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局部枸橼酸抗凝(RCA)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收治的需要进行RCA-CRR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有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置管部位、疾病组成、心电图、电解质〔总钙、血清游离钙(iCa2+)、血磷、血镁、血钾〕和血气分析〔pH值、碳酸氢根(HCO3-)〕水平。观察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并比较是否发生心律失常两组患者CRRT前及治疗后24、48、72 h与心律失常发生时不同时间点电解质和血气分析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6例RCA-CRRT患者,其中12例(占13.95%)发生心律失常,其余74例(占86.05%)未发生心律失常。12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平均时间为(44.00±16.82)h,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电图与CRRT前比较无明显ST段变化,总钙水平较CRRT前明显升高(mmol/L:2.48±0.40比2.13±0.35,P<0.05),血镁较CRRT前明显降低(mmol/L:0.73±0.20比0.95±0.25,P<0.05);CRRT前和心律失常发生时iCa2+、血磷、血钾、pH值、HCO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治疗时间延长,是否发生心律失常两组总钙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48 h已经较CRRT前出现了统计学差异(mmol/L:有心律失常组为2.48±0.33比2.13±0.35,无心律失常组为2.30±0.22比2.15±0.48,均P<0.05);两组iCa2+、pH值、HCO3-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血磷和血镁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有心律失常组血钾呈逐渐降低趋势,但无心律失常组血钾变化不明显。治疗72 h时有心律失常组总钙水平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组(mmol/L:2.69±0.35比2.45±0.23,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iCa2+、血磷、血镁、血钾及pH值、HCO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RCA-CRRT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并不算很高,其原因可能与枸橼酸蓄积和钙、磷、镁等电解质紊乱有关。

  • 标签: 局部枸橼酸抗凝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心律失常 安全性 并发症 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对不明原因晕厥、心悸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因不明原因晕厥或心悸患者184例(晕厥144例,心悸40例),其中99例患者(晕厥77例,心悸22例)接受ICM植入,植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出现晕厥或心悸事件,随访时调取ICM记录的心电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85例未植入ICM患者(晕厥67例,心悸18例)行常规随访。结果植入ICM组随访时间为(29.3±9.3)个月,未植入ICM组随访时间为(27.2±10.4)个月,两组晕厥和心悸的总检出率38.4% 比 3.5%(P<0.001),晕厥事件检出率40.3% 比 3.0%(P<0.001),心悸事件检出率31.8% 比 5.6%(P<0.05)。结论ICM可以提高不明原因晕厥、心悸患者的诊断率,对于不明原因晕厥、心悸的患者建议尽早植入ICM。

  • 标签: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 晕厥 心悸 不明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天津市2011年至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io,MMR)的变化趋势和孕产妇死亡原因,以指导孕产妇的保健管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至2020年天津市全部孕产妇死亡病例(89例)及评审资料,分析MMR的变化趋势、死亡原因顺位及死亡评审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MR的变化趋势:10年天津市平均MMR为7.97/10万,各年MMR呈波动式下降,2014年最高(12.61/10万),最低为2019年(3.85/10万)。(2)死亡孕产妇的特征:非本市户籍死亡孕产妇高龄、无稳定职业/无业、大专以下学历、经产妇、未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的比例均高于本市户籍者[33.33%(8/24)与20.00%(13/65),χ2=46.18;100.00%(24/24)与69.23%(45/65),χ2=9.53;87.50%(21/24)与64.62%(42/65),χ2=4.44;79.17%(19/24)与44.62%(29/65),χ2=8.42;75.00%(18/24)与13.85%(9/65),χ2=31.02;P值均<0.05]。(3)孕产妇的死亡原因:直接产科死亡占57.30%(51/89),间接产科死亡占42.70%(38/89)。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猝死、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症、羊水栓塞。(4)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占39.33%(35/89),其中直接产科死亡占94.29%(33/35),间接产科死亡占5.71%(2/35)。(5)可避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问题[62.86%(22/35)],且集中在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86.36%(19/22)]。结论应加强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和流动人口的孕产期保健管理,以保障母婴安全,进一步降低MMR。

