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以言情、探险及鬼怪为主要题材,在晚清被林纾大量翻译为中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传播。哈氏小说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表征了西方社会在建构现代秩序和意识中的文化精神,通过林纾的翻译,触发了晚清文人对自我身份的追问和对新思潮的追求。然而,曾风靡一时的哈氏小说在“五四”时期由于其文学史地位不高,受到了学者们的轻视,逐渐淡出翻译文学研究者们的视野。林哈氏小说作为晚清西方小说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意识和话语意义上都对本土文化建构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林译小说 哈葛德 现代秩序 文化建构
  • 简介:骆以军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其代表作品《月球姓氏》、《西夏旅馆》包含着对国族命运、家族身世、文化认同的深层思考,也有对外省第二代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省思。外省第二代精神上的漂流、感伤以及被遗弃的痛苦,既是“本源的弃”,也是“历史的弃”。“弃的故事”既是外省第二代书写自身命运的叙事美学,也是其自身命运的隐喻。

  • 标签: 骆以军 《月球姓氏》 《西夏旅馆》 外省第二代 弃的故事
  • 简介:  牛年春节,在儿子的怂恿下,读了布莱姆·斯托克的,对吸血鬼文化产生了兴趣.布莱姆是以写童话和恐怖小说著称的爱尔兰作家,是吸血鬼文化的开山鼻祖.他笔下具有贵族气质和冷酷魅力的吸血鬼、恐怖的故事情节和扣人心弦的紧张氛围,很长时间在我脑海中盘旋,令我着迷.在如此心境中,偶然的机缘让我读到了宋耀良的文化悬念长篇小说和.……

  • 标签: 中谜 之谜西夏 人面岩画
  • 简介:文学史一直把用白话作的新诗看作“五四”时期胡适等人试验的产物,但是我们如果不带偏见地重新观照近代的文学和翻译,就会发现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运用汉语翻译基督教诗歌上,已经做过大量运用白话翻译新诗的尝试。这些尝试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文学史的承认.它们被历史遮蔽了。

  • 标签: 新诗形式 新教传教士 译诗 “五四”时期 汉语翻译 西方传教士
  • 简介:敬隐渔是小说的作者和译者,也是诗歌的作者和译者。作为前者,敬隐渔主要属于文学研究会;而作为后者,则主要属于创造社。敬隐渔的信札与自传体小说,已透露出其作为诗人的若干信息。其诗与诗,现存仅七个文本,却涉及六个领域:作旧诗、填词、作新诗、中法双语作新诗、旧诗法和法诗汉译。此外,敬隐渔致罗曼·罗兰信札甚至还透露出其汉语诗学的初步构想。敬隐渔的诗与诗,及其小说和翻译小说,共同为新文学建设和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 标签: 敬隐渔 译诗 汉语诗学 郭沫若 罗曼·罗兰
  • 简介:莎士比亚这样总结麦克白(Macbeth)的一生——也是他最富戏剧性的剧本:“一个白痴说故事,声色犬马一场,所言无物。”这大概是所有作者的噩梦,起承转合一番,情浓味兴,却自我埋葬在情节和语言里,失去文本整体意义的坐标。如果作者倾尽全力把作品写完了,身心虚脱了,却没有感到预期的快乐,大概是因为没有在写作过程里,把对现实的理解整理并升华,结果,作品之有无其实无所谓。用理论的语言表达,就是说作品并没有提供任何新视角去观照现实,也没有启发读者对现实有更深刻的感悟。

  • 标签: 贾平凹小说 可译性 文学 翻译 语言表达 莎士比亚
  • 简介:周瘦鹃译作《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初版书名有《丛刻》和《丛刊》两说,初版时间有1917年2月和3月两说。通过考证,笔者认为该书初版发行时间应为1917年3月,初版版权页应署'丛刻'。该书再版时版权页被修改为'丛刊',是因受教育部颁发褒状及《教育公报》登载审核报的影响。由于不同目录著录时选取信息源不一致及附注信息不完整,该书初版题名差异未得以体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当民国图书主要著录项目的信息源不一致时,应将其差异标识清楚。

  • 标签: 周痩鹃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 初版书名 初版时间
  • 简介:《帛书<老子>校笺评》,李君水海之大著也。阖卷之际,百感丛集。尘封旧事,联翩踵至。愚以一九六一年秋辞燕园,旋赴郑州大学中文系执教,始与水海相识。愚授课有年,学子峥嵘。剑气箫声,风云际会;搏鹏清风,各领风骚。而水海酷爱旧学,尤是个中荦荦。未几,学校频下

  • 标签: 水海 老学 译评 校笺 九六 环渊
  • 简介:尽管郭沫若自称今译《国风》中的爱情诗是“直接在各诗中去追求它的生命”,但稍加细读,我们就不难发现其翻译之所失,如原诗意境的丧失,最精妙之处的忽略和臆想成分的随意添加等等。《卷耳集》今译的最终,直接启发我们思考怎样才是翻译传统经典诗文最恰如其分的途径。

  • 标签: 卷耳 今译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有不少前辈学者在史料的发掘、考证与整理上,不仅显现了他们这一代学人的功底,而且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陈梦熊(笔名熊融)先生无疑是这些前辈学人中的一位.

