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颅底原发性淋巴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底原发性淋巴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常见发生部位包括海绵窦、蝶岩斜区和颅中底-颞下窝-翼腭窝区;受累海绵窦段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而少有移位或狭窄是主要的影像学特点。8例病人均经鼻蝶或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完成活检。结果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7例,大细胞间变性淋巴1例;术后行化疗和局部放疗。随访8例,时间6~112个月,病人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完全缓解率为62.5%。结论颅底原发性淋巴是一类临床罕见的颅底肿瘤,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为主;多为中老年发病,常累及海绵窦、蝶岩斜区、颅中底-颞下窝-翼腭窝区。手术活检、化疗和局部放疗联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

  • 标签: 淋巴瘤 原发性 颅底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活组织检查 化疗 放疗 局部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人,男,53岁。因头痛伴记忆力减退1个月、加重3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右侧肢体肌力Ⅲ~Ⅳ级,肌张力正常。头部MRI平扫示:左侧额、颞叶见一不规则形肿块影,大小约6.5cm×5.0cm×4.3cm;T1呈等或低信号(图IA),T2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B),边缘不清。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报告1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套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治疗情况,并对脑脊液细胞和异常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头晕、渐进性加重的行走不稳伴恶心、呕吐。头部MRI检查脑实质呈多发异常信号.无强化和占位效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呈现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细胞核形态欠规则,可见核分裂象:组织病理学显示胶质纤维背景中散在分布有淋巴细胞,可见血管周聚集现象及软脑膜浸润,肿瘤细胞染色质深染,少部分细胞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D20、CD5及细胞周期素D1等标志物。基因重排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呈单克隆性。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化疗方案,同时神经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2d后患者出现昏迷,因家属拒绝抢救而出院。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套细胞淋巴为临床罕见淋巴,其组织学表现与发生在颅外组织者不同,影像学表现亦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临床治疗方案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淋巴瘤 B细胞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的淋巴,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non—hodgkin'slymphoma,NHL),以往认为本病及其罕见,发病率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在NHL中不足1%。随着HIV的流行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免疫功能不全人群的PCNSL增多,而且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也快速上升,尤以男性为著。近30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脑胶质,其增长速度无论在任何年龄组都居颅内各肿瘤之首,甚至超过NHL的总体发病率。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临床特征 影像学 大剂量甲氨蝶呤
  • 简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指原发于颅内、眼、脊髓和软脑膜等部位的非霍奇金淋巴,并在明确诊断时,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以外淋巴结受累。由于CNS中不存在淋巴组织,因此PCNSL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两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PCNSL来源于外周淋巴细胞的恶性转化,依据是CNS原发和外周发生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并无明显差别。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甲氨蝶呤 全脑外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非霍奇金淋巴(PCNSNHL)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CNSNHL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术前早期诊断12例。随访63例,死亡48例,平均生存期13.74个月。术后行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14.68个月(最长达5年);未行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仅2个月。结论PCNSNHL术前早期诊断有可探讨之规律,尤其是影像学特征;采用包括手术和放、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寻找安全有效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共收治年龄75岁以下的PCNSL病例38例,给予甲氨蝶呤+替莫唑胺方案治疗,使用或不使用利妥昔单抗(MT—R方案),观察此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按照影像学判断标准,38例患者中2周期后达到PR的患者共31例,SD3例,PD1例,死亡3例,有效率为81.58%。按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标准,共28例患者的ECOG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分或评分为1分以下,有效率为73.68%。恶心、呕吐症状最常见,6例出现白细胞降低。死亡3例。结论MT—R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效果满意,但是对于用药剂量及治疗周期仍需进行优化。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甲氨蝶呤 替莫唑胺 利妥昔单抗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的诊断、治疗及效果。方法收治29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6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较小(包括2例活检),因颅高压不能承受进一步的治疗;7例术后接受放疗;16例术后接受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出院后皆随访。结果单纯手术治疗者平均生存时间3.20个月,手术+放疗和手术+放疗+化疗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刖为32及40个月,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提高(P〈0.05)。结论单纯手术不能有效控制PCNSL的发展,术后及时辅以放疗和(或)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手术应以充分降低颅内压为目的,使患者能承受进一步的放疗和化疗。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显微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非霍奇金淋巴(PCNSL)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PCNS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PCNSL,患者依方案行化疗治疗,随访1年未见病变复发。结论PCNSL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发病隐匿,对放化疗敏感,临床需与多种颅内肿瘤相鉴别。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与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6例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全切,1例次全切。平均随访12个月,2例存活,4例死亡;总体生存时间5-17个月。结论颅内原发性黑色素恶性程度高,彻底切除病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预后仍差。

  • 标签: 原发性黑色素瘤 颅内 影像学特点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d-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例)和偏瘫(1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例)。其中2例于发病2和4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例)、白细胞计数(4例)和蛋白定量(4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例)。4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例)和鞍区病变(1例)。PET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管膜型PCNSL的重要方法。室管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

  • 标签: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室管膜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
  • 简介:淋巴样肉芽肿病(1ymphomatoidgranulomatosis,LG)是一种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可侵犯多种脏器,主要是肺、皮肤、肾脏等,少数可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单独发生在颅内者极为罕见,国外仅有几例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颅内LG报告如下,并对有关国外文献进行复习.

