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拇指多指畸形治疗中Wassel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拇指多指畸形患儿行X线检查,在确定主干指并行Wassel后,给予对应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患儿指间关节伸屈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经随访,所有患儿均未发现拇指生长延迟现象,主干指功能和外形均得到良好恢复。其中1例患儿有拇指关节活动受限问题,经康复训练后基本满足日常生活与活动的需求。结论在拇指多指畸形治疗中,应用Wassel可为手术开展方式提供准确信息,便于对患儿手部外形和功能良好改善。

  • 标签: 拇指多指畸形 Wassel分型 主干指 伸屈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的方式来对副溶血性弧菌流行优势、溯源、亲缘关系等情况进行分析,给感染源追踪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此次收集了食品来源VP607株,病人和食物中毒VP480株,对这些菌株进行了血清分,并采取了PFGE基因分析和ERIC基因分析,对感染源追踪,了解其溯源和亲缘关系等情况。结果来自食品来源的607株菌株共分成了10个血清群,有30株无法进行率是94.64%,06群和05群为流行优势株;来自病人和食物中毒的480株菌株分成了6个血清群,03群为流行优势株。海产品VP分成了PFGE29个,病人和食物中毒菌株PFGE为12个。261株不同来源的VP分出42个ERIC基因。结论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VP有不同的结果,各自的都有其特点,基因是具有最高敏感度,最高特异性,最高分辨率的方式,临床中对副溶血性弧菌溯源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更好的针对性用药治疗。

  • 标签: 血清学分型 PFGE分型 ERIC分型
  • 简介:目的对肝炎的中医症状、体征分类,探讨潜在类别模型在多个二类反应变量聚类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1年全国56家医院接受中医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肝炎患者信息,建立肝炎患者中医症状和体征的数据库,最终得到737例肝炎患者症状和体征信息。利用潜在类别模型对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辨证(SAS软件ProcLCA模块),以探讨显在变量(中医症状)和潜在变量(中医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最少的潜在分类来解释显变量的关联程度。潜类别分析过程包括模型参数化、参数估计、模型识别、模型评价、潜在分类和结果解释。结果以BIC最小为标准,5个潜类别的潜变量模型是数据拟合的理想模型(BIC=2601.43)。依据中医证候(中医症状、体征),对各种潜在类别依据其下各项目的条件概率特点进行潜类别解释,按照后验概率,737例肝炎患者可以分为5类,分别为:肝肾阴虚,湿阳脾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郁气滞。各组的人数分别为:148人,170人,46人,265人,108人。结论潜在类别分析是描述一组分类变量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数学模型,综合了结构方程模型与对数线性模型的思想,潜变量的"降维简化"技术既可以从群体角度帮助我们确定肝炎的证候分类,也可以从个体角度确定其属的证候,达到中医辨证的目的。

  • 标签: 潜类别分析 二分类反应变量 肝炎 中医辨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医辨证联合火针疗法与克拉霉素治疗痤疮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患有痤疮6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将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配合火针点刺皮损处阿是穴治疗,共治疗4次;对照组予以口服克拉霉素片每次0.25mg,一日两次。睡前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涂,共治疗30天。记录两组患者皮损消退的时间、数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66.6%(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的皮损评分与对照组无差异(7.9±2.2)vs(7.8±1.9),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实验组的皮损评分较对照组短(1.3±0.2)vs(3.2±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火针能快速有效的消除痤疮的皮损,较克拉霉素、异维A酸红霉素软膏等治疗手段更为明显,可值得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辨证分型 火针治疗 中重度痤疮 阿是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由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了4种分子亚型。基于各亚型不同免疫特点,选择适合的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在多个国家展开并取得重要进展。临床主要应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依据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的靶点特性优化药物选择和药物配伍可能为子宫内膜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机遇,为提高生存率带来新的曙光。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分子分型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生存率
  • 作者: 王成玲 王嘉正 刘志国 徐帅 朱雄 李欢 王晓霞 邱小彤 魏孔娇 范仕弘 韩李超 李振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西藏大学医学院,拉萨 8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临床检验诊断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中心实验室 572000,西藏大学医学院,拉萨 85000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纹带棒状杆菌的多位点序列(MLST)方法,探讨临床分离纹带棒状杆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方法筛选出7个管家基因(gyrA、gyrB、hsp65、sodA、secA1、rpoB、16S rRNA),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 软件进行拼接。采用DnaSP 5.10.01软件、Splits tree 4.14.2软件对管家基因的多样性及基因重组特征进行评价;采用MEGA 7.0.14软件基于序列型别(ST)采用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BioNumerics软件基于ST特征值构建最小生成树,并用eBURST软件分析ST间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所选的7个位点在所有试验菌株中均获得了预期的扩增产物;Splits tree表明所有纹带棒状杆菌的聚类一致,提示基因重组是推动纹带棒状杆菌进化的潜在动力;MLST将344株纹带棒状杆菌分成72个STs,85.7%的菌株形成克隆复合体(CC)结构,CC19形成了优势克隆复合体,但包含菌株数最多的ST为该克隆复合体中的ST16。ST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且与分离年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我国纹带棒状杆菌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CC19为优势克隆复合体。本研究建立的MLST方案可用于纹带棒状杆菌的,但尚需优化改进。

