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化护理管理在感染科医院感染控制与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感染科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护理人员30名为研究对象,并设为常规组,对其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将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护理人员30名为研究对象,并设为研究组,对其实施强化护理管理;之后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较常规组更高(P<0.05);研究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手卫生合格率、医疗废物处理达标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感染科医院感染控制中实施强化护理管理予以干预,其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强化护理管理 感染科 医院感染控制 护理质量 影响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原体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对儿童的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支原体感染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儿童出现持续性咳嗽、发热等症状,并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此外,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 标签: 支原体感染 儿童 呼吸道感染 治疗策略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应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等效性进行评价,并就其在结核病临床诊治上的应用予以研究。方法:对受试者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痰涂片及结核相关生化指标、血沉上的比较和分析,以对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应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应用予以评估。结果:结核病组的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结核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的阳性率(P<0.05);结合生化指标、血沉检测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组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阴性组的表达量(P<0.05)。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可应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判断且较为可靠。

  • 标签: 肺结核 T细胞检测 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临床护理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感染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新生儿,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对策。结果: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系统,发生率为46.67%,其次为消化道系统(26.67%)、口腔(20.00%)以及皮肤(6.67%)。结论: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下,护理人员消毒不当,未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均会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此时需要采用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落实关于感染知识的相关培训等措施,加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

  • 标签: 新生儿 院内感染 护理因素 感染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支原体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对儿童的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支原体感染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儿童出现持续性咳嗽、发热等症状,并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此外,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 标签: 支原体感染 儿童 呼吸道感染 治疗策略 个体化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原体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对儿童的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支原体感染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儿童出现持续性咳嗽、发热等症状,并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此外,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 标签: 支原体感染 儿童 呼吸道感染 治疗策略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化护理管理在感染科医院感染控制与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感染科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护理人员30名为研究对象,并设为常规组,对其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将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护理人员30名为研究对象,并设为研究组,对其实施强化护理管理;之后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较常规组更高(P<0.05);研究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手卫生合格率、医疗废物处理达标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感染科医院感染控制中实施强化护理管理予以干预,其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强化护理管理 感染科 医院感染控制 护理质量 影响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感染儿科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分析实习护生认知度现状及其差异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实习护生医院感染防控知识问卷,以无记名形式对儿科50名实习护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共发出问卷调查表50份,回收率100%,护生对所调查内容中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5%。结论感染儿科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有待提高,实习医院应加强实习护生上岗前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及行为。

  • 标签: 感染儿科 实习护生 医院感染 认知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对病菌清除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10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研究,以2022.1-2023.1期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分组,对照组(n=51)、综合组(n=51),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结果:综合组病菌清除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数据差异,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可有效进行细菌清除,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提升护理满意度评分,值得应用。

  • 标签: 感染性疾病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综合护理 病菌清除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循证的感染控制流程在门诊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共4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200例实施的是常规感染控制;观察组200例采取的是基于循证的感染控制流程。评估感染控制效果。结果 观察组门诊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感染控制流程的实施,可提升门诊医护人员门诊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及专业技能,利于规避门诊医院感染情况。

  • 标签: 门诊 医院感染管理 基于循证的感染控制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Mp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防治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基于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SCH)开展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筛选2018-2021年在SCH住院的<16岁CAP病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等信息,通过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查询研究对象的病原检测结果,比较Mp、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比较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对病情严重性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8 274名CAP住院病例,其中Mp阳性2 184例(26.4%);Mp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P<0.001),随月龄增加而升高(P<0.001),夏秋季高于冬春季(P<0.001)。喘息、气促、喘鸣音及肺部呈片状阴影的发生率,以及发热和住院天数等指标在Mp、细菌和病毒感染病例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月龄Mp混合感染病例出现喘息症状及痰鸣音和喘鸣音的比例高于单纯感染病例,≥60月龄混合感染病例较Mp单纯感染更易出现气促症状(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童(aOR=1.38,95%CI:1.15~1.67)、<6月龄(aOR=3.30,95%CI:2.25~4.89)、6~月龄(aOR=3.44,95%CI:2.63~4.51)、24~月龄(aOR=2.50,95%CI:1.90~3.30)、48~71月龄(aOR=1.77,95%CI:1.32~2.37)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aOR=1.28,95%CI:1.06~1.55)为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Mp是导致儿童CAP住院的主要病原体,单纯Mp感染病例较细菌、病毒感染病例发热天数更长;Mp常与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男童、<72月龄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是Mp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儿童 社区获得性肺炎 混合感染
  • 简介:摘要1例65岁患者因左眼球突出伴眼痛、牙痛及咬合困难2个月就诊眼科。眼部检查发现左眼球突出,外侧眶周及颞窝可触及肿块,颌面部CT检查提示左眼眶底壁占位。入院后1周,患者突然出现左眼眶周及额颞部皮肤红肿,伴心慌、胸闷、恶心、呕吐、低血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显著升高,诊断为左眼眶蜂窝织炎伴感染性休克。经过纠正休克、抗感染治疗及手术切开排脓引流后,感染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左眼矫正视力1.0,左眼上睑皮肤切口愈合良好。

  • 标签: 眼眶蜂窝织炎 休克,脓毒性 病灶感染,牙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 感染性疾病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 201 8 年 4 月至 201 9 年 9 月在感染性疾病科发生的 40 例护理行为危险事故,根据资料分析事故发生原因。结果: 40 例危险事故中交叉感染占 42.5% ,毒液处理不当占 22.5% ,针刺伤患者占 15% ,肺部感染占 26.7% 。预防措施实施前危险事故发生率为 8.37% ,预防措施实施后危险事故发生率为 1.55% 。结论:规范化的操作和严格的流程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时刻保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帮助患者护理人员减少风险。

  • 标签: 感染科 护理 感染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和发生感染相关因素,为医院预防和感染控制提供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外科系统所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细菌学检验要求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筛查和分析。通过患者因素和非条件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一年中进行的外科手术共计2740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69例,感染率2.5%,分离出病原菌69株,前几位的分别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中比例最高的大肠埃希菌。结论要针对医院外科感染病原菌进行密切监测,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 标签: 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医院在感染问题的护理方式,更好的为患儿服务。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儿童的患者为对象,他们均来自儿科综合病区、新生儿病区及重症监护室,入选的儿童人数一共有439例,并根据检测方法归纳引起患儿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结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感染的主要是受到光谱β-内酰胺酶所导致的,其次,则为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从原因上分析,该疾病患者多为年龄小、体重轻的患儿,此外,也会受到手术、慢性疾病的影响。结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原因分析,有利于加强预防环节的各项准备工作,控制病菌感染的方式,提升医护人员对于病菌的预防水平和责任感。此外,对患有感染的患儿进行隔离,实施相关的预防改善制度也有良好的疗效,能够减少护患矛盾,提升幼儿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控制其传播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

  • 标签: 小儿 多重耐药菌感染 医院感染 控制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