  • 标签: 产妇死亡率 死亡原因 回顾性研究 天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指导室性心律失常(VA)消融致心脏压塞发生情况及可能原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连续行ICE引导VA消融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心脏压塞发生率、严重程度,结合不同导管结构和手术操作特点分析心脏压塞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中位年龄52.00(23.75,59.75)岁,年龄范围12~75岁。共进行32次ICE指导VA消融,其中3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塞,发生率为9.38%(3/32),分别经心包穿刺抽出200、250、100 ml暗红色不凝血后症状缓解。该3例均于标测或消融过程中可见右心室内ICE导管机械刺激所致室性早搏(室早)。胸部X线下见ICE导管顶端3 mm区域不显影。结论ICE引导VA消融致心脏压塞的发生率较高。ICE导管顶端在胸部X线下不显影、ICE导管影像在系统屏幕上显像略延迟及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心室壁较薄弱是导致心脏压塞的可能原因

  • 标签: 心脏压塞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15例(15/45,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其中9例为心动过缓导致的(窦性停搏7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例为心房颤动(房颤),另有3例意识丧失发作时ICM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事件,后经脑电图证实为癫痫。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9例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选择药物治疗,有1例室速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结论ICM可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效率。

  • 标签: 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不明原因晕厥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是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实现疫情全球卫生治理的关键公共品,WHO、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和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于2020年创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旨在让世界各国,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能公平接种疫苗。尽管COVAX通过协调全球供应链加速了疫苗的研发,COVAX的有效实施面临着筹资、执行和民众认知等多方面的现实困境,暴露了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诸多问题。本文以COVAX为例,对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背后的成因,为全球治理的中国参与提出可行的路径。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全球卫生治理 疫苗
  • 简介:摘要2022年4月以来,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已蔓延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 010余例病例被相继报道。此次肝炎涉及地域较广且重症率较高,因此尽早锁定病因并建立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本文讨论了近期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的可能病因和发病机制,并推测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腺病毒、腺相关病毒感染及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有关,而不同种族间HLA多态性的差异则可能与报告病例多见于欧美国家有关。根据目前的相关证据,可初步判定我国大规模暴发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的风险较低,但我们仍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警惕,以积极准备应对策略。

  • 标签: 腺病毒,人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曾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50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主要原因和鉴别诊断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参照儿童再障和ITP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收治的外院误诊病例的病初资料和本院复诊检测结果,归纳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在同期收治的165例儿童再障中,共有50例(30.3%)曾被误诊为ITP。分析归纳主要误诊原因为:1.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ITP",未按照国际指南标准行必要的骨髓检查以明确诊断,共22/50例。2.骨髓检测结果解读有误。在28例初诊行骨髓涂片检查者中,6例(21%)骨髓显示典型再障骨髓象,但仍被诊断为ITP。3.骨髓涂片结果不典型者,未行骨髓活检以助诊断(15/28例,54%)。4.初诊时符合ITP诊断标准,但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后,未行必要复查以核实诊断(7/28例,25%)。结论临床应严格参照执行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以避免经验性错误。诊断ITP需要慎重,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一线药物无效者,必须进行骨髓检查(必要时行骨髓活检),并按诊断标准正确解读检测结果,以避免临床误诊或漏诊。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诊断标准 误诊
  • 作者: 王玥 严煜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 530022 王玥现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 530199,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 5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阿维A治疗相关药物不良反应(ADR)及停药原因。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2019年使用阿维A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92例,回顾性分析其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且能够定期随访的1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用药期间出现的ADR及停药原因。结果193例中171例出现519例次ADR,发生率为88.6%。ADR累及上皮组织174例次(33.5%)、内分泌系统126例次(24.3%)、生殖系统1例次(0.2%)、运动系统29例次(5.6%)、循环系统77例次(14.8%)、神经系统3例次(0.6%)、消化系统71例次(13.7%)、泌尿系统38例次(7.3%)。相对常见的ADR为皮肤黏膜干燥、肌肉骨骼疼痛,常见的生化指标改变为血脂异常、血小板升高、肝酶异常。ADR的报告时间主要分布在开始用药后1个月内(81.6%)。罕见ADR有脱发、耳鸣、甲沟炎、肌无力、感觉异常、头痛、月经紊乱和高胆红素血症,报告时间主要分布在患者开始用药后1~6个月内(70.6%)。519例次ADR中,324例次无需药物干预能好转、痊愈,195例次经停药和/或药物干预后好转、痊愈,无病重或死亡病例。193例患者中,已停药186例,其中116例(62.4%)因病情好转停药,35例(18.8%)因ADR导致用药依从性差而停药,27例(14.5%)因ADR在医师指导下停药;8例(4.3%)因病情控制不佳停药。结论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相关ADR发生率高,但大都预后良好。

