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疝的效果。方法:选取腹疝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均是包括40例。均是对各组施以手术的治疗,其中对照组主要是常规疝修补的手术,而针对实验组则主要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及对比各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5.00%、2.50%,对照组分别为25.0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疝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外疝 围术期指标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手术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四肢长管骨骨折手术患者58例纳入研究,双盲法分组,对照组(29例)常规护理,观察组(29例)运用针对护理,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理活动、限制行为、管理行为、状态管理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

  • 标签: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 四肢长管骨骨折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新生儿科室行血液检查足月新生儿为观察对象,共计70例,病例筛查时间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采用电脑数列序号分组法,各35例,参照组予以股静脉采血方式,观察组予以外周动脉采血方式。结果:观察组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哭闹次数及哭闹时间等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周动脉采血符合新生儿护理需求,可显著降低采血不良反应,减少新生儿哭闹情况。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新生儿护理干预中外周动脉采血的作用价值以及对疼痛情况的影响。方法 此次研究采取随机盲选法,将2022年3月份至2022年5月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周动脉采血,侧重对比2组新生儿疼痛程度。结果 实施周动脉采血针刺时其疼痛评分为(3.03±0.30)分、周动脉采血针刺后30秒其疼痛评分为(1.77±0.33)分,周动脉采血针刺后60秒其疼痛评分为(0.82±0.22)分。。结论 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干预中的临床效果突出,可缓解疼痛程度,建议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 护理干预 疼痛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据统计,手足骨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患者的康复需求多样化,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实践工作,是有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一大关键。因此,在本次的项目研究中应以分组比较护理效果的方式,探析快速康复护理理念的渗透价值,及时选出安全可靠的护理方案,从而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地推广。方法: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后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围手术期提供常规化的护理服务;同样50例患者在纳入实验组后应用的则是快速康复护理方法,围手术期要以更高的护理服务水平,充分满足患者们的康复需求。结果:实验组手足骨科疾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远超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方法构建全新的护理服务模式,全面提高了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质量及病患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在无形中拉近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距离,手足骨科的整体形象必然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手足外骨科护理 围手术期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管道标识于胸外科的应用情况。方法:依照随机采样的方式筛选本次实验探究中需要用到的研究对象,筛选范围为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接收的胸外患者,筛选例数为190例。待选出合适的调研对象后,分组。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差异性。结果:调查管道不良事件出现概率、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研究组在这两方面指标上的表现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管道标识护理方式,可以保障导管的通畅,减少不良情况出现的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水平,存在十分显著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管道标识 胸外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正骨手法复位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择选本院2021.08-2022.08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正骨手法复位固定治疗),每组均40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低,骨折愈合、负重、住院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50%比对照组75.00%更高(P<0.05)。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行正骨手法复位固定治疗疗效突出,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 标签: 正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泌体源miR-20a-5p通过靶向PIK3R1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ER(+)BC)骨转移的影响。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网站检索与ER(+)BC骨转移相关的数据集,选择miR-20a-5p纳入研究。收集90例ER(+)BC患者与相对应的健康人的血浆,检测血浆中PIK3R1的表达,从血浆中提取泌体,检测泌体中miR-20a-5p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20a-5p与PIK3R1的靶向调控关系。分别将转染NC-inhibitor、miR-inhibitor的泌体或转染si-NC、si-PIK3R1的ER(+)BC细胞注射到小鼠左心室,Micro-CT扫描骨组织并进行骨组织TRAP染色。将转染NC-inhibitor、miR-inhibitor的泌体与转染si-NC、si-PIK3R1的ER(+)BC细胞共培养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分子c-fos、NFATc1的表达。结果qRT-PCR检测发现较正常血浆泌体(1±0.26)或细胞(1±0.13),miR-20a-5p在ER(+)BC血浆泌体(1.49±0.27)(t=12.40,P<0.001)及BC细胞系MCF-7(1.64±0.13)(t=6.03,P=0.004)、BT474(1.49±0.11)(t=4.98,P=0.008)、T47D(1.98±0.15)(t=8.55,P=0.001)中均表达升高。而与正常血浆泌体(1±0.25)或细胞(1±0.10)比较,PIK3R1在ER(+)BC血浆泌体(0.69±0.24)(t=8.48,P<0.001)及ER(+)BC细胞系MCF-7(0.73±0.05)(t=4.18,P=0.014)、BT474(0.61±0.05)(t=6.04,P=0.004)、T47D(0.34±0.04)(t=10.61,P<0.001)中则表达降低。PIK3R1在血浆(t=8.48,P<0.001)及ER(+)BC细胞系MCF-7(t=4.18,P=0.014)、BT474(t=6.04,P=0.004)、T47D(t=10.61,P<0.001)中则表达降低。PIK3R1被证实为miR-20a-5p的靶基因。与NC-inhibitor组小鼠相比,miR-inhibitor组小鼠的骨小梁组织体积(t=3.32,P=0.029)、骨小梁区域体积(t=6.24,P=0.003)、骨体积分数(t=7.35,P=0.002)和骨矿物密度(t=13.72,P<0.001)均增加,成熟破骨细胞数量减少。与NC-inhibitor组比较,miR-inhibitor组细胞中c-fos(t=9.04,P=0.001)和NFATc1(t=13.42,P<0.001)的表达减少。与miR-inhibitor+si-NC组相比,miR-inhibitor+si-PIK3R1组中小鼠的骨小梁组织体积(t=3.03,P=0.039)、骨小梁区域体积(t=6.37,P=0.003)、骨体积分数(t=3.36,P=0.028)和骨矿物密度(t=6.92,P=0.002)均减少,成熟破骨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中c-fos(t=7.75,P=0.002)和NFATc1(t=9.65,P=0.001)的表达增加。结论ER(+)BC患者血浆泌体源miR-20a-5p通过抑制PIK3R1表达来促进ER(+)BC骨转移。

