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肺动脉瓣环指数(PAI)在法洛四联症(TOF)患儿环补片(transannular patch,TAP)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诊断TOF并行根治术的130例患儿,纳入本研究112例,排除18例。将其分为跨环补片组与非跨环补片组,测量肺动脉瓣环及主动脉瓣环等相关数值,计算每组PAI、肺动脉瓣Z值和主肺动脉Z值等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研究共112例,年龄(22.87±12.21)个月;男66例,女46例;体质量(9.94±4.08)kg;死亡3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导致脓毒血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62例(55.8%)未行TAP,50例(44.2%)行TAP。TAP组患儿的肺动脉瓣Z值、主肺动脉Z值及PAI较小,与未行T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AI在0.53的曲线下面积(AUC)0.85,敏感度75%,特异度80%;肺动脉瓣Z值在-1.98的AUC 0.88,敏感度80%,特异度71%;主肺动脉Z值在-2.12的AUC 0.87,敏感度77%,特异度87%。将PAI(>0.53)与主肺动脉Z值(>2.12)的临界值联合分析,有88.2%的患儿可避免TAP;将肺动脉瓣Z值(>-1.91)与主肺动脉Z值(>2.12)的临界值联合分析,有94%的患儿可避免TAP。结论肺动脉瓣环指数在TOF根治中是否行TAP的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其预测效果与肺动脉瓣Z值效果相同。联合主动脉动脉Z值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跨环补片 肺动脉瓣环指数 肺动脉瓣Z值 主肺动脉Z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血栓弹力图(TEG)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运城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发病时间<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出现END设为A组,151例未出现END设为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和TEG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男性比例(58.82%)和吸烟比例(20.59%)均显著低于B组(80.79%,38.41%)(χ2=11.40、4.45,均P<0.05);A组合并糖尿病比例(41.18%)、基线NIHSS评分[(5.23±1.90)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62±0.72)mg/L]均显著高于B组[19.21%,(2.40±1.35)分,(1.70±0.49)mg/L](χ2=5.89,t=2.26、3.27,均P<0.05);A组凝血反应时间(RT)[(4.10±1.08)min]和凝血形成时间(KT)[(1.33±0.30)min]均显著少于B组[(4.41±1.35)min,(1.56±0.42)min](t=-3.72、-3.30,均P <0.05);A组RT缩短比例(82.35%)和KT缩短比例(22.06%)均显著高于B组(58.28%,7.95%)(χ2=5.86、4.55,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RT缩短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P<0.05);同时合并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END发生相关(OR=2.95、1.38、1.61,均P<0.05)。结论TEG凝血时间RT缩短可用于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END发生预测;临床医师可据此早期评估病情转归并给予针对性干预,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卒中 脑缺血 血栓弹力描记术 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质 神经损伤 预测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影响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39例肝细胞癌行肝移植后肺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99例,女40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23~73岁。339例病人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2∶1比例分为训练集226例和验证集113例。病人均行经典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观察指标:(1)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2)随访情况。(3)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影响因素分析。(4)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肺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肺转移率和绘制肺转移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评价。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误差。结果(1)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情况:训练集226例病人与验证集11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训练集病人随访时间为5.2~6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3个月;验证集病人随访时间为4.3~6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4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时间,训练集病人中21.24%(48/226)发生肺转移,发生肺转移中位时间为8.5个月;验证集病人中19.47%(22/113)发生肺转移,发生肺转移中位时间为7.8个月。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术后肺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44,P>0.05)。(3)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甲胎蛋白、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术后治疗是影响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65,3.413,1.140,3.791,2.524,2.053,1.833,95%可信区间为0.263~0.822,1.740~6.695,1.091~1.191,1.763~8.154,1.903~3.349,1.047~4.027,1.038~3.23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长径、血管侵犯是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0.462,1.076,2.170,95%可信区间为0.253~0.843,1.013~1.143,1.545~3.048,P<0.05)。(4)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C-index为0.810,95%可信区间为0.758~0.863;在验证集C-index为0.802,95%可信区间为0.723~0.881,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训练集中,6个月、1年、2年列线图预测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95%可信区间为0.725~0.905)、0.863(95%可信区间为0.809~0.917)、0.835(95%可信区间为0.771~0.900)。验证集中,6个月、1年、2年列线图预测模型ROC的AUC分别为0.873(95%可信区间为0.801~0.945)、0.858(95%可信区间为0.760~0.956)、0.841(95%可信区间为0.737~0.945)。