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及对抗PLA2R抗体的影响。方法:研究截取时间2021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8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依据抽签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B组,各41例。A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B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24小时尿蛋白定量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抗PLA2R 抗体表达水平。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A组(80.49%),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抗PLA2R抗体表达均有显著下降,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应用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可降低抗PLA2R抗体,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真武汤 当归芍药散 治疗 临床观察 抗PLA2R抗体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芍药汤协同葛根苓连汤治疗肠腑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的30例肠腑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任意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15例干预组和15例对照组,治疗4周后评估功效。结果: 不同药物医治4星期后,干预组中医学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也显著低于对照组40%(P<0.05 )。结论: 芍药汤合葛根苓连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肠腑湿热证的效果显著,可显著减轻各种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芍药汤 葛根芩连汤 溃疡性结肠炎 肠腑湿热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院就诊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实验组用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采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样本等,在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1.76%,远高于对照组的41.17%,同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的治疗效果明显,效率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芍药甘草汤 四物汤 加减结合 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在我门诊中选择时间段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根据本次实验要求,抽取出其中68例患者纳入研究开展实验,通过两组均分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4)与实验组(n=34)。对照组患者单纯运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29(85.29%)例,而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有14(41.18%)例,数据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进行治疗,并配合常规西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芍药甘草汤 四物汤 常规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与常规西医联合疗法后的疗效情况。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次医学研究的病症名称,入选研究的患者样本数目为118例,第一例入院时间为2020年11月,最后一例入院时间为2021年11月,分组处理的方法为随机法,59例为对照组的患者数量,常规西医疗法为其应用方案,59例为观察组的患者数量,其应用方案则为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结合常规西医疗法。主要以血糖指标、神经传导速度情况、治疗效果等方面为切入点,对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血糖指标的评估中,观察组更具优势,且组间差异较为悬殊(p<0.05);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等神经传导速度情况的评估中,观察组更具优势,且组间差异较为悬殊(p<0.05);治疗总有效率的评估中,观察组更具优势,且组间差异较为悬殊(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结合常规西医疗法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过程中,有效控制了患者的血糖,改善了神经传导速度,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西医常规疗法 芍药甘草汤 四物汤加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蒙药四味光明盐汤散结合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蒙药四味光明盐汤散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TNF-α、TCF-β、IL-1β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值均

  • 标签: 慢性胃炎 蒙药四味光明盐汤散 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4月29日下午,在中国花卉协会秘书长刘红的陪同下,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主席伯纳德·欧斯特罗姆、秘书长提姆·布莱尔克里夫、市场展览部主任钟国成、澳大利亚园林苗圃协会会长迈克·梅根等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在唐山世园会综合展示中心举办的中国牡丹芍药展赛,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 标签: 中国牡丹 芍药 中国花卉协会 世界 园林苗圃 澳大利亚
  • 简介: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穴位敷贴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临西县人民医院妇产科2015年3—12月收治的湿热瘀结型SPID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酯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当归芍药散穴位敷贴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1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炎性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脱落4例,对照组患者脱落5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高切与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全血高切与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归芍药散穴位敷贴通过药物与穴位共同作用治疗湿热瘀结型SPID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

  • 标签: 盆腔炎性疾病 后遗症 穴位敷贴 当归芍药散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的温心方中人参皂苷Rb1、肉桂酸、芍药苷及小檗碱同时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为温心方新药研发提供评价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TM HSS T3(2.1 mm×100 mm,1.8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3%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利用三重四极杆在MRM扫描模式下检测,以保留时间及相对丰度比(定性离子对/定量离子对)定性,以定量离子对峰面积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温心方中4种有效成分均被定性检出且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回收率为96.24%~104.19%,RSD为1.29%~3.27%。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灵敏,可用于温心方中4种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

