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眼轴长度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IOL)后TIOL的旋转稳定性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TIOL植入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入组,并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眼轴长度≤24 mm为A组,眼轴长度>24 mm为B组。采用术后3个月的数据分析TIOL的旋转稳定性及其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术前晶状体厚度及植入的TIOL球镜度数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及Spearman检验。结果A组纳入39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中位数为74岁(36~86岁);B组纳入2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中位数为68岁(36~86岁)。A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为0.30(0.10,1.00),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2.11(0.95,5.10)D,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10(0.00,0.60),残余散光度数为1.00(0.00,1.75)D;B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36(0.05,1.00),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2.00(0.78,3.76)D,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05(0.00,0.40),残余散光度数为0.75(0.00,2.25)D;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4,0.789),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散光度数均显著减低(均P<0.01),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残余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36,0.076)。旋转稳定性方面,A组TIOL术后3个月的旋转度数为5.15°±3.62°,B组的旋转度数为6.50°±4.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可预测性方面,旋转度数≤5°的眼在A组中占59.0%(23只眼),在B组中占50.0%(13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相关性分析显示,TIOL的旋转度数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及植入的TIOL球镜度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836,0.568,0.170,0.365)。结论TIOL植入术后3个月,眼轴>24 mm与眼轴≤24 mm患者TIOL旋转稳定性无明显差别,旋转稳定性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及TIOL球镜度数之间无明显关系。(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1-46)

  • 标签: 近视 白内障 散光 晶体,人工 轴长度,眼 旋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有创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侧向旋转吸痰护理干预的意义。方法:时间范围: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样本:50例有创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电脑抽号法分为2组,研究组:25例、侧向旋转吸痰护理干预;常规组:25例、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不同。

  • 标签: 侧向转吸痰护理干预 有创呼吸机治疗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侧向旋转吸痰护理联合全程护理在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51位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过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全程护理)与实验组(侧向旋转吸痰护理联合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2天、第3天排痰量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3天后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侧向旋转吸痰护理联合全程护理有助于患者排痰,促进患者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改善。

  • 标签: 侧向旋转吸痰护理 全程护理 慢阻肺急性发作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猎人弓综合征(BHS),是后循环缺血的罕见病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表现为双侧小脑梗死,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头颈部旋转后出现椎动脉特殊血流动力学变化,最终经DSA确诊的BHS并颅内椎动脉夹层的病例。结合文献,我们对BHS的临床特征包括影像学表现进行了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罕见综合征的认识。

  • 标签: 猎人弓综合征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 后循环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瓦里安的Trilogy直线加速器6MV X射线应用均整器模式(FF)及无均整器模式(FFF)下的固定野调强(ss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VMAT)在胸中段食管癌放疗靶区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就诊并行根治性放疗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63.5岁),在瓦里安Eclipse 15.5版本的计划系统上分别设计ssIMRT-FF、ssIMRT-FFF、VMAT-FF、VMAT-FFF 4种计划。处方剂量为CTV1的计划靶区(PCTV1)总剂量6 000 cGy/28 F,CTV2的计划靶区(PCTV2)总剂量5 400 cGy/28 F。在95%的靶区体积达处方剂量条件下,比较4种计划靶区(PTV)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机器跳数(MU)、加速器的出束时间(DT)以及危及器官(OAR)剂量。结果4种计划的PTV Dmax、Dmean、CI、HI及OAR剂量均未见明显区别。但VMAT-FF的MU最低[572.00(82.00)]、VMAT-FFF的DT最短[(37.08±17.3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计划之间的两两比较发现VMAT相比于IMRT有更短的DT以及更低的MU,而FFF相比于FF具有更短的DT但更高的M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中段食管癌的4种靶区计划均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其中VMAT-FF的MU最低、VMAT-FFF的DT最短,提高了治疗效率。