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模型公式=33.300 06+(-33.300 06)×年龄(≤50岁=0,>50岁=1)+2.857 14×肿瘤长径(cm)+31.585 71×血管侵犯(M0=0,M1=1,M2=2,肉眼癌栓=3)。模型风险评分最佳阈值为77.5分,风险评分≥77.5分为高危组,风险评分<77.5分为低危组。训练集中,高危组和低危组病人6个月、1年、2年肝移植后肺转移率分别为16.7%、39.2%、46.4%和1.4%、4.1%、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86,P<0.05)。验证集中,高危组和低危组病人6个月、1年、2年肝移植后肺转移率分别为17.6%、29.0%、39.5%和0、3.1%、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5.29,P<0.05)。结论年龄、肿瘤长径和血管侵犯是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肺转移发生风险。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肺转移 列线图模型 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序列影像组学在预测急性胰腺炎复发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147例,其中首发AP患者102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RAP)患者45例,以7∶3比例随机地将其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102例(AP 70例,RAP 32例)和验证组45例(AP 32例,RAP 13例),同时收集两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结石、高脂血症、饮酒史、并发症、严重程度)。利用IBEX软件勾画三维的胰腺实质周围并提取纹理特征,包括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游程矩阵、直方图、形状。采用单因素分析、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建立预测AP复发的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基于8个纹理特征(信息测量校正、集群趋势、相关性、非相似性、熵、游程非均匀性、偏度、体积)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AP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训练组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AP复发的AUC为0.870 (95% CI:0.791~0.949),敏感度为0.903,特异度为0.831,在验证组中AUC为0.836 (95% CI:0.718~0.954),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774,基于高脂血症的临床模型预测AP复发的AUC为0.634 (95% CI:0.550~0.717),敏感度为0.689,特异度为0.578。结论基于磁共振T2WI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AP复发。信息测量校正、集群趋势、相关性、非相似性、熵、游程非均匀性、偏度、体积是RAP的显著预测因素。

  • 标签: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T2加权成像 急性胰腺炎 复发
  • 作者: 李蕊 方晓霞 赵杰 李秋昉 李艳丽 张会敏 张志敏 杨洪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27期
  • 机构: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神经外科一 453000,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护理部 453000,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神经外科二 453000,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二 453000,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453003,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儿一科 453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医院中应用Rothman-Keller预警模型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的效能。方法2018年6月选取与新乡市中心医院有合作关系的4个社区医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 26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othman-Keller模型收集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尿酸血症、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脑卒中家族史、颈动脉斑块阳性、规律服药、坚持体育锻炼、吸烟共12项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特征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因素的差异。于2019年6月和2020年6月分别进行随访,随访主要内容为血压控制情况、脑卒中发生情况和死亡情况等。采用Rothman-Keller模型分别评估总体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分析该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1 267例高血压患者中,共失访54例,失访率为4.26%;随访时间为(43.40±8.22)个月。男性患者的收缩压、LDL-c、吸烟比例和颈动脉斑块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thman-Keller模型判断总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并发脑卒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82、0.76、75.93%;0.86、0.82、81.78%;0.73、0.83、82.61%。Rothman-Keller模型判断总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并发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0.784、0.824 (P< 0.01)。结论Rothman-Keller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操作简便,是实用的脑卒中风险预测工具。

  • 标签: 老年人 高血压 脑卒中 社区 风险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B)、记忆B细胞亚群(CD19+CD27+B)上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 of zeste homolog 2, EZH2)动态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就诊的脓毒症患者48例,同期来院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28 d存活与否将脓毒症组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集确诊脓毒症1 d、3 d、7 d共3个时间点血标本(健康对照组于清晨空腹仅抽取1次),收集不同时间点脓毒症组的血常规、IL-6、血气分析等,统计SOFA和APACHE Ⅱ评分。