  • 标签: 阿维A 银屑病 药物毒性 停药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儿童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8年1月于成立病区感染防控小组,通过RCA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包括收集资料寻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并明确根本原因,制定改善计划及并积极落实。比较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前后儿童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采样合格率。结果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后,医护人员手部、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无菌物品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率(2.41%)明显低于实施前(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可有效降低儿童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儿童重症监护室 根本原因分析法 院内感染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修复术后再次出现中-重度关闭不全患儿资料。年龄7个月~14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9.2~47.0 kg,中位体质量18.5 kg。其中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MVP)23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儿中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后7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后3例,二尖瓣成形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矫治术后11例,单纯二尖瓣成形术后3例。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患儿为二尖瓣成形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包括:瓣环扩大、瓣叶脱垂、瓣叶裂、瓣叶穿孔、原缝线撕脱和溶血。结果全组患儿无死亡。术中证实21例瓣环扩大,14例瓣叶裂,9例瓣叶脱垂,3例存在瓣叶穿孔,1例腱索松弛,1例腱索短缩,2例腱索缺失,3例原缝线撕脱。其中9例环缩瓣环,21例环缩交界,14例缝合瓣裂,3例穿孔修补,2例腱索移植,1例双孔成形,加用成形环2例,瓣膜置换1例。体外循环(129.8±69.9)min,阻断(69.1±41.1)min。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提示微-少量反流21例,中量反流2例,大量反流1例。随访7~84个月。出院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微-少量反流21例,中量反流3例。结论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多见于瓣膜病变的再次进展或者初次手术缝合不当引起,再次手术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二尖瓣关闭不全 再次手术 二尖瓣成形术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患儿血浆儿茶酚胺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患者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儿童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以胸痛和/或胸闷为主诉就诊、完善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57例儿童为研究组;男22例,女35例;年龄5~15岁[(8.40±0.35)岁]。选择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4例为健康对照组;男21例,女33例;年龄5~15岁[(8.87±0.36)岁]。2组儿童均经过病史询问,完善体格检查、胸部平片、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常规及生化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肺、消化道和胸壁疾病。对2组儿童进行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检测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83±0.04) nmol/L比(0.54±0.03) nmol/L、(0.76±0.04) nmol/L比(0.56±0.03) nmol/L及(3.59±0.18) nmol/L比(2.51±0.15) 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6、3.611、4.596,均P<0.01)。正常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值、NN50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10.49±2.81) ms比(132.13±2.55) ms,(86.37±3.26) ms比(118.96±2.00) ms,(33.46±2.21) ms比(68.91±1.29) ms,(37.63±1.22) ms比(48.93±1.75) ms,(17.37±1.45)%比(22.22±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0、-8.419、-13.682、-5.354、-2.245,均P<0.05)。血浆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诊断儿童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0.689、0.746,高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结论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与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其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迷走神经调节失衡;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检测有助于判断此类患儿交感神经张力变化、诊断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对此类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放松安静疗法等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可能有助于减轻主观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胸痛 胸闷 儿童 儿茶酚胺 心率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中胶囊内镜的应用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经电子胃镜、肠镜等检查提示结果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均再次接受胶囊内镜检查,依据出血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显性出血组(n=79)和隐性出血组(n=27)。显性出血组男52例,女27例,年龄范围为18~75岁,年龄(46.3±1.3)岁;隐性出血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范围为19~74岁,年龄(46.2±1.5)岁。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小肠病变检出情况以及内镜检查结果等。结果106例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检出P2病变40例,所占比率37.7%,P1病变42例,所占比率39.6%,P0病变24例,所占比率22.6%;显性出血组与隐性出血组诊断率及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性出血组检出率为81.0%(64/79),明显高于隐性出血组66.7%(1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具有理想效果,可进一步提升疾病检出率以及诊断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无创性,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不明原因 消化道出血 临床诊断 胶囊内镜 准确性 检出率 诊断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15例,并选取同期产前检查正常的孕妇15例作为对照组;抽取血液标本进行DNA提取,应用亚硫酸氢盐PCR测序法分析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率。结果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CpG)1和CpG2两个位点的甲基化率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36.7±9.8)%、(38.7±11.3)%,而对照组分别为(19.3±8.8)%、(16.7±2.2)%,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human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pH4)外渗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收集1例儿童IVIG皮下渗出的不良反应个案资料,并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截至2020年10月国内外报道的37例IVIG皮下外渗病例,分别对基础用药信息、肿胀部位、不良反应处理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例病例中男20例、女16例、不详1例,年龄为1日龄至26月龄,主要为新生儿。所有病例均在IVIG皮下渗出后发生不良反应。IVIG皮下渗出后肿胀部位主要发生于手背(29.73%)和脚踝(29.73%),其他部位依次为肘部(18.92%)、足背(13.51%)、腘窝(5.41%)、头皮(2.70%)。对肿胀部位应急局部封闭处理后,肿胀消除效果明显,湿性敷料和外用药物有明显效果。结论IVIG皮下渗出后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输注部位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儿童使用IVIG发生皮下渗出时,采用文献中提到的方法对相应部位进行处理,可有效缓解和治疗对皮肤组织的损伤。

