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SPCS护理干预模式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血管科常规护理,观察组以讲解、模拟、练习、沟通及支持(ESPCS)模式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在不同模式干预4周后患者自我疾病管理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ESPCS护理干预后患者自我疾病管理行为行为量表(CSMS)中日常生活、情绪及疾病医学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SPCS模式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提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促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标签: ESPCS模式 护理干预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西地那非、心理-行为疗法联合治疗早泄伴发勃起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研究组给予小剂量西地那非联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8.89%)优于对照组(33.33%),P<0.05。结论利用小剂量西地那非、心理-行为疗法联合治疗早泄伴发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

  • 标签: 早泄 勃起功能障碍 小剂量地西那非 心理-行为疗法 联合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应用及优越性。方法择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单一药物治疗,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接受认知功能训练。分析相关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病患HAMD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分数下降显著,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81.67%,观察组为91.67%,P<0.05.经治疗发现,相较于治疗前,两组病患治疗后PANSS分数均有所降低,但治疗后分数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者,以常规药物治疗为基础,开展认知行为训练,能够改善精神症状,提升病患对于自身疾病认知度和依从性,促进疾病转归,值得推广。

  • 标签: 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分裂症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研究A组以及研究B组三组,各组患者30例。参照组使用帕罗西汀片药物治疗,研究A组给予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研究B组则联合使用帕罗西汀片药物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结果研究B组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优秀的。参照组干预之后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相比研究A组干预之后改善程度较低,三者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其中效果更佳的为B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人生存质量平均评分差异显著,其中效果更佳的为B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值得在目前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以及使用。

  • 标签: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社会支持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伴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96例伴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采用奥氮平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药物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为41例,占比85.41%,总有效例数为47例,占比97.91%,对照组显效例数为29例,占比60.41%,总有效例数为34例,占比70.83%,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例数上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药物,治疗伴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冲动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丙戊酸钠 精神分裂 奥氮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及其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各有6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认知行为护理疗法。结果观察组患者SAS、SDS、CS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抑郁症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 抑郁症 负性情绪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2型糖尿病且伴随抑郁症患者采取社区综合性行与心理干预对于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社区综合性心理与行为干预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之前糖代谢指标和抑郁指数均较高(P>0.05);护理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以及抑郁指数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伴随抑郁患者采取社区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糖代谢指标并缓解其抑郁程度,该干预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 标签: 2型糖尿病 抑郁 糖代谢 社区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应用于恐惧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恐惧症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连续治疗8周并随访6个月,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及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显著提升,且观察组评分更高,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恐惧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 恐惧症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护理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8月—2018年7月入组我院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数字表法分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然后实验组患者增加认知行为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均获得了明显改善,比较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认知行为护理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68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分成两组A组和B组各34例。两组都接受常规护理,A组加用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A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比对照组的77.6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积极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 标签: 暴力行为 应用效果 男性精神疾病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同一医院出生的婴幼儿100例,随机分为一般保健参照组组和预见性保健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参照组进行一般保健指导,实验组在一般保健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保健指导,在指导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婴幼儿智力发育、体格发育以及心理活动状况。结果参照组与实验组分别进行了3个月的一般保健指导和预见性保健指导后,参照组指导有效例数为35例,指导有效率为70%,实验组指导有效例数为48例,指导有效率为96%,实验组保健指导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也说明实验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与体格发育状况比参照组好,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婴幼儿进行预见性保健指导在儿童保健上起着更明显的应用效果,更能促进婴幼儿智力、体格发育以及心理活动。

  • 标签: 婴幼儿发育和行为 预见性保健指导 儿童保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针对攻击行为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护理3个月期间两组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调查患者家属的满意率。结果护理3个月期间,观察组患者攻击自身、病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明显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率,对提高患者自身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预见性护理 攻击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老年高血压治疗的56例患者,将其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28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各项数据均显著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个体化护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 自我管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开放病区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临床意义,分析其对不良情绪、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及干预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干预第6周末,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标签: 心理行为干预 抑郁症 不良情绪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治疗干预提供帮助。方法随机选取了4个社区共178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一般资料、足部护理知识和足部自我护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社区T2DM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整体呈中等水平,其中“鞋袜的选择”和“足部问题的治疗”知识掌握水平较差;患者足部自我护理行为整体中等水平,其中“检查双脚”和“检查鞋袜”行为掌握水平较差;足部自我护理行为与足部护理知识呈正相关,两者与年龄、文化程度、病程长短、经济状况等影响因素相关。结论社区糖尿病人的足部护理现状有待提高,应以社区为中心,为糖尿病患者开展广泛性的教育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护理知识水平,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足 足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资料予以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以药物治疗,实验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2wHAMD评分(8.01±1.02)分等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功能(51.08±5.14)分、物质生活(52.14±2.41)分等均更高(P<0.05)。结论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应用于患者中,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抑郁症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 心理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疗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效果理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推广使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认知行为疗法 社会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抗抑郁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疾病恢复产生的影响,阐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目标性选择本院抑郁症患者90例,随机分配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就抑郁水平改变情况和睡眠治疗质量改变两个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从睡眠质量和抑郁水平来看,两组患者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单纯抗抑郁剂治疗效果较好,但是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抑郁水平趋向正常值,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明显得到改变等均有赖于联合治疗方案的实施,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积极推行。

  • 标签: 抗抑郁剂 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水平 睡眠质量 效果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方位强化护理管理对膀胱灌注化疗患者遵医行为评分及并发症率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膀胱灌注化疗患者54例,以入院顺序分研究组(多方位强化护理管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7例,评价两组管理前后遵医行为评分、焦虑评分(SAS)与并发症率。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遵医行为评分高,SAS评分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P<0.05。结论对膀胱灌注化疗患者采用多方位强化护理管理能提高其遵医行为,有效纾解患者焦虑等情绪,帮助其树立疾病康复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多方位强化护理管理 膀胱灌注化疗 遵医行为 并发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