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OTA/AO分型的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特点,并结合现有理论和"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对不同分型并发症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64例;年龄21~89岁[61(52,72)岁]。OTA/AO分型B1.1型5例,B1.2型18例,B1.3型16例,B2.1型44例,B2.2型5例,B2.3型12例,B3型13例。均采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螺钉退出、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情况。根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从骨折支点位置、螺钉所受重力(F1)、压力侧力臂(L1)、股骨提供的阻力(F2)与阻力侧力臂(L2)变化分析不同分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77.5个月[8.2(3.6,16.6)个月]。共发生并发症24例,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骨折不愈合3例,螺钉退出12例,螺钉切出2例。B1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为15%(6/39),B2型为2%(1/61),B3型为0%,B1型显著高于B2型(P<0.05)。B1型的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为3%(1/39),B2型为3%(2/61),B3型为0%(P>0.05)。B1型的螺钉退出发生率为3%(1/39),B2型为2%(1/61),B3型为0%。B2.3型和B3型的螺钉退出发生率显著高于B1型(P<0.05),并且均有高于B2.1/2.2型的趋势,但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3型和B3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型的螺钉切出发生率为3%(1/39),B2型为2%(1/61),B3型为0%。B1型和B2型的螺钉切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B1型、B2型和B3型骨折病理性支点的外移程度逐渐增加,使得L1长度增加与L2长度减少,三种分型的L1长度分别为(2.2±0.5)cm、(2.8±0.4)cm与(4.7±0.5)cm(P<0.01),L2长度分别为(5.1±0.5)cm、(4.7±0.5)cm与(3.6±0.4)cm(P<0.01)。因此F1于B1型、B2型和B3型中递增。结论内固定术后B1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显著高于B2型,螺钉退出发生率显著低于B3型。利用"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可以从机制层面加深对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的理解。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2例锚钉缝线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的并发症病例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探讨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自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对127例手指伸肌腱Ⅰ区损伤的患者进行锚钉缝线止点功能重建,其中1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4~37岁,平均19岁。示指4例,中指6例,小指2例。12例患者于受伤后4~12周行手术治疗,应用强生1.3 mm Micro锚钉进行伸肌腱止点功能重建,患者术后随访4~18周发现手术失效。结果7例患者出现锚钉缝线异物反应,伤口愈合不良,3例出现指甲畸形,2例出现关节炎。除3例指甲畸形患者,余9例患者均接受二次手术。结论应用微型锚钉进行指伸肌腱止点功能重建,术中需精细操作,注意锚钉钉入角度,与关节面及甲根的距离,同时缝线打结的位置等都会影响术后的效果。

  • 标签: 腱损伤 手术后并发症 指伸肌腱 微型锚钉 止点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新生儿撤机后呼吸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撤机后呼吸困难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措施。结果研究期间共45例撤机后持续呼吸困难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支气管黏膜炎16例(35.6%),肺外气道梗阻29例(64.4%)。29例肺外气道梗阻患儿中,声门下狭窄15例,11例为瘢痕增生引起,4例为痰痂形成引起;单纯喉软化6例,鼻腔狭窄2例,喉蹼2例,喉头水肿、声带麻痹、声带赘生物、气道痉挛各1例。16例支气管黏膜炎患儿经气道灌洗后供氧或无创呼吸支持治愈;11例声门下增生狭窄患儿中,9例经气管导管扩管治愈,2例经内镜介入治疗治愈;1例鼻腔膜性狭窄、2例喉蹼、1例声带赘生物患儿经手术治疗均治愈;其余14例患儿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治愈出院。结论在严格把握撤机指征情况下,对撤机后存在呼吸困难的患儿,需考虑存在上气道及中心气道结构或功能异常等肺外因素引起的气道梗阻,尤其应重视插管后声门下狭窄的形成。