  • 标签: miR-20a-5p 雌激素受体 乳腺癌 PIK3R1 外泌体
  • 简介:摘要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领域颇具潜力,尤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研究最为广泛。研究表明,BMSCs主要以旁分泌方式发挥其功能,其释放的泌体表现出类似BMSCs的生物活性。BMSCs泌体作为无细胞疗法,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文章就BMSCs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骨髓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MM)髓病变的认识,探讨含苯达莫司汀的化疗方案在髓病变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4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例使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化疗的MM髓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在MM复发时出现髓病变,接受含苯达莫司汀的方案化疗后髓病灶显著缩小,生命质量得到提高,髓病变诊断后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10个月。结论MM髓病变患者预后较差,含苯达莫司汀的化疗方案对髓病变局部作用显著,但并未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髓外病变 盐酸苯达莫司汀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种纳米囊泡,其选择包裹蛋白质、RNA、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作为靶向递送药物的载体。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视力健康的视网膜病变。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多为对症治疗,部分患者疗效欠佳甚至失明。泌体作为一种富含功能蛋白和RNA的细胞囊泡,其不仅可作为药物治疗RIRI;同时,也可以作为载体进行药物递送,发挥协同治疗作用。随着对外泌体分子结构、内容物成分及生物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眼科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泌体未来有望发挥其作为治疗性药物及载体的巨大潜力,成为治疗RIRI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外泌体 再灌注损伤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和比较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治疗急性(<3个月)和慢性(>6个月)肱骨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的疗效。方法78例LE患者接受ESW治疗。36例症状<3个月者为急性LE组(A组),42例症状>6个月者为慢性LE组(B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4、12、24周,按休息、握拳伸展、按压、举物(椅子)、夜间等不同状态下对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定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网球肘功能评估(patient-rated tennis elbow evaluation,PRTEE)评分。结果与基线值相比,A、B两组患者在第4、12和24周几乎所有指标及末次随访PRTEE评分都有显著改善;B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按压、夜间疼痛及12周按压疼痛较A组患者显著改善,其余状态的不同时间段及末次随访PRTEE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SW能有效治疗急、慢性LE,且整体疗效相当。此外,ESW积极治疗急性LE可以防止患者从急性期进展到慢性期。