  • 标签: 含量测定(中药) 温心方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定性定量分析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桂枝芍药知母汤结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患者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抽选出本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使用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采取美洛昔康联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桂枝芍药知母汤结合甲氨蝶呤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评分(BMI)、血清免疫因子水平。结果:2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FMA、BMI、IL-1、TNF-ɑ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BMI、IL-1、TNF-ɑ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桂枝芍药知母汤 甲氨蝶呤 类风湿性关节炎 日常生活能力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芍药内酯苷(AF)对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机制是否与调控微小RNA(miR)-149-5p/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WISP1)通路有关。方法分离培养远交群(SD)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采用10 μg/L的IL-1β建立软骨细胞损伤模型。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软骨细胞分为对照(Con)、IL-1β、IL-1β+AF-L、IL-1β+AF-M、IL-1β+AF-H、IL-1β+miR-NC、IL-1β+miR-149-5p、IL-1β+si-NC、IL-1β+si-WISP1、IL-1β+AF+anti-miR-NC、IL-1β+AF+anti-miR-149-5p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用于分析细胞凋亡和WISP1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149-5p和WISP1 mRNA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Western blot验证miR-149-5p对WISP1的靶向作用。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IL-1β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IL-6(6.11±0.61比2.54±0.25,q=26.072,P<0.05)、IFN-γ(53.62±5.33比8.14±0.82,q=44.989,P<0.05)和TNF-α含量(29.54±2.71比4.21±0.42,q=44.463,P<0.05)高于Con组,细胞凋亡率(28.65±2.71比8.23±0.81,q=33.622,P<0.05)、WISP1表达(0.92±0.08比0.45±0.04,q=22.873,P<0.05)高于Con组,miR-149-5p表达(0.44±0.04比1.00±0.05,q=30.571,P<0.05)低于Con组。IL-1β+AF-L、IL-1β+AF-M、IL-1β+AF-H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IL-6(5.03±0.49、3.95±0.31、2.86±0.27比6.11±0.61,q=7.887、14.775、23.735,P<0.05)、IFN-γ(37.19±3.21、24.58±2.44、13.54±1.32比53.62±5.33,q=16.063、28.391、39.184,P<0.05)和TNF-α(21.65±2.17、12.64±1.28、6.95±0.63,q=14.014、30.017、40.123,P<0.05)含量低于IL-1β组,细胞凋亡率(22.47±2.23、16.98±1.54、10.54±1.12比28.65±2.71,q=10.175、19.215、29.818,P<0.05)、WISP1表达(0.78±0.07、0.66±0.06、0.53±0.05比0.92±0.08,q=6.813、12.653、18.980,P<0.05)低于IL-1β组,miR-149-5p表达高于IL-1β组。IL-1β+miR-149-5p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IL-6(3.21±0.31比6.19±0.61,t=13.065,P<0.05)、IFN-γ(16.47±1.68比54.23±5.33,t=20.270)和TNF-α含量(9.36±0.94比28.46±2.81,t=19.338,P<0.05)低于IL-1β+miR-NC组,细胞凋亡率(12.33±1.25比29.65±2.41,t=19.139,P<0.05)低于IL-1β+miR-NC组。IL-1β+si-WISP1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IL-6(3.41±0.34比6.22±0.58,t=12.539,P<0.05)、IFN-γ(17.23±1.72比55.12±5.41,t=20.023,P<0.05)和TNF-α(10.33±1.08比27.65±2.74,t=17.642,P<0.05)含量显著低于IL-1β+si-NC组,细胞凋亡率(13.54±1.47比28.61±2.73,t=11.678,P<0.05)低于IL-1β+si-NC组。miR-149-5p与WISP1直接结合。IL-1β+AF+anti-miR-149-5p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IL-6(5.84±0.58比2.71±0.26,q=20.382,P<0.05)、IFN-γ(46.22±4.31比13.98±1.37,q=27.042,P<0.05)和TNF-α(25.32±2.51比6.77±0.67,q=29.011,P<0.05)含量高于IL-1β+AF+anti-miR-NC组,细胞凋亡率(21.41±2.33比9.68±0.96,q=17.964,P<0.05)高于IL-1β+AF+anti-miR-NC组。结论芍药内酯苷通过调控miR-149-5p/WISP1通路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微小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