  • 标签: 支气管镜 婴儿,新生 呼吸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为老年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提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2019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病案首页数据,分析死亡原因,采用Excel及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9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死亡总数为5 249例,其中重症医学科占34.43%(1 807/5 249),肿瘤科占19.03%(999/5 249),心内科占12.08%(634/5 249)。总体死亡年龄(78.52 ± 7.82)岁,男性(78.18 ± 8.00)岁,女性(79.02 ± 7.52)岁,男性死亡年龄小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死亡人数占59.04%(3 099/5 249),略多于女性的40.96%(2 150/5 249)。死亡年龄以75 ~ 84岁居多(占42.56%,2 234/5 249);总体合并5种以上疾病患者占86.72%(4 552/5 249)。2012—2019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前3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27.21%)、恶性肿瘤(25.74%)、呼吸系统疾病例(22.10%);其中2012—2015年前3大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2016—2019年前3大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前3位依次是冠心病(51.47%)、脑血管病(43.70%)、高血压(4.34%);恶性肿瘤死因前3位依次是肺癌(37.53%)、胃癌(11.10%)、肠癌(11.10%);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前3位依次是肺内感染(69.6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43)、间质性肺病(5.09%)。结论2012—2019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年龄(78.52 ± 7.82)岁,男性死亡年龄小于女性,且数量略多于女性。最主要的3大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2012—2015年首位死因是恶性肿瘤,2016—2019年心脑血管疾病上升为首位死因。

  • 标签: 老年人 住院病人 死亡原因 内科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明原因门静脉高压患者肝穿刺活检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内镜治疗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入院并接受肝穿刺活检的不明原因门脉高压患者,分析其病理学特征、门脉CT影像学、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表现,并随访内镜治疗后出血情况。结果共纳入31例不明原因的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并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患者,10例患者存在原因不明的肝硬化,21例患者为非肝硬化。非肝硬化组患者以男性为主(71.4%),年龄较肝硬化组小[28.0(29.5-49.5)岁vs 58.5(43.5-65.8)岁,P=0.004],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显著少于肝硬化组(4.8% vs 40.0%,P=0.027)。非肝硬化组病例肝穿刺病理学表现包括门脉血管病变、淤胆、肝窦扩张等特征,与肝硬化组患者发生比例相似(P>0.05)。非肝硬化组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接受内镜治疗比例、胃静脉曲张Sarin分型与肝硬化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值显著低于肝硬化组[4.5(2.8-12.8)mmHg vs 12(8-18)mmHg,P=0.018]。共21例患者接受了内镜治疗,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相似(P=0.751)。结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以年轻男性为主,较少合并糖尿病,HVPG不能反映真实门脉压力,与不明原因的肝硬化性门脉高压临床表现相似,病理学表现缺乏特征,内镜治疗仍是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治疗选择。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URSA患者4 534例,检测其孕前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观察孕后母婴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URSA患者孕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42.22±16.27)nmol/L,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72.3%、24.0%和3.7%;维生素D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年龄小于维生素D≥50 nmol/L组(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自然流产≥3次比例高于维生素D≥50 nmol/L组(P<0.05);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CD3+CD4+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模型调整了年龄、流产次数和季节,维生素D<50 nmol/L组妊娠失败风险增高[30.6%(76/248) vs 17.9%(12/67),χ2=3.67,P=0.02],OR值为2.02(95% CI:1.02~3.9);孕前维生素D<50 nmol/L组患者所分娩新生儿进入NICU风险增高,OR值为3.16(95% CI:1.15~8.65)。结论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缺乏发生率高,并与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再次妊娠失败率有关,是复发性流产的高危因素之一,并增加新生儿进入NICU的概率。

