科的胎龄<34周、母亲除外感染性疾病的早产,根据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分为HCA阴性组和HCA阳性组,比较两组早产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已诊断为BPD的早产根据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及分期标准分为HCA阴性组、HCA早期组、HCA中晚期组,比较各组早产BPD严重程度、一般情况、感染指标、呼吸支持情况、主要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共入组361例,HCA阳性组206例,HCA阴性组155例,共发生BPD 55例,两组BPD发生率分别为20.4%(42/206)、8.4%(13/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已诊断为BPD的早产中,HCA早期组24例,HCA中晚期组18例,HCA分期与BPD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0.05)。HCA早期组和HCA中晚期组BPD早产胎龄、生后前白蛋白、危重病例评分小于HCA阴性组,生后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比例、贫血、动脉导管未闭、脑室旁白质软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大于HCA阴性组,HCA中晚期组生后WBC大于HCA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A可增加早产BPD发生率,但HCA分期与BPD严重程度无关。HCA还可增加BPD患儿合并其他疾病的几率。

  • 标签: 绒毛膜羊膜炎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近来益生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出生体重儿中,本文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特点、促进生长发育、防治相关疾病、经济安全性、护理对策5个方面对益生菌应用于出生体重儿的安全有效性进行综述。

  • 标签: 早产儿 综述 低出生体重儿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CSCT)治疗超早产(EPI)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4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住院,并且采用非血缘CSCT治疗的2例BPD双胎EPI(患儿1:双胎中先娩出者;患儿2:双胎中后娩出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重点分析其生后31 d,接受非血缘CSCT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如临床表现、不良反应、随访结果及预后等。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新生儿或儿童接受CSCT治疗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研究文献进行复习。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5111),监护人对患儿的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结果① 2例BPD双胎EPI进行非血缘CSCT治疗的过程均顺利,但是均于治疗后第2天发生血尿、贫血、血胆红素值升高及网织红细胞(Ret)升高,考虑2例患儿发生溶血性贫血。对2例患儿均仅进行碱化尿液治疗1次,以及输同型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常规处理,5 d后复查血常规均正常,7 d后复查尿常规亦均正常。2例患儿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CSCT前、后血气分析无明显改变。患儿1、2分别于入院后52 d、55 d改为混合氧吸入,于72 d、78 d脱离氧气治疗,住院86 d、122 d痊愈出院。对其出院后随访6个月时,发育均达到校正胎龄儿水平;随访至1岁1个月时,生长、运动及语言发育,均无明显落后,目前继续随访中。②文献复习:对早产采用气管内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SCT)治疗BPD,耐受性均良好,近期无严重不良反应、无MSCT后6 h内死亡或与MSCT相关变态反应性休克,以及MSCT剂量限制性毒性发生,88.9%(8/9)患儿远期预后良好。儿童CSCT不良反应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及肾病综合征等,经相应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对BPD双胎EPI进行非血缘CSCT治疗所致不良反应轻微,经积极处理后患儿预后均良好。

  • 标签: 脐血干细胞移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贫血,溶血性 药物相关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预后 婴儿,早产 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