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在"实现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本体论。他把生活世界视为一切意义起源和归宿,把生活世界与科学和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线索和规律。按照胡塞尔看法,在知识构成中存在奠基与被奠基关系,在不同知识形态中存在明证性程度上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本体论是为了在各种生活形态和知识谱系中发现本质普遍联系和统一性。胡塞尔终其一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观点某些理据。

  • 标签: 谱系 本质 生活世界 后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通过对康德自由理论“拆解”,海德格尔在《论人类自由本质》这一1930年讲稿中呈现了作为人类本质原初自由概念.在对康德实践自由概念彻底化和深入化中,海德格尔把人类自由理解为自身约束,这同时意味着进入规范空间,并让存在者以诸多样式显现.由此,海德格尔也得以确立起人类存在“伟大”有限性样式,并在不完满者和绝对主体之间为人类寻得其位置.

  • 标签: 海德格尔 自由 有限性 康德 自身约束
  • 简介:基督教神性爱是全无差异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双重性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在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期盼——从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许多人认为共识就是归纳,其实不然。归纳是指用推理或实验来证实几个特性间关系。这关系应该是确定不变。如果一个事件二次归纳有不同结论,这不是归纳本身错误,而很可能是由于推理错误或实验不准确。至于共识,则是指一件事物对一群人相当集中假设效用。如果这事物对这群人效用可以量化,共识可以界定为这群人所能获得假设效用之平均值。但如果这群人所获得效用价值是分散,那么就没有共识了。因此,有共识与无共识之间界限是模糊。这个模糊共识,可确定为一个数值,称为价值。共识模糊性,从共识延伸到了价值价值本身并不一个客体,并不存有,必须依赖一个作为载体客体之存有而存在。根据主观主义价值论,我们或可称价值为准客观

  • 标签: 归纳 共识 价值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准客观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上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哲学与游戏看似毫不相干,两者却蕴藏着概念关系。首先,借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可以发现游戏与哲学之间诸多相似处。其次,借助休茨关于游戏定义,也能将哲学归类为游戏。但将哲学视为游戏会面临诸多挑战。游戏中目的是微末,而非取效。但哲学应有一定实践意蕴。这也就构成了价值难题。即便面临这个难题,仍有诸多方式可以关联游戏与哲学。

  • 标签: 元哲学 游戏 休茨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游乐之心
  • 简介:价值相对主义否认普遍价值价值一般,只讲价值相对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其实质是价值虚无主义。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探讨普遍定义方法,始于苏格拉底,也是柏拉图“相”论来源。苏格拉底探索并非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而是由怀疑开始而终于确定。

  • 标签: 正义 定义 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 苏格拉底
  • 简介:跨文化交流被理解为在跨文化语境中交谈与清楚表达能力。它所指情形是,说话者与倾听者虽然没有共同话语体系,但会有相互交往和理解空间去交谈或倾听。因此,跨文化交流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使交流得以可能那些条件。

  • 标签: 文学交流 文化论 跨文化交流 价值 诠释 跨文化语境
  • 简介:正在举行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和理想中“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对“让生活更美好”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方式是用批判之类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批判。福柯在其权力与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思通过运用与“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在马克思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影响下,有关技术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纯理论理解作出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张鑫毅诉诸丘奇—哥德尔—尼尔弹弓论证来反驳本人关于句子指称事态结论是失效。弹弓论证默认了共指替换和组合原则,而共指替换应该包含两种形式:整句共指替换和组合共指替换。对两者不加区分运用会导致乞题,而且该论证无法证明所有的假句子共指。从弗雷格本人关于概念作为函数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真"和"假"不是代入对象之后概念值,而是一个高阶函数(带断言态度句子)值,因此,断言态度才指称真值。

  • 标签: 句子的指称 弹弓论证 共指替换原则 组合原则 概念作为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