  • 标签: 纹带棒状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管家基因 序列型
  • 简介:摘要鼻尖肥大是指宽大、鼻尖表现点不明显且间距较大的鼻尖形态异常,在东亚人群中广泛存在,其矫正需建立在充分了解其解剖学成因和的基础之上。鼻尖肥大的成因是复杂的,可以大致分为软组织性肥大和软骨性肥大,前者包括软组织肥厚、鼻尖韧带支撑结构异常、穹隆间脂肪垫存在,后者主要是由于鼻尖软骨(包括内侧脚、中间脚和外侧脚)形态异常所致。该文就鼻尖肥大的成因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重点着眼于东亚人鼻尖肥大的特点。

  • 标签: 鼻成形术 皮下组织 鼻软骨 分型 亚洲人 鼻尖肥大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分子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20年以来相继被写入美国、欧洲及中国的子宫内膜癌诊治及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用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随着分子应用指南的发布及分子检测成本的降低,子宫内膜癌将迎来分子时代。本文主要从分子的主要贡献、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组织形态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分子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0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利用Sanger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照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诊断流程进行分子,分析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3岁。POLE突变型10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2例(2/10),G3级宫内膜样癌2例(2/10),其他高级别亚型3例(3/10)。错配修复缺陷38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1例(1/38,2.6%),宫内膜样癌36例(36/38,94.7%);21例(21/38,55.3%)表现为MLH1、PMS2同时缺失,20例(20/21,95.2%)为MLH1甲基化阳性病例,即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6例(6/38,15.8%)行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检测,其中1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无特异分子特征44例,其中G1~2级宫内膜样癌34例(34/44,77.3%),G3级宫内膜样癌7例(7/44,15.9%)。p53异常8例,其中G3级宫内膜样癌4例(4/8),其他高级别亚型2例(2/8),且1例(1/8)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结论正确解读子宫内膜癌中POLE基因突变、MMR蛋白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是进行分子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诊断流程和规范进行判读,确保分子的准确性。

  • 标签: 子宫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是颅内最常见的非神经上皮来源肿瘤,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分为Ⅰ、Ⅱ、Ⅲ级共15个亚型,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以1、2、3级代替以往的Ⅰ、Ⅱ、Ⅲ级,同时强调定义不典型或间变性(即2级和3级)脑膜瘤的标准应适用于任何潜在亚型,一些分子标志物也和脑膜瘤分级相关。不同级别脑膜瘤的治疗方式和预后存在差异,MRI扩散成像如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可以用于脑膜瘤分级,结合了MRI扩散成像的影像组学方法也展现出良好的效能,这对患者和临床医生选择处理方式和评估预后是有利的。本文基于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将对脑膜瘤分级MRI扩散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膜瘤 分级 分型 磁共振扩散成像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急性荨麻疹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皮肤类型疾病,通常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发作的概率较高,往往能够带给患者较多的痛苦感以及不适感。目前可使用药物对此种疾病进行控制和治疗,但是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不同,所以具体的治疗内容也就有所不同。除了治疗,患者的护理也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对于急性荨麻疹的急诊治疗以及护理内容,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急性荨麻疹 急诊分型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临床上耳廓畸形分类方法众多,各分类系统既有相互重叠又有矛盾不一致之处。目前还缺乏一种规范的、能涵盖所有常见耳廓畸形类型的多维度分类系统。本文通过对众多分类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最新进展与临床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我们的临床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综合性分类、、分度系统。该新的分类分度系统有助于准确描述定义耳廓畸形的形态特征,并指导每一特定类型的治疗方式,对推动耳廓畸形的规范化诊治有重要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钩骨钩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以便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钩骨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骨损特点与预后,可以把钩骨钩骨折分成三个类型,Ⅰ是钩骨钩尖端撕脱骨折,Ⅱ是钩骨钩中段骨折,Ⅲ是钩骨钩基底骨折,通过骨折,24例研究对象中有Ⅰ4例,Ⅱ16例,Ⅲ4例。其中6例选择保守治疗,10例选择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8例选择钩骨钩切除。分析24例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恢复时间及并发症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经过5个月的随访,10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与6例保守治疗患者有4例出现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其他12例骨折全部愈合。根据疼痛评分与握力测试,患者骨功能改善明显,均优于术前,经手术治疗,术前并发症也彻底缓解。8例钩骨钩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明显比前两种治疗方法恢复快。结论钩骨钩骨折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尤其是Ⅰ骨折与Ⅲ骨折的治疗,可以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如果Ⅲ骨折出现移位,要切开复位后做内固定,而Ⅱ骨折术前并发症较高,所以一定要及早完成钩骨钩切除。

  • 标签: 钩骨钩骨折 临床分型 治疗方法 疗效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应用瑞氏快速染色法染色检查疑为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宫颈/阴道涂片,并将120例阳性患者涂片上的线索细胞形态进行探讨,内容包括上皮细胞内的细菌形态,及被细菌粘附的鳞状上皮细胞类型等。认为按细菌形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细菌性阴道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方法;另线索细胞按被粘附的上皮细胞类型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宫颈及阴道上皮组织的病变情况。

  • 标签: 细菌性阴道病细索细胞线索细胞分型
  • 简介:摘要桡骨远端骨折方式较多,但目前没有一个适合临床使用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方案较多,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性使用,为了保证治疗效果,还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分型 治疗效果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盆腔炎临床表现、辨证。采取理气化淤、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疏肝健脾、化痰除湿等方法治疗各种急、慢性盆腔炎。结论只有准确举证、因症施药,才能够对各种急、慢性盆腔炎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