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已经构建好的腺相关病毒-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重组体(rAAV-HTK),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HUVEC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凋亡蛋白酶(caspase-3)、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B1受体(ETR-B1)以及缓激肽B1受体、缓激肽B2受体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探讨利用rAAV-HTK治疗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将已经构建好的rAAV-HTK重组质粒感染体外培养的HUVEC细胞,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感染rAAV-HTK前后HUVEC中eNOS、caspase-3、ET-1、VEGF、ETR-B1以及缓激肽B1受体、缓激肽B2受体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转染有rAAV-HTK的HUVEC细胞内其细胞内eNOS的mRNA合成量增加,caspase-3的mRNA表达量降低,VEGF、ET-1、ETR-B1、缓激肽B1受体、缓激肽B2受体的mRNA表达量没有变化.结论rAAV-HTK重组体感染HUVEC细胞能够使HUVEC细胞内eNOS的mRNA表达量增高,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减低,提示HTK能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转HTK能够应用于高血压等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 标签: 激肽释放酶 内皮功能异常 RT-PER HTK基因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回声跟踪技术(ET)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T2DM患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共37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64.50岁。应用ET检测患者颈动脉参数,包括血管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及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大指数(AI),分析其与病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合并症的相关性。结果病程与Ep、β、PWVβ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C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AI无相关性;年龄与β呈正相关(P〈0.05),与Ep、AC、PWVβ、AI均无相关性;是否合并有高血压与Ep、β、AC、PWVβ、AI均无相关性;HbA1c、IR及BMI与Ep、β、AC、PWVβ、AI均无相关性。结论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主要与病程相关,年龄因素在内皮功能变化中也起到一定作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之后,即使良好控制血糖也难以将其逆转。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管内皮功能 回声跟踪技术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依那普利(ENALAPRIL)对对氧磷(PARA)所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EVAPVR)和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实验对象,以PARA为损伤药物,以ENALAPRIL为保护药,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EDRR)、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ECMP)及细胞培养液生化指标。结果ENALAPRIL显减轻了PARA(3.63µmol/L)对血管EDRR的抑制作用,降低了ECMP的增加,保护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阻滞了丙二醛(MDA)浓度的升高以及一氧化氮(NO)浓度的降低(均P<0.05)。结论ENALAPRIL对PARA所致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ENALAPRIL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 标签: 依那普利 对氧磷 内皮细胞 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尿酸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影响。方法搜集同一中心共138例患者入选该研究。高尿酸血症并急性脑梗死者入选92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同时入选同期血尿酸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实验组口服别嘌醇3个月治疗高尿酸血症。对这些人群进行抽血化验,记录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脂及hs-CRP,同时检测患者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并采用超声无创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进行血管内皮功能评估,治疗前后各组之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别嘌醇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血尿酸[(479.7±49.0) μmol/L vs. (381.2±76.7)μmol/L]、hs-CRP[(8.1±6.7) mg/L vs. (5.1±4.6) mg/L]、收缩压[(124.7±26.3) mmHg vs. (97.4±13.5) mmHg]明显降低(P<0.05),FMD[(7.6±3.5%) vs. (11.2±3.9%)]明显升高(P<0.05),FMD升高的程度与血尿酸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63, 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FMD的独立影响因子(β=-0.229, P=0.035)。结论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降尿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患者血压,进一步印证了高尿酸血症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别嘌醇 血尿酸 血流介导血管舒张 急性脑梗死 血压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内皮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中老年人,且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的角膜水肿、硬币状或线状角膜后沉积物、轻度的前房反应,可伴有眼压升高或反复发作的前葡萄膜炎病史。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既往研究提出其与病毒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因此现阶段的治疗方案为经验性的抗病毒治疗联合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尽早的明确诊断及持续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保护角膜内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21,57: 624-629)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角膜内皮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浓度草酸刺激对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rterial endothelial cells,HAECs)的损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按照是否用草酸干预将HAECs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用30、100、200、300 μmol/L浓度草酸干预细胞不同的时间。采用MTT比色法检测HAE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荧光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内钙含量;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可显著抑制HAECs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48 h后,HAECs胞内钙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分别P<0.05、P<0.001、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200 μmol/L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S期占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slc26a1、slc26a5、slc26a11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均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的p-JAK2和p-STA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高浓度草酸可能通过转运体slc26a1、slc26a5、slc26a11进入HAECs发挥抑制内皮增殖、升高细胞内钙含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草酸可能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尿毒症毒素之一。