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CD19+B细胞上EZH2阳性率及平均荧光强度、CD19+CD27+B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对判断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①脓毒症组确诊后第1、3、7天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CD19+CD27+B淋巴细胞上EZH2表达的阳性率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EZH2在CD19+B淋巴细胞、CD19+CD27+B淋巴细胞上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②死亡组第1天CD19+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明显高于存活组,然而死亡组第3和7天CD19+CD27+B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却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③脓毒症患者第1天CD19+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IL-6水平均为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④APACHE Ⅱ评分的AUC为0.907(95%CI:0.825~0.990),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76.67%;SOFA评分的AUC为0.831(95%CI:0.706~0.955),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86.67%;CD19+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的AUC为0.799(95%CI:0.657~0.941),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0.77%,灵敏度优于SOFA评分,特异度高于APACHE Ⅱ评分。结论脓毒症患者B淋巴细胞上EZH2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B淋巴细胞上EZH2的表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脓毒症 B淋巴细胞 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的内镜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镜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镜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镜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危险因素 早期胃癌 内镜下切除术 非治愈性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在Raystation计划系统上实现基于危及器官剂量预测和射野角度优化的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自动设计。方法选取50例食管癌IMRT计划数据作为训练集,训练危及器官剂量预测模型。另外选取20例病例应用RuiPlan自动计划脚本和人工方法分别进行计划设计,其中在自动计划中使用射野角度优化和危及器官剂量预测模型。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计划的剂量差异和工作效率。结果人工计划和自动计划计划靶体积的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全肺V5Gy与脊髓Dmax均相近(均P>0.05)。自动计划的左肺和右肺V20Gy、Dmean较人工计划下降1.1%、0.37 Gy和1.2%、0.38 Gy (均P<0.05),心脏V30Gy、V40Gy、Dmean较人工计划下降5.1%、3.0%、1.41 Gy (均P<0.05)。自动计划的人工操作时间、计算机处理时间、机器跳数较人工计划分别减少了65.8%、14.1%、17.2%(均P<0.05)。结论RuiPlan自动计划脚本能够通过危及器官剂量预测和射野角度优化的方法提高食管癌计划设计效率,为食管癌放疗计划设计提供了另一种可选途径。

  • 标签: 剂量预测 射野角度优化 自动计划 食管肿瘤/调强放射疗法
  • 作者: 蒋梦迪 张晓蕾 侯阳 郑敏文 张佳胤 张波 张代民 徐磊 胡秀华 王怡宁 杨健 刘辉 周帆 杨桂芬 张龙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 21000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沈阳 11000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西安 710000,上海市第六医院放射科 200233,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225300,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科 2100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放射科10002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10073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710061,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03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解剖和血流储备分数(FFR)功能不匹配的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CT斑块特征,并确定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中国11家医疗中心行冠状动脉CTA(CCTA)、ICA和有创FFR检查的419例患者的515支管腔直径狭窄程度(DS)≥50%的病变血管,其中匹配组229支(FFR≤0.80)和不匹配组286支(FFR>0.80)。记录病变所在血管并测量斑块的CT特征,包括冠状动脉开口至病变近段的距离、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管腔面积、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及各成分体积、重塑指数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采用约登指数确定斑块定量特征的的最佳阈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斑块特征与不匹配病变的关系;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不同斑块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与匹配组相比,不匹配组斑块具有狭窄程度更轻、斑块负荷更小、病变更短、斑块体积(包括各成分体积)更小、FFR值更高和最小管腔面积更大的特点,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重度复杂斑块在匹配组更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LAD病变、最小管腔面积>4 mm2、病变长度、斑块负荷、斑块钙化体积<27 mm3、斑块脂质体积<30 mm3、斑块纤维体积<150 mm3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对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具有预测意义;并将这些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最小管腔面积>4 mm2(OR=3.371,95%CI 1.903~5.973,P<0.001)、斑块脂质体积<30 mm3(OR=3.014,95%CI 1.691~5.373,P<0.001)、斑块形态复杂程度(轻度OR=17.772,95%CI 8.072~39.128,P<0.001;中度OR=6.383,95%CI 3.739~10.896,P<0.001)是导致病变解剖与功能不匹配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3个斑块特征预测不匹配病变的AUC值为0.824,优于任何单一斑块特征的AUC(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病变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脂质体积和斑块形态复杂程度是解剖功能不匹配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预测能力。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斑块特征
