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近日,我高兴地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宗宪博士撰写的《西方犯罪学史》(第二版)。这部著作首先让我体验到一种厚重感:皇皇四卷本的著作,无疑是犯罪学研究领域内少见的的学术巨著;180余万字、1500多页的篇幅,堪称鸿篇巨制。继续阅读全书内容后,我深感这是一部长期钻研和精心撰写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探讨深入、述评得当、资料翔实、论述准确,对我国犯罪学研究贡献良多的重要犯罪学著作。如果把这部著作的出版看成我国犯罪学研究的重要事件和作者对我国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应该是适当的。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第二版 学史 西方 评介 历史
  • 简介:近40年来,人们在推进青年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困惑。这些困惑主要包括:研究"有增长无发展"的窠臼之困、研究零散化断裂化之困、研究缺乏"元理论"支撑之困、研究的政策性偏好之困等。青年研究者面临着的这些困境,从实质上看关乎如何阅读青年的问题。谢昌逵《青春奥秘:青年的历史存在与社会角色》正是基于青年的主体立场,致力于走入"他者"的世界,用"他者"的眼光拥抱历史中的青年与青年中的历史。对于青年研究的方法论转型,《青春奥秘:青年的历史存在与社会角色》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它启示青年研究者们:要准确把握青年研究学科化建设与青年研究基础理论的关系;要实现田野个案与叙事表达的结合;要实现从宏大话语向微观叙事的转型。

  • 标签: 青年研究 困惑 转型
  • 简介:邓小平理论作为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邓小平理论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和互动中,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加以审视,考虑中国的命运、设计中国的未来,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和奠基之作,将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开拓向前。

  • 标签: 邓小平 世界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基石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上程恩富和丁军的《苏联剧变主要原因的系统分析》一文,对苏联剧变原因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九评”槽臼,较之归因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变质背叛论”,更客观一些,是一个进步。但应打破苏联剧变现实因素与历史因素关系问题上的折衷主义,更加勇敢地面对历史,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苏联的种种弊端大都是传统体制的结果。体制模式是苏联剧变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契合点。程恩富、丁军文章也认为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三大主要原因是“基于高度集权和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和模式”之上的,但这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矛盾;文章在论题概括和资料运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 标签: 苏联剧变 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 列宁
  • 简介:列宁帝国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的经典概括和系统阐述.其中充满辩证统一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向新的社会形态演变的过渡性和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可能性.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并没有摆脱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分析框架.

  • 标签: 列宁 帝国主义论 资本主义 历史定位
  • 简介: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最终走向“大一统”的普世帝国,而欧洲在罗马帝国覆亡之后就一直保持多国均衡的分裂局面?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权力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结构”,而“公民社会”则始终无法孕育,而欧洲国家却能够发育出公民社会和宪政民主?美籍华裔学者、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许田波(Hui,VictoriaTin-bor)的《战争与国家形成: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以下简称《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试图通过构建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 标签: 古代中国 欧洲国家 国家形成 近代早期 战争 悲观
  • 简介:我代表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青团走过90年光辉历程、首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起点,紧抓新机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奋斗。

  • 标签: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代表大会 世界城市 中国特色 北京市 历史方位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年一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一篇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光辉著作。它的发表,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同志在这一著作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精辟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历吏条件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和实质,驳斥了国民党顽同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谬论,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具体地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 标签: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 毛泽东同志 历史地位 无产阶级
  • 简介:共青团北京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前,为顺利推进团代会的筹备工作,增进代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与会代表分十六个团围绕党建带团建、共青团服务大局、活跃基层团支部等主题,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一系列调研报告。本刊将陆续刊发,供读者参考。

  • 标签: 历史文化保护区 优化开发 调研 什刹海 经济 人口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传播,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165年以来,《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从变译到全译,从秘密到公开,从文言到白话,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的历史轨迹。系统梳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影响,对当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编译与传播 中国历史
  • 简介: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先后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加以确认和倡导。亚非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 标签: 周恩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关系 尼赫鲁 印度 亚非会议
  • 简介:安东尼奥·奈格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以批判客观主义范式、重回革命的政治性—主体性话语为逻辑构架,彻底颠倒了劳动和资本的力量关系,并以阶级斗争的革命政治学,将历史运行的中心结构转移到回归工人阶级立场的阶级构成之上,进而把非对称性的阶级对抗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摇摆在唯物主义和唯意志论之间的"政治的马克思主义",因对主体性话语的偏执、对历史过程的简化和对历史本质论的拒绝,最终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安东尼奥·奈格里 历史唯物主义 革命主体性 阶级斗争
  • 简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当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它说到底是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适应人民愿望、适应世界进步潮流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党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科学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执政理念,坚持和创新了基本和根本的制度、路线,正确理解和稳妥地处理了三组三者关系,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取国外积极文明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 标签: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正>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列宁在1921年10月14日撰写的、《真理报》10月18日发表的《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世界历史意义。他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十月革命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这个伟大的日子离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历史证明确实是这样。在今天当我们纪

  • 标签: 十月革命 世界历史 布尔什维克党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帝国主义战争 列宁
  • 简介:共青团北京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前,为顺利推进团代会的筹备工作,增进代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与会代表分十六个团围绕共青团如何更好服务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更好落实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进一步规范基层团支部组织生活,激发基层团支部活力等19条研讨方向内容确立分团活动调研主题,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一系列调研报告,有些具备一定学术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本刊择优刊出,供读者学习参考。

  • 标签: 保护和发展 调研 环境改善 居民住房 西城区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