  • 标签: 陈梦熊 史实 鲁迅 文学研究史 学术著作
  • 简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外史较长,译本众多,可是对其西班牙语译本的研究却十分鲜见,从而显得对其研究重视程度稍显不足。本文探讨了《聊斋志异》西班牙语译本的历史社会背景与译本的关系。通过对文本与副文本的分析,讨论特殊历史社会背景下译者RafaelRojasyRomán对归化策略的应用。此外插图画家Joand’Ivori也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的传统神话来为此译本创造特殊的插图,可以说RafaelRojasyRomán与Joand’Ivori共同创造了另类的中国鬼怪故事。

  • 标签: 聊斋志异 西班牙语译本 Rafael Rojas Y Román
  • 简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三十年代,中国掀起了又一次新的译介浪潮。五四运动前后,胡适、鲁迅、周作人、沈雁冰、宋春舫、田汉、潘家洵、郑振铎、耿济之等新一代文学家、翻译家成长起来。他们大多都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一般在早年受过传统教育,后都留学国外,受到过比较系统、严格的西方现代教育和知识训练;或在国内受过西式的教育,有比较完备的西学知识;

  • 标签: 文学家 戏剧翻译 二十年代 改译 舞台 传统教育
  • 简介:摘要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关键。若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典故知识所蕴含的信息不了解,往往就会产生误译。本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贾尔斯《孙子兵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标签: 文学翻译 英语翻译 孙子兵法 语言误译
  • 简介:我们选发这个“工作细则”,是为了供《鲁迅大词典》其他分册的编写人员制作“索引细则”参考,同时也借此机会更广泛地征求意见。这个“工作细则”无疑尚有不尽完备或欠妥之处,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订。

  • 标签: 鲁迅 索引 工作细则 词典 音序检字 文集
  • 简介:本文质疑《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两种做法:一、考察时“只局限于词汇层”;二、批评时套用“西方霸权”观念。笔者认为较公允的做法是:研读译文必须关注语篇的连贯性(coherence),而不宜只是孤立解读译文中的单词或词组。此外,西方的译者确实用了归化手法,但是,译本中不少证据显示译者和出版社并无“掩盖佛教信仰”的意图。霍译本封底标明《红楼梦》主旨涉及Buddhistbelief(佛教信仰),足可昭示真相。最后,本文认为霍译本的“杂合现象”甚为明显。

  • 标签: 红楼译论 论述手段 “西方霸权”观念 篇章语言学 杂合
  • 简介:创作家鲁迅,幸,还是不幸,生在西方文化广泛而深刻影响中国的时代,读新式学堂,出洋留学,精通至少一种外语,翻译很多外国著作。创作家兼翻译家,创作和翻译两样文字有时就不免混在一起。鲁迅青年时代,或因处于学习阶段,或为了现实目的——例如宣传和赚取稿费——而改写外国作品,所谓“改写”,就是不采取所谓直译方法,而近乎严复和林纾的“达旨”,其结果当然是“作”、“”混同,归类非易。

  • 标签: “作” 鲁迅 文章 选集 版画 混杂
  • 简介:近期一些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外过程中,"目标语社会比较关注小说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对译本的评价主要不是其文学性,常常片面地解读中国文学。"这一状况促使部分研究者与读者呼吁:"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选择最值得翻译的作品,构建最好的译文,并对译本进行有效的推介,让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呈现出最佳的状态,被更加‘文学地’加以对待。"

  • 标签: 中国文学 诗学观 文学传统 文学接受 社会比较 译文质量
  • 简介:本文以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一书为考察对象,讨论《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底本选择问题和评论者的选择性失明态度,涉及三个方面:一、翻译及评论所使用的底本;二、评者在评论中的选择性失明;三、论著中的笔误。从中归纳出一些红学研究和翻译学科理论建设中需要注意的观点和倾向。

  • 标签: 红楼梦 诗词曲赋 英译本 底本 翻译 评论