  • 作者: 于佳琦 张臻 任凯 王伟 刘颖 李倩 叶兆祥 赵路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放射肿瘤学系放射肿瘤科(Maastro),马斯特里赫特 6229ET,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肺癌和食管癌易患放射性肺炎(RP)患者的放射组学共同特征,建立能够同时预测两种肿瘤放疗后发生RP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放疗的Ⅲ期肺癌和Ⅲ期食管癌各100例,依据随访影像学资料及临床信息进行RP分级,并收集其定位CT图像,将全肺作为感兴趣区域进行放射组学特征的提取,分析与RP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剂量学特征,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提取出放射组学特征1691个,肺癌和食管癌患者经过方差分析、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降维后与RP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分别为8个和6个,其中相同的参数为5个。使用随机森林构建预测模型,将肺癌和食管癌分别交替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食管癌和肺癌作为独立验证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2和0.645。结论构建肺癌和食管癌患者发生RP的共同预测模型是可行的,但还需进一步扩充样本量,并且纳入临床和剂量学参数增加其准确度、稳定性和泛化能力。

  • 标签: 肺肿瘤 食管肿瘤 放射组学 放射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6例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并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法(抽取1 000次)作为验证集进行内部验证。结果646例患者术后的随访时间为(48.4±16.6)个月(28.6~57.6个月),其中82例(12.7%)患者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袭性肿瘤(OR=6.616,95%CI:3.287~13.317)、肿瘤增殖(OR=8.842,95%CI:4.390~17.807)、肿瘤最大直径大(OR=7.878,95%CI:4.530~13.699)是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肿瘤全切除(OR=0.019,95% CI:0.003~0.100)是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均P<0.01)。ROC结果显示,上述因素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5~0.966),灵敏度为81.71%,特异度为94.86%。内部验证显示AUC为0.929 (95%CI:0.893~0.964)。结论肿瘤直径大、侵袭性肿瘤、肿瘤增殖及肿瘤不完全切除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预测肿瘤复发的效能较高。

  • 标签: 垂体肿瘤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复发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入院时病情稳定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风险预测评分,以筛选需要CCU的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805例行PCI治疗的入院时病情稳定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654例患者作为建模组,有CCU需求125例,无CCU需求529例;2018年8月至2018年10月151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有CCU需求28例,无CCU需求123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确定评分标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805例STEMI患者中,有CCU需求153例(19.01%),其中泵衰竭(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最多见(113例)。建模组中,最终年龄(60~74岁,OR = 1.513,95% CI 0.945~2.424,P = 0.085;≥75岁,OR = 2.740,95% CI 1.371~5.478,P = 0.004)、总缺血时间>4 h(OR = 1.701,95% CI 1.022~2.831,P = 0.041)、入院休克指数≥ 0.8(OR = 1.910,95% CI 1.178~3.099,P = 0.009)、多支血管病变(OR = 2.090,95% CI 1.272~3.432,P = 0.004)、术前病变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级(OR = 2.099, 95% CI 1.313 ~ 3.353,P = 0.00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OR = 3.696,95% CI 2.347~5.819,P<0.001)、既往有脑卒中史(OR = 3.927,95% CI 2.057~7.500,P<0.001)共7个变量是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年龄<60岁为0分、60~74岁为1分、≥75岁为2分,总缺血时间>4 h为1分,入院休克指数≥0.8为2分,多支血管病变为2分,术前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0级为2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3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为3分,总分15分。0~6分患者为低风险,7~15分为高风险。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建模组中,风险预测评分诊断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 CI 0.692~0.788,P = 0.580);验证组中,风险预测评分预测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AUC为0.755(95% CI 0.658~0.853,P = 0.755)。结论基于年龄、总缺血时间、入院休克指数、多支血管病变、术前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既往有脑卒中史建立了预测入院时病情稳定且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风险预测评分,用于识别发生并发症的高风险患者,帮助医生进行CCU决策,为合理分配有限的CCU资源提供简便、实用的临床工具。

  • 标签: 心肌梗塞 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 预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aden量表、NRS 2002对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治疗的612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收集表、Braden量表、NRS 2002收集资料。通过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评价Braden量表、NRS 2002及两者联合对ICU患者MARSI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612例ICU患者的MARSI发生率为11.3%(69/612)。发生MARSI患者与未发生MARSI患者的Braden量表、NRS 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aden量表、NRS 2002及两者联合预测ICU患者发生MARS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4(95%CI 0.477~0.651)、0.670(95%CI 0.601~0.738)、0.724(95%CI 0.651~0.796),且两者联合预测MARSI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应用Braden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aden量表联合NRS 2002预测MARS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739和0.663。