  • 标签: 流产,习惯性 不明原因 维生素D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直接法测得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水平低于空腹水平的原因。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的85名受试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取受试者空腹和进食后2、4 h的血清样本,分别用直接法和磁共振波谱技术(NMRS)检测样本的血脂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水平。用Friedman双向秩方差分析和韦氏配对符号秩次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血脂组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PCSK9水平与脂蛋白颗粒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直接法检测,与空腹状态比较,进食后2、4 h的LDL-C均有下降[分别为2.58(2.09,3.12)、2.47(1.92,3.02)、2.37(1.82,2.80)mmol/L,P<0.001]。经NMRS检测,空腹和餐后2、4 h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浓度分别为1 086(830,1 239)、1 083(848,1 213)、1 061(814,1 213)nmol/L(P=0.417);LDL颗粒中胆固醇浓度分别为2.13(1.56,2.54)、2.16(1.68,2.50)、2.06(1.58,2.50)mmol/L(P=0.047),但餐后2、4 h与空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大颗粒的LDL浓度[空腹、餐后2、4 h分别为185.2(150.6,221.6)、173.0(144.8,220.3)、178.1(144.0,233.6)nmol/L,P=0.001],以及餐后2、4 h大颗粒的LDL中的胆固醇浓度均较空腹时下降[空腹、餐后2、4 h分别为0.49(0.39,0.57)、0.47(0.38,0.57)、0.46(0.37,0.58)mmol/L,P<0.001]。同时,进食后PCSK9水平也明显下降[分别为299(233,397)、257(208,342)、251(215,340)ng/ml,P<0.001],餐后4 h血清PCSK9的下降比例与NMRS所检测的餐后残粒胆固醇增长比例呈正相关(r=0.232,P=0.035)。结论磁共振波谱技术与直接法测得餐后LDL-C水平不一致。直接法测得的餐后LDL-C的下降并非LDL颗粒的清除,而是由于胆固醇在各LDL亚组分中的重新分布。

  • 标签: 胆固醇,LDL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磁共振波谱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为表现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以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为表现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首次出血影像都仅表现为天幕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造影时漏诊未及时发现,于第2次出血才确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另1例为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入院时误判为海绵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预后良好,1例患者术后持续昏迷。结论以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为表现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极为罕见,有症状轻、病情重、进展快等临床特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神经外科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及时针对病因治疗,减少再出血风险,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内动脉瘤 误诊 漏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N95口罩长时间佩戴致面部压力性损伤(压疮)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2 400例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面部压疮将所有医护人员分为两组,观察组出现面部压疮,共1 521例,对照组未出现面部压疮,共879例,使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探究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医护人员发生面部压疮的危险因素,使用清洁皮肤、面部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对观察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护理,探究防治对策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佩戴口罩超过8 h共1 452例(95.46%),尺寸不合适共1 243例(81.72%),无法及时补水共1 109例(72.91%),面部易出汗共894例(58.78%),承受明显剪切力和摩擦力共776例(51.02%);对照组佩戴口罩超过8 h共507例(57.68%),尺寸不合适共219例(24.91%),无法及时补水共301例(34.24%),面部易出汗共119例(13.54%),承受明显剪切力和摩擦力共137例(1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高、糖尿病、长时间佩戴口罩、承受明显剪切力和摩擦力、面部皮肤潮湿、尺寸不合适、缺水是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医护人员发生面部压疮的危险因素。观察组医护人员经治疗后面部压疮治愈共1 403例,治愈率为92.24%。结论BMI高、糖尿病、长时间佩戴引起的皮肤受压、局部皮肤承受的剪切力和摩擦力影响、面部皮肤潮湿、尺寸不合适、缺水是引起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医护人员发生面部压疮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以采取清洁皮肤、面部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进行治疗,并通过清洁皮肤、定期检查和评估皮肤、滋润护理皮肤、选择合适尺寸的口罩以及预防性使用敷料进行预防。