  • 标签: 治疗结果 疗效比较研究 肱骨外上髁炎 体外冲击波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CT延迟强化和细胞容积诊断急性心肌炎1例。患者男,15岁,因心前区疼痛就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延迟扫描显示左心室心肌广泛延迟强化,以心外膜为主,延迟强化节段细胞容积升高。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炎 延迟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周灌注指数(PI)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科先后顺序编号,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PI指导组(35例)。两组患者均依据临床指南进行集束化治疗,在应用抗菌药物前留取痰液、尿液、血液等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两组均需在6 h内达到以下全部复苏目标:尿量>0.5 mL·kg-1·h-1,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中心静脉压(CVP)8~12 mm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0.70。常规治疗组达标后不再进一步复苏;PI指导组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新增周PI指导液体复苏,并维持PI≥1.4。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前后的心率(HR)、CVP、MAP、ScvO2、血乳酸(Lac)、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结果液体复苏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液体复苏6 h后,PI指导组HR略低于常规治疗组(次/min:96.5±12.1比97.7±7.9),MAP、ScvO2和CVP均略高于常规治疗组〔MAP(mmHg):83.2±6.2比82.1±7.5,ScvO2:0.661±0.077比0.649±0.051,CVP(mmHg):10.8±2.7比10.4±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I指导组Lac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mmol/L:4.8±1.3比5.9±1.4,P<0.05),且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治疗组〔d:3.0(2.0,3.0)比3.5(3.0,4.0),P<0.05〕。PI指导组ICU内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ICU内病死率:37.1%(13/35)比50.0%(15/30),28 d病死率:57.1%(20/35)比60.0%(18/3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周PI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重要指标,PI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更能降低Lac水平,缩短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降低液体过负荷风险。

  • 标签: 外周灌注指数 微循环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细胞囊泡(EV)作为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载体在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了新的应用潜能。最近研究发现,尿液中来源于肾脏的EV水平和特征的变化可反映肾脏疾病。肾损伤时循环中的EV也会发生改变。循环和尿液中肾脏分泌的EV可作为肾损伤的潜在早期生物标志物。来源于修复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的EV则有成为治疗工具的潜质。此外,正在开发研究的工程化改造EV可用于肾脏疾病的特异性治疗。因此,EV有望成为诊断肾脏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工具。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肾脏疾病 诊断 治疗
  • 作者: 赵凯 姚伟 王剑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武汉 430030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肝胆外科 430064
  • 简介:摘要近年来,胆管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泌体是一类可由所有活细胞释放的直径在40~150 nm的细胞囊泡,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脂质、核酸及代谢产物,参与介导细胞间通讯,在多种疾病以及机体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微环境中的泌体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本综述总结了当前泌体的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胆管癌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介导的癌细胞与其他浸润细胞之间的串联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胆管癌 肿瘤微环境 外泌体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风湿性疾病是一组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病,发病机制大多不明确。泌体是直径在30~100 nm的囊泡,近年来研究发现泌体可作为信号分子介导细胞间的通讯,参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泌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可为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将近年来泌体在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外泌体 风湿性疾病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痛风是嘌呤生成和代谢异常导致单钠尿酸盐(MSU)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胞诱捕网(NETs)作为机体受到刺激时对抗细胞病原体的免疫策略之一,MSU晶体诱导的NETs可激发促炎反应,而聚集的NETs(aggNETs)可以通过降解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而缓解急性痛风炎症,并且NETs可以与MSU晶体结合共同参与痛风石的形成。本文概述了痛风中NETs形成的机制及在痛风不同阶段NETs发挥的作用,以期为痛风的诊治找到新的靶点。

  • 标签: 痛风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单钠尿酸盐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