结论ICU患者MARSI的发生率较高,Braden量表联合NRS 2002能有效预测ICU患者MARSI的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可结合量表的评估结果进行恰当的皮肤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预防与处理,保障皮肤安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医用粘胶 皮肤损伤 Braden量表 营养风险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1 h)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后尿源性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60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0例,女50例。平均年龄(51.8±11.9)岁。伴高血压病68例,糖尿病26例。既往有内镜取石手术史16例。术前有发热病史12例,术前置管6例。24例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12例术前尿亚硝酸盐阳性,32例术前尿常规白细胞(+++)。160例均行单通道钬激光mPCNL。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输液量。所有患者均术后1 h留取血液标本,检测血常规、白蛋白,计算血白细胞变化幅度△WBC和白蛋白变化幅度△Alb。术后行结石成分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m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160例,脓毒症组13例(8.1%),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53.1±8.2)岁;非脓毒症组147例(91.9%),男103例,女44例;平均年龄(51.7±12.1)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在结石性质[感染性结石占比:38.5%(5/13)与8.8%(13/147)]、手术时间[(94.6±26.2)min与(63.6±24.5)min]、尿细菌培养阳性率[46.2%(6/13)与12.2%(18/147)]、尿亚硝酸盐阳性率[30.8%(4/13)与5.4%(8/147)]、尿白细胞定性强阳性率[61.5%(8/13)与11.3%(24/147)]、术后早期白蛋白[(34.2±2.7)g/L与(40.7±6.2)g/L]和术后早期△Alb [(18.3±4.6)%与(3.8±14.3)%]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白细胞定性强阳性(OR=57.704,95%CI 2.407~1383.427,P=0.012)、术后早期血白细胞计数(OR=2.406,95%CI 1.154~3.627,P=0.014)和术后早期△Alb(OR=1.373,95%CI 1.083~1.740,P=0.009)是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Alb的曲线下面积为0.926,明显大于术后早期血白细胞计数(0.603)和尿白细胞定性(0.726)(P<0.01)。△Alb的临界值为14.6%,预测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8%和84.6%。结论尿白细胞定性强阳性、术后早期△Alb和血白细胞计数是mPCNL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术后早期△Alb对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肾结石 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 尿源性脓毒症 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CT平扫岛征、黑洞征及其联合征象在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5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完成首次头颅CT检查,并且在首次检查后24 h内复查头颅CT。根据是否存在血肿扩大(血肿体积增加>6 ml或血肿量增加>33%)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P<0.1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CT复查显示血肿早期扩大与否作为金标准,评价CT早期征象对血肿早期扩大的预测效能。结果首次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有岛征者24例,有黑洞征者27例。依据复查头颅CT检查结果分组,血肿扩大组28例,血肿未扩大组5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部位、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患者的首次CT血肿量大、有CT岛征者占比高、有CT黑洞征者占比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岛征(OR=10.319,95%CI:3.011~35.372,P=0.001)和CT黑洞征(OR=4.181,95%CI:1.327~13.170,P=0.015)均为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预测因素。CT岛征、黑洞征及岛征联合黑洞征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灵敏度分别为60.7%、57.1%及82.1%,特异度分别为87.7%、80.7%及73.7%,AUC分别为0.742、0.689及0.779。结论CT平扫岛征和黑洞征可辅助临床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联合两征象的预测效能更好。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预测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岛征 黑洞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6例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并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法(抽取1 000次)作为验证集进行内部验证。结果646例患者术后的随访时间为(48.4±16.6)个月(28.6~57.6个月),其中82例(12.7%)患者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袭性肿瘤(OR=6.616,95%CI:3.287~13.317)、肿瘤增殖(OR=8.842,95%CI:4.390~17.807)、肿瘤最大直径大(OR=7.878,95%CI:4.530~13.699)是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肿瘤全切除(OR=0.019,95% CI:0.003~0.100)是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均P<0.01)。ROC结果显示,上述因素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5~0.966),灵敏度为81.71%,特异度为94.86%。内部验证显示AUC为0.929 (95%CI:0.893~0.964)。结论肿瘤直径大、侵袭性肿瘤、肿瘤增殖及肿瘤不完全切除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预测肿瘤复发的效能较高。

  • 标签: 垂体肿瘤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复发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入院时病情稳定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风险预测评分,以筛选需要CCU的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805例行PCI治疗的入院时病情稳定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654例患者作为建模组,有CCU需求125例,无CCU需求529例;2018年8月至2018年10月151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有CCU需求28例,无CCU需求123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确定评分标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805例STEMI患者中,有CCU需求153例(19.01%),其中泵衰竭(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最多见(113例)。