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政党与媒体都是当今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政治的生态差异。中西政党与媒体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形态。通过比较中西政党与媒体的关系的体制性差异,可以得出现代执政党利用、管理和驾驭媒体的经验教训。

  • 标签: 政党与媒体 体制性差异
  • 简介:用的八卦方位说或汉易卦气说去解说坤卦卦辞,都会遇到岁时和方位逆行的问题,这是违背八卦方位与卦气原理的.这表明有学者据帛书中"岁之义"的说法推断本经中有卦气思想的看法是行不通的.细考帛书原文,其"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一句其实本非解说坤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而是解说初六爻辞的.而就爻辞"履霜坚冰至"一语本身而言,我们无法从中看出什么方位问题,传本亦无此类解读,故帛书有关"岁之义"的说法只能视为帛书制作时代的观念.

  • 标签: 帛书 周易 八卦方位 卦气
  • 简介:鲍叔牙是齐桓公时的政治家。他早年与管伸共同经商、参战.关系密切;后精心辅助小白,帮助小白登上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支持管仲对齐国的治理。鲍叔牙是齐国的卿大夫,曾负责为桓公推荐人才。他忠言极谏,和管仲一起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时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上博简《鲍叔牙和隰朋谏》中,鲍叔牙谏议桓公远离佞臣,在政治上实施新举措,取得明显政治效果。但最终因为嫉恶如仇,政治上缺乏灵活性而没有位极人臣。

  • 标签: 鲍叔牙 齐桓公 管仲 上博简《鲍叔牙和隰朋之谏》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以来的“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理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理气一元论。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朱子原有的理论形态。陆世仪站在申明朱子之说的立场,坚定地维护朱子理气二元存在论架构以及理先于气说。陆世仪的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复兴朱子学这一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体认心得。其理先于气说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诸儒异说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

  • 标签: 陆世仪 理先于气 理气动静 时代意义
  • 简介: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宽容是个体平和包容地看待与己不同的价值理念、言谈举止等社会存在的积极心态,它存在人际宽容、群际宽容和文化宽容三个分析层次。每一层次上的宽容均可作为信任源而增加社会信任。"认同-渲染"模型认为,宽容与信任之间存在相互建构的关系,并且在人际、群际和文化三个层次间通过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机制而起作用。其中,从人际到群际再到文化的自下而上的作用路径主要通过社会渲染机制实现,从文化到群际再到人际的自上而下的作用路径则通过文化认同机制实现。为验证这一理论模型,还需要完善宽容的维度指标、构建相应的测量工作,并积累更多的经验证据。

  • 标签: 宽容 信任 宽恕 社会心态 “认同-渲染”模型
  • 简介:本文通过对朱熹《易学启蒙》的分析.考察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基础的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的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由此进一步研究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共同基础的“理”的意味。朱熹的易学不是在象数和义理哪一个的立场上对两种易学的综合.而是试图确立易学的基础,进而把对理的意味的系统的解释和说明作为最终目标。

  • 标签: 朱熹 先天易 后天易
  • 简介:用制度建设编织'权力笼',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腐败新思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反腐败问题提高到事关国家、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就如何认识和解决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认为在腐败成因上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固然重要,但制度上的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创造性地提出制度缺陷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秩序失范、腐败现象严重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用制度建设作为反腐败斗争的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并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科学地构建了制度治腐的理论框架。

  • 标签: 邓小平 制度建设 制度治腐
  • 简介:波普的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的“没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的批判,是对波兰尼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她的“具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的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的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的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的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的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的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变化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特别是哲学界、社会学界的重要旨趣。在研究方法上,以理论研究为主,但实证研究明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把社会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研究多于对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单一价值观的研究;在研究结论上,初步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走势,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多种社会价值观并存说。社会价值观多维立体变化说,社会价值观内在关系趋于均衡说和社会价值观范型转换说。

  • 标签: 改革开放 社会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 变迁
  • 简介:社会过程与文化变迁一直是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本文着重梳理了从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到当代美国人类学的解释流派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流变过程。这些理论的脉络经历了一个从法国到美国、从欧洲到美洲的思想流变而其经验研究则更是涉猎宽泛,其特征是重视对社会、文化、结构、观念、行为的研究,影响力既广且深,成为当下中国人类学理论、方法与经验研究都不得不借鉴和思考的学术资源。

  • 标签: 社会过程 文化变迁 文化理论 并接结构
  • 简介:<正>社会主少有机体是按规律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越是自觉地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愈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系统中,社会主义否定否定规律是其中一个基本规律。主体自觉

  • 标签: 社会有机体 主体自觉 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
  • 简介:本文以程颐与其弟子吕大临与苏季明的"中和"辩为中心,围绕双方辩论的焦点:中和的名义、已发与未发的工夫、应付情感的方法等,详细考察了北宋道学家视野中的"中和"说.本文认为,程颐与其高足的"中和"辩,体现了心性二元论的道德理性主义与心性一元论的道德直觉主义的交锋,一方面重新开启了"中和"说的不同视域,另一方面也为朱熹乾道五年的"中和"悟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契机.

