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美国诗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新诗运动重要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和对中国文化吸收对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对中国文化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美国主流文学认可,二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吸收和运用,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和创作手法。

  • 标签: 庞德 汤亭亭 中国文化
  • 简介:对《赎罪》归类不同,对其元小说结尾评论也依之不同:将其归入后现代小说者,多认为结尾是点睛之笔;而将其归入现实主义小说者,则认为结尾只是画蛇添足之举。《赎罪》在表层情节上符合哈钦后现代编史元小说定义,但与编史元小说代表作《法国中尉女人》深层结构相比,《赎罪》却有本质区别。首先,两部作品可能因世界结构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所依存世界层次也不同;其次,二可能因世界各层次间互动方式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呈现方式也不同。究其动因,以《法国中尉女人》为代表典型编史元小说意欲暴露历史书写语言建构本质,而《赎罪》则在后现代风潮回落世纪之交,以编史元小说创作元素反思后现代创作本身,集中探讨了文学创作伦理价值这一命题。

  • 标签: 编史元小说 《赎罪》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 简介:2017年是韩愈研究会成立廿五周年,也是我会理事换届会。第一次研究会在孟县举办,同时成立了“韩愈研究会”。这次会最令人难忘:一是在省委支持下,由省委宣传部报请中宣部,中宣部专文批示,并让文化部发文,批准由《文学遗产》、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河南大学等联合举办,河南孟县承办;

  • 标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卞孝萱 纪念 逝世 《文学遗产》 对外文化交流
  • 简介:当代爱尔兰诗人迈克尔·朗利在其诗作中多次引入荷马史诗中诗节或意象,以具有“地方色彩”词汇予以再现,重新彰显了其中为柏拉图诗学所贬损形象或文辞,思索了暴力、哀悼与和解等主题。本文引入西蒙娜·薇依、朱迪斯·巴特勒等思想家关于史诗论述,探讨朗利“史诗书写”,指出其“荷马诗节”既承继了古典世界深蕴与厚重,又附加了当代政治现实感与紧迫性,不仅是援古证今修辞术,还是隐晦诗学策略,指向了一种“反柏拉图”“脆弱美学”。

  • 标签: 北爱尔兰 荷马 哀悼 和平 脆弱性
  • 简介:本文尝试以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为中心,考察清末民初南北文学想象,力图在近代文学观念生成与传统空间地理意识转型双重视阈之下,勾勒南北文学论述脱去其传统政治意涵而转型为一种近代知识历程与轨迹。刘师培南北论述集中于其服膺民族主义思想“光汉”时期,核心在于追问为何北方古代文教昌盛,而至近代却文化夷陵、不如南方。认为这一论述承接文质、夷夏、正闰相结合前现代民族主义的话语资源,同时也在传统天下观消隐、现代民族国家竞存新世界格局中发生着形变。刘师培南北论述虽然承接了传统地域风俗论,但其论述基底却是明确现代科学世界观,其间体现着古今空间地理观念转型。

  • 标签: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南北话语 地理环境决定论
  • 简介:少数民族语电影从口说起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广西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要看懂电影需靠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用少数民族语言对影片对白进行现场解说,这就是早期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雏形,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语口译解说放映员。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正式开始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译制少数民族语包括壮语、苗语、侗语等。

  • 标签: 少数民族语言 电影 广西 记忆 普通话 放映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菲裔移民作家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美国梦虚幻性,以及世界性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性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这种同化性“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不过是一种世界性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性想象所勾勒出来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一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译本有着相当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普世真理。正是这一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时代话语丰林中一枝秀株。

  • 标签: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