建模组中,最终年龄(60~74岁,OR = 1.513,95% CI 0.945~2.424,P = 0.085;≥75岁,OR = 2.740,95% CI 1.371~5.478,P = 0.004)、总缺血时间>4 h(OR = 1.701,95% CI 1.022~2.831,P = 0.041)、入院休克指数≥ 0.8(OR = 1.910,95% CI 1.178~3.099,P = 0.009)、多支血管病变(OR = 2.090,95% CI 1.272~3.432,P = 0.004)、术前病变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级(OR = 2.099, 95% CI 1.313 ~ 3.353,P = 0.00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OR = 3.696,95% CI 2.347~5.819,P<0.001)、既往有脑卒中史(OR = 3.927,95% CI 2.057~7.500,P<0.001)共7个变量是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年龄<60岁为0分、60~74岁为1分、≥75岁为2分,总缺血时间>4 h为1分,入院休克指数≥0.8为2分,多支血管病变为2分,术前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0级为2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3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为3分,总分15分。0~6分患者为低风险,7~15分为高风险。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建模组中,风险预测评分诊断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 CI 0.692~0.788,P = 0.580);验证组中,风险预测评分预测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AUC为0.755(95% CI 0.658~0.853,P = 0.755)。结论基于年龄、总缺血时间、入院休克指数、多支血管病变、术前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既往有脑卒中史建立了预测入院时病情稳定且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风险预测评分,用于识别发生并发症的高风险患者,帮助医生进行CCU决策,为合理分配有限的CCU资源提供简便、实用的临床工具。

  • 标签: 心肌梗塞 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 预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行多导睡眠监测的打鼾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形态测量指标建立一种简单易行且高效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临床预测模型,便于提高中重度OSAHS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做多导睡眠监测(PSG)的打鼾患者299例,根据PSG检测结果分为中重度OSAHS组(143例)及对照组(15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数据,形态测量数据,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另外收集2019年1—10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做PSG检查的打鼾患者110例作为验证数据集。将110例验证数据集按照各危险因素及赋值带入方程,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打鼾患者中的中重度OSAHS预测方程为y = -10.707 86+ 0.589 60 ×性别+ 0.141 61 ×体质量指数+ 1.281 62 ×扁桃体大小+ 1.807 43 ×改良Mallampati分级,该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851(95% CI 0.807 ~ 0.895),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79.5%,临界值为0.634。验证数据集ROC曲线的AUC为0.827(95% CI 0.751 ~ 0.904),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6.0%,准确率为79.1%,阳性预测值5.238,阴性预测值0.310。结论联合临床方便获取的临床资料数据(性别)、人体测量指标(体质量指数、改良Mallampati分级的舌位、扁桃体大小)建构的预测模型对打鼾患者中重度OSAHS具有较高的预测效率,该模型经外部验证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

  • 标签: 打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感染患者死亡及实施应急处置前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生命体征对患者预后及实施应急处置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11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生命体征,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生命体征在预后及应急处置分组中的统计学意义及预测价值。结果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在存活组(112例)与死亡组(99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038~177.102,P<0.01),其中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7、0.495、0.294、0.899、0.988、0.827,以血氧饱和度变化的预测效能最高(高等水平),其对应的最佳截断点为0.91;在应急处置组(103例)与非应急处置组(108例)之间,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在2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247、8.001、9.066,P<0.01),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1、0.732、0.813、0.346、0.102、0.543,其中以呼吸频率变化的预测价值最高(中等水平),其对应的最佳截断点为27.5。结论不同生命体征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患者病情变化预测的效能不同,当呼吸频率超过27次/min时提示患者需实施抢救等应急处置的概率将增加,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血氧饱和度<0.91时,患者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 标签: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粒细胞缺乏期 生命体征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个体化预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因AECOPD入院的1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法分为训练集(n=133)和验证集(n=42),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训练集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每年AECOPD发生次数≥2次、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未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FEV1%预计值<30%和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是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危险因素建立预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848和0.735,校正曲线均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2(95%CI:0.829~0.895)和0.748(95%CI:0.707~0.779)。结论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较多,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急性加重期 呼吸衰竭 列线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