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15岁以下儿童肌腱损伤的修复治疗临效果。方法排除皮肤缺损、血管断裂、屈肌腱损伤患儿,选取肌腱撕裂患儿共50例53。治疗方法均为伤后24小时内行肌腱一期修复。治疗效果用ASSH(美国手外科)手指活动能力评定和Miller’s疗效评价系统评定。平均随访时间是2.1年。结果术后患ASSH评定98%患儿为优良,Miller’s疗效评价95%优良。但是长期随访中发现仍有17%患儿存在手指伸直受限或屈曲受限。

  • 标签: 伸指肌腱 儿童手外伤 肌腱修复
  • 简介:开放性拇及肌腱腱腹移行部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手外伤,一期回植缝合常出现感染、粘连等严重并发症,常需二期行拇、功能重建。我们曾一期充分利用残留肌腱重建拇功能,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指功能重建 伸肌腱 撕脱伤 伸拇 一期重建 残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槌状改良止点重建方法的疗效。方法20例新鲜槌状采用改良的止点重建方法手术、并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其疗效。结果采用改良的止点重建方法手术优良率95%。结论改良的止点重建方法手术简单、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槌状指 止点重建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重建肌腱止点治疗锤状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3例锤状患者,于末节指骨终腱止点处作粗糙面,取掌长肌腱游离移植.肌腱近端用3/0缝合线重叠缝合,远端用4/0丝线作"8"字缝合后绕行至指端皮肤外打结.远侧指间关节用直径1.0mm克氏针固定过位10°~15°,近侧指间关节石膏托固定屈曲位30°~40°.4周后拆除牵引线及外固定进行近侧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功能锻炼,6周后拔除克氏针进行末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随访2个月~2年,按Dargan功能评定法: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肌腱止点重建术是治疗锤状畸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腱损伤 锤状指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修复肌腱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修复肌腱止点27例。结果术后随访患者26例,时间6~12个月。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功能:优13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8.5%。结论应用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重建肌腱止点,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止点 功能重建
  • 简介:目的报道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肌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的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肌腱150例230.结果术后观察,伤均未发生肌腱再断裂;大部分伤屈伸运动功能恢复近乎完全,无需行肌腱松解术.少数伤合并骨折,固定时间较长,因此,肌腱粘连较重,进行了肌腱松解术.结论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Ⅰ和Ⅱ区肌腱损伤效果满意,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Mason—Allen缝合技术 伸肌腱 肌腱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用于治疗肌腱止点断裂(Rupture of extensor tendon insertion,RETI)的效果。方法  从2019年8月-2022年8月的RETI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9例,骨隧道细钢丝捆绑修复术)和B组(11例,微型带线铆钉修复术),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术前两组手指屈伸功能指标对比(P>0.05),术后两组手指屈伸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B组TAM值、DIP高于A组(P<0.05),B组PIP、MP高于A组(P>0.05);两组手术指标对比(P>0.05)。结论 微型带线铆钉修复术用于治疗RETI患者,能更好地恢复手指屈伸功能。

  • 标签: 指伸肌腱 止点断裂 微型带线铆钉修复术 手指屈伸功能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示固有肌腱移位重建拇功能术后对拇指和示功能的影响及其解剖学机制。方法对1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例,女5例,年龄18~78岁,平均42.3岁,拇长肌腱损伤的平面为III区4例,IV区5例,V区3例。采用示固有肌腱移位重建拇功能,术后8~83(33.5±29.9)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评价指标包括拇指和示的功能。拇指功能评价指标:(1)患手手掌向下平置于桌面,能否主动将拇指指尖抬离桌面;(2)能否完成“挑大拇指”的动作;(3)在保持拇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直的情况下,能否完成以第一腕掌关节为支点的拇指划圈运动;(4)在拇指处于中立位时,能否较好地完成拇指指间关节屈曲动作。示功能评价指标:(1)患手手掌向下平置于桌面时,能否主动将示指指尖单独抬离桌面;(2)在第3~5呈握拳位时,能否将示伸直至与手背同一平面,完成指示的动作;(3)能否完成“兰花”的动作;(4)示能否自如地使用鼠标,并完成连续双击左键的动作。另外,对5具成年男性尸体的前臂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重点测量了肌腱中示和中指肌腱腱性起点的位置。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都能使用患手较为顺利地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常用动作,年轻患者中除1例外,均恢复了原工作。12例中有11例主观评价手术疗效满意,1例表示对疗效不满意。其中有8例能完成全部4项拇指功能评价的动作,有3例可以完成拇指功能评价动作的3项,1例仅能完成拇指功能评价动作中的2项。12例均能使用示自如地使用鼠标,有9例能够在患手手掌向下平置于桌面时主动将示指指尖单独抬离桌面。12例均能单独,完成指示动作,但仅有7例能在第3~5呈握拳位时将示伸直至与手背同一平面,另5例单独

  • 标签: 肌腱病 修复外科手术 解剖学 局部 随访研究
  • 简介:肌腱是把肌肉与骨骼连接起来的带状组织。肌腱位于手或脚面皮肤下方,把手指中的骨头与手背的肌肉连接起来,它有助于手指和拇指的伸直。在足部,肌腱把脚趾的骨头与腿部前方的肌肉连接了起来。