  • 标签: 草酸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草酸转运体
  • 简介:摘要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是新生儿期罕见的血管瘤,特征性病理学表现为异常血管和淋巴管生成,若不及时干预容易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本文报道1例以生后左腿肿块起病的新生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以提高新生儿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 标签: 婴儿,新生 卡波西型血管瘤 内皮瘤,卡波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肱动脉内皮功能影响因素。方法研究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6 861例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受检者,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数据采集。对各类代谢因子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对饮食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3 430/6 861)和验证性因子分析(3 431/6 861),并将饮食模式、心血管危险因素与FMD构建SEM,以多路径回归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因子分析将饮食条目分为健康类食品、肉类食品、补充类食品。SEM中,年龄(β=0.27)和血压(β=0.12)对低FMD有较明显影响,三酰甘油(β=0.03)、空腹血糖(β=0.04)、体质指数(β=0.08)对低FMD均有正相关(均P<0.05)。健康类食品与血压(β=-0.04)、体质指数(β=-0.04)有负相关,肉类食品与三酰甘油(β=0.33)、血压(β=0.06)、空腹血糖(β=0.20)、体质指数(β=0.16)均有正相关,补充类食品与FBG(β=-0.30)有负相关,也是SEM中唯一对FMD有直接效应的饮食模式(β=0.05)。结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能分析各风险因素对总体的影响和单项指标间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年龄、饮食模式、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肱动脉内皮功能损伤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饮食模式和代谢指标的综合控制能潜在预防和改善心血管早期损伤。

  • 标签: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代谢综合征 体格检查 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FECD患者25例(32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观察1年。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F=122.14, P<0.001);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 P=0.25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183.87±401.79)个/mm2,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 896.84±377.56)个/mm2及(1 740.23±396.12)个/mm2,均较术前明显减少(t=7.22,15.16;P=0.002,0.001);术后各时间点角膜中央厚度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6, P=0.124)。随访期内无角膜并发症出现。结论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是安全的,但术前需详细评估角膜内皮状况。

  • 标签: 营养不良,内皮,角膜,Fuchs 手术,白内障 内皮细胞,角膜
  • 简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会出现缺血区,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是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刺激物,它可以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引起黄斑水肿,严重影响视力。随着抗VEGF药物的出现,针对黄斑水肿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抗VEGF药物已经成为治疗RVO黄斑水肿的一线用药。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活方式和伊贝沙坦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前期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老年高血压前期者随机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及伊贝沙坦干预组,观察1年,比较二组干预前后循环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水平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水平的变化。结果生活方式干预前后循环EMPs[(1 946±234)个/μl和(1 745±416)个/μl,t=2.530、P=0.011]水平及baPWV[(1 653±172)cm/s和(1 511±230)cm/s,t=2.448、P=0.01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贝沙坦干预前后循环EMPs[(19 507±146)个/μl和(1 446±286)个/μl,t=3.340、P=0.002]水平及baPWV[(1 639±165)cm/s和(1 361±211)cm/s,t=3.156、P=0.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伊贝沙坦干预组循环EMPs水平及baPWV水平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238、2.475,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前期者生活方式干预和伊贝沙坦干预对血管内皮功能都有保护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伊贝沙坦干预较生活方式干预对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效果更明显。