  • 标签: N95口罩 面部压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URSA患者4 534例,检测其孕前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观察孕后母婴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URSA患者孕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42.22±16.27)nmol/L,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72.3%、24.0%和3.7%;维生素D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年龄小于维生素D≥50 nmol/L组(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自然流产≥3次比例高于维生素D≥50 nmol/L组(P<0.05);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CD3+CD4+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模型调整了年龄、流产次数和季节,维生素D<50 nmol/L组妊娠失败风险增高[30.6%(76/248) vs 17.9%(12/67),χ2=3.67,P=0.02],OR值为2.02(95% CI:1.02~3.9);孕前维生素D<50 nmol/L组患者所分娩新生儿进入NICU风险增高,OR值为3.16(95% CI:1.15~8.65)。结论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缺乏发生率高,并与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再次妊娠失败率有关,是复发性流产的高危因素之一,并增加新生儿进入NICU的概率。

  • 标签: 流产,习惯性 不明原因 维生素D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LR)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筛选可能的心律失常源性晕厥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且植入ILR的患者37例,年龄(59±19)岁,男24例。植入后进行常规随访,每3~6个月进行1次随访,主要随访内容:症状、程控事件、是否发生晕厥。如患者发生晕厥,通知回院就诊,接受程控和心电学检查,分析晕厥病因及心律失常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2例(59.46%,22/37)患者记录到晕厥事件,其中9例为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6例为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室性心动过速,2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为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2 s),在植入后(187.73±177.12) d发生晕厥事件。1例患者记录到房颤伴RR长间歇,但未发生晕厥。16例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2例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对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植入前晕厥次数、心电信息等进行分析发现,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预测晕厥发作的影响因素。结论植入ILR可使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治疗,ILR是明确晕厥病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心律失常原因晕厥的重要预测因素。

  • 标签: 晕厥 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 心律失常,心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明原因门静脉高压患者肝穿刺活检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内镜治疗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入院并接受肝穿刺活检的不明原因门脉高压患者,分析其病理学特征、门脉CT影像学、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表现,并随访内镜治疗后出血情况。结果共纳入31例不明原因的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并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患者,10例患者存在原因不明的肝硬化,21例患者为非肝硬化。非肝硬化组患者以男性为主(71.4%),年龄较肝硬化组小[28.0(29.5-49.5)岁vs 58.5(43.5-65.8)岁,P=0.004],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显著少于肝硬化组(4.8% vs 40.0%,P=0.027)。非肝硬化组病例肝穿刺病理学表现包括门脉血管病变、淤胆、肝窦扩张等特征,与肝硬化组患者发生比例相似(P>0.05)。非肝硬化组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接受内镜治疗比例、胃静脉曲张Sarin分型与肝硬化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值显著低于肝硬化组[4.5(2.8-12.8)mmHg vs 12(8-18)mmHg,P=0.018]。共21例患者接受了内镜治疗,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相似(P=0.751)。结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以年轻男性为主,较少合并糖尿病,HVPG不能反映真实门脉压力,与不明原因的肝硬化性门脉高压临床表现相似,病理学表现缺乏特征,内镜治疗仍是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治疗选择。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术后自动结扎夹(Hem-o-lok)移位导致膀胱结石的原因,探讨预防LRP术后膀胱结石发生及其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2例LRP术后发生Hem-o-lok移位致膀胱结石病例资料,包括手术方案、术中情况、Hem-o-lok放置部位及数量、吻合口张力、膀胱碎石术中所见等,分析Hem-o-lok移位致膀胱结石的可能因素。结果12例患者病理分期T1a-T2cN0M0,均行经腹腔/腹膜外LRP,术中在吻合口附近使用Hem-o-lok 1~2枚,在前列腺侧韧带附近使用Hem-o-lok 4~8枚,术后6~15个月出现膀胱结石1~2颗,结石核心为Hem-o-lok,其中2例合并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吻合口Hem-o-lok嵌顿。采用经尿道狭窄环冷刀切开及瘢痕电切术处理膀胱颈狭窄,气压弹道碎石及取出Hem-o-lok,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在LRP术中,合理使用Hem-o-lok以及熟练的吻合技术,是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减少其移位形成膀胱结石的关键。