  • 标签: 肌腱 连接 肌肉 骨头 手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肌腱止点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镇江医疗区经手术证实为手指肌腱止点损伤患者58例,年龄5~71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18例,分析手指肌腱止点损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超声诊断分型及不同超声扫查方法的差异,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超声诊断与X线诊断评估手指肌腱止点骨性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准确性之间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手指肌腱止点损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骨性损伤和腱性损伤2种类型,图像特征表现为82%出现断端回缩增厚、86%出现连续性中断、77%出现回声降低、36%提示撕脱性骨折或基底部骨折、70%动态观察出现断端间距增大;与手术结果相比,高频超声在诊断指肌腱止点骨性损伤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75.7%、阳性预测值(PPV)为72.4%、阴性预测值(NPV)为86.2%、准确性为79.3%,诊断腱性损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72%、PPV为81.1%、NPV为85.7%、准确性为8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X线检查不能诊断手指肌腱止点的腱性损伤;未使用超声耦合垫直接超声扫查与使用超声耦合垫超声扫查诊断指肌腱止点损伤,两种扫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5,P=0.001)。结论高频超声能够对肌腱止点损伤的诊断分型,是肌腱止点损伤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 标签: 高频超声 伸肌腱止点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采用非测量性观察,发现该标本左右两手手掌和手背的肌腱都发生了异常。右前臂后群肌无示肌,亦未发现该处被破坏之痕迹;左右两臂前臂前群肌浅屈肌的肌束往下只移行为三条肌腱,分别进入第2-4的屈肌腱鞘,没有进入第5的屈肌腱鞘的肌腱,亦未发现该处被破坏之痕迹。观察结果分析为先天性示肌伴浅屈肌腱缺如。

  • 标签: 示指伸肌 指浅屈肌腱 先天性缺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型超声引导经皮肌腱止点重建治疗腱性锤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月济南市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的腱性锤状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B型超声引导经皮重建肌腱止点的微创治疗。在B型超声引导下以PDSⅡ单丝缝合线经皮缝合肌腱,向末节指骨基底牵拉,在末节指骨基底以直径1.0 mm克氏针钻孔,行肌腱止点重建。术后观察患主动、被动伸直角度,伤口愈合情况,采用Crawford法评估手指功能。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8例,男48例,女10例,年龄20~53岁。49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9例失访。至末次随访时,患主动伸直角度由术前的46.5°±7.2°,改变到术后的6.4°±0.5°,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9,P<0.001);被动伸直角度由术前的3.2°±0.3°,降至术后的0.9°±0.2°,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5,P<0.001)。术后未发生线结外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Crawford法评估手指功能:优29例,良12例,可8例。结论B型超声引导经皮肌腱止点重建治疗腱性锤状,手术损伤小,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B型超声 经皮微创技术 锤状指 伸肌腱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肌腱止点撕脱后垂畸形患者的手术意愿及影响患者手术意愿的因素。方法以2015年9月—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肌腱止点撕脱后垂畸形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148例患者接受手术118例(79.7%),30例(20.3%)患者拒绝手术;(2)通过比较发现影响患者手术意愿的因素有年龄、知识水平、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工作性质、对肌腱止点撕脱引起垂畸形的了解及对手术知识的了解有关(P<0.05),且通过组内比较发现知识水平越高及收入水平越高的患者越愿意接受手术治疗(P<0.05)。结论肌腱止点撕脱导致垂畸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更多,年龄、知识水平、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工作性质、对疾病及对手术知识的了解等因素影响患者对手术的选择。

  • 标签: 指伸肌腱 垂指畸形 手术意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八针法缝合修复闭合性Ⅰ区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闭合性Ⅰ区肌腱断裂(新鲜腱性锤状)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岁;均为单指Ⅰ区肌腱急性闭合性断裂,左侧5,右侧7;拇指1例,示2例,中指3例,环4例,小指2例。经皮采用3-0肌腱缝线深浅绞索八针法缝合Ⅰ区肌腱,且固定于末节指骨基底部。术后6~8周拔除克氏针,使用支具固定患于背位,逐步加强患屈伸运动。术后及随访参照Crawford标准评估患功能,测量患及对侧健各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记录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on movement,TAM);参照美国手外科学会肌腱修复评价系统根据TAM评价手指功能。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1±0.2)min(范围18~25 min);术中仅有少量出血。术后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1)个月(范围6~14个月)。术后12例患者的锤状畸形均完全矫正,无线结外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按照Crawford法评估: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11/12)。患与健远侧指间关节屈曲角度分别为82.11°±2.02°和84.09°±2.01°,伸直角度分别为-2.04°±3.01°和0.02°±1.02°,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7,3.246;P=0.019,0.004)。患指关节活动度:掌指关节为91.02°±4.01°,近侧指间关节94.04°±2.11°,远侧指间关节83.01°±2.02°,TAM为265.05°±13.04°;健指关节活动度:掌指关节为93.01°±3.21°,近侧指间关节94.03°±3.07°,远侧指间关节85.02°±2.01°,TAM为269.02°±12.10°;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例根据TAM系统评定:优9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12/12)。结论经皮八针法缝合能有效修复闭合性Ⅰ区肌腱断裂,矫正锤状,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伤口缝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锚钉治疗闭合性肌腱止点断裂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施乐辉公司微型双固定锚钉治疗25例闭合性肌腱止点断裂患者。结果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3~12个月。按照Dargen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8%。结论应用微型锚钉治疗闭合性肌腱止点断裂,优点突出,安全可靠,能够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 标签: 闭合性 伸肌腱止点断裂 锚钉
  • 简介:目的观察可吸收锚钉修复仲肌腱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0例肌腱止点断裂患者,采用町吸收锚钉修复肌腱止点处断裂,分析临床效果及优缺点。结果随访6~24个月,未发生肌腱再次断裂及手指严重功能障碍。按照Dargen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5%。结论应用可吸收锚钉修复肌腱止点断裂,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伸肌腱止点 可吸收锚钉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创伤性肌腱断裂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治疗创伤性肌腱断裂的8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术后护理模式,试验组采用手术前后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6.74%,且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02%,远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2.09%,两组数据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体验,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创伤性伸指肌腱断裂 围手术期 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