  • 标签: 高血压 内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保守治疗、早期手术及晚期手术治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收治106例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男62例,女44例,年龄最小1 d,最大43岁,中位年龄94.5 d。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29例、早期手术组55例和晚期手术组22例,保守治疗组采用激素或激素联合尿素局部注射治疗;手术治疗组行手术切除瘤体,发病至手术时间<3个月为早期手术组,≥3个月为晚期手术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瘤体消失或基本消失,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有效为瘤体显著缩小,血小板明显回升;无效为瘤体无缩小或继续增大,血小板无回升或继续下降。比较3组治疗后的总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7、14 d患者血小板值的变化;比较早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患者均获6~23个月随访,治愈65例,有效24例,无效12例,死亡5例。治疗7 d后3组血小板值分别为保守治疗组68(31,157)×109/L、早期手术组(294.75±150.59)×109/L、晚期手术组(221.48±148.71)×109/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3组血小板值分别为保守治疗组78(25.5,154.5)×109/L、早期手术组281(234,356)×109/L、晚期手术组(219.67±140.95)×109/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少半年后3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保守治疗组62.07%、早期手术组96.34%、晚期手术组81.82%,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术后血小板值升高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与晚期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优于晚期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应作为治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首选方案,应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临床分析 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分析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3例经病理证实的EHE检查资料,结合临床、病理及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2例,PEH表现为两肺多发小结节影,以中下肺野为主,支气管血管束增粗,部分病灶伴有钙化;HEH均为多发,病灶位于肝周边区域,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片状,伴散在钙化及肝包膜凹陷,增强早期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结论EH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虽有一定的特点,但本病罕见,确诊尚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学
  • 简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许多生长因子是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而起作用的。本文对VEGF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作用、表达及生成的调节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调控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技术 ( EECP) 促进冠心病 PCI术 后损伤内皮修复、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已行 PCI术后冠心病 患者 48 例,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药物治疗组) 22 例与实验组(药物治疗 +EECP) 26 例,于 PCI术 后第 1周后 及第 8周后 分别采血,通过 ELISA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使用体外反搏技术前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一氧化氮合酶 (eNOS)、内皮素( ET))的变化,来证实 EECP的作用 。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 PCI后 8周后 外周血内关键细胞因子水平对 于术后第 1周后存在统计学变化意义 (P<0.05),同时, PCI后 8周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关键细胞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影响 冠心病患者 PCI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水平 ,有利于 PCI后损伤内皮的修复。

  • 标签: 体外反搏技术 冠心病 PCI术后 内皮功能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对肾脏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高尿酸血症男性患者和30例正常男性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的肾动脉舒张功能,并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1)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流介导的肾动脉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p<0.01);(2)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高尿酸血症致肾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内皮素 血管舒张
  • 简介:目的研究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中参与分析的细胞数(NC)对测量结果重复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到我院诊治并在同一时间行2次以上(含2次)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的患者,其测量结果包括中央角膜厚度(CCT)、内皮细胞密度(ECD)、平均细胞面积(ACS)、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EX%),排除NC=0的结果,〉2次测量的患者,选择NC最大的2组结果,以每位患者所得的2组结果中NC较小者(NCmin)为分组依据,10个细胞为一个等级,获得(NCmin〈10、10~20……90~100、≥100)11个组段,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对各组段内2组数据的重复性进行评估,并对ICC进行F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各组段CCT的ICC均〉0.9,且95%CI下限在0.75以上;ECD和ACS的ICC,当NC≥100时,均〉0.9,且95%CI下限在0.75以上,当NC≥50时,均〉0.75;CV的ICC,当NC≥90时,〉0.75,其余组段均〈0.75;HEX%的ICC,当NC≥100时,〉0.75,其余组段均〈0.75。结论CCT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不受NC限制;分析ECD和ACS时,NC应在50以上,当NC≥100时,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最佳;分析CV和HEX%时,NC应分别在90和100以上。

  • 标签: 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 重复性 中央角膜厚度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脂血症患者经立普妥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高频血管探头检测67名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在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同时检测血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血清转氨酶(ALT)等指标。服用立普妥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比较前后的变化。结果服立普妥8周后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立普妥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对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无影响。

  • 标签: 高脂血症 内皮舒张功能 立普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