  • 标签: 腹腔镜 前列腺癌根治术 移位 膀胱结石 吻合口狭窄 自动结扎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例亲属常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情况,为病因假设和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病例亲属(n = 7)和对照村民(n = 7)的血液样本,同时进行病例亲属和对照村民的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电图检查。提取血液样本DNA为PCR扩增模板,采用Sanger法进行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桥粒芯蛋白2(DSG2)、桥粒芯胶蛋白2(DSC2)、桥粒斑蛋白(DSP)和桥粒斑珠蛋白(JUP)5个ARVC桥粒蛋白基因共97个外显子的测序,综合分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病例亲属中有5人携带基因突变位点,包括DSP基因20号外显子c.2862 C>T(p.Cys954Cys)、24F号外显子c.7122 C>T(p.Thr2374Thr)杂合同义突变,DSC2基因15号外显子c.2326 A>G(p.Ile776Val)杂合错义突变,均为单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中,为父子关系的病例亲属2人均携带DSC2基因同一位点突变。经心电图检查,在携带基因突变位点的病例亲属5人中,有3人发生ST-T改变或顺钟向转位改变。对照村民均未检测到PKP2、DSG2、DSC2、DSP、JUP 5个基因的突变。结论南涧县云南猝死病例亲属存在ARVC桥粒蛋白DSP和DSC2基因突变。DSC2基因c.2326 A>G(p.Ile776Val)致病性突变可能与部分云南猝死病例的发病有关。

  • 标签: 猝死,心脏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桥粒蛋白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底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针对2018年9月1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伴随液体出入量不平衡症状于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识别该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总结其血栓形成后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分析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严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局部及导管护理、心理护理及出入量护理,保证了PICC导管功能正常,最终患者顺利完成放化疗计划,拔管后出院。结论PICC置管后1~3周为血栓发生高危时期,护士应提高高危血栓风险识别能力,辨别患者个体化高危因素,做好血栓风险管理及病情评估。通过指导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积极功能锻炼,并配合药物治疗,可改善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保留PICC导管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颅底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以青龙寺煤矿5-20101综采工作面为背景,综合现场实际状况对工作面回风隅角低氧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确保井下人员人身安全和矿井安全生产,同时,希望给同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青龙寺煤矿 低氧气体 原因分析 低氧判定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中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 EPI)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ELBWI)的死亡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省22家NICU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胎龄<28周的EPI和/或出生体重<1 000 g的ELBWI的活产婴儿围产期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和结局。根据出院时或纠正胎龄40周(放弃治疗和转院者)的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死亡患儿实际接受的救治措施和家属的救治态度,进一步分为救治无效死亡组和放弃治疗死亡组。并对救治无效死亡组患儿进行根本死亡原因分析,并与存活组比较,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PI和/或ELBWI早期存活率的危险因素;对放弃治疗死亡组婴儿,调查其主要放弃原因。结果研究期间有379例EPI和/或ELBWI,排除信息不完整8例,最终纳入371例进行分析。其中符合EPI诊断245例(66.0%),符合ELBWI诊断256例(69.0%),两者均符合130例(35.0%)。371例中存活226例(60.9%),死亡145例(39.1%),其中救治无效死亡75例(占死亡51.7%)、放弃治疗死亡70例(占死亡48.3%)。救治无效死亡的前3位根本死亡原因为败血症(22例,29.3%)、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14.7%)、重度窒息(11例,14.7%)。低胎龄(OR=0.745,95%CI:0.595~0.934)、低出生体重(OR=0.997,95%CI:0.995~0.999)、早发型败血症(OR=2.323,95%CI:1.180~4.573)、入院体温< 35.5 ℃(OR=2.101,95%CI:1.106~3.989)、新生儿窒息(OR=1.992,95%CI:1.048~3.788)、新生儿肺出血(OR=2.247,95%CI:1.003~5.033)为影响EPI和/或ELBWI早期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激素≥1次可以降低EPI和/或ELBWI的死亡风险(OR=0.487,95%CI:0.238~0.998)。70例放弃治疗死亡病例中,主因担心预后放弃治疗48例(68.6%),经济原因11例(15.7%),既因经济原因又担心预后9例(12.9%),严重先天畸形2例(2.9%)。结论宫内感染、新生儿窒息和入院低体温等是EPI和/或ELBWI救治无效死亡的主要因素;放弃治疗死亡与救治无效死亡占死亡构成比基本相等,救治信心不足、顾虑后遗症是家长决定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为老年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提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2019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病案首页数据,分析死亡原因,采用Excel及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9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死亡总数为5 249例,其中重症医学科占34.43%(1 807/5 249),肿瘤科占19.03%(999/5 249),心内科占12.08%(634/5 249)。总体死亡年龄(78.52 ± 7.82)岁,男性(78.18 ± 8.00)岁,女性(79.02 ± 7.52)岁,男性死亡年龄小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死亡人数占59.04%(3 099/5 249),略多于女性的40.96%(2 150/5 249)。死亡年龄以75 ~ 84岁居多(占42.56%,2 234/5 249);总体合并5种以上疾病患者占86.72%(4 552/5 249)。2012—2019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前3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27.21%)、恶性肿瘤(25.74%)、呼吸系统疾病例(22.10%);其中2012—2015年前3大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2016—2019年前3大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前3位依次是冠心病(51.47%)、脑血管病(43.70%)、高血压(4.34%);恶性肿瘤死因前3位依次是肺癌(37.53%)、胃癌(11.10%)、肠癌(11.10%);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前3位依次是肺内感染(69.6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43)、间质性肺病(5.09%)。结论2012—2019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年龄(78.52 ± 7.82)岁,男性死亡年龄小于女性,且数量略多于女性。最主要的3大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2012—2015年首位死因是恶性肿瘤,2016—2019年心脑血管疾病上升为首位死因。