  • 标签: 胸中段食管癌 无均整器模式 固定野调强 容积旋转调强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保守手术治疗的同期双侧乳腺癌患者,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对患者急性期和晚期皮肤毒性和放射诱发的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236例同期双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容积调制弧光(VMAT/RapidArc®)治疗,于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进行临床检查以检测放疗相关的皮肤毒性,同时在随访阶段通过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肺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220例患者进行了深吸气屏气技术(DIBH)扫描,剩余16例因依从性差(无法耐受屏住呼吸至少20 s)行自由呼吸(FB)扫描,采用DIBH扫描的患者右肺体积为(2 416.3 ± 550.8)cc,FB扫描患者右肺体积为(1 278.6 ± 514.3)cc;采用DIBH扫描的患者左肺体积为(2 125.4 ± 428.6)cc,FB扫描患者左肺体积为(1 058.9 ± 520.5)cc,DIBH和FB的肺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右肺 = 0.001,P左肺 = 0.001)。169例(71.6%)出现1级皮肤毒性,56例(23.7%)为2级,2例(0.8%)为3级,9例(3.8%)无任何皮肤毒性反应。在放疗期间、放疗结束6个月均无症状性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晚期皮肤毒性评价显示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皮肤毒性反应,皮肤毒性反应中主要以毛细血管扩张症、乳房水肿和皮肤萎缩为主;12例出现肺纤维化表现,检测到肺纤维化的随访时间为12 ~ 28(12.5 ± 0.6)个月。肺部纤维化病变的体积为1.5 ~ 18.3(6.6 ± 1.0)cc。部分体积(V20、V30、V40及V50)与肺纤维化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 < 0.01);在12 ~ 33(28.6 ± 1.2)个月的随访时间内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为100.0%。结论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治疗保守手术后同期双侧乳腺癌患者是较为安全和有效的,值得临床上参考和应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计算机辅助 肺纤维化 皮肤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和膜突蛋白(Moes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4月至2020年12月病理学确诊的102例NSCLC患者癌组织标本和对应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Foxp3以及Moesin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两者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Foxp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69%(67/102)、对应癌旁组织Foxp3蛋白阳性表达率[22.55%(23/1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94,P<0.01);Foxp3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TNM stage)明显相关(χ2=5.890、4.603,P<0.05)。NSCLC组织Moes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33%(85/102)、对应癌旁组织Moesin蛋白阳性表达率[15.69%(16/1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62,P<0.01);Moesin表达水平与NSCLC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χ2=8.483、4.910、4.175,P<0.05)。结论Foxp3和Moesin表达上调与NSCLC患者病情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NSCLC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作者提到年龄、创伤或退变能改变椎体间的运动模式。虽然体内研究能确定运动的存在,但是却不易对运动进行量化。以前体内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老年患者,伴有不同节段的退变,在侧屈状态下旋转运动方式在不同的脊柱节段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本次体内生物力学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侧屈状态下未退变的、正常的、完整的人类尸体颈胸段脊柱在冠状面和轴向上的旋转运动模式。

  • 标签: 运动轨迹 脊柱节段 冠状面 退变 状态 轴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容积旋转放疗治疗宫颈癌中,磁共振(MRI)对摆位误差和累积剂量学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宫颈癌患者,其中对照组28例行CT定位,观察组30例行MRI定位,对比两组摆位误差和累积剂量学情况。结果:观察组摆位误差、累积剂量学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MRI 容积旋转放疗 宫颈癌 摆位误差 累积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将梅花针加压防旋转钢丝内固定与单纯梅花针内固定治疗管状骨骨折的临床对比观察。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将60例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病人运用“梅花针加压防旋转钢丝内固定治疗管状骨骨折与对照组30例,病人运用梅花针内固定治疗管状骨骨折对比,其实验组优良率达96.6%,对照组优良率达70%,实验结果,梅花针加压防旋转钢丝内固定对骨折断端产生了加压,防止骨折远端旋转产生微动直至骨不连,早期愈合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梅花针加压防旋转钢丝内固定管状骨骨折
  • 简介:目的探究与评价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在股骨中近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旋转控制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中近段骨折患者共46例,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Brunner提出的C形臂测量患肢股骨颈前倾角进行旋转控制,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旋转控制。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术前行双侧股骨CT扫描,并测量健侧股骨颈前倾角。术中采用Brunner法,将股骨远端放置标准正位,通过调整近端旋转,将患侧前倾角调整至正常侧的值。所有病例术后行CT扫描并测量患侧股骨颈前倾角。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健侧与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62°±2.35°,对照组7.28°±2.93°,t=3.41,P<0.001)。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未见骨不连、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St.Michael髋关节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2.2±1.8,对照组20.6±2.0,t=2.86,P=0.01)。结论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可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中骨折端的旋转对位,准确判断股骨近端旋转角度和状态,提高术中的复位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骨折 前倾角 旋转预防 髓内钉 C形臂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不稳定性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观察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和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方法:本组研究中,观察时间开始于2022年1月,结束于2022年12月,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设置组名为置换术组和内固定组,分别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以及治疗后优良率情况。结果:(1)置换术组和内固定组治疗情况对照中,置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输血、卧床时间均高于内固定组,(t=21.446,p=0.010),两组结果有差异。(2)置换术组和为内固定组治疗50天后优良率对照中,置换术组优良率为34(例)79.06%、内固定组为40(例)93.02%,(x2=15.119,p=0.013),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老年不稳定性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效果更加,可推荐。