  • 标签: 免疫球蛋白类,静脉内 皮下渗出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NAT)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具体情况及原因。方法选择2018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3 7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NAT结果无效标本为2 397份,2019年为1 35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总检测标本数、总检测结果无效标本数、无效工作列表数等数据资料,以及导致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构成比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8年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情况如下。① 2018年总无效检测率为2.31%(2 397/103 777),高于2019年的1.10%(1 355/12 289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726,P<0.001)。②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分别为2.35%(25/1 062)和1.34%(14/1 0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3,P=0.084)。2018年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为0.20%(205/101 585),高于2019年的0.15%(187/121 7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6,P=0.006)。③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8、86.966,P=0.013、<0.001)。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的主要原因均为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其导致的无效运行工作列表数分别占88%(22/25)和50%(7/14)。2018年导致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容量验证失败(VVFS),占40.0%(82/205);而2019年则以磁力洗站液面感应错误(ML)为主,占50.8%(95/187)。结论Tigris系统的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和仪器故障问题是引起NAT结果无效的重要原因。对采供血机构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尽早发现导致NAT结果无效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减少无效NAT结果的产生,提高NAT的质量和效率。

  • 标签: 血液 血液筛查 核酸检测 无效检测 Tigris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人群进行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诱导排卵的临床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检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临床辅助生殖技术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进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ICSI-ET)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临床资料共642例,根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拮抗剂方案组(记为拮抗剂组,共359例)和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记为早长组,共283例)。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胚胎种植率以及其他诱导排卵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①拮抗剂组患者BMI[(22.17±2.96)kg/m2]高于早长组患者[(21.68±2.29)kg/m2,P=0.018],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早长组患者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剂量[(149.74±36.24)IU]显著低于拮抗剂组[(177.97±38.85)IU,P<0.001],Gn使用时间[(11.93±2.26)d]、Gn使用总量[(1 908.35±632.36)IU]显著高于拮抗剂组[(8.86±1.45)d,(1 638.57±497.23)IU,P均<0.001]。两组患者行卵裂期胚胎移植早长组胚胎种植率[57.14%(152/266)]、临床妊娠率[66.48%(121/182)]、活产率[59.89%(109/182)]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39.53%(68/172),P<0.001;51.72%(60/116),P=0.011;40.52%(47/116),P=0.001],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年龄均是卵裂期胚胎移植临床妊娠、活产的危险因素[2.261(95% CI=1.333~3.836),P=0.002;0.928(95% CI=0.869~0.991),P=0.026;2.598(95% CI=1.535~4.397),P<0.001;0.906(95% CI=0.849~0.967),P=0.003]。③<35岁患者行早长方案新鲜胚胎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拮抗剂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5~39岁患者早长方案新鲜胚胎周期移植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拮抗剂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正常BMI人群中早长组种植率[55.71%(122/219)]、临床妊娠率[63.58%(96/151)]、活产率[58.94%(89/151)]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37.82%(45/119),P=0.002;46.99%(39/83),P=0.014;39.76%(33/83),P=0.005]。超重人群中,早长组种植率[68.09%(32/47)]、临床妊娠率[81.25%(26/32)]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43.40%(23/53),P=0.013;57.14%(20/35),P=0.034],但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拮抗剂方案相比,给予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进行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促排卵可获得较满意的IVF新鲜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结局,但其增加患者降调节时间及Gn使用时间、总剂量。