  • 标签: 老年人 住院病人 死亡原因 内科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在原因不明不孕症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因原因不明不孕症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宫腹腔镜联合检查的患者519例,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寻找"原因不明"不孕症的病因。结果在519例原因不明不孕症患者中,宫腹腔镜联合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占10.2%(53/519),发现盆腔异常者占89.8%(466/519);盆腔异常患者分别为72.4%(376/519)盆腔粘连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2.3%(64/519)盆腔粘连、3.7%(19/519)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以及1.3%(7/519)子宫内膜息肉。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后随访12~36个月,最终纳入386例患者统计术后自然妊娠情况,术后总自然妊娠率为53.9%(208/386),年龄≥35岁患者的自然妊娠率为29.8%(31/104)。结论临床诊断为原因不明不孕症的患者,应行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在宫腹腔镜联合检查下能更直观地发现不孕症的病因,并且可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妊娠率。高龄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明显下降,尝试自然妊娠的时间不宜过长。

  • 标签: 不育,女(雌)性 腹腔镜检查 宫腔镜检查 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贵州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钩体分离鉴定和分子分型,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对分离的钩体疑似菌株通过致病性钩体G1/G2-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钩体血清群特异PCR进行分群鉴定,然后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常见血清群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35例发热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3株钩体疑似菌株,分离率为8.6%,分别命名为17BX002、17BX003和17AJX008;3株菌株经钩体特异性G1/G2-PCR鉴定为致病性钩体;钩体血清群PCR鉴定显示,17BX002株为流感伤寒群钩体,其余2株菌为阴性(排除其为黄疸出血群、赛罗群、犬型、秋季群、流感伤寒群和七日热群);进一步的MLST显示,17BX002株为ST106型,与流感伤寒群聚类最近,而其余2株为ST96型,与巴达维亚群菌株一致。结论高发季节贵州省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存在钩体感染病例,流感伤寒群和巴达维亚群为贵州省新发现钩体菌群。

  • 标签: 钩端螺旋体 发热病例 聚合酶链式反应 多位点序列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