  • 标签: 颅内 肉芽肿 淋巴瘤 肿瘤 罕见 淋巴增生性疾病
  • 简介:目的总结颅眶沟通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MALT)淋巴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l例眼眶MALT淋巴原位复发及颅内、颌面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沦其转移方式、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该患者行联合手术治疗颅眶占位病变,颌面部病变未处理,术后病理学结果为MALT淋巴;术后复查MRI示右侧眼眶肿瘤全切,术后2周左眼视力较术前改善。结论眼眶MALT淋巴转移至颅内罕见,需于术联合放疗或化疗,术后长期随访十分重要。

  • 标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患者男,7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乏力伴活动不利,时有麻木感.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未见好转,症状呈渐进性加重,2个月前出现双侧听力、视力下降,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近日右下肢活动明显障碍,走偏明显.15d前摔倒,外院CT检查显示右顶叶占位病变.于2003年8月2日入我院治疗.

  • 标签: 大脑富有T细胞B细胞淋巴瘤 病理检查 诊断 切除术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PNE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的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根据肿瘤侵袭部位不同,5例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首先给予后正中入路或与经胸联合入路的手术切除,术后分别给予不同疗程的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结果常规及免疫组化病理检查使PNET得以确诊;5例患者除1例生存至今33个月外,其余虽经综合治疗,仍相继出现原位和(或)胸腔、肝脏、肺部等转移,分别在术后14~20个月死亡。结论MRI检查有助于椎管内PNET定位诊断,确切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及早手术是其首选治疗,辅助放疗和化疗对预防和延缓PNET的复发有益。目前椎管内PNET患者预后差,有效的治疗新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原始神经外胚瘤 椎管 治疗
  • 简介:目的对1例有长期癫痫发作病史的原发性胶质母细胞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与结果患者为男性,48岁,因头部外伤而致长期癫痫发作。3个月前左侧颞叶出血,CT检查显示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伴出血;MRI影像呈团块状混杂信号影,边界不清,肿块明显强化,临床诊断为胶质。手术中可见肿瘤边界不清,质地红色、呈鱼肉样,血供丰富,与脑膜无粘连。组织病理观察,大部分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乳头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结蛋白、肌浆蛋白,平滑肌特异性抗原、上皮细胞膜抗原、CD34、S100蛋白以及抑癌基因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均表达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8%。手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患者为原发性胶质母细胞,长期癫痫发作病史与肿瘤发生无直接关系,其组织形态具有特殊的乳头状结构,须注意与室管膜和脑膜等相鉴别。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病理学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垂体增生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垂体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头部MRI检查显示14患者垂体均存在不同程度增大,信号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14例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均正常,14例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均升高,9例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升高。14例患者经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随访12个月,头部MRI显示增大的垂体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内分泌学检查均恢复正常。结论MRI检查可有效诊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垂体增生,确诊应结合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以及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结果,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手术治疗。

  • 标签: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垂体增生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用自行研制的脑胶质放疗囊,对恶生胶质进行腔间质放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在理论计算和模拟测定的基础上,对25例恶生胶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的残腔内放置放疗囊,术后经皮穿刺向化疗囊内注入740~1110MEq/次的^125I,对残细胞进行长时间、局部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结果模拟测定放射源1~2cm范围内的吸收剂量为30.4~91.3cGy/h,是常规经颅照射剂量的3~5倍。本组病例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同位素 治疗
  • 简介:病例报告:男,22岁,因左额颞部包块进行性增大5个月入院。入院检查:左额颞约10cm×12cm大小包块,质软,轻度压痛,边界不清,局部皮肤温度高,表浅静脉怒张。CT示左额颞颅内外占位性病变,颅骨反应性增生,轻度脑水肿。术中见肿瘤血供丰富,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质硬,部分组织坏死呈魄乳糜状,侵犯颞肌深层及颅骨,颅骨增生,翼点处骨质破坏约1.5cm×2cm,头皮下肿瘤通过其与颅内肿瘤相连。

  • 标签: 肉瘤 EWING 颅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