  • 标签: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 拮抗剂方案 不明原因不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且取外周血进行UGT1A1基因检测的患儿为高胆组,选择千人基因组数据库收录的211位健康中国汉族人基因数据为对照组。记录患儿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各突变位点与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关系。结果高胆组纳入240例,对照组纳入211例。高胆组单突变位点突变主要包括c.211G>A、c.1091C>T、c.1456T>G、c.-3279T>G及TA7插入突变,其中c.211G>A突变率最高,为65.0%(156/240),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43.8%比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胆组c.1456T>G突变率3.8%(9/240),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1.9%比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211G>A突变可增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OR=2.777,95%CI 1.870~4.123)。结论UGT1A1基因c.211G>A突变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可增加新生儿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 标签: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基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09年至2017年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的眼内期RB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7例13只眼;单眼5例,双眼9例。患儿年龄(17.2±15.5)个月。所有患儿均行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参照眼内期RB国际分期标准对RB进行分期。23只眼中,B期1只眼,C期2只眼,D期12只眼,E期8只眼。患儿接受的治疗手段包括全身化学药物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卡铂方案(VEC方案)治疗、眼球摘除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回顾分析患儿基本情况、就诊年龄、诊断时间、就诊原因、病理诊断、治疗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14例患儿中,首发症状表现为白瞳症12例;眼红1例;斜视1例。行全身VEC方案治疗1~6个疗程;眼球摘除手术5例,其中3例获取到病理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3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例中,累及巩膜和视神经、视神经、视盘各1例。肿瘤转移和(或)颅内病灶死亡7例(50.0%,7/14),患儿中位生存期19个月。因治疗相关死亡4例(28.6,4/14),包括化学药物治疗相关副作用死亡3例,眼球摘除手术后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儿中位生存期3.5个月。早期放弃治疗死亡3例(21.4%,3/14);患儿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颅内转移是眼内期RB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死亡原因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眼球摘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远视觉质量不佳的原因。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BL-3)植入的白内障患者70例,术后随访半年。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记录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中距离视力、近视力。电脑验光,绘制离焦曲线。采用Itrace检查角膜地形图、术后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结果共70例患者95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有16例16只眼术后裸眼远视力≤0.6。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视远区与角膜高屈光力区域(不对称散光)重合;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有偏差,原因为测量误差,预留误差等;2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偏移,调位后头晕、视物不清改善。结论远视觉质量不良的原因主要是视远区与角膜高屈光力区域重合、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居中性偏移等。如角膜有高屈光力区域,则视远区应避免与其重合。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预留在0~+0.25 D之间;可以选用两步法手术确定度数。术中或二次调位时通过映光点反射法确保居中。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屈光,眼 视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