  • 标签: 程颐 “中和”说 北宋 心性二元论 道学
  • 简介:儒教问题的争论,是事关文化建设与民族记忆的大问题。无论名称如何,存在一个儒教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舍此无以解读中国历史。自历史言之,儒教传统一方面与政治结构相融合,镶嵌于政治结构中,另一方面镶嵌于以宗族、家庭为代表的宗法制度之中,所以方能延续数千年之久。在价值多元、宗教多元背景下,丧失正统地位及政治扶持的碎片化的儒教该如何应对世俗化、多元化的社会?儒教是否只能以碎片化的状态进入当代?在原有的载体崩解之后,作为弥散型宗教的儒教,需重新寻找“挂搭”之处,或者以他体为体,或者以自体为体。实践中,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以儒教自身“被发明的传统”为体;2.以儒教为基础的新兴宗教为体;3.以其他制度宗教为体;4.以儒教为公民宗教。在儒教凭借各种载体复兴之外,以儒教为公民宗教的设想,长远看来,或许是较为可行的方向。

  • 标签: 儒教 儒教游魂说 儒教复兴 公民宗教
  • 简介:重庆老君洞道观始建于詹代,现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十方丛林。2010年12月29日,在“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老君洞道观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称号,受到隆重表彰。

  • 标签: 先进集体 教堂 寺观 和谐 全真龙门派 2010年
  • 简介:<正>当一种理论的热潮已经被历史打到了边缘,它的命运就好像在学术史中成为一段知识的话语记载,而不复有思想对垒的风流。对比十余年前西马理论传入国内时众人争说的场面和而今的背向与远离,不禁使人疑惑,难道西马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真的已被穷尽?一度震荡主

  • 标签: 资本主义精神 人道化 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进程 价值关怀 社会形式
  • 简介:黄宗羲与王夫之作为明遗民,早年都曾强调夷夏防。不过黄宗羲的夷夏观以文质论为思想根基,王夫之的夷夏观以义利辨为哲学归宗。前者是对汉唐儒学开放型夷夏观的总结,后者是对宋明理学保守型夷夏观的深化。这就从思想上解释了为何黄宗羲晚年转而认可清廷,而王夫之则继续坚决抵抗。

  • 标签: 文质论 义利之辨 黄宗羲 王夫之 夷夏观
  • 简介:哈贝马斯对阿多诺的批判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然而本文认为,阿多诺并不像哈贝马斯所认为的那样彻底否定理性。恰恰相反,阿多诺试图以美学来拯救被工具合理性所取代了的理性。因此,阿多诺的美学强调的是工具合理性与审美合理性的辩证关系。这就赋予艺术以认知的功能。在阿多诺那里,艺术的认知特性体现在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上。不过,这种真理内容并非纯粹客观的知识,而是指艺术作品对社会现实本质的认识,它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当然,阿多诺心目中的艺术作品,主要指的是现代主义的自律性作品,在其中,摹仿行为体现了主体—客体问的自由交往。因此,阿多诺认为,现代自律艺术乃是人类解放实践的典范。

  • 标签: 阿多诺 艺术 真理内容 摹仿 主体—客体的交往
  • 简介:中庸之道不可离,然而它又是不可能的,在《中庸》这种矛盾的叙述中打开了中庸的内在困厄。对于中庸而言,只有在智仁勇三达德中,中庸之道才能开启。为什么恰恰是德,而不是其他,构成了进入中庸的惟一途径?文章试图追问此一问题,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对此加以逻辑地展开:中庸是性、道、教的相互通达构成的文化境域总体,而在个人的修道活动中打开这个境域总体,也就是在修道活动中挣脱已经现成化的文化境域、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文化境域总体,而这正是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的实质。也只有德才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庸 性-道-教 德与文
  • 简介:朱子学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视域探究朱熹“道统”的微言大义,其中陈荣捷与余英时对“道统’’的诠释异尤为典型。陈荣捷以哲学形上学言说“道统”,将朱熹作为“道统”论的集大成者及后世传续“道统”的内涵终结者,从“理学家”身份阐扬朱熹“道统”的哲学价值。余英时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审视朱熹“道统”,将“道统”视为内圣外王兼收并蓄的助推器,从“士大夫”的身份呈现朱熹“道统”的政治旨趣。他们对朱熹“道统”的诠释,既追溯哲学内蕴又体现史学关怀,既呈现差异又彰显互补,是探究朱熹“道统”意义的不同尝试与努力。

  • 标签: 陈荣捷 余英时 道统 朱熹
  • 简介:世间万灵之和谐,建筑于天人合一的大厦巅;天人合一境界,架构于清净恬淡的基石之上;清净恬淡秉性,渊源于平和心灵的涵养之中。每个个体的心灵纯洁与否,与人间的和谐,以及世间天地人的和睦相应,有着莫大的关联。佛法特别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那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佛教净土教义一再将国土清净的基础安立于众生自心清净之上。

  • 标签: 心灵 融洽关系 和谐 佛教 纯洁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