  • 标签: 老年 不稳定性髋部骨折 PFNA内固定 髋关节置换术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复原Harris窝和确定髋臼中心的方法,以准确安装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对42例(4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终末期骨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THA),其中男6例6髋,女36例42髋。年龄27~62岁(平均45岁);术前拍摄标准骨盆平片确定Crowe分型,其中CroweⅠ型6髋,Ⅱ型11髋,Ⅲ型20髋,Ⅳ型11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髋臼,观察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并以此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磨削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术后拍摄骨盆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评价旋转中心恢复效果。结果48例成人DDH髋臼呈浅杯形、浅盘形、贝壳形、三角形四种基本病理类型,Harris窝根据骨赘覆盖程度不同呈现出裂隙状、三角状、封闭状、浅平状四种病理类型;根据复原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确定髋臼中心并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前后骨盆前后X线片对比髋关节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术前(37.8±5.2)mm,术后(13.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术前(41.6±6.3)mm,术后(24.4±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因脱位程度和骨赘增生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类型,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可以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以复原后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安装髋臼假体,可以准确地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 标签: 髋关节 髋脱位 先天性 髋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侧定位点及移植物直径变化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分别进行移植物一致、不同隧道定位点的对比分析和定位点一致、TT-TG对比。结果 在隧道直径为7mm时a组TT-TG值显著小于A组水平,隧道直径为8mm时b组TT-TG值显著小于B组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重建术 定位点 移植物直径 膝关节旋转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KOA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行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挛缩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ISOA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32%(3/41),对照组12.20%(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OA患者,可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减轻膝关节屈曲挛缩,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高屈曲 旋转平台假体 固定平台假体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应用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2种放疗技术计划的剂量学参数,为上述宫颈癌患者放疗技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肿瘤科诊治的10例PALN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其中4例为Ⅱb期,6例为Ⅲb期,中位年龄49岁,均进行CT扫描定位,对同一定位图像分别进行7野、9野dIMRT和双弧VMAT计划设计,比较7野、9野dIMRT和双弧VMAT 3组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参数、适形性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OAR)剂量学参数、放疗机器跳数(MU)的差异。结果7野、9野dIMRT和VMAT 3组放疗计划的靶区和OAR的剂量学参数、靶区CI[(0.87±0.02)比(0.86±0.01)比(0.85±0.03)]、靶区HI[(1.22±0.05)比(1.21±0.05)比(1.24±0.03)]和加速器MU[(856.76±76.32)比(912.45±100.02)比(996.00±259.2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宫颈癌伴PALN转移患者,7野、9野dIMRT和VMA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和OAR的剂量保护要求,临床上均可采用。

  • 标签: 宫颈癌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放射治疗 动态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对骨密度、肿胀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临床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0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采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采用PFNA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PFNA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关节功能、治疗效果、骨密度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与骨密度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两组关节功能与骨密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以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与骨密度水平,减少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 鲑鱼降钙素 联合治疗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治疗疗效 骨密度 肿胀疼痛程度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